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佛浴液     
《五台山研究》2000,(1):47-47
佛浴液是本所科研人员多年潜心研究、佛浴液,佛家沐浴疗身之珍品,洗发、效齐备。开发的科研成果之一。洗面、沐浴合一,消毒、杀菌、疗身、健体功效齐备。  相似文献   

2.
佛言祖语     
佛言祖语论去取吾佛经尽出自西域,皆从翻译。然经之来始于汉,至西晋方大盛。晋之译师,独称罗什为最。而什之徒,生、肇、融、睿四公,僧之麟凤也,而什得执役。然什于肇亦曰:余解不谢子,文当相揖耳。盖肇尤善《老》、《庄》焉。然佛经皆出金口所宣,而至此方则语多不...  相似文献   

3.
佛言祖语     
《法音》2001,(4)
众山须弥最,众流海为最,众经亿百千,戒为第一最。欲求第一最,今世及后世,当持此禁戒,终身莫毁犯。除结无挂碍,缚著由此解,以戒自观察,如镜照面像。夫欲造善法,备具三种业,当审观其意,如罗云经说。所以立王者,由世诤讼故,众人之所举,古昔之常法。犯罪者知法,顺法者成就,戒律亦如是,如王治正法。如医观众病,进止得其所,可治则进药,不可者则舍。如医经所说,四事不可治,可救有十三,余者不须救。譬如有死尸,大海不容受,为疾风所飘,弃之于岸上。诸作恶行者,犹如彼死尸,众所不容受,以是当持戒。如守门牢固,不忧失财…  相似文献   

4.
祝浩涵 《中国哲学史》2020,(2):85-90,113
研究者普遍赞许欧阳修提出的“修其本以胜之”的思想,对其提出落实这一思想的方式则评价较低。这在根本上体现了欧阳修对于“本”的认识与今人有异。欧阳修坚持的“本”是与六经的权威性分不开的,他所提倡的“本义”之学,也正旨在捍卫与重塑六经的权威性。可他所采取的寻求“本义”的方式,恰有着动摇乃至瓦解六经权威性的危险。欧阳修这一“本义”之学的内在张力,正为我们揭示出了宋明经学与理学得以展开的某条内在线索。  相似文献   

5.
佛言祖语     
《法音》1994,(6)
凡初发心人,既受三皈依,应续受五戒。倘自审一时不能全受者,即先受四戒三航,乃至仅受一、二戒都可。在家居士既闻法有素,知自行检点,严自约束,不蹈非礼,不敢轻率妄行,则杀生、邪淫、大妄语、饮酒之四戒,或可不犯。惟有在社会上办事之人,欲不破盗戒,为最不容易事。例如男人合买地皮房屋,与人合做生意,报税纳捐时,未免有以多数报少数之事;因数人合伙,欲实报,则人以为愚,或为股东反对者有之;又不知而犯写明知违法法律而故犯之事,如信中夹寄钞票,与手写函件取巧掩藏,当印刷物寄,均犯盗税之罪。凡非与而取,及法律所不许…  相似文献   

6.
佛言祖语     
《法音》1998,(6)
佛言祖语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如象王回(首),观察善财,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复欲亲近诸善知识,行菩萨行,问诸菩萨所行之道。善男子,亲近供养诸善知识,是集一切智最初因缘。由乐亲近善知识故,令一切智疾得成满。是故于此勿生...  相似文献   

7.
佛言祖语     
《法音》1994,(2)
来此施主及徒众,汝等决心学佛耶?深山生起净信耶?若欲信心不退转,应思此歌之权教,心自思维深忆念。我今引用外境喻,宣解诸法无常义:金色绘画之佛像,碧绿如玉之鲜花,高谷汹涌之涧流,谷底稻田之米实,长匹丝织之锦缎,贵重价昂之珠宝,初三上弦之新月,心所厚爱之幼子,以此八喻说无常。昔日无人做此说,故应细听善思维,否则不能解其义。金色佛像终消裉,此即无常之表征,诸法幼儿不可持,念此心自向佛法!绿色鲜花似碧玉,终被寒霜冻折死,此即无常幻化征,念此心向佛法!高谷流涧浪汹涌,流至平原缓无力,此即无常幻化征,念此心…  相似文献   

8.
宋代士大夫的排佛兴儒运动持续时间很长,如果将朱熹等人对佛教的批评也列入其中,那么,这一时段则从北宋初年一直延续到了南宋初期,几乎与理学的形成与确立相始终。其中,排佛思潮最为剧烈的时间当为北宋初、中期,其代表人物有所谓“宋初三先生”胡瑗、孙复、石介,以及欧阳修、李  相似文献   

9.
佛言祖语     
《法音》1992,(11)
或问禅门信无口诀乎?曰:佛法正大光明,一人演之而百千万亿人天之所共闻也,何口诀之有?无已,则有一焉。夫一言二言,言简而义精者,斯之谓诀。连篇累牍,牵枝而引蔓者,非诀也。是故“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者,《金刚经》之口诀也;“惟一  相似文献   

10.
佛言祖语     
《法音》1989,(8)
五祖演和尚曰:今时丛林学道之士,声名不扬,匪为人之所信者,盖为梵行不清白,为人不谛当。辄或苟求名闻利养,乃广衒其华餙,遂被识者所讥,故蔽其要妙,虽有道德如佛祖,闻见疑而不信矣。尔辈他日若有把茅盖头,当以此而自勉。(《与佛鉴佛果书》)  相似文献   

11.
佛言祖语     
《法音》1989,(5)
佛告善生,有四亲可亲,多所饶益为人救护。云何为四?一者止非,二者慈愍,三者利人,四者同事。是为四亲可亲,多所饶益为人救护,当亲近之。善生,彼止非有四事,多所饶益为  相似文献   

12.
佛言祖语     
佛言祖语张澄基译《冈波巴大师全集选译·成就胜道宝集》十一种上人之象徵或德相(一)妒忌和骄慢微小乃上人之象徵。(二)贪心微小,安贫知足乃上人之象徵。(三)不爱装饰,无有我慢,从不盛气凌人者,乃上人之象徽。(四)无诳诈,不隐藏者,乃上人之象徵。(五)自己...  相似文献   

13.
佛言祖语十种应当依循之法(一)具有慈悲和证悟的上师,才是好的依靠。(二)清净适意具有加持的般若,才是好的依处。(三)与自己见行相合,情意相投的人,才是好朋友。(四)时常思维资生财物之过患,才是学道人之正思。(五)凡是由成就者之传承所传出之口诀皆应无偏...  相似文献   

14.
李承贵 《现代哲学》2007,49(1):110-117
欧阳修对佛教的理解是表层的;欧阳修评论佛教的基调是批判的;欧阳修排佛立场是终其一生的;欧阳修佛教观具有“本位主义”和“经验主义”两大特点;在欧阳修所制定的消解佛教的策略中,不仅使佛教获得了养息的机会,而且使儒学得到了伸展的空间,从而为佛、儒关系在宋代的展开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5.
佛言祖语     
《法音》2000,(4)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舍利弗,汝等当信佛之所说言不虚妄。舍利弗,诸佛随宜说法意趣难解。所以者何?我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演说诸法,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所以者何?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佛告舍利弗:请佛…  相似文献   

16.
佛言祖语     
诸菩萨见诸佛世界无量严净,发种种愿。有佛世界都无众苦,乃至无三恶之名者,菩萨见已,自发愿言:我作佛时,世界无众苦,乃至无三恶之名,亦当如是。有佛世界七宝庄严,唇一夜常有清净光明,无有日月,便发愿言:我作佛时,世界常有严净光明,亦当如是。  相似文献   

17.
佛言祖语     
《法音》1996,(8)
佛言祖语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生不知来处,谓之生大;死不知去处,谓之死大。只遮(这)生死一大事,乃是参禅学道之喉襟,成佛作祖之管辖。三世如来,恒沙诸佛,千变万化,出现世间,盖为此生死一大事之本源。西天四七,唐土二三,以至天下老和尚,出没卷舒,逆行顺化,...  相似文献   

18.
佛言祖语     
《法音》2000,(5):1-1
──宋道原纂《景德传灯录》卷第三十“菩提达磨略辩大乘入道四行”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理入者,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自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于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之理入。行入者,谓四行,其余诸行悉入此中。何等四耶?一报怨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四称法之行。云何报怨行?谓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从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多起怨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  相似文献   

19.
佛言祖语     
《法音》1989,(10)
戒是正顺解脱之本,故名波罗提木叉。因依此戒,得生诸禅定、智慧,是故比丘,当持净戒,勿令毁缺。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之所住处。汝等比丘,若有人来节节支解,当自摄心,无今瞋恨;亦当护口,勿出恶言。若纵恚心,则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若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所  相似文献   

20.
《法音》2005,(4):41-41
“生为一切物命之所爱.死为一切物命之所悲”,爱惜生命、救苦救难是佛教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