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围绕奥斯汀(J.L.Austin)言语行为理论(theory of speech act)的解构和辩护,德里达和美国分析哲学家塞尔(John R.Searle)的论争,是学界长久关注的一个焦点。笔者认为,英美哲学和大陆哲学传统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误解。具体地说,德里达和塞尔的论争中有多大的误解成分在里面,此种误解又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英美哲学和大陆哲学学术训练的差异,这些是本文欲予探讨的内容。一、从奥斯汀说起我们可以从德里达对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的解构说起。德里达1971年在蒙特利尔的一次会议上作过一次发言,题目是“签名事件语境”,讲]稿后来被收入他的《哲…  相似文献   

2.
言语行为理论是英美日常语言哲学的重要学说。近年来,经美国哲学家塞尔(J·Searle)等人的发展,这个理论的部分内容已经成为现代逻辑的一个新分支。所谓“言语行为”是指对话语意谓的内容有所实践的语言活动。英国哲学家奥斯汀(J·Austin)发现日常语言中的许多语句都有这样一种性质:我们一边使用这些语句,一边就实践了语句中动词的某种用意。他把这种叫“行为句(Performatives)”,其中的主要动词叫“行为词”。例如,“我向你保证”,“我警告你以后别再违章”,“我答应你的要求”。人们说出这些句子的时候,同时也在履行着句中的涵义,即做出“保证”,发出“警告”,表达允诺。行为句不同于叙述句(Constatives),后  相似文献   

3.
J.L.奥斯汀通常被看作是战后英国牛津普通语言派哲学的理论权威,以对语言用法精微区分的高度敏锐而著名。对牛津普通语言哲学有一种非常流行的批评意见,即认为它过分着迷于纯语言问题,而对世界不感兴趣。罗素就尖刻地批评牛津哲学家是在研究“糊涂人能说糊涂话的各式各样的方法”①而放弃了“理解世界”这样一个传统的哲学任务。我以下的论述将表明,以罗素为代表的这种批评意见至少对奥斯汀的哲学来说是不适当的。在《为辩解辩》一文中,奥斯汀把他自己做哲学的方式称为“语言现象学”,并明确指出语言现象学所研究的是“在什么情况…  相似文献   

4.
话语理论是以拉克劳、墨菲为代表的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核心,是他们在现代哲学,特别是20世纪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之后试图重构其哲学基石的理论尝试和结果。具体而言,话语理论是在当代言语行为理论,特别是后期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的基础上,结合后结构主义者德里达的解构思想,综合而成的一种哲学理论。它试图将“话语”(d iscourse)作为后马克思主义的基石,并服务其以“霸权”(hegemony)为核心的“政治本体论”。在拉克劳和墨菲的后马克思主义思想中,所有问题都可归结为“话语”。“话语”成了阐释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依据和理论参考。不仅…  相似文献   

5.
奥斯汀通过对“行为”、“责任”、“自由”、“if”和“can”等语词的详细探究 ,从侧面探讨了有关伦理问题。他的探讨对我们正确理解相关的伦理概念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尤其为“消极的自由”概念提供了语言哲学上的新论证。  相似文献   

6.
王晓萍 《哲学动态》2012,(6):94-100
真值条件语义理论认为,要知道句子的意义就在于知道它的真值条件,与此相对,言语行为理论主张:说话就是执行规则支配的行为,要知道使用中的句子意义即话语意义就在于要知道成功执行该言语行为的条件。该理论的创立者奥斯汀(Austin)认为言语行为成功执行必须满足六条规则:[1]第一条规  相似文献   

7.
运用语言哲学的方法分析了目前中国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意见的话语方式和文本内容,认为,如何划分医药卫生体系往往是界定问题和言语行动的逻辑前提,也是最重要的话语权的体现;“看病难”和“看病贵”可能是被误读的流行语;文件说什么,如何说,这是一种影响政府和市场行为的言语行为;如果作为医改指导思想的核心概念的语义含糊不清,那么,就难以保证言语行为的正确了。  相似文献   

8.
康德既没有在他的道德哲学中,也没有在他的《人本学》中,“提出过一种详细的理性的行为哲学”,这是近现代有关康德的文献一向感到遗憾的事情。放在我们面前的F.考尔巴赫的这本全面解释康德的书的标题,却一下子就使我们感到不胜惊讶,因为它谈的竟完全是康德哲学中的“行为原则”问题。多年来他发表了一大批论康德哲学的书籍和文章,这些著作不但证明了他是最杰出的康德解释者之一,也证明了他是一个最坚持己见的人。当然他也知道,康德本人“并没有很明显地使行动的概念成为他的哲学的论题”。然而康德哲学的“论述”却贯穿着“能交织出一种行为理论的线索”;他甚至认为  相似文献   

9.
当代语言分析哲学的深入发展,拓宽了哲学研究的视域和方法论,并大大深化了对哲学其他领域的影响。美国当代科学哲学家阿钦斯坦(PeterAchinsteinAlbert)整合“日常语言行为”学派奥斯汀(J.L.Austin)的思想和他自己对科学解释问题的思考,提出了异于范·弗拉森的另一种语用学解释理论。对这一理论的研究必将深化我们对科学哲学上主要难题之一———科学解释的理解,促使我们对科学及其方法论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作用和影响做进一步思考。本着这一宗旨,本文拟将对这一国内学术界鲜有论及的理论进行初步的探讨。一语内表现行为解释理论的宗旨…  相似文献   

10.
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 1857—1913)是一位著名的瑞士语言学家。他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所提出的理论在语言学界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介绍一下他对语言和语言体系的看法。索绪尔语言理论中第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把语言和言语严格地区分开来。他认为人类的言语行为是一个多方面的综合体,包括物理的、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个人的各种因素。言语行为可以分为两部分:语言和言语。语言体现了言语行为中的心理的、社  相似文献   

11.
一、导言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是语言学界和逻辑界人士所熟知的。这一理论同奥斯汀等人的“言语行为”理论共同成为语用学的奠基内容,为开创语言学研究的新领域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而这一理论在逻辑学上则开了语用推理的先河,“将逻辑学同……直接关注着‘人的因素’的语用学建立最密切的联系。”(前苏联哲学家比留科夫等语) 会话含意理论从50年代中后期提出至今,已经历了从“古典理论”到“新理论”的发展。二、发展的理论背景古典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以格氏的“合作原则”为核心内容,他自己本人以及李奇、列文森等英国著名学者,都曾对“合作原则”作过详尽的阐释和发挥。语言学家们在充分肯定这一理论的重大学术意义的同时也发现,这一理论说明了会话含意的存在,却没有建构会话含意推导的机制;它着重于“违反”合作原则的语言运用过程,却忽略  相似文献   

12.
话语理解中的道德准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语言伦理学理论建设的一个方面 ,它着重探讨了公众言语交际行为中话语理解的道德秩序 ,提出并阐述了“言境统一”、“言实统一”、“言人统一”、“言行统一”和“言德统一”等五项话语理解的道德公约 ,确立了公众话语理解道德秩序的雏形。  相似文献   

13.
言语行为理论是奥斯汀(J.Austint)在五十年代提出的,但它的某些论点早已出现在弗雷格和维特根斯坦的著作中。弗雷格曾提出,我们不但可以用语句作出陈述或者断定,还可以用来下定义、提问题、讲故事等等。如果我们想用语句达到交流思想的目的,我们就需要了解语句在被说出时所具有的特征。他把语句在被说出时具有的特征称为语言在被说出时产生的“力量”,它是被说出的语句的意义的一部分。维特根斯坦进一步提出语言游戏论和工  相似文献   

14.
自然化的科学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库恩的自然主义在《科学革命的结构》第1章中,库恩试图确立“一种历史作用。”他的意思是,这种作用的一部分是作为“科学探究理论”的材料。他用“理论”意指可以与科学自身中的理论相比拟的某种东西。这样,参考标准的哲学区分,如“发现”和“辨明”之间的区分,他写道: “这些区分不是基本逻辑的或方法论的区分,那样它们就先于科学知识的分析了,它们现在似乎是用之于回答那些问题的传统的实质性回答集合的不可缺少的部分。这种循环性根本不会使它们无效,但循环性确使它们成为一个理论中的一些部分,并且通过这么做,使它  相似文献   

15.
形式语用学视角中的生活世界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宏 《现代哲学》2006,(4):47-52
哈贝马斯吸收和整合了当代各种语言哲学的成就,形成了自己的语言哲学——形式语用学。这一理论通过对言语行为的意义与它的有效性要求之间内在关联性的分析,指出了言语行为的意义只有在交往行为中才能呈现出来。在解释言语行为的最终来源问题上,哈贝马斯引入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并对它进行了形式语用学的改造。形式语用学的生活世界理论消解了胡塞尔生活世界理论中的先验性,同时又拓宽了韦伯的行为合理化理论视域。  相似文献   

16.
索绪尔开创的现代语言学影响了20世纪人文科学的发展,正如美国学者乔纳森.卡勒所言:“他把本来是深奥难懂、专业性很强的语言学变成了一个主要的知识领域,变成了其他人文学科的典范”。(卡勒,第68页)作为后现代主义哲学大师的德里达正是从索绪尔的语言学中找到了哲学创新的灵感。一、索绪尔的语言学对德里达的影响针对当时语言学研究中把语言理解为个人言语行为的个人心理主义倾向,索绪尔指出要将语言学的研究转向语言自身,重视语言研究的社会因素。他提出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语言”而不是“言语”。在索绪尔看来,言语是个人的与暂时的,语…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20—50年代,逻辑经验主义被尊奉为正统的科学哲学,而今其影响已衰微.什么东西使它失去了昔日的光彩呢?预设前提.逻辑经验主义纲领的核心就是,通过理论-观察的区分来说明“理论术语”是如何以“现察术语”为基础并得到解释的.理论-观察的区分在逻辑经验主义纲领中具有三种哲学功能:(1)充当意义标准:一切有意义的概念或术语都是从经验中获得意义的;(2)充当评价标准:一切有意义的命题或陈述都要参照经验来判断其真与伪、可接受性与不可接受性;(3)充当选择标准:一种“中性的观察”就为比较各种相互竞争的理论提供了共同的基础,依据这种比较选择本身才是可能的.这三种哲学功能都以一种“意义不变性条件”为前提,即假  相似文献   

18.
塞尔的"行为式如何进行"一文发表在1989年的<语言学与哲学>(Linguistics and Philosophy)期刊上;三年后,同样从事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的学者巴赫(Bach)和汉利什(Harnish)在同一个期刊上联名发表"行为式如何真正进行:给塞尔的回复(How Performatives Really work:A Reply to Searle)".塞尔在文章中曾抨击其他学者对行为式话语的研究,巴赫、汉利什就是遭他点名批评的当事人.  相似文献   

19.
作为实践哲学的哲学伦理学与作为应用的“实践”伦理学的严格区分,是随着近代以来“理论”和“实践”的二元对立兴起的,在古代的哲学中不仅不存在这种区分,而且在亚里士多德那里“理论”也是一种“实践”,一种最高的生活方式。理论与实践的二元区分使得哲学伦理学本身变得可疑,事实上也陷入了困境,而要走出这种困境,在哲学伦理学内部可以看出有两条可能的出路,一条是康德的形式主义路线,一条是亚里士多德的道路。但两者都不能独立解决这一困境,而要互补为一门伦理学可能的部分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一 问题的提出正如黑格尔屡次指出过的那样 ,熟知的东西并不一定就是真知的东西。对于那些主要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话语中思索问题和叙述问题的人来说 ,“自然辩证法”无疑是一个熟知的概念 ,但人们是否已经真的把握了这个概念的含义了呢 ?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在我们看来 ,谈论“自然辩证法” ,就须先对“自然”概念的含义获得一个明确的认识。这里我们并不打算引入海德格尔式的、具有强烈的主观倾向的词源学的方法来解读“自然”这个概念 ,我们不妨直接引证J .S .密尔的一段广有影响的话来阐明这个概念 :自然这个词有两个主要的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