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正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交往历史悠久。唐宋时大量日本僧人来华学习生活,这些僧人不但将中国佛教带回日本,还使许多中国的文化习俗扎根日本,演变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茶便是其中之一。一、来华日僧与茶在日本的流行茶作为中国文化的一种象征,在唐朝时流入日本。茶的流入与来华日僧密切相关,这些僧人因仰慕中国佛教而来华,归国时除了佛法还把茶与中  相似文献   

2.
日本是与中国一衣带水的近邻 ,两国之间有着源远流长的宗教、文化交流关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称佛教是联结中、日、韩三国的黄金纽带。6、7世纪 ,日本曾经派遣了众多的遣唐使和留学僧来中国学习中国文化 ,他们将儒家文化和大乘佛教传入日本 ,铸成了日本民族化的佛教。到了近代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又向西方国家学习 ,在科技方面取得了领先的地位 ,而在佛学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成果 ,为世界学术界注目。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到日本留学的人不少 ,其中有不少人学的是佛教或从事佛学研究。但是此时有一位日本的僧人自愿来中国留学 ,并在河北赵县柏林寺修持6年之久 ,这是当代中日佛教文化交流中很有意义的一个事例 ,为此本刊对他做了专访。  相似文献   

3.
人们喜爱饮茶,这不仅是一种待客之道,也是一种艺术享受。因为煮茶的习惯、方法和使用的茶具的不同,在民间从泡茶到饮茶甚至形成了各样格式化的方法。特别是东邻日本,自从我国传去茶种、煮茶方法之后,发展成今日的茶道,被认为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并产生了各种流派。在日本后世茶道有“茶禅一味”的说法,原来考之历史,饮茶的风气首先是流  相似文献   

4.
中日佛教界有着源远流长的友好往来,赵朴初会长更将佛教比喻成联结中、韩。日三国人民的黄金纽带。公元六七世纪,日本派遣遣隋使、遣唐使和众多留学僧来华学习中国文化,并由他们将中国大乘佛教和儒家文化传回日本,并逐步熔铸成日本的民族文化。到了近代,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又开始向西方国家学习,在科技方面取得了领先的地位,在佛学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世界学术界所瞩目。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赴日留学者不少,其中就有不少人学的是佛教学。而与此同时,有一位日本的僧人自愿来中国留学,并在河北赵县柏林寺修持达6年之久,成为当代中日佛教友好交流中的一段佳话。最近,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文化》对他做了专访,本刊特予转载,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他不是我     
宋朝时,两位日本僧人道元与明全结伴,渡海来中国留学。他们落脚在天童山景德寺参禅修行,孜孜不倦地求悟禅法。  相似文献   

6.
中国在唐、宋时代禅风大盛,其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相传圆悟克勤禅师提出“禅茶一味”之后,禅与茶便形影相随。几乎寺必备茶,僧必饮茶。元朝初期,南宋许多儒学名流,不愿受异族统治而把精神寄托在入山信佛上面,当时江南与北方相比,经济社会相对富足和安定。天目山脉一带高僧辈出,佛教禅学十分兴盛。同时也影响到汉文化地域外的日本、朝鲜僧人前来事法。  相似文献   

7.
根据中国最早的饮茶书籍《茶经》记载,在传说中的三皇时代,中国人就已有饮茶的习惯了。伊斯兰教向东传入中国的同时,中国的茶文化也逐渐与中国穆斯林的先民们结缘,他们很早就接触到茶。公元7世纪中叶,中国穆斯林的先民们从海路来到中国的广州、泉州、杭州等地居住经商。当时,从  相似文献   

8.
妙华 《佛教文化》1996,(2):40-40
日本人习惯将“和尚”写成“和上”,松山是日本僧人,因而我称他为松山和上,以示尊敬。他五十开外,四方脸,穿~身黑色的日本和服,憨而不傻,反而给人以大智若愚的印象。起先,他对我有几分冷淡,这是完全源于他从来没有和中国僧人这么近的交往过,加上语言障碍,就更难以沟通。在次晚宴上所有宾客在酒足饭饱的祥和气氛中都即兴唱一首歌。一首歌结束后,大家都不约而同的将目光聚向我,他们想从一位中国不吃肉、不喝洒、不娶妻生子的中国僧人的歌声中理解中国佛教,理解即和日本僧人不同的中国僧人。我从席地而坐的炕桌旁走到上位的麦克…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隋唐时期 ,是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个黄金时代。交流的主要方式是日本向中国频频派出遣隋使、遣唐使、留学生、学问僧 ,这些日本使者、留学生、学问僧到中国实地考察、学习汉文化 ,并在归国时带回大量汉籍。中国的赴日使者、僧人以及两国间往来的商船也对汉文化传播日本起了重要作用。中国的文昌信仰和有关著述便随之传入日本。宽平 ( 889— 897)年间 ,日本主持教育的长官藤原佐世奉敕编纂的《本朝见在书目》① ,即列有《十六国春秋》(后魏·崔鸿撰 )、《风俗通义》(汉·应劭撰 )。前者记有张亚子身世片断 ,后者载有流行民间的尊文昌之…  相似文献   

10.
茶与寺院     
佛教重视坐禅修行,息心静坐,“不动不摇,不委不倚”,聚思悟道,通常坐禅长达数日,久坐困乏,因而具有清心提神的茶叶便应运而生,成为佛家信徒们的座上品。同时,佛家持淡泊的人生态度,抑欲忌荤,提倡素食,清淡茶汤无疑是最佳饮品;且茶性净洁,久饮助人寂静斯文,为佛教平添一层神秘色彩,更与僧人结下不解之缘。据唐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载:“(唐)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禅大兴禅教,学禅务不寐,又不餐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相仿效,遂成风俗。”许多僧人嗜好饮茶,竟至“唯茶是求”的地步,对僧人遍遍饮茶的风气,古代诗人陆容有诗咏道:  相似文献   

11.
则韵     
正泡茶时,许多人从来都只是凭感觉往器皿里放茶叶,方式简洁随意。早在唐朝,日本使者就将华夏民族的饮茶习惯带回岛国,秉承韵味十足的礼仪,整个过程时刻保持敬畏态度。《茶经》中记载,烹茶时量取茶末投放的量具称之为茶则。则者,量也,准也,度也。精准地量出适量的茶叶,遵循茶道烹煮后才能饮上一杯口味上乘、回味悠长的佳茗。口渴时,端坐静候千回百转后才呈  相似文献   

12.
从唐诗看唐代茶与佛教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唐诗看唐代茶与佛教的关系[日]高桥忠彦著陈星桥译中国人饮茶风俗在南北朝时期的南方就已较普遍了。从北朝人来看,南朝人的特征之一就是有“饮(茶)”的习惯。而在中国北方,一般重视乳制品一类的饮料而蔑视饮茶,当然更谈不上普及了。①隋唐统一中国之初,这种情况...  相似文献   

13.
吴平 《法音》2001,(11):30-35
民国时期的上海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中心,佛教文化也不例外。上海佛教的对外交流始于20世纪初,大多以参访、游学、考察、留学等形式出现。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这种交流的形式逐渐多样化,次数愈加频繁,交往的人数逐步扩大。一些去日本学习佛法的留学僧,回国后大多在上海弘法。一些留学日本的学者,回国后常寓居上海译著佛学著作。一些去其他国家留学的僧人,也大多是从上海出发的,他们学成回国后,有的就在上海弘法。此外,国外僧人、佛教学者的来访,也给上海佛教界带来了新鲜的气息。总之,上海佛教界与各国佛教界的互访、交流…  相似文献   

14.
《法音》2015,(12)
<正>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是北魏孝文帝为安置印度高僧跋陀而敕建。跋陀在少林寺开创了律和禅两大传承。约公元527年,印度高僧菩提达摩东渡,至少林寺后山面壁九年,首倡禅宗,后被尊为中国禅宗初祖,少林寺被誉为"天下第一祖庭"。唐代时,新罗僧人惠超曾在少林寺向法如禅师求法,新罗僧人慧昭在少林寺琉璃戒坛受具足戒。之后,又有以邵元为代表的一批日本僧人曾到少林求法,明代的陈  相似文献   

15.
茶道     
《法音》1981,(3)
茶道是日本民族通过饮茶方式进行和平、友好交往的一种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里千家”是日本最大的全国性茶道组织,千宗室是“里千家”第十五代家元。根据史料记载,在我国宋朝时期,日本荣西禅师来中国参学,携带茶子回日本种植,写成《吃茶养生记》,认为“茶能养心脏,心脏治则四脏自平”,“茶能除睡眠,修道人可吃”,把喝茶同  相似文献   

16.
云南穆斯林普遍嗜好饮茶,尤其酷饮绿茶。那醇美芳香的绿茶气味,那碧绿晶莹的绿茶汤色,历来为他们所钟爱,被视之若宝。绿茶是当地穆斯林家庭必不可少的日常生活用品。宁可数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他们一生以茶相伴,休闲时饮茶,繁忙时也饮茶;上坟“做好事”饮茶,结婚摆喜宴也要饮茶;若有客人到访,也必首先待之以茶。故凡上年岁的滇中穆斯林,几乎人人喜饮茶、善饮茶,个个皆品茶、鉴茶高手。一般未入水浸泡的干茶叶,他们无需品尝,只要观其颜色,再凑鼻孔一嗅,便能分辨出茶之种类及优劣等级。饮绿茶,是云南穆斯林的共同嗜好,饮茶方式在不同地区也…  相似文献   

17.
惟善 《中国宗教》2006,(7):62-62
惟善在2006年第2期《世界宗教文化》上发表文章《当代中国佛教留学僧运动——以斯里兰卡国留学僧为例》。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大陆掀起出国留学的热潮,中国佛教界也迎来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较大规模的僧人出国留学潮。斯里兰卡是亚洲的佛教留学中心,为中国培养了不少佛教优秀人才。作者是斯里兰卡凯拉尼亚大学佛学博士,主要从历史的角度,介绍了当代在斯里兰卡的中国学僧的留学情况。主要包括7个方面:留学僧的类别、学校的选择、留学生活、所学的课程、留学僧的数目和名单、留学僧在斯里兰卡的影响、留学僧的去向和留学僧的收获。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茶禅文化与中国佛教的茶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文化,禅文化,融成茶禅文化,是我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相传神农尝百草,即知茶有解毒药效。史传记载,东晋僧人,已于庐山植茶,敦煌行人,以饮茶苏(将茶与姜、桂、桔、枣等香料一起煮成茶汤)助修。随着华夏文明之发展,演至唐代,而茶文化兴起。制茶法由唐饼茶、宋团茶、明叶茶、至清工夫茶;饮茶法从唐煮茶、宋点茶、明泡茶、而清沏茶。茶由药用而饮用、而艺用、而禅用;由上层社会“雅玩”人俗为民间“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事。茶渗透于文化生活而产生茶具、茶厂、茶行、茶室、茶馆蔗经、茶书、茶诗、茶画、茶歌以至…  相似文献   

19.
成和 《佛教文化》2016,(4):20-27
对于中国佛教界来说,留学似乎从来就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在唐代,出家人去往外国求法学习,就被冠以“留学沙门”的说法,而到了近代,太虚大师也曾派青年学僧留学日本、暹罗、锡兰等地。  相似文献   

20.
出洋留学是中国宗教和教育的关键词。古代中国,出国留学的主角是佛教界的僧人。从4世纪起,中国佛教僧人怀着求取真谛的愿望,踏上了到西天佛国印度等地取经的漫漫之路,写下了中国留学史上一幕幕感人的悲壮历史故事。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在中国大陆掀起出国留学的热潮,中国佛教界的僧人也感受到这一潮流的涌动。他们放眼世界,参学佛乘,再次重走古人曾经走过的道路,续写了中国佛教留学僧史上的新篇章。今天,中国学僧出国留学已经不仅仅是为佛教教育的自主选择,更是一种配合国家的“科教兴国”、“振兴中华”的发展战略,是国家改革开放的现实需要。本刊特约已在斯里兰卡凯拉尼亚大学获得佛学博士学位的惟善法师撰写专文,介绍这方面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