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分析性心灵哲学中新生的关于自我的"索引词方案"不太关心有关自我的本体论、形而上学问题,至少不是一开始就切入这些问题。它试图通过对作为索引词的"我"的研究,最终澄清这个领域过去常陷入混乱的原因。尽管许多论者都倡导和坚持"索引词方案",但其内部差别很大,存在着"有我"与"无我"的争论。笔者认为,"我"的用法很多,每种用法只要诚实地加以运用,都有其合理性,都有其真实所指。哲学应关注的是它的两种指称:一是每个人对之有直觉的、同一不变、且贯穿一生的我;二是从这种自我中抽象出的作为一个最一般哲学范畴的自我。这种自我尽管不能是传统实我论所说的小人式实在,但有其特殊的本体论地位和作为整体性模块而表现出来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2.
先验自我是胡塞尔现象学的一个核心范畴,同时也是最为容易引起人们误解的范畴。先验自我之所以容易引起人们的误解,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先验自我之"绝对性"容易引起人们的误解。在此,我们致力于澄清胡塞尔先验自我之"绝对性"的含义。总体而言,先验自我的"绝对性"具有两个不同的维度。一种是就意义而言的绝对性,"绝对性"意味着构造意义的先验自我同意义构造物比起来具有一种绝对性的地位,意义构造物依赖于先验自我,而先验自我不依赖于意义构造物;另一种是就实在而言的绝对性,认为先验自我可以完全独立于现实世界,甚至可以构造出现实世界,现实世界依赖于先验自我,而先验自我不依赖于现实世界,这是一种对胡塞尔过强的解读,也是一种误读,是我们所要批判的观点。最终,我们将给出一种合理理解先验自我之绝对性的方式。  相似文献   

3.
与纯粹形式自我不同的是,超越论意义上的习性自我既具有形式先天的特征,又具有质料先天的特征。从胡塞尔建立现象学的精神科学的主题看,这种习得的"经验"不属于一种自然主义的后天经验,而是一种超越论现象学的明见性经验。因此,习性自我的引入对于超越论现象学的根基仍然具有最终的有效性。在引入超越论的发生现象方法之后,习性自我仍然属于"纯粹自我"。习性自我之所以能保持其自身的统一性,不仅基于时间意识体验流的自身构造,而且基于意志这种积极动机的引导。由于意志不仅具有自身规定的特征,而且是一种持续连贯的积极的自我意识行为,因此伦理人格就是意志塑造的理性自主的和具有自身统一性的习性人格。  相似文献   

4.
在康德哲学中,实在谓词难题由以下命题构成:1.存在等于实存;2.实存是综合命题的谓词;3.所有综合命题的谓词是实在谓词;4.存在不是实在谓词;5.所以,存在既是实在谓词,又不是实在谓词。为了化解这种矛盾,目前学界有两种解决方案,一种是否定命题1,认为存在不同于实存;另一种是否定命题3,认为实在谓词是分析命题的谓词。然而,它们都难以成立,因为存在和实存在充当谓词时是一回事,实在谓词是综合命题的谓词。本文同样否定命题3,但通过区分实在谓词和现实谓词来解决。实在谓词是客观综合命题的谓词,现实谓词是主观综合命题的谓词,因而并非所有综合命题的谓词都是实在谓词。存在不是实在谓词,而是现实谓词。  相似文献   

5.
余玥 《世界哲学》2016,(6):21-32
20世纪后半叶,德国古典哲学在世界范围内开始了其自我更新的运动。考察它与后形而上学的主要思想如现象学、西方马克思主义、分析哲学和后现代诸哲学之间的互动关系,概括这些互动工作的重要成果和意义,可以看出这一自我更新运动具有五重重要意义:德国古典哲学传统并不是一个内在封闭的传统;它并非必然是保守的国家意识形态;也不是一种故弄玄虚的形而上学、或只关注抽象概念的"观念论";其自我更新的关键之一,在于扎实地重返文本;其目标之一,在于通过参与诸当代讨论和解决诸当代问题,重塑现代性的形象。  相似文献   

6.
我们应该在"超越自我"的意义上理解萨特的价值观;他吸收了胡塞尔的"意向性"和弗洛伊德的"无意识"概念,批评了笛卡尔和德国古典哲学自我意识的观念论传统。所谓"超越自我"并不是强调人的社会性,而是强调人是自由的;这种自由建立在虚无或"无我"的基础上。这就提醒我们,不要轻言萨特哲学是一种主体性哲学。事实上,当萨特分析包括"自我"在内的主体性概念时,完全是以现当代欧洲大陆哲学思想作为基础的,也就是说批判近代欧洲哲学关于主体的学说。  相似文献   

7.
近代政治哲人背弃古典宇宙论神学,把"自然"从存在的锁链中"解放"出来。他们试图以"解放"了的"自然"为"始基"构建"自我拯救"的政治共同体。然而,他们的"自我拯救"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困境:霍布斯"利维坦"的自我解体;卢梭良知开显的时间悖谬。为了解决困境,卢梭被迫回到古典,创设了自然宗教,试图以信仰的力量战胜良知开显的时间障碍。但实质上,卢梭复活的是唯意志论神学,因此,卢梭这一"自我成神"的神学复活方案并不能解决近代"自我拯救"的困境。  相似文献   

8.
福柯晚年对如下观点给予了特别关注:古代哲学可描述为一种生活方式;现代哲学何以变成了彻底的理论话语;基督教接续了古代的修身实践方式。然而,福柯的诠释有两点值得批判和反思:第一,他详述了斯多葛派所推崇的"自我实践",并视之为一种"自我技艺",过度强调了某种特定的"自我"观念,从而忽视了其所依据的宇宙理性;第二,他研究了"书写"的精神治疗价值,表明"书写"的目的是为了建构自我,但实际上并非"书写"建构自我,而是"书写"改变自我并使之上达普遍理性。总之,在"自我修身"的实践中,并不存在如福柯所言的单纯"自我关系",自我和宇宙始终是相合为一的。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自我价值?有一种观点认为,人的自我价值是与其社会价值不同的另一种价值,“社会价值”是个人对社会需要的满足,而“自我价值” 则是个人对“自我需要的满足”.我把这种观点简称为“自我满足论”,这种观点是不仅在理论上难以成立,而且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首先,它错误地脱离开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来考察人的自我价值.价值关系只能存在于价值主客体的关系之中.在一般价值关系中,人是价值主体,而外界物则是价值客体.外界物只有对人而言,才有所谓价值.而当我们考察人自身的价值时,人便由价值主体转化为价值  相似文献   

10.
"Sein显然不是实在的谓词",是康德反驳本体论证明的著名论题。在《康德哲学中实在谓词难题的解决》一文中,胡好为了解决他所说的"实在谓词难题",即"实在谓词不是实在谓词"的表面冲突,把该论题解读为"主观综合的现实谓词"不是"客观综合的实在谓词"。胡好解决"实在谓词难题"的新方案难言成功:(1)他的基本框架来自于知性分析论,脱离了康德反驳本体论证明的语境,看不到该论题是针对本体论证明的小前提混淆"逻辑谓词"与"实在谓词"而提出的;(2)他用新造的"现实谓词"代替康德所说的"实存谓词"没有必要,把"在与主词概念的关系中对一个对象的肯定"当作"现实谓词"也与康德原意不符;(3)他关于实在谓词是表达事物可能性的谓词的说法包含歧义,甚至有自相矛盾和自我否定的倾向。胡好"新方案"的失败表明:必须放弃从经验论出发理解"实在谓词"的做法,放弃"实在谓词是综合命题的谓词"这一基本预设,而要坚持对"实在谓词"作先验论的的解读,在先验神学的框架中把它与上帝的实在性联系起来,承认它就是诸如"全能的"等分析命题的谓词。更精确的文本分析表明:胡好的观点并无可靠的文本依据,他对我的观点的批评不能成立,他对"上帝是全能的"这个例句的处理也不适当。  相似文献   

11.
康德虽然没有正义论方面的专著,但具有丰富的正义思想。从义务论的角度看,一种流行的观点是把康德的义务论等同于正义论。但人们应该注意到:康德把义务分为可以外在强制的法权义务和只能自我强制的德性义务,因此其义务论有法权义务论和德性义务论之分。由于法权义务的履行可以通过外在强制的法律,因而属于"合法性"即正义的范围,法权义务论也就完全可以成为一种正义论。对康德而言,合法的即正当的,而正当的即正义的。相反,一切违背法律的行为都为不义。但是,德性义务作为人的一种自我强制,作为"同时是义务的目的",只能依靠人的内心自觉去履行,这就决定了德性义务论不是正义论。康德背离了古代德性论的传统,把正义不再视为人的一种基本德性。  相似文献   

12.
评齐泽克的激进左翼政治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泽克试图在拉康式的黑格尔主义与反资本主义之间建立密切联系.在批判全球资本主义的过程中,齐泽克与其他左翼知识分子之间存在着分歧.齐泽克虽然区分了拉康"实在界"的几种概念,但他把拉康的"实在界"与资本等同起来,这是一种误解.在如何对待列宁政治干预和决断论方面,齐泽克看到了客观的普遍性原则与理论的具体运用之间所存在的缝隙,但又牵强地把普遍性理解为拉康意义上的空缺的能指.齐泽克左翼理论内在的理论困境,表明了他必须重新反思自身立场的张力.  相似文献   

13.
奥古斯丁认为,人的被造的本性决定了人必须在对终极实在的爱与顺服中才能保全自己.罪之为罪正是表现为人的意志偏离了终极实在,转向了低于终极实在的其它存在物.罪的根源在于人的自我中心性,人试图荣耀自身而不是那最高存在者.由于自我中心性,人的存在趋于虚无,人性开始陷入一连串的衰败之中,从而产生了人的各种阴暗的欲望,并失去了节制这些欲望的力量,权力欲正是这些阴暗的欲望之一.由于人的这一本性的败坏,人的救赎必须依赖恩典.  相似文献   

14.
诚信的三个限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诚信作为一种德性或规范并非绝对普适,而是有其限度。它至少面临着三个方面的限度:个体理性的限度、根本利益的限度和社会正义的限度。对于缺乏起码的理性行为能力的人,社会不能提出诚信要求。诚信不可能出现在没有任何共同利益尤其是根本利益相互冲突的双方之间。社会正义是诚信的一条重要边界,诚信应当在正义的范围内活动。逾越正义的诚信是自我背叛、自我否定的诚信,因而不是真正的诚信。深入认识诚信的限度,是为了更适当地要求诚信和更合理地践行诚信。  相似文献   

15.
布坎南为卫生保健权的论证提供了一种非权利论证的路径。他认为,强制力对于论证最低限度的普遍卫生保健权十分关键,仅仅依靠对"最低限度"的权利进行概念分析是不够的。布坎南提供了一种多元论证模式,包括特殊权利论证、预防伤害论证、审慎论证和强制行善论证。通过详细的分析考察,可以得到,实际上并不存在普遍的卫生保健权利,只存在某种可以辩护的强制行善义务,以此保证每一个人都享有基本的卫生保健。至于什么应该包含在基本卫生保健的清单中,则需要民主程序的集体选择。  相似文献   

16.
在道德哲学视域中,"自我"是基于"自然"的同一性与整体性的生命存在.而现代生命科学技术对"自然自我"的干预和颠覆导致了纯粹"自然自我"的消逝和"精神自我"的绝望,并由此引发"自我"的分裂.对生命伦理而言,重新弘扬"自我"的主体性,致力于"自我"向伦理实体的回归,乃是重拾"自我"生命尊严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7.
关于"自我"的社会建构论学说及其启示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从后现代主义的立场出发,社会建构论认为传统心理学有关自我的研究都是本质主义的.社会建构论以“关系的自我”取代“本质的自我”,认为自我并非行为背后的精神实体,而是人际互动的产物,是一种文化的建构物。这种观点对于我们正确认识自我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自我提升的利与弊:理论、实证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我提升的适应价值问题目前备受心理学家关注。进化与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者认为自我提升在演化史中具有潜在的适应价值, 它具有生物遗传性; 而社会心理学家发现, 自我提升在现实中的表现是利弊参半的, 主要存在三种理论解释:调节因素论、生态比拟论、多维多功能模型; 临床咨询心理学家在实践中提出的发展适应性自我提升的建议, 有助于趋利避害地将自我提升加以应用。未来的研究将聚焦于测量的改进、文化、发展及内隐研究等领域。  相似文献   

19.
刘鹏 《学海》2012,(1):143-148
对实在概念的传统本体论界定和本质主义的认识论进路,导致了实在论与社会建构论之间的争论陷入了一个怪圈而无法获得解决.拉图尔在改造“实在”概念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将建构主义和实在论结合到一起,提出了建构主义实在论.本体论上,物或事实都是被建构的,同时,被建构的物或事实是实在的,而且物或事实的建构性正是其实在性的保证.认识论上,认识论的问题被本体论化,科学所指称的并不是外在的自然,而是从自然到知识的一条转译链.建构主义实在论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实在论和社会建构论之间的争论,成为当前科学哲学的本体论研究中的一种代表性理论.  相似文献   

20.
对于胡塞尔的交互主体性面临的理论困境,存在两种典型的解决路径:笛卡尔式道路和生活世界式道路。前者难以避免唯我论的指责,后者存在否定第一人称视角的危险。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构造性和被给予性相统一的新路径。对于构造他人,自我和他人的根本相似性是构造性意识,而构造性意识不是被构造的,而是被给予的。超越论自我的构造性和构造性意识的被给予性的统一,不但确保构造出的他者是另一个超越论主体,而且保证超越论自我在构造中的中心地位。构造性和被给予性的统一,从本质上反映了超越论主体性和交互主体性的结构依存性——"共源关系",为解决胡塞尔的超越论交互主体性的理论难题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