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桑吉扎西 《法音》2000,(12):40-41
本刊讯 11月21日上午,唯识宗祖庭、西安大慈恩寺隆重举行纪念玄奘法师诞辰1400周年、玄奘三藏院落成和玄奘顶骨舍利安奉及增勤法师升座庆典,来自全国各地的诸山长老、法师居士和地方党政领导、各界嘉宾以及僧俗群众万余人参加了庆典活动。  上午10时,举行了玄奘三藏院落成、玄奘顶骨舍利安奉和玄奘法师铜像开光法会。陕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界明法师主持法会,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刀述仁居士代表中国佛教协会热烈祝贺玄奘三藏院落成、玄奘法师顶骨舍利安奉、增勤法师升座及“玄奘精神与西部发展”学术研讨会的召开。他在讲话中说:“今天…  相似文献   

2.
玄奘顶骨 舍利台湾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10月2日至10月9日,以国家宗教事务局副局长杨同祥为首席顾问,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茗山法师为团长为玄奘顶骨舍利赴台护送团,参加了玄奘顶骨舍利在台湾玄奘大学的安奉仪式,访问了台湾一些重要佛教寺庙和学校,整个活动顺利圆满,访问十分成功,达到了扩大交流。增进...  相似文献   

3.
论玄奘精神     
黄心川 《法音》2000,(12):8-10
玄奘是举世闻名的佛学家、思想家、翻译家、旅行家和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今天我们集合在这里共庆玄奘三藏院的落成、玄奘顶骨舍利安奉、增勤法师方丈升座仪式暨“玄奘精神与西部文化学术研讨会”的召开,感到无比的兴奋。在此祝贺大会成功,并向到会的高僧大德、专家教授致以衷心的敬礼!  玄奘毕生追求的事业和奉献的精神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来愈为我国各族人民和亚洲各地的民众所珍视,显现出万丈的光芒。近年来很多国家的学术界、出版界和新闻媒体都发表了不少有关玄奘生平事迹的著作、影视作品。印度和中国召开了一系列纪念玄奘的…  相似文献   

4.
赵朴初 《法音》2000,(12):3-7
今年正逢玄奘法师诞辰1400周年纪念,为了缅怀这位佛门巨匠和世界文化伟人,佛教界在西安隆重举行了纪念玄奘法师诞辰1400周年法会及玄奘三藏院落成、玄奘顶骨舍利安奉、玄奘法师铜像揭幕庆典,还与学术界联合举办了“玄奘精神与西部文化学术研讨会”等系列纪念活动。  早在1964年,已故的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在首都佛教界、文化界纪念玄奘法师逝世1300周年大型集会上发表讲话,全面回顾了玄奘法师充实饱满的一生和极不平凡的成就,对玄奘法师的伟大精神及其对当今世界的意义作了高度评价。赵朴老在讲话中提出的编辑出版《玄奘全集》、编写《玄奘年谱》、校订《大唐西域记》等设想,在其后的三十多年中陆续成为现实;而修建玄奘纪念馆、设计制作玄奘法师雕像等愿望,也在佛教界的不懈努力下终得圆满。在纪念玄奘法师诞辰1400周年之际,重温赵朴老的这篇讲话,感到分外亲切。本期还选登了黄心川先生、惟贤法师在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特约日本法相宗大本山药师寺副住持安田 胤先生介绍玄奘法师与日本法相宗的因缘,请王尧先生介绍《大唐西域记》藏译本的有关情况,以此作为玄奘法师诞辰1400周年的纪念。  相似文献   

5.
玄奘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僧人,近20年来,对玄奘的考古学研究逐渐成为新的研究视野,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玄奘取经路线及沿路遗址和文物;2.与玄奘相关的寺院;3.与玄奘有关的图像;4.玄奘遗骨及舍利的流转;5.与玄奘有关的出土及石刻文献。那些更加能够说明玄奘日常生活的文物还没有完全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对于《大唐西域记》的史料分析也需要进一步展开。  相似文献   

6.
《法音》1992,(2)
1991年12月4日,首都及河南近30位学者汇聚中国社会科学院,座谈加强玄奘思想研究和修复玄奘故里问题。唐代高僧玄奘是我国著名的佛学家、因明家、翻译家和旅行家,世界文化巨人。几个月前,全国十一位著名专家、学者发出了“开展玄奘研究,修复玄奘故里,修建玄奘纪念馆”  相似文献   

7.
南京玄武山上有座五层方形砖塔,是1944年2月28日为供奉大唐三藏玄奘法师顶骨而建造的,故名三藏塔。玄奘法师圆寂于唐高宗麟德元年(664)二月初五,荼毗后灵骨葬于长安(氵产)水之东,后五年改葬于樊川北原,为建塔(即今长安兴教寺玄奘三藏塔)藏之。迨唐僖宗广明元年(880),黄巢起义据长安,毁寺发塔,灵骨迁于终南山紫阁寺。迄宋端拱元年  相似文献   

8.
《五台山研究》2001,(4):48-48
五台新闻佛学研究深入揭批李洪志及其“法轮功”的反动本质崔正森(1.3)云门宗禅诗研究吴言生(1.8)慧瓒禅师的宗系和思想徐文明(1.16)玄奘顶骨今何在陈景富(2.3)深入批判李洪志及其“法轮功”的反动思想崔正森(3.3)放下执著的正与邪张增祥(3.13)清净佛性与本来无一物吴 强(3.15)藏传佛塔的形制及其特点王宏利(3.18)李洪志伪“法轮功”的要害是“灵魂不灭”崔文魁(4.4)论“信则有,不信则无”的真谛恒 毓(4.9)五台佛学清凉寺佛教简史崔正森(2.7)历代皇帝与五台历史上到过五台山的皇帝王志超(1.22)五台高僧五台山最早的《华严》论师灵辨肖 雨(2…  相似文献   

9.
一、前言二、玄奘哲学思想产生之理论前提三、玄奘哲学思想中之辩证法因素1.缘起论中之辩证法因素2.中道观中之辩证法因素3.因明学中之辩证法因素四、玄奘哲学思想批判一前言恩格斯教导说:“辩证法的思维——正因为它是以概念本性的研究为前提——只对于人才是可能的,并且只对于在较高发展阶段上的人(佛教徒和希腊人)才是可能的,而其完满的发展则更晚得多,在近代哲学中才达到……”  相似文献   

10.
张忠义  王金红 《法音》2006,(10):33-35
本刊讯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玄奘研究中心、四川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四川省佛教协会、成都市佛教协会主办的第三届玄奘国际学术研讨会于9月20日至22日在成都隆重举行,来自印度、日本、越南、尼泊尔、孟加拉、比利时、美国、韩国、斯里兰卡等9个国家,以及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宗教界知名人士、专家学者共119人出席会议。玄奘法师曾在成都居住5年,并在成都大慈寺受具足戒,与成都有着深厚的因缘。因此本次研讨会特在蓉城举办,以“玄奘与当代社会”为主题,全面深入地探讨玄奘的学术成果,揭示玄奘精神的时代意义,同时配合“中印友好…  相似文献   

11.
在玄奘与般若学的问题上,奘于早年已有研习般若类经典之经历。至其归国译经,还可看到般若学对玄奘的影响和玄奘对般若思想的理解及其理论建构的意愿。同时,从《维摩诘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可更深入地看到玄奘与般若学的关系。从玄奘弟子的著述中,也可逆推得玄奘讲授般若经典的情况。  相似文献   

12.
方广锠 《法音》2006,(10):11-15
玄奘法师是我国唐代著名的佛教理论家、翻译家。他对中国佛教、中国文化乃至亚洲文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鲁迅曾称玄奘这样的优秀人物为中华民族的脊梁。本文拟仅就玄奘提出的“五种不翻”略述己见。一、“五种不翻”的出处根据目前所得资料,近代以来,我国最早对玄奘“五种不翻”进行研究的是梁启超。他在《佛典之翻译》一文中指出:“翻译之事,遣词既不易,定名尤最难。全采原音,则几同不译。易以汉语,则内容所含之义,差之毫厘,即谬以千里。折衷两者,最费苦心。”[1]然后举鸠摩罗什、玄奘为例说明之。其中关于玄奘的文字如下:而奘公亦谓:“五…  相似文献   

13.
《法音》2005,(10)
密不示人的成都各大寺院历代珍藏,于9月27日至10月17日在成都大慈寺举行的“中国·成都佛教文化展”上,首次向中外游人展出。这批稀世珍品包括释迦牟尼佛舍利、高僧玄奘顶骨舍利,唐代雕塑观音像等。这些佛教文化的宝藏,是从成都市文殊院、昭觉寺、宝光寺、大慈寺、石经寺、龙兴寺、观音寺、铁像寺等寺院浩瀚的佛教文化遗产中层层遴选出来的。展品中有价值连城的镇寺之宝;有唐、宋、明、清以来的精雕圣像,有历代精心收藏的佛教经籍宝藏写经和经书刻板,如精美绝伦的贝叶经,金银粉写经、血写经及令人叹为观止的石经书刻板等;有密不示人的法器、…  相似文献   

14.
有两则关于目光的故事,介绍给朋友一读。公元629年,当玄奘西行至辅卫玉门关的五座烽火台时,他遇上了一位强悍果敢自称一言九鼎的胡人石磐陀。石磐陀发誓护送玄奘过“五烽”。那一天,他们三更抵达沙河,关隘已隐约可见。渡过河后,玄奘便择地而睡,恍惚中见磐陀持刀逼近他,但只前行数步又返回了。大师默念佛号,无多计较。天亮后,磐陀终于坦言:前程险远,更缺水少食,五烽下虽有水源,必须夜深偷取,若被发觉,必死无疑,不如回头。玄奘说,吾若不至婆罗门国,终不东归,纵死中途,亦不悔也。尔若胆怯,请君自便。石磐陀恼羞成怒,拔刀直逼玄奘。玄奘声色不动…  相似文献   

15.
苏渊雷先生曾谓杨廷福(士由)先生“为学多方,精进未已,偃蹇明时,困勉有加”。读先生所著《玄奘年谱》,寸知此言诚哉!杨先生于玄奘研究有年,曾著《玄奘论集》早有流传。今再读其《年谱》,诚如先生自谓,而恍惚可见谱主“乘危远迈,杖策孤征”之舍身求法精神,陈援庵(垣)先生曾引朱子“旧学商量增邃密”句相勉,亦见先生于学问于佛法精研求是的态度。《玄奘年谱》虽为年谱,却有着比年谱更为重要的意义,正如先生在凡例中略述撰述意旨时所说:“年谱之作,并不是孤立地按年代顺序表录式的记录谱主的生平”,而“最好能从以事系年月中,显示谱主理论活动  相似文献   

16.
三、论玄奘法师的义译想谈这个题目,至少有两重事先必须致力的工夫:1.尽可能搜集玄奘所译经典的梵本,作详尽的对勘。2.对新译旧译作全面的比较研究。做完这两步工作之后,不但可以归纳出玄奘的翻译方法、翻译体例,而且可以总结出前人的翻译经验,作为今后翻译工作的借镜。但这些工作应该通过集体,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这里只就我平时所接触到一些个别问题谈一谈。我们阅读玄奘的译籍,首先感觉到的即是词汇与旧译常常有所不同,这是玄奘经过周密的思考,而把旧译的术语加以扬弃。如dhyana一词过去或音译为禅那,一般用音译、义译  相似文献   

17.
丁和 《佛教文化》2011,(5):108-109
吴承恩的巨著《西游记》,是由玄奘去印度取经的故事神化而来的,但玄奘与高昌国王鞠文泰结拜为兄弟的这段真事,吴承恩却只字没提。玄奘在他的著作《大唐西域记》里也没提及,实在是让人有点遗憾。  相似文献   

18.
玄奘(600~664)法师,洛阳缑氏县(今偃师县)人。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下简称《慈恩传》)和《续高僧传·玄奘传》载,他俗姓陈名祎,出身于儒学世家,幼年跟父亲学《孝经》等儒家典籍,“备通经典”,“爱古尚贤”,养成了良好的品德。父亲去世后,二兄陈素在洛阳净土寺出家,即长捷法师。玄奘十一岁那年,便随长捷入寺受学《法华经》、《维摩经》等。“年十三,依兄长捷出家于洛”(《塔铭》)。  相似文献   

19.
为缅怀佛教界与学术界共同尊敬的印顺法师圆寂周年,第六届“印顺导师思想之理论与实践”学术会议,于2006年5月20—21日在台湾玄奘大学慈云厅圆满举行。本次研讨会系由玄奘大学宗教学系、觉风佛教艺术文化基金会、慈济大爱电视台、中华佛教百科文献基金会、弘誓文教基金会联合主  相似文献   

20.
2月12日上午,雨后的印度那烂陀空气格外清新湿润,身处旱季的人们内心充满着喜悦,他们同时迎来了期待已久的玄奘纪念堂修复完善竣工庆典,迎来了一大批来自远方的中国朋友。作为展示中印传统友谊的窗口,玄奘纪念堂项目在200“6中印友好年”结束之际圆满完成,在2007“中印旅游友好年”即将开幕之际举行竣工典礼,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