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宗教问题,确切些说是对基督教进行批判的哲学解释,这实际上早就是马克思在学术上最感兴趣的中心问题。在当时的德国,人们往往借宗教问题来讨论社会生活中发生的那些轰动一时的重大问题,而人们对黑格尔宗教学说的态度,人们关于基督教起源的某种哲学观念以及关于基督的历史真实性的争论等等,往往能反映出他们的政治立场。马克思和鲍威尔的密切合作,马克思想写宗教艺术论文的打算和他那篇贯穿着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2.
走向世纪之交的中国当代哲学盖勇,徐庆文当代中国哲学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道路,伴随着20世纪帷幕的徐徐落下,我们将走向新的世纪.面对这样的一个历史时刻,中国哲学将如何定位,一这是一个非常富有意义的课题。从哲学的现状看,当代中国哲学应着力处理好下列几个问题:第一,处理好政治与哲学的关系。中国当代哲学的历程昭示我们,过分强调哲学的党性和政治价值,片面理解哲学为政治服务口号,甚至将哲学与政治等同起来,对哲学过分干预和不断施加压力,就会使曹竺私大独立性,成为政治的附庸和为政治宣传作论证作辩护的工具。第二,找寻哲学走向现实的关键环节,使哲学从理性抽象过渡到理性具体。必须处理好哲学与现实的关系,既不能要求直接对应,又不能远离实际生活。第三,应淡化一下哲学研究中的体系建构热。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闭门造车式地建构种种体系,是一种浮澡心态的体现。针对上述问题,文章认为应多层次多角度地开展哲学研究,展示哲学的鲢力,这是世纪之交哲学努力的方向。首先植根于社会现实生活,紧密关注现实生活,既是哲学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土壤,也是走向未来的重心与主题,这是它获得恒久生命力的必由之路。当代中国哲学走向世纪之交的另一重要特征是开放性  相似文献   

3.
正一、关于哲学哲学是思想的花朵,精神的王冠,是文明的活的灵魂!哲学是在根本层面上追问自然、社会和人本身,以彻底的态度反思已有的观念和认识,从价值理想出发把握生活的目标和历史的趋势,展示了人类理性思维的高度,凝结了民族进步的智慧,寄托了人们热爱光明、追求真善美的情怀。道不远人,人能弘道,哲学是把握世界、洞悉未来的学问!哲学是通向未来的幸福,思想解放,自由的  相似文献   

4.
朱承 《哲学研究》2022,(5):53-62+129
实现理想公共生活是儒家哲学的核心关切。儒家哲学强调道德形上学的理念认同,有利于共同体成员形成对世界与人生的最大共识;宣扬公共性的礼治精神,为仁爱原则提供了制度保障,能够促进人们明确各自职分从而在公共规则下对个体言行有所规约;提倡公共性优先的伦理原则,可以指导人们做出有利于公共社会的行为选择和价值判断;重视道德修养上推己及人的公共关怀,要求每个人不仅关注个体心性,也关心共同体其他成员的疾苦;推崇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为人类勾画了崇公奉公、命运与共的可能性生活图景。儒家哲学不仅在中国传统公共生活中至关重要,其当下的现实生命力亦需得到应有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当代哲学的理性沉思评《崇高的位置:世纪之交的哲学理性》丁枫(吉林省社科院一三○○○○)当代哲学的理论特征、理论困难及其跨世纪走向,是国内外哲学界普遍关注和热烈讨论的重大问题。由吉林大学孙正聿教授撰写的《崇高的位置:世界之交的哲学理性》(吉林人民出版社...  相似文献   

6.
从道家思想的最初理论觉醒,从道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哲学思潮的发展演变和人们的精神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在现代观念背景下道家思想所获得的理解和确认,都显示出它可能会是属于未来高文化、高理性人类的一种哲学选择。  相似文献   

7.
道德哲学需要注重形上和形下之间的互动、理论和历史的互动,同时,也离不开新概念的生成,在这些方面,樊浩教授的工作体现了自身的特点。从历史的层面看,在关注康德哲学的同时,也需要注意黑格尔的哲学。就对人的理解而言,辨析理性与精神构成了重要的方面:单纯地关注理性,往往仅仅偏重于人的精神的一个方面,由此不免导致对人的理解的抽象化、片面化,反之,肯定精神本身的综合性形态,则可以引向对人本身的具体理解。同时,伦理学或道德哲学归根到底要走向实践,精神则从内在的方面为走向实践提供了某种动因。在此意义上,樊浩教授对黑格尔哲学的注重以及对精神的关注无疑有其理论意义。当然,以道德形而上学的进路和构架而言,樊浩教授提到精神现象学、法哲学、历史哲学三个环节,并且认为精神现象、学法哲学、历史哲学三位一体,构成了道德形而上学的基本内容与构架,这一进路尚存在可以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存在是过去和现在的许多思想家视为哲学基础的概念之一。围绕着哲学中的“存在”和存在学说(本体论),过去人们一直在而且至今仍在进行激烈的争论。在探讨存在的时候,人们的思想往往从个别、局部和暂时的东西,跃升到高度的概括和抽象。同时,哲学上的存在观又近乎于人生的真谛,近似于一个人在精神极度紧张的时刻所能给自己提出的那些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9.
《科学与无神论》2021,(5):18-24
信仰是人类一种特有的精神现象,它随社会物质生活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当人类文明进入理性与科学时代,虚幻的、神秘的宗教信仰开始出现世俗化转型。通过审视理性与上帝、科学与宗教,人们深切感到理性主义信仰在哲学、文化及现实等方面仍存在问题,开始反思世俗化信仰。马克思主义立足于人的社会性本质,发现信仰是群体化超越性的价值追求,纯粹个人化信仰毫无意义;通过对资本逻辑与价值失落的双重批判奠定了其作为群体化信仰的合法性根基;进而凭借对科学性和人文性、现实关切与终极关怀的融汇贯通,实现了对前现代神秘化宗教信仰和现代世俗化拜物教信仰的双重超越,成为人们追求世俗化信仰的新选择。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 就传统来讲,东西方之学尤其是哲学,各有其重点而表现出不同的发展路线.在东方,无论是儒佛道,对于人生生命至为关注,因而注重主体性和德性.作为其主流的儒家则形成了特强调道德理性(Kant的实践理性)的人生哲学、道德哲学体系.与此相反,西方的传统哲学则重视客观性,关切认知问题,从而形成了一种强调(纯粹)理论理性的哲学体系.这样的西学传统乃创造出所谓科学与民主这个可标识现代社会的普遍性价值.  相似文献   

11.
在精神哲学意义上,现代中国伦理道德发展遭遇三大问题:道德僭越伦理,理性僭越精神,道德理性僭越伦理精神;相应存在三大病症:无伦理,没精神,道德理性泛滥;必须进行三大回归:伦理回归,精神回归,伦理精神回归。三大回归必须探讨三个前沿性课题:在人的精神发展和精神世界中,到底伦理优先还是道德优先?伦理道德到底期待理性还是期待精神?中国伦理道德的精神哲学形态到底是"道德理性"形态还是"伦理精神"形态?伦理是人类的家园和"安宅",精神是回归家园的达道。伦理与精神既是中国基因和中国传统,也是中国话语,"走向伦理精神"是现代中国伦理道德发展的精神哲学之路,它期待两个哲学觉悟或哲学革命:由"应当如何生活"的道德问题意识向"我们如何在一起"的伦理问题意识的革命;由只是作为社会存在反映的"意识论"向主体建构的"精神论"的革命;简言之,"伦理"革命,"精神"革命。现代中国伦理道德的精神哲学形态是"伦理精神形态"。"伦理精神形态"是植根中国传统、针对现代问题、追求伦理理想和伦理信念的中国话语与中国形态,是伦理道德发展的现代中国精神哲学形态。  相似文献   

12.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哲学的课题如果人们把尚未解决、尚待研究的问题称作问题的话,那么,严格地说,意识与存在、精神的东西与物质的东西的关系问题,即精神的东西是物质的属性,是物质发展的产物,还是相反,物质的东西是由精神的东西派生出来的问题,当然早就不是什么问题了。古代的唯物主义者们已经原则上正确地提出了这一问题,诚然是在日常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的。当代唯物主义由于预先进行了专门研究并对研究结果作了预测,证明精神的东西不能存在于有机物的一定形式之外。自然科学不仅证明了哲学基本问题的唯物主义答案,而且还成功地研究了  相似文献   

13.
快乐,是人们生活中无法回避的东西,实践哲学总是要对快乐有一个安置。然而,对快乐的评价总是处于快乐是善还是恶的争论之中,实践哲学也总是在快乐主义与禁欲主义之间摇摆。亚里士多德全面回应了这个问题,他展示了,在实践生活中既有用理性战胜快乐以培养美德的面向,也有美德自身就有快乐且理性与快乐和谐的面向。为了让快乐的这两个面向相互协调,亚里士多德区分了两种快乐,即作为对欲望满足的过程的感觉的偶然快乐和作为成全的自然快乐;并且亚里士多德从运动(过程)和成全这两个方面澄清了这两种快乐的存在性质。欲望满足式快乐的存在性质是运动,是较低的快乐,从而实现了对快乐主义的颠覆;成全式快乐的存在性质是成全,是较高的快乐,从而实现了对快乐主义的改造,拯救并高扬了快乐。  相似文献   

14.
世界上存在着道德多元性,它表现为生命伦理学的实际道德分布的特征,它是使用人类胚胎作为干细胞来源的争论的根本原因。在世俗文化中,干细胞的使用甚至也会出现疑问。只以从传统的基督教道德直觉和期望的残留影响角度去理解这种现象。关于干细胞的争论反映了更深层次的文化错位。我们正生活在文化战争频发的年代。有必要对罗尔斯学派的关于公共讨论及理性的道德多元化给予重新的关注和评价。  相似文献   

15.
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便利,同时也引发了诸多哲学争论,特别是关于人工智能主体地位的争论最为激烈。哲学争论的背后是人工智能所带来的伦理问题与挑战,诸如道德决策风险、社会伦理问题、主体人存在与发展的伦理问题等。而应对人工智能所带来的伦理问题,须以马克思科技史观为指导,正确处理人与人工智能的关系,并从伦理制度建设、人工智能监督等方面着手介入。  相似文献   

16.
人的主体性问题一直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工业革命以后,人们对人的主体性的关注一方面逐渐地从主体性是什么的问题转向主体性如何获得的问题,特别是关注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人们认识主体性所产生的种种影响,另一方面则开始对人的主体身份的缺失表现了极大的关切,并进而深入地思考人的异化问题。本文的研究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展开,试图在技术哲学视野中讨论人的主体性的获得、缺失与重构问题。一、技术产生与人主体性的寻求事实上,人类在诞生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其主体身份并未成为人类存在的一种标志。但是,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是,当古猿…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人的意识里,命运这个词,总是意味着对某种神秘的东西的肯定,总是具有某种宿命的无奈色彩。今天的人们把对命运的感受、体悟和沉思,排斥出了理性的领域,唯在审美领域里留出了一席之地。但这并非从来如此,命运之为观念,恰恰是理性之思的产物,是哲学在其诞生时代可深为关注和认真探索的主题之一。甚至可以说,正是通过对命运的理性沉思,人的个体性存在、或生命之“在”才成为人的自觉意识,才成为一个不言而喻的“事实”。 古希腊人不仅在悲剧艺术中表达对命运的感受和体悟,而且也在哲学中思索命运。赫拉克利特说,“[神就是]永恒的流转着的火,命运就是那循着相反的途程创生万物的逻各斯。”他试图把不可知的命运从神的意志中解放出来,成为能为人所理解的拥有的“必然性”,因为命运  相似文献   

18.
"斯宾诺莎是否是无神论者"是西方近代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无论在斯宾诺莎生前还是在其身后都有许多人认为他是无神论者,但是斯宾诺莎生前坚决拒绝这一称谓。他不仅通过其哲学论证神的存在,论证人的最高幸福在于对神的理智的爱,还通过其生活方式来证明自己不是无神论者。通过考察批评者的观点、斯宾诺莎的著作以及无神论的含义,我们看到关于"斯宾诺莎是否是无神论者"的争论,既源于人们对神与无神论所具有的不同观念,也源于他们对斯宾诺莎著作的不同解读。由于不同人心中神的观念可能不同,对斯宾诺莎哲学的理解也可能不同,人们对斯宾诺莎是否是无神论者仍会做出不同的判断。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会不断促进人们对斯宾诺莎哲学的理解与研究。  相似文献   

19.
<正>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激荡下,人们普遍关心自我的生存和发展,思索人生的价值,以审视的角度回顾过去,以竞争的态度对待未来,开创生活与享受生活并重,喜悦与焦虑并存。为消除工作的紧张和心灵的纷扰,人们在喜欢资讯性文化的同时,同样欢迎那些趣味性、知识性、娱乐性文化,于是市场文化应运而生,大众性的刊物布满书摊报亭,这是时代使然,不足为怪。但是面对市场,那些高层次的社会科学刊物怎样生存下去,怎样保持自己的学术品格,这是研究者及办刊人极为关切的问题。正当不少学术刊物岌岌可危时,以学术研究为宗旨的刊物《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春苗破土般的诞生了,这不能不使人惊喜异常。刊名以极其  相似文献   

20.
“人为”与“情理”──中国哲学传统的基本特征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西方哲学传统在两千余年的发展历程中,鲜明地体现出两个基本特征,这就是重“认知”和扬“理性”。正是从这种“认知理性”精神出发,西方哲学传统对各种哲学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建构起了它自身很有特色的理论体系。自上个世纪末“西学东渐”以来,人们常常以西方哲学传统的这种认知理性精神作为典范模式,考察中国哲学传统的思想内容和精神实质,结果往往使后者的本来面目处于某种扭曲之中。其实,中国哲学传统在两千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体现出来的是两个与西方哲学传统很为不同的基本特征,这就是重“人为”和杨“清理”。也正是由此出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