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事故中的人格因素——内外向性格与事故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619名被试的研究得出,性格与事故有密切关系,外向性格者比内向性格者容易肇事.本研究支持了Farmer 等的“事故倾向者”理论,发现事故多发者具有典型的外向性格,随着外向程度的增加,被试肇事的可能性增大。随后对64名被试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内外向性格与引发事故的不安全行为密切相关。随着外向程度的增加,被试出现不安全行为的概率显著增大,而内向性格者的不安全行为则很少.  相似文献   

2.
采用大五人格量表、创业意向量表和创业自我效能感量表对2161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采用回归分析及结构方程建模等方法,考察大五人格和创业意向之间的关系和创业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1)大五人格中外向性、宜人性对创业意向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神经质、严谨性对创业执行意向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创业自我效能感对创业意向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大五人格中外向性、严谨性、宜人性对创业自我效能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3)创业自我效能感在外向性与创业意向之间、宜人性与创业意向之间、严谨性与创业执行意向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创业自我效能感在严谨性与创业目标意向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3.
对内向和外向性格的优劣判别,专家们的意见不太一致。瑞士精神病学家荣格认为内向者的兴趣所在不是外部世界而是自己的内心世界,即自己的观点、思想、情感和行为;而外向者则把心理能量或者兴趣指向环境中的一切。我们可以看出,外向的人对环境的变化比内向的人要敏感和迅速一些,但两者没有优劣之分。弗洛依德则认为,外向性格是健康的象征,而内向性格者具有精神病的倾向。  相似文献   

4.
关于场依存性-独立性与催眠感受性及性格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场依存性独立性认知方式与催眠感受性及Y—G性格测验所评定的人格特征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场依存性-独立性与催眠感受性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提示两者为彼此独立的人格特征;在人格特质方面.场依存性者比场独立性者具有更强的社会外向性、社交活动主导性和乐天性;而场独立性者则具有较强的神经质倾向;在人格类型上,场依存性者和场独立性者均普遍表现为A、A’和D型,而C型则更可能是场独立性者所具有的特征;从人格类型的研究角度证明,内、外向性格与场依存性-独立性基本上分属两个不同的人格维度;场依存性-独立性与个体心理健康水平无关。  相似文献   

5.
在生态系统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一个中介模型,探究大学生父母养育方式与心理和谐的关系,以及性格优势的中介作用.采用父母养育方式问卷、心理和谐问卷和性格优势问卷对384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积极养育方式、性格优势两者对心理和谐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其中性格优势的预测贡献率约为积极养育方式的1.9倍;(2)性格优势在积极养育方式与心理和谐之间起到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2.075%.  相似文献   

6.
以山东省济南市、莱州市的935名初二和高一学生为被试, 进行为期一年半的追踪研究, 考察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青少年的教育规划和职业规划之间的关系, 检验了外向性在其中的调节作用及其性别差异。结果表明:(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能够显著正向地预测青少年T1和T2时的教育规划以及T1时的职业规划;(2)外向性水平越高, 青少年教育规划和职业规划水平越高, 但是这种预测作用不存在长期性;(3)外向性能够调节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青少年教育规划之间关系, 且这种调节作用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但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青少年职业规划之间不存调节作用。这表明, 外向性不仅能够直接保护青少年的未来规划, 而且能够抵抗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个体未来规划的不良影响, 但是这种压力抵抗效应在不同性别、不同未来规划的领域之中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母子性格匹配、对性格的喜欢程度与青少年期母子沟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成都市两所中学632对初一到高三青少年及其母亲为研究对象,分别要求他们报告自己的性格、对对方性格的喜欢程度,同时要求青少年报告母子沟通状况,以考察性格匹配、性格喜好程度与母子沟通的关系。结果显示:性格均外向,情绪均稳定,精神质程度均低的母子性格匹配类型比其他母子性格匹配类型有更好的沟通。这一结果部分支持了吻合度理论。进一步的分析发现,相对于性格匹配,性格喜好程度对母子沟通的预测力更强,而且性格喜好程度在母子性格匹配类型与母子沟通的关系中发挥了完全或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8.
基于支配补偿理论,本研究考察领导与下属外向性人格的匹配性对下属工作投入的影响。对743对领导-下属进行配对问卷调查,在两个时间点获取调查数据。多项式回归与响应面分析表明,下属与领导外向性人格差异越大,下属工作投入水平越高。在下属与领导外向性人格存在差异的情形下,"高下属外向性、低领导外向性"组合比"低下属外向性、高领导外向性"组合,下属的工作投入水平更高。在下属与领导外向性人格一致的情形下,下属的工作投入和外向性人格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研究证明了在外向性维度上领导和下属是支配互补的关系时,下属的工作投入水平更高。  相似文献   

9.
中学生英语学习策略水平及其与英语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葛明贵  晋玉 《心理科学》2005,28(2):451-453
本研究运用《学生学习策略评价表》对安徽省两所中学的239名学生进行调查,考察中学生的英语学习策略水平及其与英语学业成绩的关系.结果发现:(1)中学生英语学习中经常使用的学习策略多集中于认知和调控策略.(2)省示范高中与一般中学学生在英语学习策略存在显著差异.性别上则不存在显著差异.(3)中学生的英语学习策略及其认知和调控策略与学生学业成绩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交际和资源策略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则没有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将"童年创伤"定义为"个体14岁以前所经历的,站在主体的角度主观感受到的创伤性事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30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通过定量加定性的方式探索了童年创伤与抑郁之间的关系。相关分析表明:主观童年创伤症状、外向性、抗挫折能力、抑郁之间两两显著相关;结构方程模型表明:主观童年创伤症状通过外向性、抗挫折能力完全、多重中介作用间接预测抑郁。本研究结果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对大学生抑郁问题的预防和干预工作提供重要的借鉴依据。  相似文献   

11.
采用大五人格量表、创业意向量表和创业自我效能感量表对2161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采用回归分析及结构方程建模等方法,考察大五人格和创业意向之间的关系和创业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1)大五人格中外向性、宜人性对创业意向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神经质、严谨性对创业执行意向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创业自我效能感对创业意向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大五人格中外向性、严谨性、宜人性对创业自我效能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3)创业自我效能感在外向性与创业意向之间、宜人性与创业意向之间、严谨性与创业执行意向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创业自我效能感在严谨性与创业目标意向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将"童年创伤"定义为"个体14岁以前所经历的,站在主体的角度主观感受到的创伤性事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30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通过定量加定性的方式探索了童年创伤与抑郁之间的关系。相关分析表明:主观童年创伤症状、外向性、抗挫折能力、抑郁之间两两显著相关;结构方程模型表明:主观童年创伤症状通过外向性、抗挫折能力完全、多重中介作用间接预测抑郁。本研究结果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对大学生抑郁问题的预防和干预工作提供重要的借鉴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了勒温的民主行为问卷、李克特的人—事行为问卷和Y—G 性格测验量表,调研了140名企业和学校领导者的人格特质、性格类型和行为方式.结果表明:(1)大多数企业领导者具有D 型性格和一般活动性、支配性、社会外向性的人格特质,大多数学校领导者具有C 型性格和客观性、合作性、非抑郁性的人格特质,没有一个领导者具有B 型和E 型性格;(2)具有放任型领导方式的人数最多,具有以人为中心的领导方式的领导者人数最少.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旨在考察母亲外向性、母亲积极教养方式和同伴关系对青少年外向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以湖南省常德市三所中学的864名初中生及其母亲为被试,让母亲被试报告自己的外向性水平,让初中生报告其外向性、积极教养方式和同伴关系的情况。结果表明:(1)母亲外向性不仅能直接正向预测青少年外向性,还能通过母亲积极教养方式和同伴关系的中介作用影响青少年外向性。且这一中介包括三条路径:母亲积极教养方式单独的中介作用、母亲积极教养方式→同伴关系的链式中介作用以及同伴关系的单独中介作用;(2)“母亲外向性→母亲积极教养方式→青少年外向性”这一中介过程受到同伴关系的调节。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母亲外向性对青少年外向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对探讨同伴关系在个体发展过程中的“多重作用”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国内评价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评价问题在价值哲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和显著的地位.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对评价问题的研究正不断深化,现将若干重要观点简介于后.一、评价的含义 一种观点认为,评价属于认识活动,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反映活动.但在具体提法上又有差别:(1)评价是主体以自身需要为基础,衡量客体意义的认识活动.(2)评价是主体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客体进行比较和判断从而得出一定结论的认识活动.(3)评价是对客体所具有的价值的确认,从质上和量上对客体价值的估量.(4)评价是主体对客体属性与主体需要之间价值关系的反映活动.(5)评价是一定价值关系主体对这一价值关系的现实结果或可能结果的反映.  相似文献   

16.
杨玲  崔诣晨 《心理科学》2003,26(6):1034-1038
以193名戒毒者为被试,运用问卷法和对数线性模型调查和分析了戒毒者个人背景及其与戒毒行为的关系,通过聚类分析概括出戒毒者的三种人格类型,并探讨了不同人格类型戒毒者在自尊、社会支持、应对策略上的特点及其关系。结果表明:(1)中低教育程度与中低经济收入显著正相关;男性所估计的戒毒时间远远少于女性;吸毒时间越长,复吸的可能性越大。(2)外向冲动型戒毒者的自尊水平最高,其次是内向顺从者,身心障碍者的自尊水平显著低于外向冲动者。(3)身心障碍者对支持的主观体验和利用程度越高,所采取的面对策略越多;所获得的支持越多,越少采取屈服策略。而内向顺从者和外向冲动者对所获支持的满意程度越高,越少采取面对策略;对支持的利用程度越高,所采取的屈服策略越多。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采用经过修订的《中学生性心理调查问卷》和《中学生人际交往调查问卷》,对浙江省中学生的性心理发展与人际交往的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1)性心理发展中性认知水平、表露欲两个维度存在着显著的年龄差异和性别差异;(2)在人际交往方面,不同年级的学生在性别倾向上有显著的差异;(3)从总体上看,中学生性心理发展与人际交往之间的相关并不显著,但在性心理发展水平与人际交往中的外向性、性别倾向等方面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青少年的人格特征与互联网社交服务使用偏好的关系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雷雳  柳铭心 《心理学报》2005,37(6):797-802
“互联网社交”快速兴起,网络社交已经成为一种人际交往方式,相当多的互联网用户在使用互联网社交服务,青少年也是这种服务的热心使用者。澄清青少年使用互联网社交服务过程中的一些基本现象,有益于教育者有重点地引导青少年的网上社交行为,对互联网社交服务的使用能够趋其利,避其害。该研究使用问卷法调查了339名青少年的外向性、神经质、社会支持和社交焦虑与互联网社交服务的使用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青少年在互联网社交服务使用偏好上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和年级差异;(2)外向性、神经质对互联网社交服务的使用偏好有直接而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3)外向性通过社会支持间接地预测互联网社交服务的使用偏好;(4)外向性对社交焦虑有负向预测作用,并通过社交焦虑预测互联网社交服务的使用偏好;(5)神经质通过社交焦虑间接地预测互联网社交服务的使用偏好。  相似文献   

19.
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的出现颠覆了人们的沟通方式,而点赞作为网络人际之间的互动更是呈现了用户的个人调节与社会认同。本研究采用问卷的方法,对368名微信用户的点赞动机与人格特质的关系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点赞行为有着不同的动机背景,这其中主要是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动机在起推动作用。(2)这其中不同动机的人又有着不同的人格特质,具体而言,严谨性与外向性影响自我认同,而宜人性与开放性影响社交认同。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期母子性格与家庭亲密度的关系:性格喜好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旨在考察性格喜好与母子性格、家庭成员亲密度的关系以及性格喜好在其他两个变量之间的中介作用。成都市632对初高中学生及其母亲分别自评并填写了艾森克人格问卷,同时评价喜欢对方性格的程度。另外,青少年还报告了与家庭成员的亲密程度。通过相关分析、多元方差分析、层级回归分析以及结构方程模型建模,结果发现:性格喜好与母亲性格、青少年性格均有显著关系,青少年对母亲的性格喜好程度与家庭成员间的亲密感有显著正相关。青少年性格和青少年对母亲的性格喜好程度能直接预测家庭成员亲密度,同时青少年和母亲的性格还通过青少年对母亲的性格喜好程度间接作用于家庭亲密度,提示性格喜好在二者的关系中发挥了重要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