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说到佛教称谓,不仅名目繁多,而且还有汉传、藏传、南传之分,不少属中印合壁、汉藏合壁。作为一种历史的文化的现象,特殊且颇具神秘色彩。中国人素重礼仪,在称谓方面也十分讲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各界人上与佛教徒的交往日益增多。由于对佛教称谓缺乏了解,往往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混乱和隔膜,这种情况在教内也时有发生。因此,笔者在这里着重就汉族地区常用的佛教称谓作一简要介绍,以增进教内外人士的相互了解与合作。一、佛教称谓的分类及其含义佛教称谓大致分为身份性称谓、礼节性称谓;亦可分为书面称谓和通俗称谓。在身…  相似文献   

2.
一、藏传佛教的宗派称谓藏传佛教,又名藏语系佛教,主要流传于我国藏族居住地区。与汉传佛教一样同属北传大乘佛教。它既有丰富系统的佛教经典与理论,又有严密深奥的实践修证次第,故在世界佛教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仅就藏传佛教的称谓而言,也极其繁多,除教内的喇...  相似文献   

3.
伊斯兰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七世纪中叶伊斯兰教由阿拉伯半岛传人中国。伊斯兰教作为一种完善的文化体系和思想体系,对中国各民族穆斯林的历史、伦理道德、生活方式和习俗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目前中国有10个少数民族信奉伊斯兰教。本文仅就伊斯兰教常见的教职称谓作一简介。这些称谓,已在穆斯林生活中成为约定俗成的共识,而且一直作为教内人的专门称谓。阿訇“阿訇”是中国伊斯兰教教职称谓之一,系波斯语音译,意即“教师”、“学者”等。从明代后期,中国穆斯林开始称教授伊斯兰教经文的教师…  相似文献   

4.
佛教是世界性宗教,它的传播、传承与发展始终处于世界性与地方化、民族化的交织之中。流行于云南的阿叱力教派具有典型意义,在称谓、来源、演变、与地方传统的关系、研究依据的资料与理论工具等方面,学术界见仁见智,各有妙解。作者认为把"白族佛教密宗阿叱力教派"作为阿叱力的正式称谓是比较合适的。阿叱力教派最初渊源于天竺密教,后期受到内地佛教的影响,它在南诏大理国500年历史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元、明、清三代,禅宗渐盛,阿叱力教派逐渐从"官方宗教"演变为"乡土宗教"流传于民间,直到近现代。  相似文献   

5.
佛教作为外来宗教文化,在公元5世纪初,高僧法显就记有西域北传佛教信仰的国家和地区的佛像行游的活动,佛教史籍中称为"行像"。但"行像"的本意在佛经典籍之中源于佛教徒的禅修实践中"像观"的禅法。由于《高僧法显传》将西域竭叉国无遮大会迎送佛像过程记为"行像"的缘故,这种称谓便在以后的典籍中沿用下来。这种佛教仪式表现了世俗信众在法会上对佛陀的供养仪式,呈现出盛大的供佛场面,所以造像庄严,仪式隆重,气氛热烈,之后行像活动逐渐传入我国。  相似文献   

6.
"胡"、"梵"是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产生的两种称谓。中土对"胡"、"梵"关系的认识和变化,成为中外文化交流不断加深的见证。"胡"为"匈奴"一词的转读,秦汉以来常指代出自西域的名物,汉代入华之佛教也归入了"胡"文化。"梵"源自梵语,伴随佛教入华,与佛教相关之名物也常以"梵"来指称。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土语境中的佛教文化,常常即"胡"即"梵","胡"、"梵"等同。自隋代开始,佛教徒宗"梵"弃"胡",主动改变佛教的文化身份。此种转变,为佛经汉译、三教论衡以及隋唐佛教独立自主发展潮流等合力所致。由宗"梵"弃"胡"带动的区分"胡""梵"、转"胡"为"梵"的做法,对佛教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复杂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云冈的儒童本生及阿输迦施土信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童本生,佛教诸经记述甚多,大致讲同一故事——释迦前世为少年修行者时,逢定光佛宣扬佛法,即买花献佛,见地淤泥,布发于上,佛足蹈而过。只是关于这位少年修行者之称谓,诸经所载不尽一致:《过去现  相似文献   

8.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善知识:中国藏语系佛教研讨会今天正式隆重开幕了。我首先以极大的敬仰和激动的心情,不敢直言全体佛教之教主、众生无匹的信主之尊名,为表其义而称谓普见班样一切智普照至尊善慧功业任运确吉坚赞吉祥贤大师,对其为佛教和一切众生所作的伟大业绩深表衷心的敬重和深恩的随念。对出席今天大会的各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央统战部和国务院宗教局等部门的各位领导,表示诚挚的欢迎和感谢。对七个省区的各位来宾和五十多位正副研究员和研究人员们不畏年高路远之难,能光临大会表示真诚的欢迎和感谢。此次研讨大会,首先…  相似文献   

9.
台湾学术界对印顺法师﹃人间佛教﹄思想之研究默雷印顺思想在台湾佛教中的地位近年来,台湾学术界对“人间佛教”的研究,大都与社会关怀、社会批判以及建立台湾佛教的主体性有关。前者是“人间佛教”的具体展开,而后者则是针对“中国传统佛教”而言,尤指“明清佛教”。...  相似文献   

10.
佛教向欧洲传教始于公元前259年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派遣佛教布道团去希腊属地传教之日。15~18世纪中叶,佛教引起欧洲天主教传教士和哲学家们的兴趣。18世纪中叶起,许多亚洲国家沦为美国殖民地;为了便于统治,美国政府鼓励学者对佛教的研究。此后欧洲其他各国学者也投入了这一研究。他们通过研究逐渐对佛教产生兴趣与信仰。也有一些欧洲人因阅读佛教书籍而对佛教发生兴趣,开始信仰佛教。早期的欧洲佛教徒一般没有经历由比丘授三皈五戒的入教仪式,也没有参加特定的佛教社团,只是按佛典上的规定吃素,奉持五戒,修习坐禅和学习佛法,从19…  相似文献   

11.
方立天先生《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一书的学术贡献,首先在于其对中国佛教哲学的整体性、系统性的概括和整理;其次在于其研究方法上的多元性和综合性,即综合运用文献学、思想史学、比较宗教学等方法,为当代佛教研究方法论的确立做出了贡献;此外,在对中国佛教哲学体系进行考察过程中,同时关注中国佛教哲学与儒家哲学、道教哲学之间的交涉互动,对佛教哲学中国化进程做了具体而微的考察。本书日文版的出版将对日本佛教学术界带来思想的刺激,为中日佛教学术交流发挥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佛教常识答问》是1949年以来佛教界推出的影响最大的一部书,具有抉择佛法胜义和型塑佛教未来的重要作用。《答问》将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视为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宗教家,将佛教的开展视为一个不断发展、丰富的思想历程,对中国佛教各宗派的殊胜义理进行称扬,将藏语系和巴利语系的佛教视为中国佛教的有机组成部分。作者主张充分发扬人间佛教的优越性,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贡献。《答问》对人间佛教的阐释对党和国家形成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政策提供了素材。  相似文献   

13.
五台山境域很早以来村落庙宇众多。繁峙位于五台山佛教道场北麓,当地村落庙宇多为佛教寺庙。明清时期,由于统治者对佛教的推崇,民众也频繁地进行佛教寺庙的修缮。在明清修庙碑刻记载中,凡参与修庙的民众皆被称为“善人”。从“善人”群体的社会构成及其修庙“善举”可见,对于当地佛教信仰而言,“善人”的称呼是佛教话语对民众修庙行为的认可,更是民众接近佛教的通行证;对于当地村落生活而言,“善人”群体的实质为民众,“善人”是沟通佛教信仰与日常生活的纽带。“善人”称呼的泛化及“善人”的修庙行为,体现了明清五台山境域民间信仰佛教化与佛教信仰生活化的特征,有助于深入分析村落佛教信仰的内在意涵。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中国传统佛教而倡导人间佛教的太虚大师,对民国时期的密宗热潮进行抉择,并着力于汉藏显密佛教的融通。在戒律与判教方面,他批评日本密宗,赞扬重视戒律与次第的藏传佛教格鲁派。针对藏传佛教的缺陷,太虚强调树立人间佛教大旗的重要性。他从教理、行持、果证等方面说明显密佛教圆融不二,提倡汉藏佛教互相修学,坚持汉传佛教立足自身以求振兴。  相似文献   

15.
吴立民所长这篇文章是应赵朴老的建议而写的,我们觉得在本期当代佛教文化专辑上发表有其特别的意义。一般来说,提到佛教文化人们很少会想到称谓及职称与文化的关系。但读过《岳传》的我们知道牛皋向一老者问路是一声:“呔,老头”,而岳飞则下马拱手称其“长者”,说明称谓反映不同的文化是很直截了当的。过去人们相互称呼同志,觉得很自然,但有人见到领导如不称呼其官衔就诚恐让对方感到不恭。至于老板、太太这类称呼那时说不出口,而现在这些称呼给人的感受早已与过去不同,这都说明了称谓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就佛教本义来说“名”本是“说是,即…  相似文献   

16.
李纲与佛教     
李纲早在青少年时期已经学佛,因有浓厚兴趣,常利用各种机会学习,在贬谪沙阳期间,对佛教已有相当深刻的认识。之后,他更广泛的接触佛教,传播、运用佛教思想,成为颇有影响的佛教人物。他信仰佛教,但倡导以儒为主,佛、道为辅的治世思想,因而在历史上具有突出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吐鲁番出土随葬衣物疏所见五道大神具有佛教色彩,学界对此多有讨论,但未对《增一阿含经》的相关文本作全面细致考察。部派佛教时期经典《增一阿含经》所见五道大神明显属于“外道”,同时也呈现出积极向佛教靠拢的形象特征,这成为五道大神此后被纳入佛教系统的逻辑起点。大乘佛教时期经典《普曜经》所载五道大神,则完成了从外道神灵到佛教护法菩萨的身份转变,继而以佛教形象传入中国。这一个案折射出佛教诸神起源的历史逻辑与佛教信仰体系扩大化的早期发展历程,甚至对探究东西文化交流、佛教中国化也有重要学术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张含冬 《美与时代》2014,(9):106-106
佛教在传播发展的过程中,被进一步的中国化,而隋唐时期政治背景的稳定,经济的富足均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佛教的装饰艺术也在此期间达到了高潮。通过对隋唐时期的佛教装饰艺术的探索,借以探寻唐代佛教装饰艺术中的民族化装饰审美理想,唤起现代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与继承。  相似文献   

19.
七、道教和佛教佛教激发道教创立的看法早已为人所抛弃(赛德尔1969,页105)。这种观念来源于日本学者,他们甚至在今天也能用十分敏锐的眼睛看出佛教对道教的影响,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最初都是中国佛教专家并且本身就是佛教祭司。另一方面,西方的道教专家对辨...  相似文献   

20.
佛教的禁忌     
佛陀临逝世时教导弟子们,在他去世以后要以戒为师。佛教的戒(禁忌)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针对僧人和僧团的,另一方面是针对在家修行者的。佛教的禁忌,是以佛教事业的兴盛和佛教的根本教义得到弘扬为目的的。佛教自传入中国后,同各地的民俗、文化相融合,形成不同的禁忌。下面就对佛教的一部分禁忌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中国佛教的禁忌一方面来自于佛教本身的戒律仪规,另一方面也受到中国本上传统民间风俗的影响。皈依佛门的人,无论在家出家,为了发慈悲心,增长功德,都要持佛教的戒律。佛教最基本的戒律是“五戒十善”。五戒,就是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