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3 毫秒
1.
《伦理学研究》2007,(4):F0002-F0002
清华大学哲学系始建于1926年,是我国最早的现代型大学哲学系之一。新清华哲学系复建于2000年,伦理学是其最早的学科博士点,建于2002年。2000年5月,清华哲学系复建伊始即建立伦理学硕士点,两年后建立伦理学博士点,目前有教授和博士生导师5人,他们是:万俊人(伦理学原理、西方伦理学、比较伦理学)、卢凤(伦理学原理、应用伦理、西方伦理学)、王晓朝(宗教伦理)、肖巍(应用伦理、女性主义伦理学)和贝淡宁(英文原名Daniel.A.Bell,西方伦理学、政治伦理);  相似文献   

2.
清华大学哲学系始建于1926年,是我国最早的现代型大学哲学系之一,金岳霖、冯友兰、张申府、张岱年等先生是其创始者。新清华哲学系复建于2000年,伦理学是其最早的学科博士点,建于2002年。2000年5月,清华哲学系复建伊始即建立伦理学硕士点,两年后建立伦理学博士点,目前有教授和博士生导师6人,他们是:万俊人(伦理学原理、西方伦理学、比较伦理学)、卢风(伦理学原理、应用伦理、西方伦理学)、王晓朝(宗教伦理)、胡伟希(中国伦理)、肖巍(应用伦理、女性主义伦理学)和贝淡宁(英文原名Daniel.A.Bell,西方伦理学、政治伦理);有副教授和硕士生导师…  相似文献   

3.
万俊人,男,1958年7月生,湖南岳阳人。198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198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伦理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7年、1990年、1992年分别破格晋升为讲师、副教授、教授,2000年清华大学哲学系复建任哲学系主任。1993-1994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基金,为哈佛大学哲学系高级访问学者;2002年获教育部教育基金,为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高级访问学者;2005-2006年获美国"福布赖特基金",哈佛大学福布赖特访问教授。2009年为英国剑桥大学人文研究中心(CRASSH)访问学者。曾经先后荣获"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称号(1991年),"北京大学首批跨世纪学术骨干人才"(1994年),北京市首批"理论百人工程"入选者(1996年),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科研类,2003年)。研究成果先后两次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996,2004年),北京大学青年教师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996年),首届"505中国文化奖"(1996年),金岳霖学术奖二等奖(1996年),教育部全国首届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二等奖(1996年)等奖励和荣誉。现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湖北大学"楚天学者讲座教授",国家"马工程"《伦理学》首席专家兼召集人,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系主任,人文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兼基础文科组组长,校教授提名委员会委员。现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专家评审委员会专家评委(哲学组),中国伦理学学会会长。迄今已出版学术专著《现代西方伦理学史》、《道德之维——现代经济伦理导论》、《寻求普世伦理》、《弗罗姆》等20余部;译著《自为的人》、《主体性的黄昏》、《道德语言》、《政治自由主义》、《20世纪西方伦理学经典》等20余部;用中英文在海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目前学术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政治哲学、伦理学、应用伦理学、西方伦理学史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刘师培是中国伦理学独立化学科化的代表性人物。他编著的《伦理教科书》以及撰写的若干文章,初步建构了一个中国伦理学的框架体系,使五千多年博大精深的中华伦理文化进化发展到具有独立品性和专门研究问题的伦理学学科发展阶段。刘师培所建构的伦理学框架体系具有融合古今中西伦理思想精义于一体的特点,不仅吸收西方伦理学知识和观念来改造和整合中国原有的伦理思想,而且结合中国近代道德革命和新式学堂教育要求对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和西方近现代伦理学进行创造性转化,从而促成了中国传统伦理向中国近代伦理的转型,促成了西方伦理学优秀成果的中国化转化。  相似文献   

5.
在《美德伦理的现代意义》一文中,万俊人教授认为麦金太尔的美德伦理是在现代性道德文化语境内部对现代性进行反思。这不仅在根本上误读了麦金太尔的思想,而且基于此种误读寻求的美德伦理的现代意义掩盖了美德伦理原本应该具有的重大现实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对万俊人教授文中的核心观点进行辨析,阐明麦金太尔的美德伦理是跳出现代性道德概念框架,站在整个西方道德文化传统的立场上对现代性进行反思,并以此为基础揭示美德伦理的现代意义:对现代性道德概念框架本身进行批判反思,并指出一种符合人类道德生活客观实际的道德探究方法,即美德伦理探究方法。  相似文献   

6.
普世伦理如何可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是我对同一主题探究的继续:关于建构普世伦理的方法论问题。基于一种“弱伦理模式”或低度普世化的立场,我主张通过由多元文化对话到公共理性共识的文化解释一理性推理之二维平行求证方式,寻求道德共识,从而建构一种低限度的可行的普世伦理。我承认并重视多元宗教作为普世伦理之文化价值资源的重要意义,但质疑任何以宗教作为普世伦理之基础的“强伦理模式”,甚至也不相信通过“弱宗教模式”来建立普世伦理的实际可行性。在文化多元、政治多极和经济利益主体多样化的实际条件下,建立一种“弱伦理模式”的普世伦理是惟一可以合理期待的。  相似文献   

7.
<正>由苏州市寒山寺主办,苏州和合文化基金会、中国伦理学会环境伦理学分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环境哲学专业委员会、青岛科技大学和文化研究院协办,寒山寺文化研究院、苏州科技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承办的"第八届寒山寺文化论坛暨中国环境伦理和环境哲学2014年年会"于2014年9月19~21日在苏州召开。来自全国各地200多名学者与会。会议主要观点如下:一、关于生态文明前沿问题与基础理论的探讨万俊人教授指出,对于现代人类来说,最根本的不仅是认识和改造世界,而在于改善世界,因此重建世界观的核心和关键  相似文献   

8.
儒家伦理成为普世伦理的可能性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德贵 《现代哲学》2001,14(1):102-106
最近一些年来,国际学术界、宗教界热烈地讨论了全球伦理或普世伦理的问题,提出了一些不同的观点。作为全球伦理观点提出者的代表,孔汉思对普世伦理作出这样的界说:全球伦理不是指一种全球性的意识形态,也不是一种超越一切现存宗教的单一而又统一的全球性宗教,更不是指一种一切宗教的混合物。  相似文献   

9.
儒家伦理普世化的可能性追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普世伦理的兴起,儒家伦理普世化也受到了很多人的积极支持,但这种观点主要出于情感而非理性.普世伦理是现代性扩张的结果,而现代性所体现的是一种西方中心论,所以,产生于中国的儒家伦理不可能成为西方的伦理观念.中国人当前的主要任务不是儒家伦理的普世化,而是如何利用儒家伦理解决中国现实的问题,从而促进中国伦理发展.  相似文献   

10.
现代普世伦理吁求具有深刻的宗教背景和宗教基础;普世伦理并非宗教伦理,而是人类社会基本的道德共识和普遍的道德诉求;宗教多元化已经成为当今人类社会生存的一种现实,必须在多元宗教对话中寻求普世伦理的建构。  相似文献   

11.
何建华 《现代哲学》2006,46(1):37-44
经济与伦理都以利益为共同基础与最终指向,二者都有规则的含义,都体现了人类的理性原则。但这并不否定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差异和冲突。经济与伦理的冲突是由社会分工为前提的实践方式的分化所引起的,是以经济学与伦理学的分工为前提的。构建经济学的伦理维度,旨在用人类整体理性方式来反思经济活动及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市场经济秩序提供伦理辩护,奠定经济发展的价值基础。  相似文献   

12.
组织中的工作伦理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作伦理是指员工在组织中对职权行为和人际互动的价值判断,包括个体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反映这些态度和价值的外在行为。文章从工作伦理的概念形成、结构与测量、相关实证研究、跨文化比较研究等5个方面,对目前组织中工作伦理的研究现状进行了介绍和评价。文章最后指出了工作伦理的未来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3.
A central contention of much of the literature about the nature of work values and the meaning of work is that there is (or at least has been) a consensual work ethic operating in modern industrial societies. This premise has surprisingly, rarely been put to the test. In this paper, evidence for a modern work ethic is obtained from the European Values Survey. The link between this work ethic and religion is then explored. While one conclusion of the analysis is that it is still an identifiably Protestant ethic, contextual analysis demonstrates that the effect of a country's religious culture is more potent than the religious beliefs of the individual.  相似文献   

14.
The interface between religion, psychiatry, and ethics is often a locus for considerable controversy.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response of American psychiatry to religious nonconformism, and to religious conversion generally. At issue is the societal pressure against unpopular religious movements. The author argues for an ethic that conserves the freedom of religious conscience, and that guards against inquisitions in the guise of medical expertise and nosology.  相似文献   

15.
团队中出现搭便车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工作伦理和管理制度存在问题。本文提出了借鉴清教徒工作观以重整工作伦理的观点。同时,运用团队有效性模型进行了问题诊断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分配伦理研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本文概述了分配伦理研究的学术路径与主要论题,并对存在问题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7.
论伦理秩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存的伦理关系是客观条件与主观条件的历史性统一,伦理关系本质上是现实合理性秩序中的关系,是有主体精神渗透其中并通过道德、法律、习俗等规则体系维系的关系,它的首要问题是秩序的合理性和正当性。研究伦理秩序应把道德和伦理两个概念加以区分;伦理秩序的顺畅和谐在于道德的有效调节,也在于法律的有效控制。伦理秩序在社会变革中经过必然与自由的辩证运动,使矛盾化解,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和谐社会应当是以公正支撑的合理的伦理秩序的社会。  相似文献   

18.
Willem B. Drees 《Zygon》2010,45(2):297-300
The new editor of Zygon considers the task of “yoking religion and science” not as the combination of two similar entities. Rather, their categorical difference makes reflection on their interplay worthwhile. One thereby confronts the understanding of religion, the multiple facets of religion, the diversity of religious traditions, and disagreements within religious communities. Although concern about secularization might stimulate an apologetic attitude, the author favors a critical and more skeptical attitude, countering superstition and the abuse of people. By being academic rather than apologetic we engage in the best apology for meaningful religion, if any.  相似文献   

19.
Kevin Mager 《亚洲哲学》2016,26(3):206-215
Daoist ethics are difficult to pinpoint in a Western ethical framework. At times classic Daoist texts advocate for certain ways of life over others, yet at other times they rebel against the notions of right and wrong. This attitude about right and wrong, leads some to believe that Daoists are moral relativists who believe that right and wrong are merely an arbitrary valuing within the mind and that there is no justification for external moral critique. Others believe that there is a Daoist ethic, but it advocates only not acting, in the literal sense, when we are faced with ethical choice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show a coherent, universal ethic that can be inferred from a close reading of these texts.  相似文献   

20.
In support of the thesis that virtue ethics allows for a more comprehensive and consistent interpretation of the Analects than other possible models, the author uses a structural outline of a virtue ethic (derived from Alasdair MacIntyre's account of the Aristotlelian tradition) to organize a discussion of the text. The resulting interpretation focuses attention on the religious aspects of Confucianism and accounts for aspects of the text that are otherwise difficult to explain. In addition, the author argues that the structural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Aristotelian and Confucian conceptions of self-cultivation indicate a dimension of commensurability between the two traditions, despite very real variations in specific content. Finally, the author suggests how crosscultural commensurability, in general, can be understood on a theoretical leve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