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核心的观念,具有中华民族所独有的人文特色。"道"的内涵可以从哲学层面、人文层面、价值层面去理解其奥义。在哲学层面蕴含了"道"的本源性、超越性、遍在性;在人文层面凸显了"道"内涵中人的主体性、理性的力量、精神性追求;在价值层面其包括了万物一体的世界观、与道合一的人生观、尊道贵德的价值观,"道"论从不同角度彰显出其是中国文化基因中蕴含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管子》哲学意义上的道分为天道自然之道、客观真理之道、万物本源之道三个层面。《管子》天道观体现出春秋时期过渡的特征,既有对天道、上帝的崇拜与祭祀,又有对在逐步构建自然天道的客观真理性认识。《管子·经言》组较早的把生命现象与"道"联系起来,奠定了万物本源之"道"论的逻辑起点,这也是中国生命哲学的真正源头。《道德经》成书当晚于《管子·经言》组,《道德经》万物本源的"道"论是对《管子·经言》组中被赋予生命意义的"自然天道"之提升。《管子》哲学意义的三种"道"论指向不同,但却有相同的特征,表现为虚静、广博、周密的特征。物质性的水、精气作为万物本源,代表着从本源论上逐步建构起春秋古典哲学的朴素唯物主义架构。《管子》"水本源论"形成有其内在逻辑,其成文当在《管子》四篇之前。  相似文献   

3.
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作为中国唯一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对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都产生了全方面的深刻影响.汉语中有关"道"的词语或说法比比皆是,沉积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道教思想 "道"是道教思想的核心.在道教看来,"道"是最高的哲学范畴,是世界的最高实体,"道"具有超时空性,既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也是宇宙万物存在和变化的最终依据和普遍法则.老子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形象生动地表达了道教对世界的认识.其中"道法自然"一词,意即道以自然为法则,效法、遵循自然.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的"本体"概念,原指本来的形体或存在,后指事物固有的(恰当)样式;可针对一切事物而言,不专对宇宙或万有全体,而且主要在"体用"意义上使用。这种体用义的本体概念,与近代以来学界普遍从宇宙万有的最高决定者、最后本质或终极实在角度所言之本体,有根本区别。中国古代的"道""天理""本无"甚至"良知"(心学中)等范畴虽然可按现代流行用法称为本体(宇宙或万有本体),然而在方法论上它们更接近于世界各大宗教中的本体概念,而未必可称为哲学意义上的本体。混淆三种不同的本体概念,即:(1)体用义本体、(2)宗教义本体、(3)哲学义本体,将中国古代的本体概念不加置疑地当成哲学义本体、并以此说明中国哲学特色,是现代中国学术接受西方学科体系时的错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现代中国学术的困境。  相似文献   

5.
正《道德经》是我国第一部私家著述,系道家哲学的重要来源、诸子学的开山之作,也是重要的文化经典之一。《道德经》内容包罗万象、文意深奥,以"尊道"而"贵德"为宗旨,既论述宇宙本源、万物化生等形而上问题,也阐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内圣外王"之学。如果要择选一二言作为入道的法门,则"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无疑是最为重要的真言之一。它的意思是指道生万物,故道是万物的本源,  相似文献   

6.
《黄帝内经》与先秦的道家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代对宇宙及生命的哲学认识,首推道家.<黄帝内经>从探索生命本源出发,把先秦道家在思维方式、宇宙观的万物生成论、精气神、养生观等方面的思想成功地渗透到中医学这门基本成熟的自然科学的理论体系中,构建了富有道家思想特点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7.
"道"是老子哲学体系中的核心,老子不仅提出虚空的道是宇宙的本体,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而且说明道是混成之物,即道是有精妙的内部结构属性的,并从不同的侧面说明了认识"道"是混成之物的路径。道是由无限创生因子混融而成的系统,宇宙在创生及万物演化的过程中,道或无限的创生因子始终起着根本性的作用,即宇宙间的一切事物现象都是道所为。道是由创生因子混融而成的思想观点,可为现代宇宙论的发展提供新的思维维度,为科学探索真空世界的奥秘提供新的研究途径,推进现代宇宙学的进步。  相似文献   

8.
"道"是老子哲学体系中的核心。"道"以"虚空"或"无"的形态存在,"虚空"或"无"是物质的潜在状态。"道"是混成之物,所以"道"是具有精妙的内部结构特性的,它是人类尚未完全认识的物质存在的高级形态。宇宙万物是"道"创生与演化的结果,而且在演化的过程中,"道"的作用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在研究宇宙的本体(或本源)问题上,没有其它的概念可以替代它、超越它。"道"是具有至上性的。  相似文献   

9.
道教生态哲学的基础围绕着道教的最高理念"道"及最基本范畴"物"生"神"而展开."道"作为道教信仰的终极理念,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它与其它宗教或思想体系中的最高理念,如上帝、安那、梵(印度教吠檀多派)、绝对精神、自由意志等等范畴一样处于核心的地位,虽然这些范畴在解释一切精神和存在现象的作用上不尽相同.在道教哲学中,"道"是无所不覆、自生自化、永恒存在、派生万物的形而上的宇宙本体,是贯穿于整个自然界、人世间和神仙世界之中的最高理念.除了作为最高理念的"道"外,"物"生"和"神"也是道教生态哲学的最基本范畴."物"是对物质、万物、实物、器物、财物等具体事物的抽象,主要指有形的、变化的、局部的、杂多的现象存在."生"是对生命、身体、人生、生物、生物圈、生态环境的抽象,也包括事物的有机活动和转化的功能,如事物的生成、生长和生化."神"是对精神、神仙、神明的抽象,它是对"物"和"生"的提升、超越.道教将"道"贯穿于"物"生"神"三界,具体演化为自然界(物)、人世间(生)和神仙界(神),或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和神仙世界."物"生"神"的相互关系及其与"道"的关系构成了道教生态哲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一、布白的文化渊源 中国书画美学包含着浓厚的宇宙意识.这种宇宙情调和意识的形成、确立是以先秦哲学的宇宙观为基础的.先秦的宇宙观有很多内容,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将宇宙万物的生成视为一种变化不居的过程.所谓变化不居,一方面是指宇宙生成的整个循环过程另一方面是指宇宙生成的某一个特定阶段,即老子所说的"道之为物"的阶段.  相似文献   

11.
中国早期哲学思维方式属于本源论模式,具有形象化特征,欠缺思辨性。佛教将万物视为相、用,以为其体或为心、或为空等,表现出哲学思辨模式。宋明儒家吸收了这种抽象化思辨模式,其代表之一为朱熹。朱熹以体用论为思维方式,将万物之理视为体,万物之流行与发用视为用,比如道之体为性,道之用为情。体用方式成为朱熹观察世界、理解世界和解释世界的基本模式。早期的朱熹体用论依然具有本末论色彩,其表现为"中和旧说"。后来的体用论有效地克服了本末论(本源论)的局限性,进入了思辨性阶段,其表现为"中和新说"。朱熹体用论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哲学提升为思辨哲学,并成为一种追问终极性存在的本体论。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哲学人类学的角度分析了萨满教的宇宙观、自然观、灵魂观等观念体系,提出了中国少数民族的萨满教哲学是一种萌芽状态的直观哲学,直观性是萨满教的主要特征的观点。文中指出,萨满教的观念体系中不仅包含着丰富的认识世界的神秘思维方法,还蕴含着探索宇宙之谜和万物本源的哲学思想。它是一种带有直观性、混沌性、类比性的综合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3.
道的原义是道路,后引申为正确的方法。"《老子》之道"的内容是无为而自然。从正面来说,在《老子》看来,顺由事物自己而生存才是万物正确的生存方式。从反面来说,不加人为干涉才是正确的方法。因此,万物的生存不仅以自然之道为基础即道生万物,而且还有一个物理性、实体性本源即事物自己。故而,无为之道虽然能够超越现实,但是由于它并不是实有之物,因而不属于形而上者。  相似文献   

14.
和谐思想是《道德经》的基本精神。"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也是宇宙万物的最高的最一般的法则(规律)。这个本原的"道"具有什么样的根本性质("玄德")呢?这个最高的最一般的法则又是什么呢?这就是"和谐"的性质,"和谐"的法则。老子说:"夫物芸  相似文献   

15.
“态”是表现事物和人的某种本质属性的范畴,它在中国古代文艺评论与美学理论中经常使用,却很少有人给予关注,更没有上升到美学范畴的角度给予重视和专门研究。本文拟从几个方面,尝试对“态”这个范畴的哲学意义和它在中国美学中的重要作用进行分析研究。一、牢笼宇宙之态——“态”的本体性意义明人王世贞《艺苑卮言》中说:“作赋之法,已尽长卿数语。大抵须包蓄千古之材,牢笼宇宙之态。”所谓“牢笼宇宙之态”,是要求文学作品能够通过有限的言辞表现无限的宇宙万物之“态”;或者说宇宙万物都是以某种“态”存在并被人们所感知、认识,同时也…  相似文献   

16.
贾谊本源、本体论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多元性,秩序性,"源"、"体"、"用"贯通性。多元性是指事物的本源与本体是由"道"、"德"、"六理"、"六美"等多个要素构成的;秩序性是指"道"、"德"、"六理"、"六美"之间先后顺序、内外层次的逻辑结构,在这个逻辑结构中,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事物就不能产生也不能存在;"源"、"体"、"用"贯通性是指"道"、"德"、"六理"、"六美"在生成事物之时便内在于事物之中而成事物的本体,与此同时,此本体外化为具体事物之"用"。贾谊本源、本体论的这些特点,深受先秦道家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早期中国的"数"观念往往围绕宇宙论和时空观展开,具有浓厚的哲学意蕴。秦简《鲁久次问数于陈起》提出"天下之物,无不用数"的命题,从一个侧面肯定了"万物皆有数"的说法,类似于"数是万物的本原"的观点,阐明了数的普遍性。《史记·律书》和《汉书·律历志》都从哲学高度肯定了"数"的存在。天三地四(或阳三阴四)是盖天说的数理,其依据为《周髀算经》的"圆出于方"说;黄钟一龠之数(八十一分日数)和中数五六是浑天说的基本数理。古人思考了诸数理的统一性,以"天地之数"作为其"数原"。早期中国的宇宙生成论重视"数"的哲学观念(如"道生一""一生两"等),以及数字"一"的哲学含义。  相似文献   

18.
《老子》最早赋予“道”以完整和深刻的哲学本体论意义。道的哲学本体论具有三重基本内涵,即追寻作为世界统一性的终极存在、知识统一性的终极解释、意义统一性的终极价值。三重内涵的融通合一即是和谐的意义和旨趣所在,体现为天人和谐、人际和谐和群体和谐。《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本原,德是万物分享形上之道而各自获得的本性,二者皆以和谐为内核,和谐是道的基本特征和存在状态。和谐的终极价值以人的意义统一性为逻辑基点,和谐的终极存在以道的世界统一性为生成维度,和谐的终极解释以道的知识统一性为治理向度。  相似文献   

19.
在诸多先秦儒学理论中,人道具有不能为天道完全统摄的本源性意义。在此基础上,这些儒学理论敞开了不能彻底消融于存有论视域的价值论视域,并建构了一种以价值论统摄存有论的价值哲学。这种价值哲学将价值的本源归于人道之仁爱情感,而不再进一步将其上溯天道,进而通过人的价值世界开显一切事物的存在。由于这种"开显"只是人的需求或意愿的表达,因此人对万物不具有存有论意义上的决定性,即此种价值哲学没有极端化的人类中心主义之风险。随着"天道"地位在后世儒学中的提升,人道的本源性地位被遮蔽,儒家的价值哲学也转变为以存有论为价值论奠基的形态,这是后世儒学出现"崇天忘人"甚至"以理杀人"问题的重要理论根源。  相似文献   

20.
在先秦道家哲学中,原为人文概念的"德"被运用到宇宙论,而与"物"发生了义理关联。这种物德观念在不同的语境里具有不同的含义:在形而下层面,道家以此表征各种事物的特质,反映了现象界的多样化;事物的多样性直接来源于内部潜存的统一性,这样形上和形下因之具有了内在通贯性;事物属性的最终来源是形上统一的"道","德"在其间综合展现了宇宙生成论所包含的生论和成论两个维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