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视信教群众增长迅速现状 我们经常听到不少来自基层的同志对信教群众增长过快的议论,担心这种增多趋势会影响和削弱党的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期盼用更刚性的法律手段和政策措施来加以调控.  相似文献   

2.
书法艺术是一种以汉字书写为表现形式的"形象性"的艺术。它不能直接地、具体地反映出客观现实事物的各种形象,但它能通过人的形象思维间接地反映出人们的感情、气质及自然界事物的动态和精神。书法的形象性不同于绘画、建筑等其他艺术,具有本身鲜明的特点。它与中国汉字独特的造字方法有密切的关系,与汉字书写的工具"毛笔"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书法艺术通过和谐的形象来抒情达意,表达作者的审美感情。  相似文献   

3.
人们都知道徐向前是一位货真价实的军人。可所有见过他的人,又一致认定他是一个知识分子类型的人,常常用“教书先生”或“小学校长”这样的词来形容他。的确,徐向前的外在形象和性格特征,很难使人与他所建立的丰功伟业联想到一起。然而,这种性格与职业的反差,正是徐向前作为元帅所独具的个性魅力之所  相似文献   

4.
科学哲学主要研究科学是怎样工作或应该怎样工作。一般来说,研究科学怎样工作就可以当做应该怎样工作的良好指导。这种研究往往被称之为方法论,方法论也可以是相对的,例如历史的方法论。归纳的逻辑或归纳法逻辑,通常只指对作为一种推理模式的归纳方法的研究。严格地说,是否存在任何归纳的推理,乃是科学哲学与逻辑学共同研究的问题。但是科学哲学本身是研究一个全过程的,我们从关于世界的前提出发,利用理性的方法,达到关于世界的结论(这种结论是不能只靠演绎法从那些前提得出来的)。日常的思维也采用这一方法,只不过科学是更有系统和更重视方法罢了,而且也更经常被人们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5.
晋宋时代《般若经》已经传入并译出,但除了不多的学问僧人,社会上的仕人真正能够理解的还不多。中国人要消化印度来的般若中观思想还需要一个历史过程。但试着用中国传统的抽象思维方式来理解和说明印度般若思想的尝试一直就没有间断。其中最有名的,我们现在知道有竺法雅、释道安、释慧远等人,他们对佛教中的名言概念(亦叫经中事数),尽量采用以往的中国经书来配合或迎合加以讲解,这就是  相似文献   

6.
刘光耀 《宗教学研究》2004,25(2):137-141
一般抒情诗的抒情者为"我",常以第一人称形式出现.也有以第二、第三人称出现的,但其实系第一人称的变式.在一般抒情诗中,"我"居于抒情言说的中心,抒情言说乃一"我"独语.一般抒情诗文体上的这种人类中心主义源于人想"像上帝一样"的自大情结.同为抒情诗,<诗篇>的抒情者虽亦为"我",但"我"却不居于言说之中心,中心乃神圣之"你"耶和华,抒情言说乃"我-你"之互语.这种表现人自甘为卑、神圣者在人之上的文体语言,应是在世俗化世界对神圣者的一种守护.  相似文献   

7.
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象思维是思维的一种基本类型,是以表象或具体形象语言进行的思维活动,是用形象方式反映现实或表述知情意的思维形态。从生理机制看,它主要是右脑的机能。形象思维的内容可以是现象,如儿童时期的形象思维;也可以是本质的,如文学艺术家的形象思维。形象思维的形式有形象观念、想象观念和典型观念等。它的方法有叙述法、描写法、联想法和想象法等。同抽象思维相比,它有两个基本特点:(1)生动具体的可感性。形象思维的表述必须借助于形象观念等思维形式。形象观念是指带有形象性、具体性、生动性、多样性并能给人的形状、大小、声音…  相似文献   

8.
《思维科学通讯》2006,(4):10-14
艺术就是以感人的形象来表现人的情意。这种情意可以是一种思想感情,也可以是一种哲理,但必须以艺术形象来表现。  相似文献   

9.
素描从广义上讲是指用单一颜色来描绘对象的一种绘画形式.具体地讲就是舍弃了对象的多种色彩关系,用单一颜色的线条或明暗来描绘对象的外形、比例、结构、体积、空间、质感和色彩的轻重,运用这些造型艺术的基本因素来综合表现物体形象的绘画形式.它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法音》1989,(7)
业力是形成人之气质及品格的一种培养力量这大概就是佛家所谓的等流果,冈波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论》说: “如果一个人前生喜欢杀生,今生也大都喜欢杀生;前生喜欢偷盗,今生也大都喜欢偷盗。因此我们看到,有的人从小到大以杀生为乐,有的人连昆虫蝼蚁亦不忍伤害。”如果我们必须用一句话,来表达业力论之精义,我们可以这样说: “人如果常常做某一类的事,他就会变成某一类的人。”一个人  相似文献   

11.
苏珊·朗格认为符号构形就是把要表现的情感、意念、形象通过某种或多种感性媒介物加以客观化,使之成为可传达的东西。何多苓将自己的切身经历、对人与自然的凝视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人物形象、动物形象结合简洁而纯粹的自然环境,加之以精湛的绘画技法,呈现在大众面前,并为大众所认可和接受,这样的形式就是一种符号构形。  相似文献   

12.
动漫设计在吸收、借鉴、融合中国传统美术方面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动漫作品的立意,可借鉴传统美术中的抒情喻志等注重道德修养的特征。在动漫形象造型上,可以以事物的真实形态作为角色呈现的基础加以艺术化的处理。在色彩方面需要注重主辅色调的确立与相互配合以及不同色彩相互之间的联系。动漫设计的构图,可以通过不同透视方法的配合运用,注重虚实关系的处理来达到统一生动。  相似文献   

13.
<正>20世纪80年代早期,国产电影(以大陆为主)里并不直接出现"美国形象",而常以从美国归来的华裔作为美国形象的象征,如《庐山恋》、《牧马人》等影片,这种现象可以表述为"缺席的美国";到20世纪90年代初,缺席的"美国形象"则通过想移民到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去的中国人来体现,如《大撒把》等。"缺席的美国"象征着一种与民族主义或爱国主义相对立的他者诱惑,一种背离高尚精神的物质享受,美国形象是一种被主观建构的想象。从90年代末开始,国产电影开始出现直接的美国形象,以中国人在美国的生活建构美国形象,美国逐渐地不再  相似文献   

14.
以事观之,主要是从"事"这一角度出发来对人和世界加以理解,而不是对"事"本身做出某种终极的哲学论述。现实世界与真实存在的生成过程,与人所从事的多样活动——人所作的多样之事——无法相分。西方没有类似"事"这样的概念,这表明了中国哲学的独特意义:中国哲学包含不少其他文化传统所缺乏的概念,后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现实世界和人类生活。就意识层面而言,作为意识主体的自我和作为反观对象的自我之间的关联,实在地发生于做事过程。在事的展开过程中,知识与价值的问题密切联系在一起,做事既需要解决做什么的问题,也需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从事的角度来看,儒道两家的理想人格呈现出不同特点。道家以自然为第一原则,主张"为无为",儒家则更重视参与活动的合目的性。从事的角度来理解世界和人,既着眼于大的哲学问题,也关注于伦理学、语言哲学等具体领域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这是陶铸同志写的一篇议论文,被选编入初中第六册语文课本。论题是“我们应该认真地对待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认真地在党内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谈到“缺点和错误”,讲到“批评与自我批评”,人们会很自然地联想到不足之处和阴暗面:然而本文的题目却运用了一个内涵为给万物以生机的概念——“太阳的光辉”,用它象征我们党领导的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用它象征共产党人光明磊落的坦荡的革命胸怀。题目新颖、形象,喻意深广。全文围绕论题,运用归纳论证展开。按议论层次,全文  相似文献   

16.
形上之域关乎存在和生成及其相互关系。与现实世界不同,本然世界的存在、生成过程既没有人的参与,也非基于人所作之"事",然而,其意义的显现,却离不开人所"从事"的多样活动。由本然世界转向现实世界,"事"与存在和生成的联系展开于更为内在和深沉的层面。在现实的世界中,事物既呈现为实际的存在,又处于生成的过程之中,两者的这种关联,乃是通过"事"而建立起来。现实世界以人为主体,"事"则以人为承担者。作为现实世界的主体和"事"的承担者,人本身也涉及存在与生成的关系问题。与其他对象一样,人既表现为具体的存在形态,又处于生成的过程之中,两者的彼此关联,同样离不开人自身所作之"事"。以成己与成物为具体指向,人所作之"事"展开于不同的领域,"事"的多样性既伴随着多重生成过程,也引向了多样的存在形态,世界之"在"与世界的生成、人的存在与人的生成交汇于人所作的具体之"事"。  相似文献   

17.
每个事件总有其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圣经所记载的事和当时的社会状况是密不可分的。一人一事不能脱离当时的具体背景,孤立地去就事论事,就语释语,难免出现偏差和错误。用今日的眼光去看圣经,用今天的思想去解圣经,与根据当时当地的情景去阐释圣经,其差别是很大的。  相似文献   

18.
Ⅱ.许多年以前,事实上是1954年,我曾写过一篇论文《科学的目的》,最初用英文和德文发表于1957年12月。该文有一部分是对象牛顿和 M.玻恩等伟大人物所持的这一观点的驳斥:牛顿的理论可以用归纳或演绎的推理从开普勒定律中推导出来。当时我并没有着重驳斥牛顿理论是归纳的结果这种历史神话,因为我认为二十年以前我就已经摧毁了归纳理论,当时我充分乐观地相信,捍卫归纳的人仍然在进行的所有抵抗不久都会失败。(不过我比较详细地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卡尔纳普的归纳概率理论,结果是他放弃了这一理论;他为捍卫归纳而最后采取的形式,同他在《概率的逻辑基础》这本大部头但我认  相似文献   

19.
这篇文章重新审视战国时期道家哲学中"母亲"形象的作用这一问题。作者使用最新出土文献来探讨传世《老子》版本中的例子是否存在特定的主题或隐喻,并归纳出"母亲"这一形象的两个隐喻:既代表了生死两个状态之间的不死不生的时刻,又像其子"道"一样代表生与死的永恒重复循环的。  相似文献   

20.
创立《暗示心理学》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暗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理论基础暗示,是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这种心理影响表现为使人按一定的方式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这种心理影响的产生有时是迅速的影响的过程,如“望梅止渴”就是运用暗示的作用,来振作人的精神的;有时是缓慢的影响的过程,如社会暗示是一个缓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过程。暗示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采取言语的形式、文字和非文字形式,也可以用手势、表情或其他暗号以及用以身作则等方法来进行。暗示可以由他人施授,即可以来自别人,也可以由情境施授,还可以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