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雨花石作为纯天然的观赏之石,自有它的独特之处。通过分析雨花石的石形、石色和石纹,有助于广大爱石之人深刻感受它的自然形式之美,体会大自然鬼斧神工带来的深深震撼。  相似文献   

2.
杨伟 《美与时代》2013,(8):14-16
道家美学的核心是"道法自然"。自觉地运用道家的美学思想去生成中国的设计语言,对于构建中国艺术设计语言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道法自然"确认"道"是美的终极标准,是美的事物的意义和价值的依据。"道法自然"的审美表现主要涉及"见素抱朴"的朴素美、"大象无形"的抽象美、"道"之"自然"的自由美和自然无为的"天成美"。"道法自然"在艺术  相似文献   

3.
真、善、美是人类生活所追求的境界,城市设计也不例外。城市的美包括自然美、生态美、技术美、艺术美、人文美、社会美。其中自然美、生态美、技术美是城市美的物质层面,是一切美的基础,是城市的"真";艺术美、人文美、社会美属于城市美的精神层面,是美的升华和归宿,是城市之"善"。城市的美是"真"和"善"的结合。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不少不美的现象,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社会、民主、科技的进步以及人们观念的改变,同时也离不开城市管理、建设、设计者的努力。  相似文献   

4.
《孟子·滕文公上》"有若似圣人"的记载,是后世广为流传的"有若似孔子"之说的初源。历代关于有若之"似"的具体阐释,大致可归纳为"状似"、"貌似"、"言似"和"道似"等四种意见。相对于胶柱、拘泥于外在体貌特征的牵强附会的"状似"、"貌似"二说,有着经典文献依据的"言似"说显然要更为客观、合理,因而也更加可信。不过,在有若与孔子"言似"的表象背后,更根本的还在于彼此思想的相似亦即"道似"。因此,关于"有若似孔子",最可取的解释应是有若"道似"孔子。  相似文献   

5.
艺术领域存在着丰富的美,科学领域也蕴藏着多彩的美;科学和艺术拥有种类众多的共同美,比如比例美、秩序美、简洁美。在科学发展史中,往往是"美"字当头。生物进化的规律,除了达尔文所论"适者生存"从低级之外,还有一条:从不美到美。艺术设计即是科学美和艺术美的规律的综合运用。  相似文献   

6.
影视创作属于"集体创作",每个创作者都会对影视作品的"雅"、"俗"持有不同的理解和追求。导演作为影视创作的灵魂人物,其审美意趣,更会深刻影响到影视作品最终的"雅"、"俗"呈现。导演的审美意趣分别指涉两种不同的作品美学风格:"精致高雅、含蓄诗意"的雅致之美、"理性感性、能指所指"的中和之美、"严肃深刻、艺术创新"的永恒之美;或者"民间民俗、通俗易懂"的平实之美、"充溢情感、绚丽视觉"的张扬之美、"轻松愉悦、商业时尚"的流行之美。  相似文献   

7.
"磅礴"是一种美的形态,属于"壮美""阳刚美"类型的美;"磅礴"又是一个重要的美学词汇、概念、范畴。"磅礴"的审美内涵是雄大壮伟,宏阔浑莽,气势逼人,震撼心魄。磅礴之美是一种宏大之美、壮大之美、雄大之美、气势之美。"磅礴"之美在自然界、社会生活中都有大量的表现,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美学概念。  相似文献   

8.
<正>美与丑是哲学和美学中的一对基本范畴,它们的关系问题也是中外哲学史和美学史上的一个古老话题。中国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已有"美"、"丑"二字和"美"、"丑"的同义词"好"、"恶"等字(参见高华平,2004年,2009年)。这说明中国古人很早即已有关于"美"、"丑"的概念,并  相似文献   

9.
文章主要从五方面简要分析了苏州园林的漏窗之美,包括"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漏景之美、"收无限于有限之中"的借景之美、"光影斑驳、变幻莫测"的光影之美、"变化与统一"的图案之美与"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之美,对认识与欣赏苏州园林的漏窗之美有一定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孔子论“美”及相关美学问题的澄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中"美"的字义主要为外观形式之美,而孔子所认同的美为形式之美与内容之善相互结合的美。以实用的观点来评价孔子的美善合一是一种理论的误判,因为孔子的美善合一观是一种内在价值的结合,或者说是一种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内在目的性的结合。道德价值在艺术活动中的引入无可非议,相反它能使艺术的体验从情感的形式快感提升到更为广阔的、整全的、有机的生命境界。就孔子美学研究方法而言,确实不能仅仅抓住一个"美"字,但同时也必须承认,美学研究是离不开"美"这个字的,可以从"美"这个范畴开始研究中国美学史。  相似文献   

11.
美善之辩     
《大希庇阿斯篇》从多个角度探讨了美的可能性,以"美是难以说清的"结尾。《会饮篇》审视了爱与美的关系,爱的阶梯的终端是绝对纯粹永恒的美本身。《理想国》说明通过辩证法可以通达善本身。柏拉图从形而上学二元论出发,划分出"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一方面,柏拉图提出了美本身和善本身的问题;另一方面,柏拉图没有彻底认识清楚"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的关系,没有解释明白美和善的确切区别和联系。总体上讲,柏拉图的道德理想主义倾向使其将善置于美之上,美本身与善本身在终极意义上才是同一的。  相似文献   

12.
巴尔塔萨思想的最为独特之处在于,他以"美"作为其神学论证的开端,并将"真"在先、"善"次之、"美"最后的传统顺序颠倒过来,以"美"、"善"、"真"的顺序展开其思想架构。[1]虽然巴氏着力恢复美这一"存在的先验属性"在神学中的重要地位,但他不是在现代美学框架下讨论问题,也无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批判性分析"最低的层次是异化劳动所生产的美、其次是不以自由本身为目的的自由劳动所生产的美、最高层次的是以自由本身为目的的自由劳动所生产的美"这一所谓"劳动生产美"的"三个层次论"的基础上,提出"劳动生产美"的"三个环节论":第一环节是,马克思从实践本体论的高度确认劳动是理解美的基础,提出"劳动生产美"这个命题;第二环节是,马克思严肃指出异化劳动不仅不能生产美,而且还会导致对美的否定,从而守护了"劳动生产美"这个命题;第三环节是,马克思深情期盼共产主义将恢复劳动的自由并使"劳动生产美"变成现实。  相似文献   

14.
柳宗悦是20世纪初日本著名的民艺学家、美学家,他倡导和发起了影响深远的日本民艺运动,被誉为"民艺之父"。他的工艺美学思想极为丰富,在其著作中对于工艺之美的目标、本质、意义、特色等作了深刻的论述。他经过反复的思考和实践,确立了关于工艺的一系列美之目标,包括"涩之美""平常性""健康性""单纯性""国民性"和"地方性"。这些工艺之美的目标非常切实,具有深刻的内涵,是柳宗悦工艺美论的核心内容。通过对柳宗悦提出的美之目标的阐释,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工艺思想和民艺理论。  相似文献   

15.
禅宗美学是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对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东方文化的独特性造就了禅宗思维的民族特色,它的全息视角集中华传统文化之大成,使禅宗美学成为世界美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可以说禅宗美学使东方美学在"美本质"问题上避免了陷入西方美学的形而上学的泥沼.然而,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我们对禅宗美学的研究还远远没能得到真正重视.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禅宗文化热的盛行,禅宗美学研究的热度也慢慢升起来,至今已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但到目前为止,对禅宗文化中的全息视角的研究和发掘还远远不够,把"全息观"引入禅宗美学研究的更是寥寥.其实中国古代学者在哲学、美学、诗学领域关于"大美"、"圆融美"等方面的研究已经具备了"全息学"的萌芽,当然,若与严格意义的"全息美学"相比仍有相当的差距.因此,本文拟把现代"全息学"引入禅宗美学研究,为"全息美学"的构建做些理论尝试.  相似文献   

16.
教学活动从形式"借美"转向"立美"。"美"成为了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不可忽视的标准。美丽学堂、美丽学伴、美丽学者三方面的向美而生对于构建美丽而高效的课堂至关重要。知识劳动美视角的向美而生的课堂包括,教学劳动过程美立美丽学堂;以教学劳动组织美立美丽学伴;以教学劳动主体美立美丽学者。  相似文献   

17.
正近年来,广州市按照建设"美丽中国""美丽广东""美丽广州"的部署要求,积极推进"美丽寺观教堂"建设,推动打造"生态环境美、文化内涵美、教风教貌美、思想建设美"的"四美"宗教活动场所,充分发挥场所引领岭南、沟通中外的文化交流功能和作用,着力加强宗教思想文化建设,不断提升广州宗教领域文化品位和文明形象,焕发岭南宗教文化新魅力,推动宗教中国化广州实践走深走实。  相似文献   

18.
"文"的古义是"纹理"、"花纹","美"的初文描摹的是一歌人头戴羽饰、手舞足蹈的形象。"文"与"美"在"形美以感目"的意义上存在着悠久的渊源。"文化"和"美育"在使人的生命朝着自由境界的生成过程中和充分对象化的实现过程中,实质上是一回事,没有"文化"就没有促使人类进化的"美育",没有"美育"有就没有超越功利的"文化"。就这个意义而言,如果说文化的实质内容是人化的话(所谓"文而化之"),那么人化的最高境界就是美化(所谓"美而育之")。用"文""化"我们的生存环境,以"美""育"我们的现实生命,我们一旦抓住了阿里阿德涅的彩线,人类便登上了希望的诺亚方舟。  相似文献   

19.
《太平经》认为人的善恶行为是由人的主观意志所决定的,源于行为主体善或恶的本性,所以《太平经》一再强调心性美、行为美的修养是修仙学道的重要内容与内在要求。而"守一"之法是修养崇高人品人格美的重要途径,强调通过修炼"守一"之法,排除心中杂念,保持心神宁静,回归人本性中最朴实的善美。同时,《太平经》的"善—美"思想又是建立在"孝"、"忠"等传统"礼教"化了的伦理—美学的观点基础之上的,因此世俗伦理化的"善—美"又表现为"孝—美"与"忠—美"。此外,《太平经》的"善—美"思想还具有明显的宗教伦理特色,即它是以宗教的"善恶报应"论、"承负"说的形式出现的。利用人们对神灵的敬畏,迫使人们规范自己的行为,具有明显的社会伦理—美学的教化意义。  相似文献   

20.
庄子第一个在美学意义上提出了"大"这个范畴。庄子美学从属于道家哲学的最高范畴——"道"。因此,这里的"大"与"道"含义基本相同,所以又称为"大美"。庄子把"大"与"美"进行了区分,认为"大"高于"美"。因为"大"体现了"道"的顺应自然规律,无限的力量,体现了纯粹的自由,体现了天道的自然无为、无所不能的力量,体现了不为一切有限事物所束缚的最大的自由。庄子所说的"大美"即无限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