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闻传播是社会审美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从审美角度审视新闻受众的定位,就是深入分析研究新闻受众在接受新闻传播审美信息中所处的地位和具有的作用.由于新闻受众是新闻传播审美信息的受传者或传播对象,是影响新闻传播审美方式、体现新闻传播审美价值的重要群体,因而从审美角度认知新闻受众的基本定位,把握新闻受众的角色转变,对于正确处理新闻传播者与新闻受众的审美关系,促进新闻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浅谈公益广告的艺术创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益广告是以形象营造的情感来传播社会公益思想的信息活动,它往往以形象性和情感性作为创作要素,让公众更愉快、更感性地接受信息.  相似文献   

3.
陈娜 《美与时代》2013,(1):116-118
信息时代以来,人们在尽情享受丰富的信息服务的同时,又面临着信息超载的困扰。人们对以往传统的沉闷的阅读已经厌倦,希望看到尽可能生动、形象、精炼的信息。所以,对信息进行梳理和组织架构,使其更加有效地传播是现代信息社会的强烈需求。信息图表化就是把纷繁复杂的信息更有效地传递给信息受众,并让他们轻松接受的一个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文学和艺术的审美接受强调体验和感悟,需要受众对作品进行想象和联想,通过复杂的思维加工活动获得审美快感。进入现代,也即"机械复制"的时代,其呈现方式改变了人们看的方式,大众对作品的接受方式也随之由"凝神观照"转变为"消遣"。进入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和观看以及体验的方式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对一件事情的注意力被手机等信息终端彻底地撕裂成"碎片"。同时作为信息传播的大众媒介,传播的文字与图像呈现出一种"巧妙"的状态,使大众的接受进一步简单化,节约了联想与思考的脑力,也节约了时间。所有内容都追求准确地"戳中一点",让受众产生直接、即刻而又相对具有冲击力的快感。  相似文献   

5.
与当下互联网宗教研究聚焦信息技术如何改变宗教的功能主义范式不同,本文采取结构主义的研究范式,从信息哲学出发,将信息视为宗教存在与传播的主要形态和媒介载体,深入剖析展示了互联网宗教信息传播的语音、文本、图像、视频、虚拟现实等形态结构,揭示互联网宗教信息传播中介化、智能化和个体化等特征及其蕴含的信息操纵、信息失控和信息极化等风险,提出强化主流声音、增强技术供给等治理方略。  相似文献   

6.
视觉设计是通过视觉符号形式来规划和处理信息、表达相关主题的设计活动。视觉符号必须通过媒介传播将相关信息传递给受众。大众传媒形态的变革和传媒转型技术的发展,拓展了视觉传播的领域,也改变了视觉传播的形式,从而促进了视觉图像的制作和生产,导致视觉化符号在文化生产、文化消费中具有相当突出的位置。  相似文献   

7.
职业道德传播的研究是一块被人们遗忘的角落,笔者在此尝试加以阐述和分析。 一、职业道德传播的特征 传播是信源通过传播将信息传递到信宿的过程。职业道德传播是职工在职业活动和社会交往中所接受的关于职业和职业行为的价值观念的影响,它是无结构的、非制度的职业道德传播。 职业道德传播不同于职业道德宣传。职业道德宣传是指社会或企业有目的地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8.
基于信息和媒体技术出现的手机自拍、软件修图、弹幕视频、粉丝组织及其应援文化等反映着精神生活形式和人际联结方式的深刻变化。这些围绕着影像制作、传播和信息互动的现象虽目前仍限于年轻人的时尚爱好,但从布罗代尔式"长时段"的历史视角来看却意味着"图像—文字—言语"所对应的社会等级结构出现动摇,精神生活将更多与气质、性情等心灵特性直接关联。新的局面和问题为当代中国美学发展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古代,人们习惯于"左图右史"的阅读和接受信息的方式。许多文学故事都有相关的美术图像文本,不少图像文本也有相关的文学文本。文学故事与美术图像的同存共生是影响人们信息接受、关乎文艺发展的重要现象。早期从事美术文本创作的主要是画工,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出现了具有杰出创造力的文人参与文学故事与美术图像同存共生文本的创造,这些文人的参与使得文学故事与美术图像同存共生的多种形态逐步显现,文学故事与美术图像同存共生的内在逻辑逐步形成。《兰亭序》的造像显意、《洛神赋图》的模像尽意、《璇玑图》的立像明意就是这个时代文学故事与美术图像能够同存共生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0.
图像艺术价值的形成有时候也可来源于某些历史继承或精神需要等方面。当图像对一些特定的语境做出表征性的意义时,图像的价值就超越了图像本身而幻化成类似图腾符号一样的"神"。在传达信息方面,图像与文字不同,图像之所以被约定俗成地接受只是因其自身携带的信息隐喻能够得到受众的认同,甚至可以形成一种新的文化逻辑方式。  相似文献   

11.
视频新闻作为视频的一个种类,在新闻传播领域越发显得活跃,也越来越多地表现出自身的传播价值.视频新闻是数字技术的产物,互联网是其传播的主要平台.在"网络共通"的技术背景下,世界各国得以同时运用影像摄制工具及视频制作软件生产各类视觉信息.综观互联网中的视频新闻,不难发现这样一个问题:我国与西方国家在视频技术运用方面虽然同时起步,但所传播的信息质量却有明显差别.欧美国家的视频图像清晰,选材考究,镜头运用专业,作品思想深邃;我国视频网站及媒体网站上的视频新闻图像大多模糊不清,所涉题材整体单调,没有足够的精神分量,影像叙事几乎仍停留在机械记录流程的状态,有粗制滥造的倾向.这种现象在个体空间的视频中显得更为突出.导致我国与西方国家视频新闻出现质量差别的原因有三:一是缺乏严谨的工作态度,二是没有足够的专业素养,三是没有打造视频新闻精品的思想准备和文化底蕴.总之,我国视频新闻质量有待提高,有待于探索出一条进取之路.  相似文献   

12.
多媒体一词译自英文Multimedia,顾名思义,多媒体是多种媒介信息的载体,信息借助这些载体得以交流传播。在信息领域中,多媒体是指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影像等这些"单"媒体和计算机程序融合在一起形成的信息载体。勃兴于20世纪的多媒体艺术是多媒体技术与艺术的高度融合。多媒体艺术是综合运用声音、图像、文字,以数字模式来实现作品的艺术。多媒体艺术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学科发展到现时的必然产物。多媒体艺术依附于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具有无限的生命力。首先,  相似文献   

13.
马锴 《美与时代》2014,(2):106-106
“媒介及讯息”是传播学史上最为重要的观点之一,由加拿大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对研究媒介传播形式和信息接收途径有着深远影响。不论是在什么时代,新媒介的产生往往都会开创全新的传播行为,或是信息阅读模式,例如电视媒介的推广使用就极大地改变了纸媒时代受众接受讯息的习惯。  相似文献   

14.
道经图像,即指道经中所绘制的图像.道经图像在道教教义的传播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并对中国美术神异奇幻的艺术风格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是中国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以神仙信仰为视角考察道经图像,着重对学界研究较少的道经图像的研究现状、基本类型、思想内涵、发展演变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5.
报纸板式设计是一种多层次、多角度的系统信息传播形式,通过对新闻内容的把握,在文字编排、图形选择以及色彩设置等方面进行恰当的构思,形成独特的利于大众接受的风格。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审美需求的不断提升,报纸的板式设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发展机遇,新形势下,搞好报纸板式设计,不仅利于报纸广泛快速的传播,更是报纸行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基于对报纸美编工作多年的经验,从现代观念出发,对报纸板式设计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媒介的形态是否符合受众的审美需求,直接影响着信息传播的效果。"美"的媒介形态可以大大促进信息的传播,而不理想的媒介形态因在传播过程中与受众的审美需求不匹配,导致信息的传播效果大打折扣。从受众的审美体验层次出发,由浅入深分析受众审美需求,可以提升数据新闻传播效果,从而实现数据新闻的审美传播。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人类文化的传播方式由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视觉图像,由此出现了图像转向。图像转向的命题存在着一个悖论,一方面人类的欲求衍生出了图像转向,另一方面人类对自己的衍生物的力量又心存忧虑。本文就是要通过对艺术文化的传播目的和传播方式的矛盾分析来解释这个悖论的逻辑的、历史的背景。  相似文献   

18.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被认为是人类社会传播媒介发展史上的重大变革,中医药事业在当代的传承与传播也应自觉接受新媒体时代的检验。从中医药新媒体传播现状看,存在信息污染与"把关人"缺失、学界自身"失语危机"、人文文化遮蔽科学文化、传播分化造成数字鸿沟等伦理失范现象。中医药新媒体传播实践应严格遵循医学伦理原则,符合传播伦理规范,在可信性、适用性和适度性原则的指导下,遵从"自律"与"他律"相结合,从政府、行业、专家和受众四方面多管齐下,积极重构中医药新媒体传播伦理价值与规范。  相似文献   

19.
雷鸣 《美与时代》2003,(9):47-48
报纸的版面必须有审美效果,新闻信息才易为广大受众所接受传播。在版面设计中,运用形式美的法则,是报纸产生审美效应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20.
在信息与媒介资源极其丰富的社会,信息的来源与传播方式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单一的语言和文字传达、简单图解式的视觉符号,已经不被传播主体与受众欢迎和接受。在广告设计课程中提高广告信息视觉传达的编译能力,制作和设计出具有视觉冲击力和想象力的广告,不仅能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还能促进社会文化建设,从而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