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糖尿病学家在胰腺及胰岛细胞移植领域进行了不懈的探索。胰腺移植和胰岛细胞移植的两大制约因素是可供移植的胰腺来源少且诱发受体免疫排斥反应而需应用免疫抑制剂。胰岛细胞制备、纯化技术以及免疫隔离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上述两大制约因素,人们期待胰岛干细胞技术及其相关的基因技术的深入将这一技术趋于完善。  相似文献   

2.
胰岛移植是一种有望治愈糖尿病的方法,但胰岛进入体内后,由于排斥反应和其他刺激因素而使大量胰岛遭破坏,因此,减少胰岛破坏对保证移植成功非常重要。作为细胞移植物的胰岛非常适合在体外进行基因修饰,移植前对胰岛进行基因治疗以减轻局部免疫反应或增强胰岛细胞抗凋亡能力是一种极具吸引力的方法。基因转移载体及靶基因的选择是基因治疗中的关键策略。  相似文献   

3.
胰岛移植是一种有望治愈糖尿病的方法,但胰岛进入体内后,由于排斥反应和其他刺激因素而使大量胰岛遭破坏,因此,减少胰岛破坏对保证移植成功非常重要.作为细胞移植物的胰岛非常适合在体外进行基因修饰,移植前对胰岛进行基因治疗以减轻局部免疫反应或增强胰岛细胞抗凋亡能力是一种极具吸引力的方法.基因转移载体及靶基因的选择是基因治疗中的关键策略.  相似文献   

4.
随着移植免疫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发展,诱导免疫耐受克服移植排斥反应已成为器官移植的主要研究目标。Starzl提出“双向移植排斥理论”并阐述临床使用免疫抑制药物下移植排斥反应的特点,突破了原有单向移植排斥理论的框架。“双向移植排斥理论”及理论内存在的问题给予我们众多有益的思考,在移植免疫学研究中,只有坚持用系统原则动态的看待事物间的联系与矛盾,进行科学实践,才能获得正确的理论,从而进一步推动移植免疫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荷瘤宿主对肿瘤的免疫反应低下,不能诱导有效的抗肿瘤免疫;器官移植时,由于供受体之间组织相容性复合物的不同,诱发移植排斥反应,往往导致移植器官功能丧失和器官死亡。利用辩证的逆向思维方法,将对器官移植不利的移植排斥反应引入恶性肿瘤的免疫治疗,可能是一条有希望的治疗途径。此设想在方法上有其可行性,而且类比大量的肿瘤免疫治疗和基因治疗的最新研究成果,此设想有可能取得预期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胰岛移植作为治疗1型糖尿病较理想的方法,由于其供体不足而受到限制。干细胞具有极强的自我更新能力与多向分化潜能,可成为提供1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良好的细胞来源。造血千细胞移植通过诱导免疫耐受,修复受损胰腺组织改善胰岛功能。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分化为胰岛β细胞,且通过免疫调节改善胰岛细胞微环境。  相似文献   

7.
胰岛移植作为治疗1型糖尿病较理想的方法,由于其供体不足而受到限制.干细胞具有极强的自我更新能力与多向分化潜能,可成为提供1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良好的细胞来源.造血干细胞移植通过诱导免疫耐受,修复受损胰腺组织改善胰岛功能.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分化为胰岛β细胞,且通过免疫调节改善胰岛细胞微环境.  相似文献   

8.
自2000年加拿大Edmonton报道了7例1型糖尿痛患者施行胰岛细胞移植术成功以来,越来越多的人把注意力投向了胰岛细胞移植的领域。然而,临床移植工作的成功开展还面临两大困难,一方面现有的胰岛细胞来源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临床移植的需要,另一方面,现有免疫抑制方案造成了很多副作用。近年来,科技工作者正在探索新的途径,寻找新的胰岛来源。特别是包括体外重编程干细胞(iPS)、调节性T细胞和脐血干细胞在内的多种新技术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进展,将为我们提供更多的选择,有可能成为今后的发展方向。本文就胰岛细胞移植治疗1型糖尿病的现状与未来展望进行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9.
自2000年加拿大Edmonton报道了7例1型糖尿病患者施行胰岛细胞移植术成功以来,越来越多的人把注意力投向了胰岛细胞移植的领域.然而,临床移植工作的成功开展还面临两大困难,一方面现有的胰岛细胞来源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临床移植的需要,另一方面,现有免疫抑制方案造成了很多副作用.近年来,科技工作者正在探索新的途径,寻找新的胰岛来源.特别是包括体外重编程干细胞(iPS)、调节性T细胞和脐血干细胞在内的多种新技术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进展,将为我们提供更多的选择,有可能成为今后的发展方向.本文就胰岛细胞移植治疗1型糖尿病的现状与未来展望进行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10.
胰岛移植为1型糖尿病患者提供了一个控制血糖的方法,但2000年之前,胰岛移植很难在临床开展应用。Edmonton胰岛移植方案的提出,使胰岛移植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成功,并从此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1型糖尿病。此后、关于胰岛移植,相关临床经验以及研究结果也不断见诸报道。11年过去了,对于胰岛移植临床应用的态度也更加谨慎以使之更...  相似文献   

11.
胰岛细胞再生是治愈1型糖尿病和胰岛β细胞功能丧失的2型糖尿病的根本途径。体外再生和体内再生两种策略都是通过将干细胞或其他类型体细胞分化或转化为胰岛细胞后发挥胰岛素分泌功能,从而治疗糖尿病。基础研究显示,两者存在着各自的优势和面临的问题。胰岛细胞再生治疗的临床应用前景尚需要进一步加以考证。  相似文献   

12.
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box1protein,HMGB1)是一组高度保守的非组织核蛋白,存在于多种真核细胞的细胞核中。其可通过活化细胞的主动分泌和坏死细胞的被动释放进入胞外,并与配体结合引发信号转导,诱导炎症介质的产生,扩大炎症反应。大量研究表明,HMGB1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中起着重要作用,并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Stress-induced brain-mediated immunoregulation is effected by two pathways: autonomic outflow and (neuro)endocrine outflow. Particular attention is given to the interaction-effects of chronic an acute stress. Recent data have established that cells of the immune system produce neuro-peptides and hormones. In concert with cytokines released by these immune cells the brain can be informed on the nature of ongoing immune activity. The significance of conditioning of immune responses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4.
在肿瘤免疫编辑的三个阶段:清除、平衡和逃逸,细胞凋亡发挥重要作用。清除阶段,免疫细胞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发挥免疫清除作用;平衡阶段,在免疫选择作用下,肿瘤细胞凋亡促进肿瘤恶性演进;逃逸阶段,肿瘤细胞凋亡耐受性增强,进而反向促使免疫细胞凋亡,削弱肌体免疫力,产生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15.
从自然选择学说看肿瘤免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今人类生存的环境发生了变化,肿瘤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也越来越高,肿瘤细胞面对强大的免疫系统生存下来,说明肿瘤生存能力增强已经适应了其生存环境,这是环境对肿瘤细胞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学说始终贯穿于肿瘤免疫学的免疫监视理论和免疫编辑学说之中,从自然选择的角度看肿瘤免疫学,将为肿瘤治疗策略开创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6.
Physical stressors such as infection, inflammation and tissue injury elicit activation of the 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HPA) axis. This response has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for both immune and central nervous system function. Investigations in rats into the neural substrates responsible for HPA axis activation to an immune challenge have predominantly utilized an experimental paradigm involving the acute administration of the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 interleukin- 1β (IL-1β). It is well recognized that medial parvocellular corticotrophin-releasing factor cells of the paraventricular nucleus (mPVN CRF) are critical in generating HPA axis responses to an immune challenge but little is known about how peripheral immune signals can activate and/or modulate the mPVN CRF cells. Studies that have examined the afferent control of the mPVN CRF cell response to systemic IL-1β have centred largely on the inputs from brainstem catecholamine cells. However, other regulatory neuronal populations also merit attention and one such region is a component of the limbic system, the central nucleus of the amygdala (CeA). A large number of CeA cells are recruited following systemic IL-lβ administration and there is a significant body of work indicating that the CeA can influence HPA axis function. However,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CeA to HPA axis responses to an immune challenge is only just beginning to be addressed. This review examines three aspects of HPA axis control by systemic IL-1β: (i) whether the CeA has a role in generating HPA axis responses to systemic IL-1β, (ii) the identity of the neural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CeA and mPVN CRF cells that might be important to HPA axis responses and(iii) the mechanisms by which systemic IL-Iβ triggers the recruitment of CeA cells.  相似文献   

17.
抑郁症的心理神经免疫学研究:细胞因子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免疫系统在一些心理精神障碍中具有重要作用,抑郁症可看作是一种心理神经免疫紊乱性疾病。生理应激和心理应激能激活免疫系统,导致细胞因子的产生,从而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多个方面,包括神经递质代谢、神经内分泌功能、神经可塑性以及与行为改变有关的信息过程。细胞因子不仅由免疫活性细胞分泌,也能被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细胞合成和分泌,它在抑郁症中的作用可能会在揭示抑郁障碍机制上有新突破,并可能作为今后药物治疗的靶点进入临床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