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耶稣开始传教活动后,从追随者中拣选了12位门徒作为自己的助手。这12人被称为“十二门徒”,亦称“十二使徒”、“十二宗徒”。他们是天主教第一批神职人员,是耶稣开创的传教事业的继承人。耶稣的这12个门徒为天主教的广泛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教会专门设立各种瞻礼日,以纪念他们对主耶稣的忠诚和对教会的贡献。伯多禄(Peter基督教称为“彼得”),原名西门(simon,亦译“西满”),是加利利的渔民,家住迦百农,他和弟弟安得烈是最早跟随耶稣的门徒。伯多禄性情刚猛,对耶稣忠心耿耿,是耶稣最亲密的三个门徒之一,在门徒中威信很高,被公认为十二门徒…  相似文献   

2.
耶稣在三十岁的时候开始了传教活动,他从追随者中拣选了十二个门徒作为自己的助手。这12人被称为“十二门徒”,亦称“十二使徒”或“十二宗徒”。 伯多禄(Peter基督教称为“彼得”),原名西门(simon,亦译“西满”),是加利利的渔民,家住迦百农,和弟弟安得烈是最早跟随耶酥的门徒。伯多禄性情刚猛,对耶稣忠心耿耿,是耶稣最亲密的三个门徒之一,在门徒中威信很高,被公认为十二门徒之首。耶稣给他起名叫“矶法”(Cephas,亦译“则法”或“刻法”,阿拉米文的音译,意思是“磐石”,希腊文  相似文献   

3.
“西满,我有一件事要向你说……一个债主有两个债户:一个欠五百德纳,另一个欠五十。因为他们都无力偿还,债主就开恩,赦免了他们二人。那么,他们中谁更爱他呢?”西满答说:“我想是那多得恩赦的。” 耶稣对他说:“你判断的正对。”(路:七,41-43) 这是一个十分感人的比喻,它说明天主对我们是何等慈悲、何等慷慨大方。他见我们无法偿还欠债,他不但不追究,而且永远宽恕我们。赦免我们。 但想了解这则比喻的真谛,我们必须先知道耶稣讲这则比喻的前因后果。 依据路加圣史的记载,当时有位名叫西满的法利塞党人,他可能为了好…  相似文献   

4.
缴纳殿税     
他们来到葛法翁时,收殿税的人来到伯多禄跟前说:“你们的师傅不纳殿税吗?”伯多禄说:“自然纳的。”他一进到屋里,耶稣就先对他说:“西满,你以为怎样?地上的君王向谁征收关说或丁税呢?向自己的儿子,或是外人?”伯多禄说“向外人。”耶稣对他说:“所以儿子是免税的了。但是为避免使他们疑怪,你往海边去垂钓,拿钓上来的第一条鱼,开了它的口,就会找到一块‘斯塔特’。拿去交结他们,当做我和你的殿税。”(玛17:24—27)缴纳殿税  相似文献   

5.
有一个法利塞人叫西蒙(Simon,西满,‘西门’),请耶稣同他吃饭。耶稣就来到此人的家里坐席。——按照当时当地请客的礼俗,客人进门,主人应先向他行口亲礼(亲吻),然后以水洗濯客人之足,并以橄榄(拉oliva,英olive,阿里瓦)油傅抹其头,以示敬意。但法利塞人西蒙却十分傲慢自大,以为自己设席宴请此纳扎勒人,已属“屈尊”,没有以上宾之礼善待耶稣。当时有一个妇人,本是城里的罪人。她一听说耶稣在法利塞人家里巫席,就带着一个盛装香液的玉瓶来。她站在耶稣背后,靠近他的足,就哭开了。她的眼泪滴湿了耶稣  相似文献   

6.
一、教会的建立 教会起源于耶稣,那耶稣是否曾有意要建立一个教会呢?耶稣坚决认为,天主的国原则上向每个人开放,“我告诉你们,将来有许多人从东方和西方来,与亚巴郎、依撒格和雅各伯在天国一起坐席,而本国的子民将被驱逐到外边黑暗中去”(玛8:11—12,路13:28—29)但他的使命是为召集所有正直和义德的人,他确实教导门徒说“不要走外邦人的路,不要进撒玛黎亚人的城,宁可往以色列迷失的羊那里去”。(玛10:5-6)诚然,在他的心目中被更新的以色列包括那些进来的外邦人,(玛8:11)但这与外出走向外邦人的使命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7.
“西满,我有一件事要向你说……一个债主有两个债户:一个欠五百德纳,另一个欠五十。因为他们都无力偿还,债主就开恩,赦免了他们二人:那么,他们中谁更爱他呢?”西满答说:“我想是那多得恩赦的。”耶稣对他说:“你判断的正对。”(路:t,41—43)  相似文献   

8.
至于在何处聚会礼拜会得救这问题,可说是老生常谈了。但问题与争论并无减少。 常有人和我们辩论,说我们到大教会礼拜不会得救,理由是“属政府管的”、“不属灵”、“大教会信仰有问题”等。更有甚者,说我们不守“安息日”等等。于是把许多人拉出原来堂点,就有了所谓小教会。 圣经上说:“你若口里认耶稣为主,心里信上帝叫他从死里复活,就必得救。”(罗10:9)耶稣又说:“上帝是个灵,所以拜他的,必  相似文献   

9.
“梵二大公会议”闭幕至今已有32年了。为了解历史上有关大公会议对教会信仰所作的贡献,现根据有关资料,简述如下。一、尼西亚第一次大公会议于公元325年在尼西亚城(Nicaea)召开。当时在亚历山大城有位司铎名叫亚略(Anus),他坚持耶稣只是一个“人”的观点,认为耶稣是天  相似文献   

10.
路加福音记载的这句话,是耶稣给群众讲完道理后,对西满伯多禄说的。本意是耶稣在门徒面前对自己身份的自我印证,但此话颇有深意,值得我们品味。  相似文献   

11.
“福音必须先传于万国”(谷13:10),这句话是耶稣在末世言论中所讲的,说明在世界末日之前福音必须先传于全世界。“将来福音无论传到全世界什么地方,必要述说她所做的事,来纪念她。”(谷14:9)这句是耶稣在受难前几日,在伯达尼癞病人西满家里坐席的时候,有一个女人打破玉瓶,把香液倒在耶稣的头上之后,众人起反感的时候说的,这里特别要注意耶稣所说的“全世界”。“你们往普天下去,向一切受造物宣传福音”(谷16:15)。这句话是耶稣离世升天之前,派遣宗徒往训万民时所下的命令,宗徒们领了命令,便首途去履行:“…  相似文献   

12.
听了若望·保禄二世在马尼拉对华人教友的讲话,我们有这么一种感觉:他讲话的目的是反对我们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大家知道,我们独立了的中国天主教会是不承认教皇的首席地位的。因为吾主耶稣建立了有形的教会,立了七件圣事,他是教会的头。耶稣的继承人是他亲选的宗徒们,他们彼此间都是平等的。圣经上关于耶稣是圣教会的头,宗徒们都是平等的记载很多,今举数例如下:罗马书十二章五节记载:“我们众人在基督内都是一个身体,我们彼此之  相似文献   

13.
教会尊奉童贞玛利亚为天主之母,这正是为把耶稣应有的光荣归于耶稣。宗徒圣若望说:“我们看见了他的光荣,正是父惟一子的光荣,充满恩宠和真理。”(若1:14) 同样,也是为把童贞玛利亚应有的光荣归於童贞玛利亚。天神嘉俾厄报告圣母说:“你要怀孕生子,给他起名叫耶稣,他是伟大的,要称为‘至高者’的儿子。那  相似文献   

14.
吴兵 《天风》2002,(9):44
一、中国著名神学家赵紫宸博士的理解1935年,赵紫宸博士他对教会所下的一个定义,确切地刻画出他的教会观。他认为,“教会是基督信徒的团契,有不同的组织,不同的中心,都是为了建立和重建人类。教会是要继续耶稣的工  相似文献   

15.
陈丰盛 《天风》2011,(11):58-59
教会生活中,当有人见某基督徒因犯罪而跌倒时,劝勉者往往会说:“不要看人,人是不好看的,只要看耶稣。”在教会的讲台上。也经常会听到一些不要看人的教导。因此,教会的见证会中一般传道人都不提人的“功劳”,在讲台上不作自己的见证,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就以“某人”来替代,避免有突出个人之嫌。  相似文献   

16.
任重道远     
孙锡培 《天风》2002,(3):1-1
“耶稣的智慧和身量,并神和人喜爱他的心,都一齐增长”(路2:54),这是路加对道成肉身的耶稣成长的描述,这里强调了“一齐增长”,说明作为人子的主耶稣的成长是全面的发展,既有“智慧”的增长,又有“身量”的增长,既有“神的喜爱”,又有“人的喜爱”。作为道成肉身的继续,教会的成长也应该是数量与质量的“一齐增长”。追求数量的增加而忽视质量的提高,这决非教会之福,也不是神所喜悦的。目前中国教会当务之急是如何努力  相似文献   

17.
我们翻开梵二大公会议文献,详细阅读,就会发现王个目标:适应时代、教制改革、合一运动(普世教会),这三个目标中,前两个都与适应社会有关。在耶稣传播福音时,就做到了与社会相适应,他来是为了拯救普世,教会就是他拯救普世的圣事和工具。就大公性而言,因为他的使命和性质,是不受文化、政治、经济体制的限制。《教会牧职宪章》中说:“教会的使命和性质是传播福音,分施救恩。”教会就应适应社会和人民的需要。在宗徒时代,保禄宗徒就是我们适应社会的典范,在《格林多前书》第九章第十九至二十二节说:‘俄原是自由的,不属于任何…  相似文献   

18.
诸圣相通功     
诸圣相通功这端信理是从教会的特性中引伸出来的。在讨论之前,有必要重温一下教会是基督奥体的道理。耶稣说:“我是葡萄树,你们是枝条;谁居住在我内,我居住在他内,他就多结果实。因为离了我,你们什么  相似文献   

19.
教友的使命     
我们受洗归于基督,便成为基督的门徒与传人。基督的使命是宣布天国的喜讯,将天主的福音传示给人:“上主的神临于我身上,因为他给我傅了油,派遣我向贫穷人传报喜讯,向俘虏宣告释放,向盲者宣告复明,使受压迫者获得自由,宣布上主恩慈之年。”(路4:18—19)《圣经》曾多次明确告诉我们,基督将自己的使命完全托付给了教会,使教会按照他的意愿不断发展壮大。耶稣在玛窦福音中说过:“你们是世界的光”(玛5:14),这光是复活的期待,未来的希望,永生的光明。由此可见,教会分享着基督传报福音的神圣使命。同样,教友在教会…  相似文献   

20.
<正>今年的4月19日是普世教会纪念耶稣基督受难的日子,这一日被称为受难日或耶稣受难节。每年的这一天,世界各地的教会、信徒都会用不同的方式来纪念耶稣的受难,体验耶稣基督为救赎世人所经历的痛苦。例如在有些地区,信徒通过背十字架的方式亲身体会耶稣所受的十字架之苦;有的教会或基督教团体,以走苦路的方式,尝试还原耶稣走向各各他的十四站,以此来默想耶稣所走的十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