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群言出版社2010年版,300千字,328页,定价28元。该书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六章:"伯驾奉派来华"、"传教士:伯驾在华的宣教活动"、"医生:伯驾在华的医疗事业及其影响"、"翻译家:伯驾译介西方国际法及其影响"、最后两章"外交官:伯驾在华的外交活动"。本书试图通过对伯驾在华活动进行深入系统的学术研究,揭示其对早期中美关系、美国对华政  相似文献   

2.
美国驻华领事官员与地方基督教是学术界较少涉及的研究领域,以往论著集中讨论传教士对美国、对华外交的影响及美外交当局利用教案扩大在华利益等问题。上述内容难以完全呈现美国驻华外交官与中国基督教发展的复杂关系。本文尝试梳理晚清美国驻闽领事馆档案,分析地方基督教与外交体制相互渗透、传教利益与外交、商务利益相互角力以及领事对待华人教徒的矛盾心态,初步探讨晚清美国驻华外交官与基督教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3.
1844年7月3日签订的中美《望厦条约》规定,"合众国民人凡有……携带鸦片及别项违禁货物至中国者,听中国地方官自行办理治罪,合众国官民均不得稍有袒护"。此与其时英国政府所持对华鸦片贸易问题的态度与政策迥异。由于《望厦条约》之前美国政府处理对华事务以及制定对华政策,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那些通晓中国语言、谙熟中国文化的早期美国在华传教士,所以,美国政府当时禁令本国商人从事对华鸦片走私活动,亦主要起因于这些传教士的极力反对。而这些传教士之所以反对鸦片贸易,则是因为他们认为这种贸易不仅有悖于基督宗教的伦理道德,而且会严重破坏福音在中国的广泛传布。  相似文献   

4.
9月27日,中美基督教领袖论坛在美国华盛顿举行。论坛由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美国葛培理布道会共同举办,论坛的主题为今日中美基督教会。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对促进中美两国基督教的交流和合作,增进中美两国人民的了解和理解,都将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朱峰 《宗教学研究》2017,(2):190-198
美国驻华外交官柔克义是理解宗教与外交复杂关系的典型范例.一方面,与宗教相关的学术研究,不仅促其来华担任美国驻华外交官,影响其与宗教团体关系,甚至左右其外交职位的升迁降黜;另一方面,宗教问题是其处理对华外交的重要手段和利益诉求,在处理美国涉藏政策、抵制美货运动、美在华条约权力等问题中发挥重要影响.其中,宗教与外交间相互交集,亦碰撞摩擦,而外交人员对宗教的学养和认知,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局运用宗教因素处理外交事务的水平.  相似文献   

6.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笔者所见国内外发表的论述有关中国基督教史研究状况的文章有10多篇①。这些文章对笔者写作本文多有启发,如比利时钟鸣旦教授撰写的《基督教在华传播史研究的新趋势》,旨在以近年来重要的范式变换为出发点,分梳剖析基督教在华传播史研究领域内新近出现的一些趋势;香港建道神学院邢福增博士撰写的《近代中国基督教史的研究趋向——以美国及台湾为例》一文,从较宏观的角度回顾并评检美国及中国台湾地区在近代中国基督教史方面的研究范式转换和趋向,提出了建立“中国基督教史学统”的观点。不过,这些文章虽然也涉及如何编撰中国基督教通史的问题,但并非从多角度专门论述编撰规范问题。本文在参考相关论述的基础上,经过认真考虑,提出从指导思想、研究方法、体裁与体例、内容与分期、文献资料、语言及翻译问题、编写队伍等7个方面思考编撰中国基督教通史的规范问题的建议,以期引起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7.
社会福音思想产生于美国基督教神学家对社会问题的反思,逐渐发展成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神学思潮,并伴随而生相应的社会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福音思想经由海外传教运动入华,通过演讲布道、会议、文字出版物、基督徒知识分子间讨论等方式在中国基督教界广泛传播开来,推动着许多基督教团体和基督徒参与到社会改良活动中,对基督教在华传播和中国社会改良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8.
陈永涛 《天风》2018,(8):25-25
从唐贞观(公元635年)以降,基督教先后四度入华。先是景教在唐朝传入,接着是天主教在元代的传播,到明末清初天主教再次入华,然后基督教新教于19世纪初来到中国。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在不同时期均面对着多层次多方面的挑战。但如何处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成为自景教以来,基督教在中国传播不可回避的一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9.
自洋务运动起,同文馆、京师大学堂等近代新式学校陆续成立。面对传教士的基督教宣传,晚清政府以儒学为圣教,明令禁止教员在公立学校教授基督教。禁令虽没有遏制住传教士在公立学校传教,但传教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多不信基督教。清政府对教育主权的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科学理性精神的影响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基督教在公立学校的传播。  相似文献   

10.
金秋时节,中美基督教领袖论坛和中国教会圣经事工展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这对于增进中美教会互信与友谊,探索两国在宗教方面交流与对话的新机制,推动中美友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具有特殊的积极意义。两项活动得到中美相关方面的高度评价。此次中美基督教领袖论坛筹措已久,堪称首创,书写了中美基督教交流与对话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1.
顾梦飞  孙琪 《天风》2011,(11):22-24
2011年9月,中国基督教两会在美国成功举办了中美基督教领袖论坛及圣经事工展开幕式,促进了中美教会交流,加深友谊和了解。  相似文献   

12.
9月27日,中美基督教领袖论坛在美国华盛顿举行。论坛由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美国葛培理布道会共同举办。这是中美两国基督教会第一次联合举办的高层次论坛。  相似文献   

13.
《天风》2011,(11):F0002-F0002
中国基督教两会、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和美国葛培理布道团共同主办的“中美基督教领袖论坛”于2011年9月28日,在美国华盛顿举行。  相似文献   

14.
早期基督教((1))的传播与发展在不同阶段得益于不同因素的推动。公元一世纪,在传播的初始阶段,早期基督教依托于母体犹太教进行传播,并逐渐突破了犹太教教义的局限;公元二世纪至君士坦丁统治之前,早期基督教处于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传播基于教会组织所发挥的组织优势;《米兰敕令》颁布以后,早期基督教的传播便开始借助于统治者的政治权力在罗马帝国逐渐发展壮大。通过对早期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传播方式的研究,可以对其发展的原因形成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早期基督教在不断地调整自身与传统的关系、不断地适应新形势的过程中发展壮大,最终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从而促进罗马帝国政治文化内涵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严锡禹 《天风》2018,(3):27-27
马礼逊(RobertMorrison)是基督教(新教)来华的第一位传教士,于i807年9月6日抵达广州,开启了基督教近代在华传播的历史。  相似文献   

16.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基督教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它影响了中国基督教运动的权势转移,但这个问题很少有学者论及。本文分三部分探讨这一问题。文章首先叙述了大战之前在华基督教运动中的中西权力关系格局,指出长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掌控在华基督教运动的局面自爱丁堡会议以来已受到批评,但中华续行委办会的建立仅仅是个中国人进入新教领导机构的开端,远未改变支配运动的权力关系。其次论述了大战爆发使得美国基督教普世基督教运动思想在华影响急剧上升,强调教会合作和培养中国基督徒领袖的做法为中国精英分享权力提供空间。同时大战损害了西方文明和基督教在中国的声誉,增强了中国基督教精英的自信,他们在基督教青年会、中华续行委办会中地位上升。第三分析了大战结束以后中西合作下的权势转移仍在进行,但国内一系列政治事件的压力使得这一过程节奏加快,五四运动、1922年兴起的非基运动及北伐战争中暴力反教事件都导致了中国基督教精英在中国基督教协进会和中华基督教全国总会中分享更多的权力。文章最后认为尽管战后中西合作建制仍在继续运行,但一次大战导致的国际国内政治格局的变化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基督教运动的权力结构。  相似文献   

17.
利比里亚是一个完全按照美国模式建立的国家,成立之初就肩负着在非洲大陆传播基督教的使命。面对在西非存在已久的伊斯兰教,基督教的前期传播情况不甚理想。之后经过传教士的多方努力,基督教得以立足并快速发展。因此,探究19—20世纪利比里亚伊斯兰教与基督教传播及其相互关系的历史脉络,既有助于揭示这两大世界性的宗教在传播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又能更好地拓展利比里亚历史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相似文献   

18.
周蕾 《天风》2008,(23):40-41
1890年,基督教女青年会由美国传入中国,在杭州弘道女中成立中国第一个学校女青年会.1908年起,上海、广州、北京等地陆续成立城市女青年会.1923年,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全国协会在上海诞生.早期的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下称"女青年会")主要通过集体活动与有教育意义的各项事工,传播福音.  相似文献   

19.
文摘     
中国基督教的大众情怀章铸在2007年7月上半月版《天风》上发表文章《中国基督教的大众情怀》。作者认为,回顾基督教在华传播历史,不论是西方传教士还是中国基督徒,都曾致力于反省如何结合基督教信仰与中国文化。他们主要从两个不同进路入手:调适与对话,寻找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汇通点,  相似文献   

20.
蒿志强 《天风》2012,(5):7-9
基督教在神州大地上扎根、生长、发展有一个充满坎坷的历程,这点在今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无论是唐朝的景教,还是元朝的也里可温,抑或明朝的天主教,都有一番波澜壮阔的对华传教史。但几经周折,他们的梦想在望华兴叹声中破灭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