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艾瑛同志的《论哲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一文(载《哲学研究》1984年第3期。以下简称“艾文”),对哲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有关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读后深受启发。但我不同意艾文的基本观点。现将自己的几点粗浅看法提出来,与艾瑛同志讨论并就教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2.
景天魁同志的《论作为哲学概念的劳动——兼与熊复同志商榷》一文(载《哲学研究》1985年第3期),就历史唯物主义的劳动概念及其与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劳动的关系作了较深入的探讨,读后很受启发。但我认为景文的基本观点未能准确揭示劳动的本质属性,它既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也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体系的逻辑要求。现提出几点不成熟的意见,就教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3.
拜读王玉樑同志刊在《哲学研究》(1992年第7期)上的文章《客体主体化与价值的哲学本质》(以下简称“王文”),很受启发。文章最大特点是将价值的哲学研究奠定于唯物史观的根基之上,奇出蹊径,立意亦较深远。面对近年来关于价值规定的讨论,我也在构思与王文有某种相似之处的看法。不肖说,我对王文基本的理论倾向和主要思路是赞成的。然而,一则王文  相似文献   

4.
杨友成同志在《科学世界观与形而上学世界观的较量》一文(载《哲学研究》1996年第8期,以下简称“杨文”)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读后深受启发。但我不同意杨文的基本观点。同时,对目前学术界有些同志提出的马克思哲学是社会关系本体论(参见俞吾金《马克思物质观新探》一文,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6期,以下简称“俞文”)或者实践本体论的观点,我也不敢苟同。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包括马克思哲学在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是彻底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其唯…  相似文献   

5.
《哲学研究》1985年第6期发表了我的《论新技术革命与旧式分工》一文后,又连续刊登了郝振省,林剑两位同志与我商榷的文章(见《哲学研究》1985年第10期,1986年第8期。以下简称郝文、林文)。还有的同志从方法论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与我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见《哲学研究》1986年第8期)。拜读了这几篇文章后,我感到获益甚多,也很受启发。但觉得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行深入探讨才能弄清,不能到此为止。故此,笔者再陈管见,与郝,林等同志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6.
王锐生同志的《再谈社会主义的价值和价值观》一文(载《哲学研究》1991年第9期,以下简称《再谈》),对我的商榷文章做了答辩和反批评,读后颇受启发和教益。承认社会主义有价值,承认社硷主义价值观是在与资本主义剥黼对立的意义上的价值取向,这是我和王锐生同志一致的认识。但在如何考察社会主义价值、如何把握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等问题上,我对《再谈》进一步论述的诸多方面,仍然不敢苟同。而且我发现,分歧的存在与研究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拙作《柳宗元世界观的实质问题》(下简称《实质》)发表后,承柯兆利同志撰文《柳宗元世界观辨》(见《哲学研究》1980年第3期。以下简称《辨》)商榷,启发甚多。《辨》文突出地提出了研究柳宗元世界观实质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8.
读了杨超同志的《论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一文(载《哲学研究》1978年第12期),很受启发,电有一些不同意见。为了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矛盾论》的精神实质,我也就这个问题谈一些粗浅意见,并与杨超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9.
编辑同志: 在《哲学研究》本年第1期上,读到《下厂、下乡是哲学工作者改造学风的根本关键》一文,很受启发。我下乡以来,在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实践中锻炼自己,也常把从实践中所受到的教育,和下乡前的研究工作进行对比,由此发现了一些问题,并引起了思想的震动。  相似文献   

10.
关于周易哲学研究,东方明同志在《哲学研究》一九六三年第一期的学术评论中,对我所著《周易哲学及其辩证法因素》及其(续一)一书不指名地提出指责,我在《哲学研究》一九六三年第二期的短文中予以答复,并说明为着从全面地谈清楚问题另作专文答复。《哲学研究》编辑部在按语中认为展开的讨论是有益的。东方明同志  相似文献   

11.
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存在形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因实践主题、时代特征和各民族各地区文化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存在形态,这实际上已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不过从哲学形态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和历史发展的研究还仅仅开始,在这种情况下,探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存在形态及各种存在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推进这方面的研究和探讨建构有利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发展的机制和体制,是有好处的。陆剑杰教授在《哲学研究》2005年第1期发表了《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下面简称陆文),这篇文章给了我很大启发,也引起了我的…  相似文献   

12.
沟口教授是当代日本研究中国哲学的著名哲学家,现任东京大学文学部中国哲学研究室主任,兼任“东方学会”评议员,编辑委员等职。著有《中国前近代思想的挫折和展开》、《李卓吾》、《儒教史》、《作为方法的中国》等。最近,我有幸就中国哲学有关问题拜访了他。他对许多问题作了回答。下面将主要内容笔录如下。 笔者:沟口教授,您专事中国哲学研究30余年,出版了不少重要著作。我想请您谈谈日本人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哲学? 沟口:关于“日本人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哲学”,这是我长期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在今年6月(1990年)专门写了一篇论文,题目就叫作《日本人为何研究中国》。此文发表在《新史学》第1卷第2期上。  相似文献   

13.
几年来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关于实践唯物主义问题的论争,是一场关系到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有效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讨论。最近读了黄枬森同志的《评对实践唯物主义的一种理解》(载《哲学研究》1989年第11期。以下简称《评》文)和其他一些文章,受到很大启发。这些文章在一定意义上总结了前—段的讨论,澄清了一些问题,对于进一步深化研究有一定的作用。但我也感到,《评》文对实践唯物主义本身的理解似乎有偏,而  相似文献   

14.
王贵明同志的《再谈原始社会与社会发展的原动因》(载《哲学研究》1991年第3期)一文,对我与他商榷的文章《也谈原始社会与社会发展的原动因》(载《哲学研究》1990年第4期)提出反商榷,认为“在原始社会不可能出现一个历史地形成的社会”,而我提出的观点则“存在着明显的疏漏”、“人为”的“臆断”。王文的观点对于深入研究原始社会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但在总体上难于成立。本文再就这些观点就教于王贵明同志及理论界同仁。  相似文献   

15.
也论科学哲学研究的方向--兼与吴彤教授商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拜读了吴彤教授在《哲学动态》 2 0 0 3年第 6期上发表的“论科学哲学研究的方向”一文 (以下简称“吴文”)后 ,我们很受启发 ,并认为这是一篇十分重要的文章。因为它直接引发了对什么是科学哲学研究的方向这一问题的重新反思。但是 ,我们同时也认为 ,“吴文”仅凭国内外几份科学哲学研究方面的刊物刊用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类论文的比率 ,以及摘取部分学者强调研究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重要性的言词 ,就笼统而简单地把科学哲学研究的主流定位于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研究的观点 ,值得商榷。一 科学哲学的研究传统在科学研究的进程中 ,任何一门学科的…  相似文献   

16.
《哲学研究》编辑部,亲爱的先生: 《哲学研究》杂志今年第3期刊登了我的文章《梅叶——哲学家和社会批评家》。法国的《阿登人》日报于1980年7月18日提到了你们的杂志,并向它的读者介绍了这篇关于这位著名的阿登人——梅叶的文章。  相似文献   

17.
王路 《哲学动态》2023,(8):82-92
贺麟先生很早就对黑格尔产生兴趣,开始研究黑格尔。他从1941年开始翻译和研究黑格尔的《小逻辑》,约十年后出版。该书影响了几代人,对中国的黑格尔研究、德国哲学研究乃至整个哲学研究,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贺先生认为,黑格尔哲学是一个整体,它可以分为三部分,其中最主要的是逻辑学,包括《逻辑学》《小逻辑》等著作,这部分是其哲学体系的核心,而自然哲学、法哲学、历史哲学等都是应用逻辑学。所以,贺先生推崇和强调《小逻辑》,体现了他对黑格尔哲学最核心部分的认识。而且,这不仅是贺先生对黑格尔哲学的认识,也是他对德国哲学的认识,是他对哲学本身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欧阳康教授的一部新作《哲学研究方法论》(下文简称《方法论》),已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欧阳康教授多年来艰辛探索的结晶,它富含深论,见解精辟,极具个性特色。《方法论》“以真正哲学的方式研究和发展哲学”为绪,并依据“从方法的角度看哲学理论,在哲学中提...  相似文献   

19.
让哲学面向世界王锐生(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我支持《哲学动态X。它诞生于一场大灾难的结束和一个新时期的开始,始终以清醒的哲学理性服务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我尊敬《哲学动态》。15年来,它一贯以客观和公正的态度对待哲学争论。唯其如此,它在哲学园地里播...  相似文献   

20.
我刊于1985年第四期发表了胡俊卿同志的《谈谈哲学语言的逻辑分析》一文以后,读者相继来稿,也讨论哲学语言问题。上海师范大学何云峰同志在题为《开展哲学语言学的研究》一稿中,在介绍了西方分析哲学的主要派别关于哲学研究就是分析语言的主张之后,认为这些派别都从不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