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合在线教学和课堂教学两者优势,针对“文化产品专题设计”课程教学中的问题设计一种Moodle学习平台支持下的“双引领、三段式”混合教学模式,并在课程教学中进行了探索性实践,完成“了解文化与产品设计”“认识中国传统器物文化”“熟悉文化元素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和“文化产品专题设计项目制作”四个课程单元的单元活动设计,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周琰 《美与时代》2006,(6):20-21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五四”、“文革”颠覆性的冲击和涤荡,强烈地动摇了中国人的道德观、信仰观。上世纪末,汹涌而来的滚滚“韩流”激起了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和对和谐社会、和谐家庭生活的向往。“韩流”得到中国人的青睐,是中国传统文化以一种特殊的方式重新回归中国社会的侧面反映,认可“韩流”作品、崇尚“韩流”是中国人对自己传统文化的一种深深的致意。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基于唯物史观来考察文化的本质,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凝聚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一真三性”,一真就是关于新民主主义文化本质的“真理”,三性即时代性、民族性和大众性,与此相联系的文化活动的“三重主体”显现了人类文化活动最基本的主体结构和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4.
20世纪30年代,抗日救亡成为时代的主题,朱谦之为“文化救国”、“科学救国”计,大力倡导“南方文化运动”。朱先生的理由在于南方文化有自己的优越性:“科学的文化”、“产业的文化”、“革命的文化”。朱先生还用“文化的地理分布理论”对其进行了论证。“南方文化运动”实质上是一场关于文化的现代化运动,它除了对当时的抗日救亡运动有重要贡献外,对促进近代以来南方文化的觉醒,对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探讨,也有鲜明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心理学中的文化意识在跨文化心理学、文化心理学、文化建构主义心理学中经历了3次重大衍变。跨文化心理学视文化为心理规律的干扰因素,认为理论研究应力求“去文化”;文化心理学认为心理是文化的“投射”,寻求理论的“文化敏感”;文化建构主义心理学则认为心理与文化是相互灌注、相互建构的关系,因而更加关注“心理”、“意义”与“现实”的双向建构过程。本文详细分析了上述几种不同的文化意识形态的主要特点,并结合历史背景,对其各自的意义、问题做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6.
四川讨论“反文化”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反文化”是使许多人困惑莫解的重要的当代文化现象。“反文化”理论是重要的当代文化学理论。在学术界,对“反文化”理论研究得还很不够。四川省当代文化研究会在今年三、四月举行了两次“反文化”理论讨论会,对这一理论进行了探讨,现将主要观点介绍如下。一、对文化的理解和理论界定会上提出了三种各具特色但又互相涵盖交叉的意见。 (一) 反文化是一种临界文化 50年代后期美国出现了一批以“垮掉的一代”著称的“反文化”青年。进入60年代后,反文化思潮在西方社会火山爆发般地喷涌出来。例如在美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近现代的文化激进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文华 《现代哲学》2004,1(2):65-71
“文化自由主义”与“文化激进主义”在内涵外延上有诸多交叉重叠,因此可以合并为一个概念。中国近现代语境中的“文化激进主义”主要指“西化主义”和“反传统主义”,但由于西化和反传统的程度不同,又可以区分为“萌芽的文化激进主义”、“温和的文化激进主义”和“典型的文化激进主义”。本文尝试对这些不同层面或类型的文化激进主义进行爬梳和厘析。  相似文献   

8.
黄文良:近两、 三年来,“文化力” 的概念提出以后, 很快引起了学术理 论界和经济界人士 的重视。我注意 到,还有个概念叫 “文化能”。实际 上,“文化力”就是 文化能量的释放和 表现,如果文化只 是作为能量,还是 潜在的,那就还没 有作用于经济发展 和社会进步。贾教 授,今天如果我们 能就“文化力”的几  相似文献   

9.
文化研究的哲学向度与文化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凡关注“文化与哲学”研究的人都知道,当今被泛称“文化哲学”的,不外就是文化与哲学的结合研究.这种结合研究是在两个方向上进行的:其一是使哲学结合于文化、延伸其文化外延、发生哲学的“文化方向倾斜”,这可视作“哲学中的文化”;其二是在文化(人类)学的材料基础上,提出种种哲学性的解释理论和分析工具,使文化结合于哲学,这是文化的“哲学方向的倾斜”,可以称作“文化中的哲学”.就文化研究这一方面而言,上述情况产生了文化研究的多种哲学向度.然而,下文的分析将证明,若将这种种哲学向度都不加分析和说明地称作“文化哲学”,并且以为它已是一门具有较为严密的学科规定的分支学科,那就未免草率了.为此,对这个问题很有讨论的必要.  相似文献   

10.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充满自信地指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而且进一步强调要继续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本方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是指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要素、资源经过创造实践转变为另一种新的文化事物,借以形成新的文化特质,从而实现对中国文化资源的再利用。“创造性转化”是路径与方向的统一、手段与目的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它是在吸收学术界“创造的转化”“创造的发展”观念的基础上加以总结提炼出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核心要义即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形式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它是手段与特征的统一、内容创新与形式创新的统一、发展途径与发展目的的统一,它不仅吸收了“创造的发展”“综合创新”“综合创造”等思想观点,而且集中体现了全党关于文化继承、弘扬与建设的智慧。“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涵盖范围、社会要求和时间指向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是彼此拥有共同的根本目的和前提性条件,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交融和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1.
德是立身之本;文化是修养之源。教育的本质就在于“文化育人”,没有文化的德育不是真正的德育,可以说“德育是鱼,文化是水”。高新区第一中学自成立之日起,就确立了“植养人文气韵,奠基文化人生”的办学理念,将“读书”作为开启学生心灵的突破口,坚定地走文化之路,希望全校师生能“读君子之书,养浩然正气,教学业有成,奠文化人生”。围绕办学理念,学校提出了“文化德育”新思路,致力于“以文立德”、“以文育德”、“以文美德”的境界。纵观这三年学校的德育工作,我们总结为“四化”管理。  相似文献   

12.
在介绍马克斯·韦伯对新教和“儒教”的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探求新教和“儒教”存在文化差异的根本原因,分析新教和“儒教”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实际作用,揭示了中外“文化决定论”的偏误,得出了“不是文化决定经济,而是经济决定文化”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李宗桂的新著《中国文化概论》,是解放以来国内学术界第一部从宏观角度研究中国文化的专著。论著首先对“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概念作了分析和界定。前几年的“文化热”中,人们主要关注于中西文化的比较。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和如何改造传统文化,忽略了“什么是文化”这一基本问题,使其涵义含混不清,互相间的争论缺乏共同的逻辑起点。李宗桂同志的这一工作,弥补了前几年“文化热”中的疏漏,又为自己的论著确立了坚固的  相似文献   

14.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震 《学海》2004,(3):55-62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既是研究社会权力关系体系的一个切入点 ,同时也是探究文化与政治、经济之间复杂动态关系的有力工具。本文分析了葛兰西理论中“文化霸权”、“市民社会”、“有机知识分子”等概念的内涵 ,进而探讨了文化霸权理论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闫平 《哲学动态》2007,(7):73-75
在中韩建交15周年、中韩交流年开启之际,由中国伦理学会主办、陕西师范大学和陕西省伦理学研究会承办的“第15次中韩伦理学国际讨论会”于2007年4月14~16日在古城西安召开。来自韩国、日本以及国内众多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伦理学者近150人参加会议,提交学术论文130余篇。与会学者围绕“传统伦理与现代社会”的主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一、传统伦理的现代价值关于弘扬传统伦理文化的方法论。有学者认为,从文化哲学的角度看,文化的生命结构是“形”与“神”的统一。文化其“神”是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核心价值,文化其“形”是文化所生长和依…  相似文献   

16.
徐奉臻 《哲学动态》2022,(11):5-15+127
“两个结合”创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话语体系,形成了“一体三翼”的叙事框架和“一本两基”的内在逻辑,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深度。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生发逻辑。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的契合机制,一旦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社会革命相联系,就会释放出改变中国的磅礴力量。马克思主义既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变迁的内在潜力,也为理性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通,产生了推动伟大社会革命的合力动能。基于“一对二双向互化”和“三翼互促”的历史原则,强化“两个结合”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调性,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极为重大。一方面,将从理论层面实现“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辩证统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辩证统一”“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的辩证统一”;另一方面,将从实践层面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原生版”转化为“中国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古代版”转化为“当代版”,在不断回答世界之问、中国之问、时代之问和人民之问的过程中,揭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互不辜负之...  相似文献   

17.
<正>我国传统戏曲文化汲取民族历史文化精髓,博大精深且古老厚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地方传统戏曲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山东地区“民间小戏”剧种丰富,民间小戏”的存在为中国戏曲增添了多样性、层次性和延伸性,在“民间小戏”中可以追寻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遗迹。“民间小戏”与大剧种戏曲历经风雨、传承百年,众多传统经典剧目脍炙人口,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撑起了一方百姓之精神追求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8.
审读中国5000年历史的文化长卷,诠释万里黄河具有的“文化主体”意义,深刻而具体地影响了包括汉字和书法艺术在内的诸多艺术门类发生与发展的全部过程。旨在重新认识“黄河文化”的基础上,以中国书法的生成为个案,辨析了黄河文化与中国书法的三要素汉字、审美趣味与书写者之间复杂而密切的关系,揭示“书法文化史”与“黄河水利史”互为表里历史演绎的内涵本质。  相似文献   

19.
文化,给人以历史的厚度.纵观人类历史,每次变革和兴盛,无不是扶助于文化这根拐杖,从历史的峡谷里走出来的,走向现代的繁荣和丰饶.我国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早已令专家学者们难以穷尽其底蕴:吹拉弹唱,衣食住行,生老病死,虫草花木……似乎没有不能入文化之列的.抛却古典文化直接流传下来的精华不谈,单就直接随时随地切入我们生活并让部分人赖以生存且大发其家的,就有茶文化、酒文化、服饰文化、吃文化等等.古人已为我们考证发掘出来了很多,今人更是有前不负古人,后不愧来者的创造性.据报道:某大城市个别附庸“崇尚”文化者.灵机一动打着“改革开放”的“大旗”挖掘出浴文化来.你看这“文化”和“文化人”一下就被这蒸汽浴给“雾”了进去.古代有以羊奶或人奶沐浴的,亦有皇帝老爷与众嫔妃嬉戏合浴的.但这些不知是否可以称之为“浴文化”?既然古无论定,今人也无法加以准确的评说.那么,我们也就只好就“浴文化”的内蕴”来评论其得失  相似文献   

20.
齐鲁文化在春秋战国时代达到了顶峰。经过两汉政治文化的选择,它的主体儒学上升为“官学”,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主流。齐鲁文化的地域性开始淡化,其文化的价值旨向发生分化。在朝,成为封建统治的意识形态支柱;在野,向民间寻求发展空间。东汉以后,齐鲁文化原初意义上的精神价值得以充分展现,在文人创作和民间文艺中发扬光大了它的精神旨归,主要表现为,在朝在野的齐鲁文人依然坚守古典人文精神和“德治”“仁政”理想;在通俗文艺作品中,齐鲁文化非官方的正统性质转化为“忠”、“义”思想的崇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