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音》2015,(10)
<正>(2015年9月15日)引言在浩瀚的佛教经典中,众生平等、自他不二的和平理念,不仅是佛陀创教的根本与教化世间的重要思想,更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现实中,佛陀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佛陀住世时,摩羯陀国琉璃王子曾数次想要进攻佛陀的故乡迦毗罗卫国,佛陀都以无言的威德感召,令战火熄灭,实现和平。正因为如此,践行佛陀的和平思想,便成为佛  相似文献   

2.
慧远的判教观,可以从佛陀与信众两个层面理解。佛陀层面,慧远从根本上否定以时间为判教依据的"顿渐五时判教"。慧远根据佛陀慈悲济世的立教本怀,认为佛陀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为追求大乘的信众开示究竟佛法,而不受时间的限制。所以,佛陀所说的大乘经教都是平等究竟的。信众层面,慧远认为声闻众和菩萨众的根本区别不在于"智力"而在"愿力",强调"愿力"在大乘佛教信仰中的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3.
安田暎胤 《法音》2002,(11):7-9
本年度大会的议题是“创造人类和平与佛法”。所谓佛法,就是站在反省与忏悔的立场上,为人格之形成与人类之和平而实施“菩萨行”的佛陀教导。过去日本军队曾侵略过中国和朝鲜半岛,给无数的民众造成了数不清的苦难。在此,我首先作为日本国民的一员,对上述行为深表道歉之意。世界上许多不同类型的宗教,早在几千年前就存在于人间。具有悠久历史的宗教,都在宣传永恒的真理,以仁爱、宽容之精神救济弱者,积极致力于和平事业。所以,就宗教本身而言,根本就不存在杀生思想。然而,近来在中东进行的战争,宗教却成为起因之一。为什么呢?那…  相似文献   

4.
佛陀伽耶大菩提寺,还有它的金刚座被认为是世界的中心,这是最受崇敬、最神圣的佛教圣地。悉达多王子就是在这里得道才被称佛陀的,然后他才能引导众生离苦得乐。当玄奘于公元7世纪来到这里时,他这样评论说"由于这个地方同佛陀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事件联系在一起,他在这里大悟成道,因此,佛陀伽耶可以说是佛教的发源地。对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来说,没有什么地方比这里更重要和神圣的了。"就哲学和文化史来说,佛陀伽耶大菩提寺的确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它标志着佛陀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件,这一事件改变了人类的思想和信仰的形态。  相似文献   

5.
圣辉 《法音》2002,(11):3-4
两千五百年前,我们的佛陀就向世界庄严地宣告,佛教是一个主张和平、奉行慈悲、实践平等友善的伟大宗教。两千五百多年来,我们每一个佛陀的弟子严格地遵循、实践了这种慈悲的精神与和平的思想,使得佛教成了人类历史上唯一不曾用武力传播教义的宗教。在佛教的历史上没有一页是被战争者的火焰燃烧过,或被异教徒屠城的浓烟熏染过,或被充满宗教仇恨的无辜受害者的鲜血染红过的。佛教挥举的武器只是一把智慧之剑;佛教承认只有一个敌人,那便是我们人类内心的无明烦恼“贪、、痴”。因而在我们人类的文明史上,佛教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看成是和…  相似文献   

6.
达照 《法音》2012,(1):13-22
一、前言天台宗的根本思想就是圆教思想。因此,天台宗的伟大,也就在于圆教思想的伟大!而圆教思想的核心,则是"诸法实相论",这个"诸法实相"的提出,见于《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卷一的〈方便品〉第二,所以《法华经》也就成为天台宗建立宗派的根本依据。天台宗的圆教思想就是从《法华经》的"诸法实相"而来的,在整部《法华经》中,对于开示悟入诸法实相(佛之知见)的思想理论和实践方法,又作了明确的指示。  相似文献   

7.
慧远以二藏、四宗、顿渐局来判释佛陀所说经教.吉藏则以二藏三法轮来判释佛教经教.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皆以二藏判教思想为旨归.慧远、吉藏的二藏判教思想,是对整个南北朝判教思想的总结,标志着南北朝佛教判教思想的成熟.  相似文献   

8.
关于人间佛教释迦世尊降迹人间,生活、修道、成佛均在人间;说法度生,始自鹿苑,终于双林,均以人类众生为主要对象;所说法义,亦以人生现实为依据,以觉悟人群为中心。佛陀屡赞“人生难得,佛法难闻”。我们完企有理由这样认为:自从人间有了佛陀及佛陀的教法,佛教就是属于人间的;佛教的思想必须扎根于现实人生;离开人生的现实,佛教便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土壤和基础。人类的优胜,在许多经论中受到赞扬。  相似文献   

9.
佛教对占卜的态度是不断变化的。佛陀创教之时,为了区别佛教和其他外道学说,维持教团清净,曾制定戒律禁止僧人从事占卜活动。但此时的戒律是将卜、呪等邪命行为杂糅在一起,置于波逸提或突吉罗等轻罪之中,尚不严苛。佛陀圆寂之后,佛教发生了部派分化,各部关于占卜的态度不尽相同:法藏部继承了原始佛教的占卜观念;弥沙塞部和南传赤铜鍱部对占卜持严苛的反对态度;大众部(大众部末派)则对占卜采取宽容的态度;说一切有部与根本说一切有部对占卜的态度还未定型,总的来说是朝着宽容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对大乘佛学一些重要问题的思考胡晓光基本观念问题一、佛学是佛陀思想及其实践之学。佛学的研究对于我人而言,是“结论后之研究”。佛陀是正觉之圣,他全证法身,为度化有情,设教传法,以文字语言为道理的载体。佛陀认为他讲的法,是成就法身的道路,同时在其文句中也蕴...  相似文献   

11.
苏磊 《法音》2010,(8):3-7
<正>一、判教的传统文化渊源判教,是佛教祖师们通过对印度佛教的思想资源和理论学说进行系统化的分析,按照佛陀说法的先后顺序或教义深浅进行判释,使之在教理体系中各安其位,并获得相应价值的一种理论模式。判教的意义在  相似文献   

12.
明末蕅益(1599~1655)大师著的《教观纲宗》一书,概述了天台宗的教理行相和观心法门的纲要,是学习天台宗的入门书籍之一。中国佛学院上学期由梦参法师讲授这本书。下面谈一点学习的体会。由于我的佛学知识非常有限,谈的体会也不会很深刻。有不对的地方,请各位长辈赐教。一、我对教观相资的认识:《教观纲宗》开头就说:“佛祖之要,教观而已矣。观非教不正,教非观不传。有教无观则罔,有观无教则殆。”可见佛陀创教、诸祖立宗  相似文献   

13.
正《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根本经典,其语言凝练,辞藻优美;内容包括申述基本信仰,规定宗教功修,提供教法依据,指明处事原则等,这些内容至今影响着全世界穆斯林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古兰经》文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关怀思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提出人本思想《古兰经》中有大量涉及人类的经文,反映了其人本思想,体现在以下方面:(一)人类是最为尊贵的生命。伊斯兰教认为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存在均为真主所造,而人类是所有  相似文献   

14.
我们今天来体味佛陀的教说,只要抱着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能够得到 有益的启发和领悟。例如,对于佛教所说的众生一体,对于佛教所倡导的非暴力 主义,对于佛教敬畏生命、爱惜生命的说法,我们当然可以读解出人道主义,读解 出两千多年前就存在着的“绿色和平运动”的精神实质。我们可以试问自己,难道 我们不应该关心人类生存的环境,不需要关心人与地球的和谐吗?环境污染和生 态破坏是现代工业社会面临的威胁,但在两千年前,佛就谈到人与一切众生,与 这世界的相互依存关系。再说具体一些,佛教关于不杀生的诫命恐怕并不仅仅是 宗教教条,从道德的终极意义上,我们是否问过自己:敬畏生命是否应是人类的 第一诫命呢?我们是否想过,人并没有剥夺其他活物的生命权利呢?人类比别的  相似文献   

15.
“乘”这一词,本义是运输工具,指车乘,在佛教经典中,用它来比喻能够运送众生到解脱果地的佛陀教法。以“乘”判教的源头在印度,佛典传译到中国之后,这个词又衍化出更为复杂的涵义。《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是法藏的判教论著,也是法藏的佛学概论,其在讲说“同教”时,把佛陀一代说法,进行了分乘。我们把这些关于“乘”的名相,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中国佛教宗派的创立,既是汉魏以来中国佛教发展的必然,也与隋唐社会环境和帝王的三教政策密切相关,它是隋唐多元文化格局中与儒佛道三教关系下中国佛教发展的新成果。对于中国佛教宗派如何评价,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例如作为印度佛教中国化的成果,其主流思想如来藏佛性论是否背离了真正的佛教?本文认为,契理与契机是佛教中国化的基本原则。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中国佛教藉着怎样的文化载体,其随机教化的方便与印度是否一样,而在于其根本的宗旨与佛陀创教的本怀是否一致。中国佛教宗派的理论具有儒学化、道学化的特色,但并不能由此而否定或不承认其对印度佛教的继承及与之根本上的一致。中国佛教的儒道化色彩,并不影响中国佛教仍然是"佛教"。  相似文献   

17.
《法音》2006,(5)
佛陀充满人性与伦理的理想孕育了一个充满活力的精神传统。二千五百年后的今天,它仍使数以百万计的人民过着高尚的生活。今天,全世界的佛子们庆祝佛陀带给人间的慈悲、理解与互敬的教义。今天,佛陀的和平理想也许比以前任何时候都与我们更息息相关。如果我们想要战胜人类当前在和平与安全、发展与全球环保的领域里所面临的种种挑战,就必须摒弃狭隘、短暂的一己之利,站得更高,把人类的福祉与个人的幸福看得一样重要。人人都希望有一个更加和平、平等、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不论是作为个人还是社会的一员,我们的行动都必须以此共同的理想为指导…  相似文献   

18.
姜铭铎 《中国宗教》2022,(11):46-47
崇俭戒奢是佛教的基本思想。佛教认为,少欲知足是修行成道的必要条件,是安乐自在的根本前提。佛经记载,佛陀在菩提树下证悟,认为不向外求、少欲知足,不沉溺于财、色、名、食睡等五欲。  相似文献   

19.
禅宗以心领神会、超语言、超逻辑、超仪式的"以心传心"的方式传承。从流传下来的禅宗资料看,它的史实中充满了心灵感应式的人造迷宫;从思想演绎的过程看,又像是哲学谜语,因为禅宗告诉后人的不是历史,而是智慧。最高的智慧是不用也根本不能用语言传达的,只能靠心灵的领悟。因此"佛陀拈花,迦叶微笑"就成为禅宗的典范"公案"。  相似文献   

20.
上座部佛教系列之二──比丘僧伽的建立学愚在佛陀时代,印度的哲学及宗教出现了两大阵营,即传统的婆罗门教和新兴的沙门运动。佛教作为沙门运动的代表,最早树立了追求出离的思想,建立了清净梵修的比丘僧团。僧伽,巴利语Sangha,意为和合众,为奉行佛陀教法,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