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5—11岁儿童两种空间关系认知发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文馥  刘范 《心理学报》1982,15(2):50-59
本实验是研究5—11岁儿童对面积和垂直这两种空间关系认知的发展。判断相等面积是探讨儿童掌握“等量减等量所余相等”原理的发展过程。结果表明:课题中不同变化因素对儿童认知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儿童判断相等面积的认知过程主要可分为直觉判断和推理判断,似乎存在一种由前者发展到后者的过渡形态。儿童处理垂直关系时,除了垂直于斜面和垂直于水平面的形式之外,还有处于这两者之间的一种中间形式存在,这是从垂直于斜面向垂直于水平面逐渐变化的发展过程。两个实验结果都表现随年龄而发展的趋势,其中有两个突出的阶段性特点,即六至七岁发展最快,各项指标差别显著,七至九岁组成绩上未显露增长,在这一阶段中儿童认知易受课题条件变化的影响,各个指标较其它年龄组变化大,这可能是发展中的过渡阶段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儿童图式特征的认知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三角验证法对长春180名10.1-15.3岁儿童进行研究,以自然范畴的事物、家庭内外事件和熟悉的文本为测验材料,探测了儿童对图式特征的认知特点。结果发现:(1)儿童对自然范畴、事件、文本图式特征的认知存在三级水平:①成分水平,②成分与整体水平,③整体水平。这三级水平与儿童思维特点相一致并受生活经验或事件的制约。(2)儿童对三类图式特征认知是随年龄的升高而不断提升的,其标志是对图式本质的理解、概括与把握不断加深,到13岁以后儿童对三类图式特征的认知发展迅速。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设计了长度比较的实验,检查了5—11岁青海高原藏汉儿童长度概念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1)5—11岁藏汉儿童长度概念稳定性是随年龄增长而发展的。藏汉儿童的成绩,10岁以前各年龄组均无显著差异,唯有11岁组差异显著,而其中了,9,10岁是几个值得注意的转折年龄。(2)儿童长度概念稳定性的发展大致有四个思惟水平,据此可以划分成几个年龄阶段,但各个阶段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儿童长度概念稳定性的发展,是各种认知成分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结果。(3)概念“守恒”是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直接认识与间接认识的矛盾关系是儿童认知结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4)不同文化背景和教育条件对藏汉儿童长度概念稳定性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4.
3.5~5.5岁学前儿童年龄认知发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实验采用三个问题作业(“年龄比较”、“出生年龄”、“年龄变化”)及一个“图示作业”,调查了60名3.5~5.5岁儿童年龄认知的发生、发展情况,结果表明:3.5岁儿童处于年龄认知萌芽状态,4.5岁儿童年龄认知开始发生,5.5岁儿童的年龄认知已发展到较高水平。儿童年龄认知变化可用变化分割模型(简称CS模型)来解释。  相似文献   

5.
陈莹  黄希庭 《心理科学》2004,27(6):1381-1385
依据时间认知的分段综合模型,两个实验结合空间、参照点、事件和年龄因素,分别考察5至8岁儿童对未来一周和未来一年时间的认知特点。结果表明在这2种时域内:(1)5至7岁儿童有使用直线性空间标尺和固定时间参照点进行判断的特性;(2)5至8岁儿童表现出”两极化”的认知趋势.其判断受事件性质的影响;(3)5至8岁儿童表现出跨时域的认知差异,认知能力随年龄递增,7岁可能是发展的转折阶段。  相似文献   

6.
学龄前儿童关于图画作者意图的认知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两可形状图、两可动作图和局限视野图三个实验,考察了3-6岁儿童对图画作者意图与其作品问关系的认知发展.结果表明:3-6岁儿童对图画作者意图的理解能力随年龄增长逐渐提高;儿童的知觉经验、社会经验以及图画作品的知觉信息完整性均影响儿童对图画作者意图的认知.  相似文献   

7.
6 15岁儿童对友谊特性的认知发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目的:(1)考察我国儿童、青少年的友谊特性的认知发展规律和特点;(2)探讨儿童友谊特性的认知结构。研究采用结构访谈法,被试为来自北京市普通幼儿园、小学和中学的6岁、8岁、10岁、12岁和15岁儿童共100名(每个年龄组20名,男女各半)。结果发现:(1)6—15岁儿童对友谊特性的认知结构由5个维度组成,即:个人交流和冲突解决,榜样和竞争,互相欣赏,共同活动和互相帮助,亲密交往。(2)对6—15岁儿童,友谊特性中的5个维度的重要性次序为:共同活动和互相帮助,个人交流和冲突解决,榜样和竞争,互相欣赏,亲密交往。(3)从发展上来看,对友谊特性不同维度的认知发展趋势有很大年龄差异。6—8岁儿童只能认识到友谊特性中一些外在的、行为的特征;以后才能逐渐认识到那些内在的、情感性的特征。但是,原来那些外在的特征并没有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被取代,而是与内在的、情感性的特性结合在一起,在认识中逐渐深化。(4)小学六年级儿童在共同活动和游戏上表现出性别差异(男生高于女生);而在冲突解决上,女生的认知水平高于男生。此外,初中三年级学生在互相欣赏方面,男生的认识水平高于女生  相似文献   

8.
以握笔画圆为测查任务,考察了学龄前儿童握笔姿势的发展趋势及特点.结果表明3.5-5.5岁是儿童握笔姿势的迅速发展期,大部分儿童在5.5岁发展到成熟的握笔姿势,5.5-6.5岁发展相对平缓.学龄前儿童握笔姿势的发展趋势表现为自然阶段和过渡阶段握笔姿势的减少,成熟阶段握笔姿势的不断增多.中美儿童握笔姿势的发展趋势基本一致,但是中国学龄前儿童使用成熟阶段握姿的比率要低于美国儿童.  相似文献   

9.
本实验是在8—13岁儿童空间表象发展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共有200名被试,分5个年龄组,每组40人。分为两个单元,第一单元是以幼儿为对象重复对8—13岁儿童的实验,第二单元采用四个侧面都有鲜明特征的单个物体为刺激物。 实验结果进一步说明了知觉经验和物体的鲜明特征是儿童空间认知发展的重要因素;自我中心现象在8岁组表现最为突出;我国儿童解决三山课题的发展阶段与皮亚杰划分的阶段基本一致;发现解决三山课题的成绩与错误结果之间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关系,8岁以后成绩的发展变化与脱中心化的倾向相应,7岁以前是与其他错误相应,7岁是两种性质的转换点。 研究数据提供了我国儿童解决三山课题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特点的资料。  相似文献   

10.
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和文化差异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研究的对象是云南汉族和六种少数民族儿童,年龄在5—15岁之间。实验选用了皮亚杰的具体运演阶段五项守恒、序列和类包含,形式运演阶段的物体组合、比例和钟摆。实验的结果表明,不同民族儿童的认知潜能没有本质区别;但某些差别是不容忽视的。教育与文化背景对这些差别具有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张丽锦  陈亮  方富熹 《心理学报》2011,43(9):1075-1086
本研究旨在将“儿童认知发展水平诊断工具” (Inventory of Piaget’s Developmental Task, IPDT)中的守恒与关系领域分测验改编成动态测验, 并应用于不同程度学业成绩儿童当中以探查其认知发展的潜在水平。在实验研究基础上结合以往动态测验的编制技术, 把动态施测过程分为“前测—干预—迁移—后测”4个阶段, 分别确定各阶段的测题并构建了6等级提示系统。在中等学业成绩儿童(n = 33)和低学业成绩儿童(n = 35)中的应用发现, 动态测验测得的能力获得变量对儿童的学业成绩具有重要的预测作用, 证实了所改编测验的有效性; 动态测验情境下中、低学业成绩儿童的潜在认知水平基本相同, 所改编的动态测验有助于发掘儿童的潜在认知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2.
弱智儿童的心理障碍表现形式很多.最主要的是情绪障碍、反应迟钝和注意不集中等.但其感知觉的心理特点表现怎样?对颜色知觉和颜色爱好的特点如何?对此还没有进行过研究.正常儿童的同色配对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步提高.2.5岁阶段表现出“飞跃”迹象.在颜色命名实验中,1.5岁幼儿均不会正确命名任何颜色;3岁儿童命名正确率可达50%.  相似文献   

13.
儿童对时间顺序的认知发展的实验研究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格  方富熹  刘范 《心理学报》1984,17(2):65-73
本实验以按时序排队和组成时间系列以及口头申述理由为客观指标、探讨4—7岁儿童对每日时序(早晨、中午、晚上)和一日之延伸(昨晚、明早)以及对时序的相对性认知发展的水平和特点。结果表明:5、6岁儿童对一日之内早午晚时序已能正确认知,但4岁儿童仍相当困难;4、5、6岁儿童对一日前后延伸的时序和时序相对性的认知随年龄而发展,但总的认知水平仍较低;对时序相对性的认知到7岁可以达到。儿童对时序的理解是以本身的生活经验为时间关系的参照物。儿童时间词语的发展与对时间关系的认知是互相促进的,两者的发展是不同步的。  相似文献   

14.
方格  刘范 《心理学报》1983,16(1):61-71
本研究的目的是继续探讨不同年龄儿童对运动速度认知发展的水平和特点。被试为5—11岁儿童共205人,每组28—30人。采用个别实验。主试改用仪器显示在三种不同条件下的两个光点的等速匀速运动。令儿童比较它们的运动速度。每做完一个项目后不管儿童回答是否正确都要求他们说明理由。 实验结果表明:1)本实验条件下儿童对光点运动速度的认知同对玩具小汽车速度的认知有大体相同的发展趋势和年龄阶段的特点。2)本实验中儿童对光点速度的认知在以下几方面有别于对玩具小汽车运动速度的认知:a.从8岁起儿童依据两个光点之间的距离判断速度的人次随年龄增加。b.当儿童不能整合时、空因素时,空间因素的优势作用有减弱的趋势。3)较大儿童能采取各种策略主动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5.
陈晶  佐斌  周少慧 《心理科学》2004,27(4):833-835
采用个别访谈和问卷法,调查531名5—16岁中国儿童心目中的“中国人”形象以及儿童对中国人身份的喜欢程度和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总体而言,被调查的5—16岁中国儿童对中国人持积极评价,对自己是一名中国人有积极的情感体验。(2)不同年龄的儿童对中国人形象的积极评价先上升后下降,随后有所回升,其中9—10岁儿童的评价最为积极。(3)儿童对中国人身份的喜欢程度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4)对5—10岁的年幼儿童来说,对中国人的评价与喜欢成为中国人的关系不大,11—16岁的年长儿童则能更加紧密地联系两者。  相似文献   

16.
3~6岁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   总被引:45,自引:8,他引:3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心理理论”是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热点,在儿童获得心理理论的年龄和发展阶段问题上仍存在争议。该研究以3所城市幼儿园中的233名3-6岁儿童为被试,采用“意外转移”和“欺骗外表”两个错误信念测验任务考察儿童“心理理论”的获得年龄和发展阶段。研究得出如下结论:3岁之前儿童已理解外表与真实的区别,但还不能理解错误信念。 4岁儿童理解了欺骗外表任务中自己和他人的错误信念,5岁儿童理解了意外转移任务中的错误信念。4-5岁是儿童获得“心理理论”的关键年龄,但这会因测验任务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儿童的错误信念理解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探讨了北京地区3—5岁学龄前儿童对中外通俗故事情节的自我认知能力及对他人认知能力的发展比较。每个年龄组儿童为44人,男女各半,共计132人。实验材料为两套图画故事集,其中一套名为《白雪公主》(外国故事),另一套为《孙悟空》(中国故事)。实验是通过看图讲故事提问方式以探讨不同年龄的学前儿童对故事情节的自我认知及他人认知的能力。结果表明:3—5岁儿童对白雪公主故事情节及孙悟空故事情节的理解,回答问题的正确率都随年龄增长而提高。4岁与5岁儿童已能很好地理解这两个通俗故事的情节及正确回答有关问题。但3岁儿童存在一定困难,对自我认知水平及对他人认知水平都较低;在各个不同年龄组中,对他人认知及自我认知的问题回答的成绩,两者没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对他人认知及自我认知是处于同步发展的水平;男女性别的结果比较只在3岁儿童中存在一定差异,4岁及5岁儿童中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8.
通过实验法 ,探讨了 3.5~ 6 .5岁儿童式样认知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结果表明 :(1) :3.5~ 4 .5岁和 5 .5~ 6 .5岁是儿童的式样认知发展的两个快速发展期。 (2 )儿童式样认知发展的特点 ,3.5岁儿童处于式样认知发展的萌芽状态 ;4 .5岁儿童 (4 .5岁 )式样认知开始发展 ;5 .5岁儿童式样认知比 4 .5岁儿童有所发展 ,但仍处于开始发展阶段 ;6 .5岁大部分儿童已基本上或完全有了式样概念。 (3)儿童对各类式样的认知有一个由易到难的顺序 :是从循环式样→重复式样→滋长式样→变异式样。 (4 )儿童式样认知发展是儿童认知发展的一个方面 ,可用中心概念结构理论来解释。  相似文献   

19.
本实验是根据1981年全国十个地区《儿童认知发展研究协作组》共同拟定的研究方案在上海地区进行实验的结果。主要目的是想通过控制儿童的认知条件,初步探讨影响儿童数学概念稳定性的因素,以及7—11岁儿童数学概念稳定性的发展趋势。实验对象取自华东师大附小,分7—11岁五个年令组,每个年令组均按±4个月为范围,每组20人,共  相似文献   

20.
3—6岁城郊儿童颜色命名能力发展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前言心理学家们对很小的婴儿有否辨别颜色的能力曾作过许多观察研究.1881年W.Preyer 在他的观察中发现。婴儿出生42天时,已具有对色彩物品表示出愉快神态,说明他已具有一些颜色感觉.他让幼儿看红、绿两种颜色,轮换地问他“红在哪里?”“绿在哪里?”.他发现三岁的幼儿已能正确说出一些颜色名称,分辨颜色的能力随幼儿的年龄增长而逐步提高.本文作者曾以红、橙、黄、绿、蓝、紫、黑、白8种常见色卡作为实验材料对我国城市汉族、维吾尔族、壮族和智力落后的儿童分别进行了颜色辨别能力发展的研究,发现各民族3—6岁儿童的颜色命名正确率,都随年龄增长而提高,而汉族儿童的颜色命名正确率略高于同年龄的壮族儿童,壮族儿童又略高于维族的儿童.智力落后儿童的颜色命名正确率则均低于同龄正常各族儿童.在颜色命名能力的发展方面,城市儿童与农村儿童有无差别呢?本文作者对北京郊区儿童的颜色命名能力进行了初步调查,并与北京市区儿童的结果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