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以4-9岁儿童为被试,用6张主要是相同事物的多少有差异的刺激图片为实验材料,采用全部呈现刺激图片和逐——呈现刺激图片,并且利用有无目标图的方法,来探讨儿童依“相似性”分类能力的发展及影响分类结果的因素。结果表明:(1)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依“相似性”分类的能力在提高。(2)按目标图分类方式的分类结果显著好于自由分类方式的分类结果。(3)逐一呈现刺激方式的分类成绩显著好于全部呈现刺激方式的分类成绩。  相似文献   

2.
心理差异量对儿童青少年分类活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研究选择自制的、被试从前未看过的墨渍图为实验材料,探讨心理差异量对分类活动的影响。以40名11-20岁儿童青少年为被试,一方面使用速示仪测量墨渍图之间的心理差异量,一方面要求被试对墨渍图进行自由分类,并说明理由。结果发现:①心理差异量直接影响分类结果。②心理差异量在11岁、14岁与17岁、20岁之间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③分类标准的选择的年龄差异主要表现在分类标准的复杂性方面。  相似文献   

3.
材料呈现方式对初中生和大学生分类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初中和大学各60名学生为被试,a、b、c三套图片为材料,用A、B、C三种材料呈现方式,以分类的结果和解释的理由为依据,用一维特征、整体相似性、两阶段策略和其它分类作为因变量指标,采用混合设计,用SPSS对实验结果进行χ2检验。结果发现:(1)材料呈现方式对大学生分类结果影响显著,对初中生分类结果影响不显著;(2)初中生和大学生分类结果之间在B、C两种方式下,差异显著,在A方式下,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采用自由分类和标签分类法,以16道中学物理力学应用题为实验材料,探讨不同学业水平中学生对物理问题的分类及表征差异,以及题目陈述方式(有无示意图)对分类的影响.结果发现: (1)自由分类实验中,学优生侧重于按问题的深层特征(物理原理表征)进行分类,学困生侧重于问题的表面特征(文字表征);题目陈述方式对优困生的分类时间和分类表征也有影响. (2)标签分类实验中,学优生的正确分类题目数量显著高于学困生,有示意图下学优生的正确分类题目数量显著高于无示意图下.  相似文献   

5.
材料的呈现方式对大学生分类活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戴斌荣  阴国恩 《心理科学》2002,25(6):706-708,705
以60名视力、智力均正常的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维度特征互不相同的三套图片材料和三种材料呈现方式,以被试分类的结果和解释的理由为依据,用一维特征分类、整体相似性分类、两阶段策略分类和其他分类等作为因变量指标,采用不完全被试内设计进行实验。用SPSS 8.0 for windows对实验结果进行处理。结果:在A方式下,被试倾向于按材料的一维特征分类;在B方式下,被试倾向于按材料的整体相似性分类;在C方式下,被试倾向于按两阶段策略分类。  相似文献   

6.
以144名大学生为被试,使用关系复杂性变化的三种虚拟外星生物实验材料,创设功能预测任务和自由分类、限定分类任务,探查关系复杂性和分类方式对个人关系类别间接性学习的影响.结果发现:(1)随着关系复杂性的增高,各学习阶段下,三种学习材料功能预测成绩彼此间均无显著差异;(2)关系复杂性和分类方式对个人关系类别间接性学习的分类结果存在交互影响作用,具体表现为,关系复杂性较低时自由分类和限定分类结果的杰卡德相似性无显著差异,关系复杂性较高和高时限定分类极其显著高于自由分类,自由分类方式下,关系复杂性不同的三种学习材料间差异不显著,限定分类方式下,关系复杂性较高和高两种学习材料分类结果的杰卡德相似性间无显著差异,但均极其显著高于关系复杂性较低的学习材料.  相似文献   

7.
张佳昱  苏彦捷 《心理科学》2008,31(6):1322-1325
研究旨在探讨个体分类倾向的发展趋势与影响因素.实验一采用图片、文字两种方式呈现实验材料,并使用不同指导语.要求被试选择三个事物中关系更近的两个.结果表明,成人比儿童具有更显著的按照主题分类的倾向,实验材料的呈现方式对于被试分类倾向没有显著影响.实验二进一步考察了分类倾向的发展轨迹,随着年龄增长,个体按照主题划分事物的倾向增强,由倾向于按照分类学规则向按照主题分类的转变可能发生在小学低中年级之间.  相似文献   

8.
以4-8岁儿童和大学生为被试,用虚拟生物图片为材料,采用2(不提供背景知识和提供背景知识)×6(年龄)的实验设计,考察背景知识对被试分类活动的影响及其年龄特点。结果发现:(1)两种实验条件下均有显著的年龄差异。(2)提供背景知识与否对不同年龄被试分类活动的影响不同,对4-5岁儿童分类活动的影响不显著,对6-8岁儿童及大学生分类活动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9.
使用ASL-504型眼动仪,采用2×2的被试问设计,对46名智力、视力均正常的小学生在两种材料呈现方式下.对维度不同的2套图片材料的分类结果和分类过程中的主要跟动指标加以考察。结果表明:(1)材料呈现方式和维度交互影响着小学生的分类结果;(2)小学生分类结果是否存在显著的材料呈现方式与维度差异.与他们在分类过程中的兴趣区数、注视时间、注视次数、注视频率、注视点持续时间等跟动指标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各种分类标准在儿童分类中的竞争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李文馥  樊艾梅 《心理学报》1994,27(4):362-369
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考查类概念,颜色、形状和主题关系四种主要分类标准在儿童分类操作中的竞争力;并衡量各分类标准被选择的次序和差别度。被试是4-8岁儿童150名。选取儿童熟悉的7个类概念。采用概念同定匹配和配对法。结果表明:在5岁以后类概念呈快速发展,8岁达基本掌握水平;四种分类标准中感知因素竞争力最弱,主题关系在5岁居高峰;各种分类标准强弱的等第次序自6岁后稳定一致;分类标准的差别度随年龄增长而加大,6-7岁是差别度变化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11.
心理咨询问题的三层面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心理咨询面对的来访者问题从社会学、心理学和医学三个层面进行初步界定与分类,形成一个心理咨询问题的三层面分类系统。三层面分类系统包括三个层面三个等级,为来访者问题的可能原因提供多维的思考角度。重点探讨了社会层面分类,根据社会生活事件性质及其与当事人的关系分为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课堂教学的情感目标分类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卢家楣 《心理科学》2006,29(6):1291-1295
课堂教学的情感测评一直是教学心理学和教学实践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借鉴布鲁姆情感目标分类思想,从情感教学心理学原理出发,并在我国大量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尝试构建较为符合我国教学实际情况的三维度四层次的课堂教学情感目标分类框架,以冀为进一步编制有关的课堂教学的情感测评工具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非参数认知诊断分类方法非常适合课堂评估,其诊断结果采用0-1形式而缺乏概率化表征,不能精细地区分被试属性掌握程度的差异或变化,还缺乏可用于评价真实测验分类结果的信度和效度指标。要刻画被试属性掌握程度的差异,首要的问题是要为非参数认知诊断方法提供一种可以量化属性掌握概率的方法。针对此问题,基于二项分布和玻尔兹曼分布提出非参数认知诊断方法下诊断结果的概率化表征方法,并用于构建分类准确性和分类一致性指标。模拟研究与实测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概率化表征方法与非参数认知诊断方法的分类结果高度一致;概率化表征方法与认知诊断模型所得的属性掌握概率十分接近;概率化表征方法所得的属性(模式)掌握概率可用于计算属性(模式)分类准确性和分类一致性指标,在实际测验情景下可作为信度和效度指标,评价诊断结果的重测一致率和判准率。  相似文献   

14.
张娟  莫雷  温红博 《应用心理学》2007,13(3):195-203
探讨了特征概率对多维和少维类别的分类学习和特征学习的效果及策略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特征概率条件下,多维比少维类别的分类学习更容易,而且学到更多的特征知识,多维条件下人们更倾向于整体性加工策略,而少维条件下人们倾向于分析性加工策略。低特征概率条件下,多维比少维类别的分类学习和特征学习都困难,且两种条件下人们都倾向于采取分析性加工策略。  相似文献   

15.
基于人格特征的即时通讯软件用户分类模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沈模卫  乔歆新  张峰  陈硕  沈勇 《应用心理学》2006,12(3):195-200,206
根据即时通讯(instantmessaging,IM)软件工具使用行为的差异将用户划分为两类,使用“大五人格问卷”获取了该两类IM用户的人格特征测量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上述两类用户在“适应性”和“社交性”因子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而在“开放性”、“利他性”和“道德感”三个因子上的得分差异不显著。据此,以用户在“适应性”与“社交性”因子上的得分为输入和用户的分类类别为输出,构建了IM用户基于人格特征的BP神经网络分类模型。对模型的拟合度检验表明,该模型可利用人格测量数据对IM用户进行有效分类。  相似文献   

16.
线索有效性对儿童返回抑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彦  苏彦捷  王甦 《心理科学》2003,26(5):778-783
采用通常的线索—靶子实验,来考察不同的线索有效性对儿童返回抑制的影响。所用的外源性线索分高有效性、低有效性和非信息性三类。儿童被试在实验中的任务为觉察圆形光点后即按键反应,记录反应时。结果表明,7岁、9岁和11岁儿童在高有效性和非信息性线索条件下均出现返回抑制;但7岁和9岁儿童在低有效性线索条件未出现返回抑制,而11岁儿童则出现。这些儿童的实验结果有别于成人。结果提示,7岁、9岁和11岁儿童的返回抑制是在外源性线索的作用下自动出现的,具有反射性质;但7岁和9岁儿童的返回抑制仍受线索有效性的制约,而11岁儿童返回抑制的发展已不受线索有效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7~11岁儿童图形辨认的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选取 7岁、9岁、1 1岁的 81名儿童作为被试 ,采用图形辨认任务 ,探查图形熟悉度、感觉道对小学儿童图形认知的影响 ,结果表明 :感觉通道主效应不显著。年龄主效应显著 ,1 1岁组得分显著高于 9岁组和 7岁组 ,9岁组成绩好于 7岁组 ,差异达到边沿显著。熟悉度主效应显著 ,熟悉材料的辨认成绩显著好于不熟悉成绩。年龄×图形熟悉度交互作用显著 ,年龄×感觉道交互作用不显著 ,感觉道×熟悉度主效应不显著 ,年龄×图形熟悉度×感觉道交互作用显著 ,在触觉辨认条件下 ,年龄×图形熟悉度交互作用显著 ,在视觉辨认条件下 ,年龄×图形熟悉度交互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儿童在错误信念任务上的知识偏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3种任务考查儿童在错误信念(FB)推理中是否存在知识偏差。被试为60名3—5岁幼儿,结果表明,对于3岁及4岁儿童来说,FB任务是存在知识偏差的。知识偏差的大小与年龄呈负相关关系,3岁与4岁、4岁与5岁儿童的知识偏差的大小均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9.
Are there age differences in gratitude from early adulthood to old age? The current studies tested several ways by which an association between age and dispositional gratitude may present, by considering multiple measures on both fronts. We used data from three cross‐sectional studies (total N = 1,736; total age range: 19–94).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 age effects in gratitude are more likely to occur for subjective age in terms of future time perspective (i.e., people's perceptions of their remaining opportunities and time) than chronological age; (b) chronological age effects are more domain specific than general in nature; and (c) they are more likely to occur for the instrumental domain as compared to the interpersonal domain. Finally,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d) perceived future time, particularly with respect to remaining opportunities, mediates the relation between chronological age and general gratitude. Overall,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gratitude is subject to a variety of developmental influences across adulthoo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