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联《哲学问题》杂志一九六五年第十期以大量的篇幅(三十七页)详细摘要地报道了一九六五年四月七日——九日在莫斯科召开的现代唯物辩证法问题全苏讨论会,有来自苏联各大城市的哲学工作者六百多人参加了会议。会上有四个主要报告,有四十三个人参加了辩论。苏联的一些出名哲学家(П.Н.费多谢耶夫、Ф.В.康士坦丁诺夫、М.М.罗森塔尔、В.П.罗任、В.П.切尔特科夫、Д.И.契斯诺科夫、П.Ф.尤金、М.Б.米丁、Б.С·乌克兰采夫、М.Н.鲁特凯维奇、Ц.А.斯捷潘年、Г.М.施特拉克斯、С.П.杜捷尔、Б.М.凯德洛夫、М.Н.阿列克谢也夫等等)都出席了大会,有的做了报告有的做了发言。由于这篇报导太长,所以这里只做扼要的介  相似文献   

2.
现代科学知识的发展有一个特征,这就是形成了某些学科和方向,它们体现出知识的整体化和综合化的倾向,以及知识的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的联系日益增强的倾向。控制论就是这类最明显的科学方向之一。控制论中提出的方法论问题具有现实意义。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的重要性是一目了然的。在苏联科学院主席团于1963年10月18日通过的“关于探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方法论问题”的决议中,特别强调指出这一点。现在,《哲学问题》杂志的读者越来越频繁地要求编辑部发表一些概述控制论哲学问题的范围和说明这个领域内所进行的研究的现实方面的资料,这就毫不奇怪了。苏联科学院主席团现代自然科学哲学问题学术委员会和控制论学术委员会所属的控制论哲学问题组,正在协调我国在控制论哲学问题方面进行的研究工作。1962年夏季在莫斯科举行的控制论哲学问题会议,对这个组所制定的控制论方法论问题领域内的基本研究方向表示同意。后来,这个组在揭示和更加准确地规定这些问题的范围方面,又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参加这些工作的有这个组的成员Ш.Г.阿杰什维利、П.Б.巴任诺夫、Б.В.比留科夫、В.А.博卡烈夫、М.Г.加兹一腊波波尔特、Ю.А.加斯杰尔、В.С.卡扎科符茨夫、П.Г.库兹涅佐夫、А.В.纳帕尔科夫、И.Б.诺维克、И.Г.彼特罗夫、В.Н.斯汶莱茨基、А.Г.斯皮尔金、А.Л.苏博廷、С.А.扬诺夫斯卡娅等人。在莫斯科以及在明斯克(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梯比里斯(格鲁吉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控制论研究所)和维尔纽斯都讨论过这个问题范围。控制论学术委员会主席А.И.别尔格院士对控制论哲学问题范围的制定给与了巨大帮助。下面发表的是控制论哲学问题组组长А.Г.斯皮尔金和副组长БВ.比留科夫阐述控制论哲学问题的基本范围的文章。控制论学术委员会主席А.И.别尔格院士看过这篇文章,并提出许多意见,这些意见在作者准备将本文发表时都加以考虑了。  相似文献   

3.
思维心理学及其核心成分——创造心理学,是苏联心理学基本理论及应用研究的主要部分,其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在苏联心理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至第六次代表大会期间,思维与创造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以Я·А·波诺马廖夫,М·Г·雅罗舍夫斯基等人为首的正式或非正式的研究集体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提出许多富于独创性理论。著名心理学者П·Я·加里培林、А·Н·索科洛夫、Л·Л·古洛娃、Ю·Н·库留特金、Т·В·库德里亚夫采夫、Н·В·克洛基乌斯、М. М穆卡诺夫、А·С·巴依拉莫夫、В·А·莫里亚科、Д·Б·波戈雅夫连斯卡娅、Д·Н·扎瓦利什娜、Г·С苏霍布斯卡娅、А·Ф·埃萨乌洛夫、И·С·雅基卡曼斯娅等人,在思维与创造心理学的各个方面进行卓越的工作。在这一领域,一大批有才干的青年研究者正在成长起来。  相似文献   

4.
陈沛霖 《心理学报》1983,16(4):102-106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朱智贤教授等翻译的苏联А.В.彼得罗夫斯基教授主编的《普通心理学》(1976年增订第二版),为我国广大的心理学工作者了解苏联心理学从50年代到70年代的变化和发展,提供了一本比较系统的重要资料。这是一件大为有益的事。 苏联70年代的这本师范学院用的《普心》教材,与苏联50年代由А.А.斯米尔诺夫等主编的《普心》教材(1957年由朱智贤教授等译成中文出版,下简称为《斯书》)比较起来,给人的突出印象是教科书的体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本文对这种变化作些评论,至于这本书翻译上的优缺点,本文不作专门讨论了。  相似文献   

5.
苏联当今的活动观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九八八年二月五日,在苏联莫斯科大学心理系召开了庆祝А·Н·列昂节夫诞辰八十五周年的纪念会.这次周年纪念会以题为《今天的活动观点》的园桌会议的形式进行的.А·Н·列昂节夫的学生及拥护者们,甚至他的论敌都在会上对А·Н·列昂节夫的思想进行了回顾和评议,并深入探讨了他的思想在当代对苏联心理学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是苏联莫斯科大学哲学系主任А.Д.科西切夫教授应本刊之邀,专门为本刊撰写的短文,从中可以看到苏联哲学在苏共27大之后出现的若干新的动向。  相似文献   

7.
苏联《哲学问题》杂志今年第三期上报导,今年内苏朕三个主要出版社将出版下列哲学著作。苏联科学院出版社今年计划出版的著作有:斯捷潘年(Ц.А,Ствпанчн)主编的集体著作《社会主义成长为共产主义的辩证法》;米申(М.ИМишин)的专著《论走向社会主义的和平道路与非和平道路》;奥西波夫(Г.В.Осипов)的《现代资产阶级的社会学》;马斯林(А.Н.Маслин)和阿诺尔多夫(А.И.Арнольдов)主编的《共产主义和文化》;切特科夫(В.П.Чернков)的《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辩证法的核心》;瓦赫托明(Н.К.Вахтомин)的《论本质和现象范畴在认识中的  相似文献   

8.
一九六五年二月在莫斯科举行了科学共产主义教科书问题的讨论会;同年三月末,在列宁格勒召集了科学共产主义教师和大城市高等院校其他社会科学方面的教师在一起研讨了在上面提到的这次讨论会中提出的重要问题。在列宁格勒讨论会上,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Ц.А.斯捷潘年作了题为《科学共产主义的方法论问题》的报告。一九六五年五月,在苏共中央直属社会科学院的科学共产主义教研究室学术会议上,А.К.库雷列夫作了关于科学共产主义对象的报告。围绕这两个报告的  相似文献   

9.
今天,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布哈林的名字及其著作重新回到我国历史、科学和文化之中。认识布哈林丰富而多样的理论遗产,确立他在马列主义理论史及我国历史中的地位,是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一项任务。苏联科学院社会思想史学术委员会持续讨论了苏联20—30年代的哲学思想和社会思想(参见《哲学科学》1988年第8期),于1988年11月召开会议,以纪念布哈林诞辰100周年。学术委员会主席Б.B.波格丹诺夫教授在开幕词中指出了研究布哈林遗产的重要性,强调必须以公正严谨的科学态度研究马克思主义史。然而在苏联期刊中形成了一个假象——布哈林不同于“克里  相似文献   

10.
不久前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现代西欧和美洲的哲学和社会学》这一集体著作(由M.A.敦尼克、B.B.姆施维尼耶拉泽、А.Г.梅施里夫钦柯、Т.И.奥依泽尔曼、А.Ф.奥库洛夫、Т.А.萨哈尔斯娃、С.А.爱非罗夫编辑),由于它结构的独特性和哲学史分析的特点,显然引起了兴趣。  相似文献   

11.
苏联《哲学科学》杂志1989年第6期刊登了А.Л.尼基福罗夫的《哲学是不是科学?》一文(参见本刊1989年第6期),该文刊出后在苏联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应,誉之者固不乏其人,毁之者也大有人在,照例也少不了“不偏不倚”者流,正所谓见仁见智。《哲学科学》已经连续4期刊登此类“反应”文章,可见其重视这场争论的程度。本刊在这里摘其要者予以发表,以便使我们的读者了解苏联哲学界对哲学的科学性问题所持的各种见解。  相似文献   

12.
1979年8月22日至29日在汉诺威召开了第六届国际逻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会议。参加大会的有来自30几个国家的600多名学者。以Б.М.凯德洛夫院士为首的苏联代表团参加了大会。第六次国际会议的学术计划是集中讨论“数学在现代科学中的作用”问题。这个计划是以E洛西教授(波兰)为首的国际计划委员会制订的。大会的  相似文献   

13.
《哲学科学》杂志辟专栏讨论真理问题,引起学术界对至关重要的认识论问题的注意。已发表的几篇文章(作者为и.T.卡萨文、C.Б.克雷姆斯基和л.A.米凯希娜)无疑深化了真理的哲学概念。但与大多数著作一样,这些文章仍拘泥于对真理作认识论解释。苏联哲学一向仅就人的生命活动的认识领域分析真理。从一定程度上说,这顺应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经典真理概念;从更高的层次说,则顺应了俄国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取  相似文献   

14.
苏共第二十次和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以后,苏联哲学科学发展的几年,乃是社会学研究数量大大增长的几年,出版了许多这方面的大部头著作(《苏联工人阶级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М.Т.约夫楚克等编,莫斯科社会经济书籍出版社,1961年];《社会和个人》[阿列欣娜等编,沃龙什,沃龙什大学出版部,1961年];《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规律性》[А.И.契斯诺科夫编,莫斯科《高等学校》,1961年];《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诸问  相似文献   

15.
契斯恰可夫素描教学体系作为"十月革命"前后俄罗斯和苏联二百年的学院素描教育体制的经典,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家,创作了大量的艺术经典作品,上世纪20年代以来也不同程度地影响和指导了中国近、现代学院艺术教学和艺术创作,在历史上具有"革命性"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界人士对现代苏联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正在发生着的那些变化显然是有所了解的。苏共中央1985年4月全会的著名决议、苏共27大和苏共中央其他一些全会的文件提出了苏联发展的战略方针,苏共中央总书记M.C.戈尔巴乔夫在他的许多讲话中进一步阐发了这一战略方针。其中对苏联社会当前发展阶段的实质做了如下的理  相似文献   

17.
去年十二月,本刊登载了苏联科学院阿尼凯也夫的文章,题目是“再论古代印度唯物主义”。这篇文章是推荐D.P.恰托帕驮耶的书《顺世学派》(Lokayata,1959)的。所有他对这本好书的赞扬,我都是衷心同意的。我特别欢迎这一段: “当然,哲学发展过程中的这些一般规律,在印度的土地上有许多特征。其中最  相似文献   

18.
安启念 《世界哲学》2017,(4):123-129
针对工业文明的种种弊端,从历史、道德以及对人的全面理解出发研究人和人类命运,是俄罗斯文化的特点和俄罗斯哲学思想的传统。在苏联时期真正代表了俄罗斯哲学传统的,不是А.Ф.洛谢夫,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家И.Т.弗罗洛夫。弗罗洛夫的哲学思想紧紧抓住20世纪人类文明遇到的重大问题,不仅运用俄罗斯传统哲学的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资源从理论上对人和人类命运做了深刻研究,而且由此出发,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思想运动和政治实践,对这些问题做了特色鲜明的回答。  相似文献   

19.
陈会昌  张东 《心理学报》1988,21(4):95-103
本文概要介绍了60年代以后,特别是80年代以来苏联心理学对自我意识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有四个方面:1.自我意识的实质、地位和发展因素;2.自我意识的结构;3.自我意识的发生;4.对西方自我意识研究的态度。作者认为,苏联心理学对自我意识的研究始终坚持了唯物主义传统;苏联对自我意识的研究70年代以后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但仍有很多问题没解决;苏联心理学者近期十分注意西方学者对自我意识的研究,但在研究的广度、实验技术和已积累的资料等方面,距西方仍有一定距离。  相似文献   

20.
《莱布尼茨著作集》共四卷,第一、二卷分别于一九八二年和一九八三年由莫斯科思想出版社出版。该著作集由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编辑,编辑委员会主席М.Б.米丁,副主席 A.B.古留加,成员有И.С.纳尔斯基、Т.И.奥伊则尔曼、E.B.索科洛夫等十人。俄译文均据莱氏原用文字译出(其中大多数是拉丁文,其次是法文,少数德文)。据B.B.索科洛夫在卷首的一篇四万字的题为《哥特弗里德·莱布尼茨哲学综述》的论文中说,这四卷的内容是这样编排的:第一卷:一般哲学问题、主要是形而上学问题;第二卷:《人类理智新论》及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