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原道》2014,(2)
现代国家的通常型态是实行人民主权的民族国家。民族国家要成为一个人民主权统领下的法治国家意味着,让祖国成为一个法治国,这预设了一套更为根本的家律法。本文尝试探讨一种关于家的政治哲学,认为家秩序包含三个根本律法:创生一养成一返本。现代中国经历了从家国天下一体蜕变为海洋律法统领的主权国家,居于主导地位的是个体本位的律法。相比起引发大量现代困境的个体秩序,家律法可以提供精神自由和社会秩序更少紧张的法治框架。  相似文献   

2.
师法植物     
在骄傲的人类眼里,那些不会言语,无法思考的植物,不论小草或大树,除了能带来碧绿,涵养土壤,光合氧气,提供食物,就是木木地长着,悄悄地死去,别无所长。其实不然,如果我们低下头来,认真观察,虚心研究,就会发现,植物有许多"过人之处",值得我们敬重、  相似文献   

3.
“由是”辨     
《孟子·告子上》之“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思而有不为也。”句中“由是”一语,杨伯峻先生《孟子译注》释译为“由此而行”。在书后所附《孟子词典》中,又释“由,动词,由此而行之意。”杨先生之书既出,世间一般文言选本和高中课本均从其注译。但笔者认为:解“由”为“由此而行”显然不当,释“由是”为“由此而行”亦嫌迂曲,故不揣陋,聊陈愚见于大方。“由是”一语,当是二词,应分释之。《左传·襄三十年传》:“以晋国之多虞,不能由吾子。”晋杜预注:由,用也。《苟子·正论》:“放桀纣无天下,而汤武不制君,由此…  相似文献   

4.
“儒教”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 从广泛的意义上说,“儒教’之说由来已久,但“儒教”之“教”字的涵义历来并不相同。大体上有三种不同的理解。 一是早期儒家学者,把“教”字理解为儒家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即《中庸》所谓“修道之谓教”和孟子所说“教亦多术矣。”(《孟子·告子下》)关于儒家的教  相似文献   

5.
辨“会”     
“如果天上有黑云,今天就会下雨。”这个假言判断恰当否? 任祖镛的《复合判断与复句》(见《语文学习》1981.10)中认为不恰当,理由是:“‘天上有黑云’并不是下雨的充分条件,应改为‘如果天上有黑云,今天就可能下雨。’即后件为或然判断而不是实然判断。”晓照的《高中语文逻辑短文习题试析之三》(见《逻辑与语言学习》1981.2)却认为这个假言判断是恰当的,理由  相似文献   

6.
"山家"辨     
秦瑜 《现代哲学》2007,56(5):91-98
宋朝初年天台宗内发生了一场被称为"山家山外之争"的论辩,在这场论争之后,"山家"一称逐渐成为天台宗正统的代名词,而"山外"则成为针对非正统天台僧的贬称。本文主要从义学之辩、义学与忏法之争、教行统一三个方面,揭示出天台宗正统的确立不仅仅是义学之争的结果,还与天台宗人认可的宗门标准——"教行统一"这一宗旨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7.
“社会伦理”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伦理是以社会伦理关系为研究对象、以权利—义务关系为核心、以人的自由为目的的关于社会自由及其实现条件的社会公正的理论。社会伦理是与个体道德相对应的范畴 ,凸显的是伦理道德的客观性方面。社会伦理还是一种研究的方法 ,强调以客观的态度研究社会伦理道德现象  相似文献   

8.
本文的旨趣不在于对“应用伦理”(applied ethics)范畴一般泛泛内容进行阐释考察 ,而是从方法论角度切入 ,在历史的视野中揭示其真实内容规定。笔者以为“应用伦理”的核心并不是如通常所理解的那样是一种对于一般伦理学原则规范要求在具体领域中的具体应用 ,它更重要的是表达了一种新的伦理范式  相似文献   

9.
10.
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解释,认为大公无私中的“私”是指不正当的个人私利及其思想和行为,大公无私就是一心为了公共利益,没有个人主义或自私自利的思想和行为。例如:“我们所提倡的大公无私,其含义是很明确的。大公无私是统一的完整的慨念。大公无私是和自私自利相对立的。‘公’和‘私’历来有多种含义,这里所说的‘公’,是指公共利益,人民利益;‘私’是指自私自利,即损人利己,损公肥私。”(《大公无私不  相似文献   

11.
“雅”、“俗”以及雅与俗的关系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美学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文艺理论问题,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文化问题. “雅”与“俗”这一对范畴,是重要的文化学范畴,涉及到文化层面的境界高低,人的文化教养、仪表、人格、操守、修养、境界.“雅”与“俗”又是美学范畴,涉及到审美倾向、审美理想、审美意趣、审美境界.“雅”与“俗”又是重要的文学范畴、艺术范畴,涉及到文学、艺术作品的高低程度、境界、情趣等等.下面主要从美学和文艺学的角度来对“雅”“俗”问题作一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12.
说“家”     
家有三层基本含义:居处(house)、人之聚居之处(home)、生活生产共同体(fami-ly)。其生成过程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文精神觉醒的两次飞跃:由混沌未分的自然世界到人意识到人类自身与自然界的分别;由孤立的人类世界到人们意识到自身、内部共同体与外在世界的分别。通过对“国家”和“诸子百家”等词义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到,家的语用意义的丰富和发展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文精神的第三次飞跃:在分别之中追求同一性;在同一性之中追求个体的价值实现;追求自我与世界融合的境界。这种融合不是对人类原初混沌状态的回归,而是在明确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别与整体之分别的前提下,认识到自我与世界的同一性。传统人文精神的每一次飞跃都不是对旧义的否定,而是扬弃,对思考当今世界文明的发展路向也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人以万物之灵自诩,素来看不起别的动物,其实,人除了脑袋和手比动物灵光外,在很多方面都远逊于动物。论视力不如鹰,论嗅觉不如狗,论力气不如大象,  相似文献   

14.
笔者注意到这个问题是从瑞士比较法学研究所的胜雅律教授的一封来信引起的,胜雅律先生是一位著名的汉学家,还是一位孔子研究专家。他从《孔子研究》1996年第4期上看到我的那篇《“后生可畏”新解》后,来信问了我一大串问题,其中问题之一是:在孔子,更扩大一些说,在中国古人的心目中,女人算不算人。他所以提出这一问题,是由于对孔子一句话的理解不够准确。那是《论语·泰伯》第20章: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 “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 其然乎?唐虞之际,於斯为盛。有妇人 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  相似文献   

15.
本刊第四期在“逻辑与语言病院”栏发表了《“最……之一辩”》一文后,收到了不少读者的来信,表示不同意此文的说法。本刊限于篇幅,只能选登其中的两篇;对读者的积极支持,我们谨表感谢。  相似文献   

16.
“仁”、“兼”辨异孙竞昊先秦时代儒墨并称显学,相互诘难,其思想宗旨的悖逆源于各自的祖师孔子和墨子。孔、墨存在共同之处:在看待和解决社会问题上,皆从伦理发凡,沿循了伦理──政治的路数。双方都盛言爱,然爱的性质和方式迥异,孔子为"仁",墨子为"兼",这筑...  相似文献   

17.
《孔子家语》作为一部重要的儒家著作,自唐代以来一直受到学者的质疑,围绕着它与王肃的关系,人们对其编者、成书年代等问题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看法。利用考古资料,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和对勘,对《孔子家语》的文献来源、成书年代和学术价值进行考察和分析,可以肯定《孔子家语》为王肃所编撰的传统观点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18.
<正> 《易·彖传》云:“圣人以神道设教。”高亨先生在《周易大传今注》中解曰:“……圣人……以神道设教,教人信神。”在对这一段传文的意思进行整合的时候,高先生总结出如下三条:“一、指出统治者迷信神道,可以感染臣民;二、曲解自然规律,以证明神道之存在;三、力言以神道设教有麻醉人民之功用。”(见该书第214页)高先生的意思可归结为如下两点:一是“神道”的“神”是指超乎于自然规律之外的主宰。二是“以神道设教,是教人信神”。今人在使用这一条史  相似文献   

19.
《法音》1986,(5)
佛学不是哲学,我们只能说,佛学中包含着深刻的哲学道理。本文所以采用哲学的方式对“唯识无境”的内在涵义进行分析,只是为了表达上的方便。所谓“辨”者,并非判教,而是澄清。  相似文献   

20.
在报纸杂志上常常看到“最……之一”这样的句子,我认为是一种病句。现仅举几例进行分析探讨。例①“一九八○年摄制的八十多部影片里,《巴山夜雨》是我们最喜爱的作品之一。”(《中国青年报》1981年1月29日) 例②“五角大楼是世界上最大的办公楼之一,……”(《中国青年报》1981年5月24日第五版) 例③“在世界教育史上,中国是最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