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混龄编班对四岁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玉萍  苏彦捷 《心理科学》2007,30(6):1397-1401,1355
从个体的社会交往经验、同伴关系和社会行为等方面来探讨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个体差异。中国独生子女缺乏西方通常的家庭内兄弟姐妹间的社会交往经验,幼儿园混龄编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与西方家庭近似平行的探讨条件。被试为混龄班44名、同龄班30名4岁儿童,男女各半。采用经典错误信念任务测查儿童的心理理论,用情绪知识理解任务测量儿童的情绪理解能力,儿童的社会行为评估问卷和儿童社会技能的教师评价量表对儿童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技能进行考察。结果表明混龄编班对四岁儿童的错误信念理解和情绪理解有显著的影响,提示了混龄同伴交往经验对独生子女心理理论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研究选取北京市3所幼儿园的73名儿童,采用固定盒子任务、延迟满足等待任务和A非B任务,系统探索了家庭背景因素对2~3岁城市中层儿童执行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二者之间存在具体的影响关系:非独生子女在抑制控制任务上好于独生子女;家庭成员数量越多,儿童在认知灵活性任务上表现越好;父母更高的受教育水平对儿童的认知灵活性有更积极的影响;家庭收入对执行功能的发展无显著影响;研究所涉及的家庭背景因素对工作记忆均无显著影响。可见,家庭因素会对儿童执行功能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3.
儿童行为问题是儿童时期较为常见的行为偏异。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家庭人口结构、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在城市,核心家庭及独生子女家庭已成为社会的主导,儿童的行为问题也有明显上升的趋势。[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调查目的随着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思想的普遍深入,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要求日益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因此,近几年来,独生子女的数量及其在儿童中所占的比例不断增长。就青岛市胶南县来看,1到6岁的独生子女在同龄儿童中占39.8%,其中3岁的已达46.5%。独生子女人数的增多,就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许多新的问题。因此关于独生子女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其教育问题,就成了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重要研究课题,进行着越来越广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社会转型期儿童责任行为的发展特点,本研究以“责任关系”的视角,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考察了儿童的责任行为发展特点及其与学校、家庭表现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不同性别儿童责任行为存在显著差异,女生的责任行为水平无论在总体或各因子得分上,均显著高于男生;(2)不同年级儿童责任行为存在显著差异,小学生的总体责任行为水平高于初中生;(3)独生子女的自我责任行为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核心家庭儿童在自我责任行为上显著低于扩展家庭中的儿童;(4)责任行为水平高的儿童具有更高的社会能力,家长问卷中参与家务的行为也更多。总之,儿童的责任行为水平与年龄、性别、家务劳动和社会能力均有显著的关联。  相似文献   

6.
所谓独生子女家庭养老,主要是以独生子女家庭为主要载体的一种居家养老方式。目前,存在于我国社会的养老模式有很多,比如家庭养老、社会养老、以房养老、异地养老、旅游养老等等。其中主要的养老方式是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这两种模式。而在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两种模式中,以家庭养老更为普遍和传统,也为多数的老人和家庭所普遍接受。我国从1979年严格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独生子女家庭已经成为社会最主要和普遍的家庭模式。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国家逐渐步人老龄化社会。并且人口老龄化形势在21世纪的中国将愈加严重。在这样的条件下,研究独生子女家庭养老的保障问题,特别是研究传统道德文化对解决这一问题的意义,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黄鹤  王小英 《心理科学》2022,45(2):315-322
为探究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流动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采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评估、家庭弹性评定量表中文简版、亲子关系量表及长处和困难问卷对428名流动学前儿童及其家长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流动学前儿童问题行为呈显著负相关;(2)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可通过家庭弹性和亲子关系的单独中介作用以及家庭弹性和亲子关系的链式中介影响流动学前儿童问题行为。本研究拓展了流动学前儿童领域的相关研究,为预防与干预流动学前儿童问题行为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破裂家庭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破裂是一种社会现象,对社会产生一定的作用,破裂家庭对儿童的情绪、心理、智力、甚至成就都会有一定的影响.本实验通过对70名破裂家庭的儿童和70名完整家庭儿童的对比,看出家庭破裂对儿童的行为品质和学习成绩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问题,特别是对男孩子的影响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查子秀 《心理学报》1985,18(2):32-41
本研究是通过对儿童类比推理发展水平的探讨,比较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在思维这一方面有无差异,并分析儿童类比推理的发展与家庭环境和教育条件的关系。 研究对象是400名3—6岁儿童,分四个年龄组,每年龄组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各半,或按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在该年龄中的比例选择一定的数量。 研究结果表明:3—6岁独生与非独生子女,三种类比推理的平均成绩及发展水平,差异都未达到显著性水平。但是同为独生或非独生子女,在不同的家庭教育条件下,类比推理的成绩有显著差异。这说明在多种相互联系的家庭因素中,家庭教育的因素,对儿童智力的发展起着连接的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关于独生子女合群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科文 《心理学报》1985,18(3):40-46
目的与问题 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独生子女已成为我国一种越来越普遍的社会现象。长期以来,不少人一提起独生子女总离不开“孤僻”、“不合群”等形容词,因而担心提倡“只生一个”会造成畸形的一代,变态人格的一代。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就是从这种观点出发而极力反对独生子女家庭的。马卡连柯认为,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姊妹,因而也就没有相互体贴照顾的经历,没有相爱互助,相互模仿,共同努力和共同享受的经历,这不利于儿童发展集体主义意识,而会导致儿童个人主义的蔓延。不少人显然把兄弟姊妹关系视为帮助  相似文献   

11.
家庭收入与儿童早期的社会能力: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325名幼儿为被试,收集母亲报告的家庭人均月收入、儿童一般社会能力和家庭环境,及教师报告的师生关系,考察了家庭收入在儿童早期社会能力中的作用,及家庭社会文化环境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和家庭情感环境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 高收入家庭儿童的一般社会能力及师生关系质量显著高于低收入家庭的儿童;(2) 在家庭收入对儿童一般社会能力的预测中,家庭社会文化环境中的智力-文化取向与社交-娱乐取向均发挥了中介作用,家庭情感环境中的控制性发挥了调节作用,且家庭智力-文化取向的中介作用受到了家庭控制性的调节;(3) 在家庭收入对师生关系质量的预测中,家庭情感环境中的控制性和矛盾性发挥了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2.
家庭因素对儿童社会化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家庭是儿童社会化最早执行者和基本执行者,它对儿童社会化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文献法,全面论述家庭诸要素如家庭结构及类型、家庭生活及心理气氛、家庭的教育方式及态度、家庭职业、父母家长的期望以及儿童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等对儿童社会化的作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13.
郭黎岩  杨丽珠  刘正伟  宋涛 《心理科学》2005,28(5):1068-1072
本研究对辽宁省六所小学544名儿童自信心发展水平进行调查分析,并进行儿童进行自信心养成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实施“自主教育系列活动”能有效地促进小学生自信心发展;儿童自信心发展水平随年龄增长呈现不均衡状况;小学高年级女生自信心发展水平高于男生;双亲家庭儿童自信心发展水平优于单亲家庭儿童;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自信心发展水平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加.关于独生子女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国外已有的研究得到了许多不同的结果.有的研究者发现独生子女除智能优秀外,其它方面如健康状况、社交能力等均不如非独生子女.在性格上也存在特异性等;而有的研究者根据对成人独生子女的研究,发现独生子女在智能、性格特点、社会性行为等方面均比非独生子女要好.我国对独生子女的研究是近十年才开始的.现已取得不少研究成果.有研究发现独生子女内部存在个别差异,其差异程度甚至超过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本研究旨在这一结果基础上,研究独生子女内部的差异与家庭中哪些因素相联系的,以便为寻找独生子女差异性形成的家庭内原因及进行合理的有效的家庭教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开放,我国将有越来越多的家庭生育第二胎。二胎家庭与独生子女家庭一个显著的区别在于出现了新的家庭成员关系,即同胞关系。现有文献在同胞关系的类型(表现形式)、影响因素及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机制等方面已经有一定的积累。同胞关系的表现形式包括温暖和谐型、敌意冲突型、温暖与敌意并存型等。影响同胞关系的因素包括同胞自身因素(同胞的结构特征、气质)和父母相关因素(亲子关系、养育的差别对待、婚姻关系等)。各种形式的同胞关系可以通过以下不同的作用机制进一步影响儿童各自心理的发展:依恋作用机制、社会学习作用机制和社会比较作用机制。此外,结合已有文献,提出了一个整合的同胞关系理论假设框架,揭示各种因素如何影响同胞关系,又通过哪些作用机制引发同胞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最后,强调我国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完善同胞关系相关理论框架,注重文化的影响,以及重视预防与干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6.
戴斌荣  彭美 《心理科学》2021,44(6):1361-1368
以生态系统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对1440名农村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研究,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性的影响因素结构模型。研究发现,师生关系、友谊质量和自我意识直接影响社会适应性;亲子沟通、社会支持分别通过影响师生关系、友谊质量和自我意识而间接地影响社会适应性。应格外重视留守儿童的友谊质量及自我意识,同时加强亲子沟通,完善社会支持系统,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合力,切实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性。  相似文献   

17.
寄养家庭属性对寄养儿童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崔丽娟  吴明证 《心理科学》2002,25(4):429-431
本研究在对家庭寄养儿童进行调查的基础上,编制了家庭属性因素与寄养儿童生活满意度测评量表,并对寄养儿童进行了抽样调查,得出以下结论:1.家庭寄养儿童的生活满意度水平较高;2.影响寄养儿童生活满意度的家庭特质因素有寄养家庭结构和寄养父母的和谐程度;3.对寄养儿童生活满意度影响较大的寄养家庭社会因素是情感满足、行为支持、家庭主导情绪、需要满足。  相似文献   

18.
基于国内外家庭对幼儿心理理论影响的研究,可将家庭微系统分成三个子系统:家庭基本环境子系统(包含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兄弟姐妹数量类型)、父母与儿童互动子系统(包含依恋类型、教养方式、情绪表达和亲子游戏)和兄弟姐妹与儿童互动子系统(包含合作冲突和假装游戏)。家庭微系统对幼儿心理理论的影响机制模型可假设为:家庭基本环境子系统中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影响着父母与儿童互动子系统,兄弟姐妹数量类型影响着兄弟姐妹与儿童互动子系统。父母与儿童互动子系统、兄弟姐妹与儿童互动子系统中的各变量均通过心理状态术语使用这一中介变量进而影响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该模型需要实证研究加以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考察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父母教育投资对流动儿童学业成就的影响。数据来自由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特征调查项目所建立的中国儿童青少年学业成就数据库。调查样本为4~6 年级流动儿童1411 名(男859 名,女552 名)和城市儿童3574名(男1933 名,女1641 名)。结果发现:(1)家庭收入和父母受教育水平直接预测流动儿童的学业成就,同时通过父母教育期望和家庭学习资源为中介影响流动儿童学业成就,证实了家庭投资理论对我国流动儿童群体的适用性。(2)以城市儿童为对照组进行多群体比较发现,流动家庭和城市家庭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影响儿童学业成就的路径模型上存在差异,流动家庭的父母受教 育水平对家庭学习资源的影响效应显著小于城市家庭的,流动家庭的父母教育期望对数学成就的影响效应显著大于城市家庭的,证实了家庭投资理论在亚群体上的差异性,和流动家庭相对于城市家庭对子女学业影响的独特效应。  相似文献   

20.
基于生态系统理论和累积风险观的观点,考察了留守儿童家庭处境不利因素对社会适应的累积效应及其作用机制。采用问卷法对651名农村儿童进行入户调查, 1年后实施追踪。以前后测中一直处于留守状态的285名儿童为分析对象,其他样本作为对照组仅参加社会适应比较。结果显示:(1)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前测、后测社会适应得分均较低;留守儿童家庭处境不利累积风险与即时/延时社会适应的关系模式均为线性模式;(2)控制性别、年龄的作用后,留守儿童家庭处境不利累积风险对社会适应的即时/延时预测作用均显著(β=-0.42/-0.23, ps <0.001)。即时预测中,压力起部分中介作用,心理社会资源对后半条中介路径有调节效应,随着资源水平提高,压力的中介能力降低;延时预测中,后测压力起部分中介作用,心理社会资源对中介模型中的主效应及前半条中介路径同时有调节作用,随着资源水平提升,延时主效应及后测压力的中介效应同时减弱,至高分组时两类效应均不显著。可见,家庭处境不利累积风险是留守儿童低社会适应的重要近端环境因素,且部分通过诱发压力来实现;心理社会资源对其社会适应有重要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