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刘颖 《法音》2013,(8):49-57,29,32,73
敦煌莫高窟的维摩变承袭了中原流行的图像样式,吐蕃时期,因为审美趣味的变化和信仰的要求,画工的绘画兴趣转移到绘制经文中的故事画,宣扬人物的神通力。维摩变的艺术风格和画面细节表现都有了变化,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吐蕃洞窟当  相似文献   

3.
桑吉扎西 《法音》2009,(1):43-50
一、桑耶寺的兴建与建筑格局桑耶寺位于西藏山南地区扎囊县桑耶镇桑耶村,雅鲁藏布江北岸,距离山南地区行署所在地泽当38公里,距离扎囊县25公里,海拔3676米。它不仅是藏族历史上第一个佛法僧俱全的著名寺院,也是西藏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级雅砻风景区之一。  相似文献   

4.
周拉 《法音》2009,(5):31-32,33-38
公元8世纪末,印度瑜伽行中观自续派论师莲花戒来到吐蕃,与摩诃衍进行辩论。辩论结束后,根据吐蕃佛教的特点,撰写《修习次第论》三篇。这部论典成为藏传佛教前弘期佛教思想及修习次第理论之纲领  相似文献   

5.
西藏阿里托林寺的建筑与壁画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吉扎西 《法音》2009,(2):45-52
一、郎达玛灭法后的历史回顾与反思自吐蕃朗达玛灭佛后,佛教在藏区沉寂了近二个世纪。这时期,苯教在传统的信仰基础上又吸收了佛教的诸多内容并得到很大的发展。从藏族历史的发展看,这一时期被史学家们看成是一个没有佛法的、黑暗的文化倒退时代。但从另一个方面看,却也是藏族历史文化再次走向复兴前的文化反思时代。什么样的宗教信仰才能更加适应雪域吐蕃民众的需要?什么样的上师大德才能给信众带来身心上的抚慰和引导?使吐蕃时期带有贵族特权色彩信仰的佛教,真正走向民间并与广大的民众发生关系,使得佛教真正的扎根于民间土壤之中,让信众真正得获佛法的智慧与喜悦。  相似文献   

6.
民本思想在近代中国的演变及其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波 《现代哲学》2005,(4):99-104
民本思想在近代中国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历史演变阶段: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前为民本思想体系开始动摇的阶段;戊戌维新时期为民本思想衰变阶段;辛亥革命时期为民本思想走向衰亡和政治生命终结阶段。其演变的特点有三:其一,民本思想演变始终与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相联系;其二,民主思想在近代中国的拓展,实际上也是民本思想理论体系逐渐崩溃解体、功能作用日益萎缩的过程;其三,民本思想的演变总是与统治阶级及先进中国人的理想与信念、理论与实践相联系。  相似文献   

7.
文章首先简要回顾了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中国大陆佛教的发展过程,介绍了赵朴初提出人间佛教理论的时代背景,然后,从赵朴初人间佛教思想的基本内涵、主要贡献及其特点等方面,探讨了他对人间佛教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及其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文章概括了韩非重战、慎战,贵兵、重人,重法、信赏必罚,重视领导者的表率作用,重虚实、善用间的军事思想,并总结了其兵学思想的特点:理论性较差,思想多通过举实例体现,缺少理论分析论证;将军事问题置于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之中,具有明确的大局观念;多系零星片段,缺乏系统;重法观念无处不在,渗透到包括军事思想在内的各个层面.  相似文献   

9.
《管子》在其自然环境理论中突出了"因地制宜"的生态意识。这一理论思想体系,既反映了其唯物的自然意识,又体现了其辩证的环境理念,还表现出其注重生态平衡与保护自然资源的环境意识,同时还具有主张有节制地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以及实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思想的特点,可谓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有关环境理论方面之进步学说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0.
先秦时期的美术教育并未独立而是内含于"六艺"(或"乐")的教育之中,其美术教育思想的基本精神是以"尚礼好古"为原则,追求完美的人格"成人",技艺在其次,有"德成而上,艺成而下"之说。美术教育只是佟德"成人"的手段,这种思想的形成有其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广泛的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11.
常卫民  刘瑞璞 《法音》2021,(3):61-65
公元7世纪,印度佛教传入西藏,印度佛教的僧侣服饰"三衣"[1]也随之进入西藏,受西藏本土宗教与高寒气候环境的影响,三衣在藏地本土化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曲贵"[2]形制,这也应验了佛祖释迦牟尼所言:"传播佛法要适应当时当地的情况。"[3]曲贵在质地与服用要求上保留了印度法衣的特质,但在形制与穿着方式上进行了自身语义的表述。  相似文献   

12.
张俭侠 《法音》2021,(3):66-69
藏传佛教金刚铃,可将它归为法器与乐器两种:一般作为供奉物,或任何造像的相关器物时会尊崇为法器;实际演奏时又归为乐器。金刚铃在藏传佛教寺院仪轨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但很少被人们关注。本文依据宗教学、音乐学、图像学等研究方法,对藏传佛教法器(乐器)中具有代表性的法器金刚铃的词释义、法相、历时(纵向)性和共时(横向)性,金刚铃中佛学内涵以及诵经仪轨中的运用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13.
胡炜光 《法音》2021,(3):30-32,33,34
我国汉传佛乐在当代仍保留着诸多古代音乐传统,这在我国传统音乐中颇具特色,如当今常见的盂兰盆法会、水陆法会等已流传近千年;而明清时随寺庙间交流而传入各地的梵呗,至今依然与原生地保持着一致。[1]汉传佛乐之所以能够历经千年而流传至今,很可能拥有一套独特的传承体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田野调研和个案分析为主要依据或研究方法,对西藏自治区境内部分具有典型意义的藏传佛教寺院内部管理体制作了纵向考述。主要对寺院传统体制的基础、当代寺院的民主管理,以及新的管理模式进行了详细描述和多层分析,不仅梳理了藏传佛教寺院内部管理体制的历史演化过程,而且阐述了当前藏传佛教寺院内部管理体制与藏区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主客观因素。  相似文献   

15.
Asking ‘What is the nature of fear?’, ‘How is it that fear and terror are amenable to being “severed” or “transcended”?’, and ‘Why would it be advantageous to “sever” fear?’,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act of cutting-through fear via the Tibetan Buddhist meditative tradition known as ‘gCod’ (‘chöd’). Through examining Mahayana philosophical notions of self and phenomena, as well as the psych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subject-object reification at the heart of gCod, we elaborate on the interior cognitive and emotional dynamics of gCod praxis. In order to elaborate on these contemplative dynamics, we reflect upon translated verses from one of the seminal texts of the gCod tradition, entitled The Essence of Enlightened Awareness: The Quintessence of the Profound Meaning of the Entirety of Expositions and Guidance on the Transcendent Wisdom that Cuts-Through.  相似文献   

16.
根据印欧语系“是”具有是、有、在之义,重新解读了《薄伽梵歌》第二章第十六颂前半,认为它表述了同一律。借助英文名词须加前缀的语法特征,推测古梵文也许也存在着这一语法特征,并利用这一语法特征解读了《金刚经》的三段论,认为它是同一律的扩展形式,佛教的许多哲学概念正是由三段论加以规范,因而《金刚经》成为了佛教的哲学词典。同一律在行动上的应用则是悟。  相似文献   

17.
从佛教圣地五台山的自身环境现状出发,根据生态旅游的内在要求,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五台山的宗教旅游的生态化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观点和看法。提出五台山生态旅游应把自然景观和人景观结合起来,努力构建草地生态旅游、森林生态旅游以及地质地貌生态旅游。  相似文献   

18.
五台山是佛教圣地、旅游避暑胜地和抗日革命根据地三位一体的文化活动基地。因此,佛教文化就是我们研究的主要内容。佛教文化博大精深,其基本教义就是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自净其意,完善人格。  相似文献   

19.
20.
佛教是东北亚的黄金纽带,加强东北亚佛教旅游协作,对于推进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将佛教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促使大乘佛教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全球宗教旅游需求旺盛、东北亚佛教交流源远流长、佛教旅游资源丰富,使这种协作具有可行性;因此,可在佛教旅游资源开发、产品开发和产品营销方面采取措施,加强协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