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伊斯兰教在唐初开始传入中国。学术界较为一致 的观点认为伊斯兰教是在唐永徽二年(651年)由大食使节传入中国,如此算来伊斯兰教传入我国已有1350年的历史。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汉文典籍中对伊斯兰教有不同称法,唐宋时期称大食法,元代称回回法,明清时期称回回教、天方教、清真教,民国时期称回教,解放以后通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经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随阿拉伯中亚穆斯林入华而传入我国,并不断发展壮大。伊斯兰教传入我国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随贡使、使节传入。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鼎盛时…  相似文献   

2.
伊斯兰教的经学思想在其传入中国之后,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唐宋时期,伊斯兰教在中华大地的传播属于外来宗教的传播,“番学”的经学教育方式并未产生出中国伊斯兰教经学思想。明代以前的经学是如何传承无从查考。但是根据史料记载和现实存在的状况可以进行推断,明嘉靖时期的胡登洲之前中国已经存在一种伊斯兰教经学教育的方式,或许是在清真寺里。  相似文献   

3.
伊斯兰教在新疆的传播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从10世纪到16世纪初经过两次较大规模的传播,基本确立了该教在古代维吾尔族中的地位。前一次喀喇汗朝时期伊斯兰教传播到塔里木盆地北缘,后一次(14世纪以后)传播范围从塔里木盆地北缘到吐鲁番和哈密地区以及天山北部的蒙兀儿人。库车地处塔里木盆地北缘,伊斯兰教何时传入说法不一。根据史料综合分析,伊斯兰教传入该地应在14世纪中期,是蒙古察合台后王的大力推导和伊斯兰教苏非派传教士活动的结果。这一过程仅涉及伊斯兰教在新疆的传播,也涉及该地佛教的消失。  相似文献   

4.
清真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伊斯兰教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清真”这一特有宗教概念的出现,使伊斯兰教跨越了一个久远而巨大的历史文化门槛,由“他在”变为“我在”。“清真”标示着一种特殊的宗教语言、民族饮食和宗教活动场所,同时,它也是重要的宗教哲学思想,展示着中国伊斯兰教文化的本质属性。一、“清真”宗教哲学概念的历史文化溯源伊斯兰教自唐代传入中国,先后被称为“大食法”、“大食教度”、“西域教门”、“穆罕默德教”、“回回教门”、“回回教”、“天方教”、“回教”等。明末清初,伊斯兰教在中国开始被称为“清真教”,其宗教活动场所的称谓亦开始…  相似文献   

5.
正一般认为,唐永徽二年(651)伊斯兰教传入中国,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唐、宋、元三个朝代是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的主要时期。在刚传入的唐代,就有穆斯林努力学习和适应儒家文化。据《全唐文》卷767记载,唐宣宗时就有伊斯兰教徒李彦升考取进士的事,当时一名文人还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华心》。文中赞扬李彦升是一位"形夷而  相似文献   

6.
成都古代最早的穆斯林先民,据史料所知,先知穆罕默德传教时期相当于中国隋朝,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大约是在唐太宗贞观至唐高宗永徽年间(公元627—655年)。随着伊斯兰教的传入,大量的西亚、中亚诸国的穆斯林先民纷纷来到中国。据《通鉴》载:“天宝以来,胡客留居长安者四千人。”  相似文献   

7.
自伊斯兰教传入我国以来,经过一千多年与中国各民族文化的长期共融与整合,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文化,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思想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我国不仅有10个少数民族共同信仰伊斯兰教,而且具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文化也已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贵州不仅有穆斯林而且有许多历史悠久的清真寺。由于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人们对伊斯兰教何时传入贵州、贵州穆斯林的人口、分布与发展现状等方面的情况知之甚少。蒙真主襄助,现笔者把所知情况作简要的介绍。伊斯兰教传入贵州的历史(一)、宋元时期。研究贵州回族伊斯兰…  相似文献   

8.
所有社会中都有宗教存在,只是在表现方式和制度化形式上存在差异。从社会层面上看,宗教必然要形成社会团体和社会组织,宗教的运转和实际效应也就体现在它的社会存在上。回族是传统上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自伊斯兰教传入辽宁地区,在与辽宁本土文化以及辽宁的政治经济环境、社会生活相交融相适应的过程中,形成有别于其他国家及地域的带有地方特色的伊斯兰教,同时辽宁伊斯兰教也是辽宁回民社会生存、发展的重要资源。辽宁伊斯兰教的传入与发展据史料记载,远在唐宋时期,就有穆斯林先民经“香料之路”来过东北,成为侨居的蕃客。北宋年间,回回…  相似文献   

9.
在上海西郊松江,有一座清真古寺。据史料记载,该寺建于元代至正年间,由信仰伊斯兰教的达鲁花赤(郡守)纳速剌丁创建,原名“真教寺”,又名“云间白鹤寺”,迄今已有近七百年历史。古寺周围有许多穆斯林先民的墓茔,所以当地居民又称之为“松江回回坟”,这是上海地区最早的一座清真寺。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真教寺奉诏重建;永乐五年(1407年)、嘉庆十四年(1535年),两次扩建;明清时期又有几次整修。古寺至今仍旧保持元明时期寺、墓合一的风格,是伊斯兰教传入上海的标志。1985年,我担任上海小桃园清真寺的实习副教长,那年开斋节,我前去主持松江古…  相似文献   

10.
伊斯兰教的中道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伊斯兰教是一个非常爱好和平、重视中道思想的宗教。“伊斯兰”在阿拉伯语中就是“顺从”的意思,信仰伊斯兰教的人被称之为“穆斯林”,在阿拉伯语中的意思就是“顺从者”。伊斯兰教的中道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宗教信仰方面,坚持信仰原则,“谨守中道”,认主独一,笃信安拉(真主),不以物配主。伊斯兰教坚决反对在真主之外还存在别神的说法。《古兰经》贯穿始终的思想,就是真主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真神,除此以外,别无他神。伊斯兰教“中道思想”的标准也就是这个认主独一的原则,建立在这一原则之上的一切思想行为都是正确的,反…  相似文献   

11.
<正>伊斯兰教自从传入中国,就开始了中国化的实践。今天研究和实践伊斯兰教中国化方向,顺应了伊斯兰教在中国发展的时代要求,符合中国伊斯兰教继续健康发展的内在愿望。一、伊斯兰教中国化,就其本质来说,就是依据时代要求和实践需要,研究伊斯兰教基本原理,适应中国穆斯林面临的实际问题,寻求和不断开拓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教发展道路,由此将会赋予中国伊斯兰教更强大的生命力。要认识到伊斯兰教发展的时代性,穆斯林信仰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2.
<正>伊斯兰教自唐初传入中国,到了明代,中国穆斯林从语言、服饰、宗教建筑等方面开启中国化进程,其文化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化变迁的历史积淀发展到明清两代,遂出现“经堂教育”和“伊儒会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衍生出“清真女寺”这一伊斯兰教中国化的独特现象,这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与本土文化交融的产物,也是我国伊斯兰文化的一大创新。  相似文献   

13.
毛里求斯是印度洋南部一岛国,我国穆斯林并不生疏,可是该国伊斯兰教和穆斯林的宗教生活情况却鲜为人知。下边仅作一简要介绍:伊斯兰教的传入和穆斯林生活18世纪30年代,伊斯兰教随着印度海员和劳工的流入而传入毛里求斯。从此伊斯兰教在毛里求斯各地开始传播。1805年,部分索马里的阿拉伯穆斯林来到首都路易港,兴建了第一座命名为艾格萨的清真寺。  相似文献   

14.
<正>伊斯兰教传入我国后,与中国社会相适应,与中华文化相融合,经历了漫长的中国化进程。明末清初的伊儒会通,江南、云南等地受儒家文化熏陶较深的穆斯林学者留下了一批汉文伊斯兰教经典,伊斯兰教宗教思想中国化达到了一个历史高峰。而在西北地区,一些学者、经师将这些中国化的伊斯兰教宗教思想纳入实践,并在后世部分穆斯林中形成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也门共和国是西亚阿拉伯半岛南部的伊斯兰教国家,1990年5月22日由阿拉伯也门共和国和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合并组成,面积约53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113万,首都萨那。 公元7世纪初伊斯兰教传入也门,如今伊斯兰教是也门的国教,99%的国民信仰伊斯兰教,大多数人属于逊尼派,小部分人为什叶派。也门,阿拉伯语意为:“富裕和幸福的国土”,这里有许多古老的伊斯兰教名胜,本文介绍如下: 伊斯兰教胜地 萨那 也门的首都,世界著名伊斯兰历史文化名城,位于该国的萨那盆地内,海拔2350米,四面环山、气侯宜人、草木长青,有…  相似文献   

16.
黄永锋 《福建宗教》2001,(3):24-25,21
伊斯兰教,公元7世纪初,由阿拉伯人穆罕默德在麦加创立。它的基本教义被概括为“六大信仰”,即信安拉、信天使、信经典、信使者、信前定、信后世。伊斯兰教规定教徒的基本义务有:念诵清真言表白信仰、礼拜、斋戒、纳天课和朝觐,这五项中国的穆斯林通称为“五功”。伊斯兰教在唐代传入中国,旧称“回教”、“回回教”、“回回教门”、“天方教”、“清真教”等。本文拟对建国以前伊斯兰教在东南地区的传播情况作个概述。  相似文献   

17.
讨论“伊斯兰教中国化”,其前提是需要我们中国社会能对伊斯兰教有全面、透彻的了解和公道、正确的评价。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文化体系和文明形态对人类发展有着独特的贡献。但世界尤其是西方世界对伊斯兰教的偏见在加剧,这种不利、负面的舆论也在中国社会蔓延,社会对宗教、民族问题上的猜忌、误解、敌视和分化在加剧、恶化,尤其在对伊斯兰教的理解及评价上也受到西方偏见的影响和驱动,令人担心和不安。实际上,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  相似文献   

18.
在世界三大宗教中,伊斯兰教是最年轻的宗教,也是信教群众增加最快的宗教。公元651年,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迅速融入中国文化并逐步为全国10个少数民族所普遍信仰。虽然它是外来宗教、异质文化,却没有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力抵制,相反,随着伊斯兰教的“儒化”,不断被中华文明吸纳从而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容,充分显示了伊斯兰教的灵活性和它对中国社会的适应性。元明时期的大诗人萨都刺,元大都的设计者伊黑尔丁、明代大思想家李贽等这些名垂青史的中国穆斯林的杰出人物就是这种“适应”的代表。由于伊斯兰教在它创立时吸收了犹太教、…  相似文献   

19.
<正>伊斯兰教自宋宝佑元年(1253)传入贵州以来,至今有七百余年的历史。目前贵州穆斯林约有20万人,呈“大分散、小聚居”状态,主要分布在毕节市、黔西南州、六盘水市、安顺市等地区。全省有依法登记开放的清真寺和固定活动处所等伊斯兰教活动场所206座,伊斯兰教协会7个,分别是贵州省伊斯兰教协会、贵阳市伊斯兰教协会、六盘水市伊斯兰教协会、遵义市伊斯兰教协会、毕节市伊斯兰教协会、  相似文献   

20.
伊斯兰教在庸永徽二年(公元651年)传入中国。在起初的很长时期,伊斯兰教一直处于个体信仰的状态。虽然在元代时已经形成了今天中国回族分布特点——大分散,小集中,并且“常居名城巨邑”,而就其传播而言,可以说一直是封闭性的,根本没有向外扩展的意思。穆斯林在中国只是作为侨民或者“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