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熟悉心理学史的人都知道,心理学同医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其表现之一是,许多学派的心理学家都论述了某些医学问题,这些理论与方法已被用于医学。例如,精神分析、行为矫正和生物反馈心理治疗就是精神分析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对医学的应用的产物。人本主义心理学也不例外;至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国内已有较多评论,本文仅简介它的医学应用——“罗杰斯治疗”。罗杰斯治疗(Rogerian Therapy)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倡导者C、罗杰斯(CarlRogers)所提出的一种心理治疗,它属于经验主义(存在主义——现象学——人本主义)的心理治疗流派。这一流派的心理治疗家们认为,只有联系到通过自我调整而现实化了的  相似文献   

2.
认知风格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1,自引:6,他引:55  
杨治良  郭力平 《心理科学》2001,24(3):326-329
在心理学研究领域,风格是对个体差异进行的描述,指个体在认知、个性等方面一贯的外在表现方式。学界关于风格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古希腊的气质学说。现代心理学意义上的风格研究,则与Oalton、James、Jung、Bartlett等人的工作密不可分。Allport于1937年提出的生活风格(1ifestyles),第一次深思熟虑地将认知同风格从理论上联系起来。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至今,人们围绕着认知风格开展了大量研究,获取了丰富的经验。一般认为。认知风格指个体信息加工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化的和一贯性的偏好方式。  相似文献   

3.
20世纪40年代,英国精神分析学会内部爆发一场影响全世界精神分析学发展的"战争"。以Anna Freud和Melanie Klein各自为首的精神分析师团体围绕潜意识幻想、本能与力比多以及精神分析培训与教学等一系列主题展开激烈争论,即历史上著名的"Freud-Klein论战"。这场"论战"就精神分析培训问题达成协议,并直接导致克莱因学派、维也纳学派和独立学派三"组"鼎立的英国精神分析时局。"论战"促使了客体关系精神分析与自我心理学的分离,推动了精神分析研究从驱力模式向关系模式的范式转变,奠定了后续精神分析运动发展的格局。  相似文献   

4.
申继亮   《心理科学进展》1988,6(1):9-253
五十年代以前,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主义在西方心理学,特别在美国心理学中占压倒的优势,但五十年代后,情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行为主义的衰落和认知心理学的兴起。认知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认知心理学包括结构主义心理学、心理主义和信息加工心理学。狭义认知心理学即指信息加工心理学。在认知心理学产生初期,认知心理学家们用信息加工研究取代了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模式,并强调信息加工的过程,用简单  相似文献   

5.
心理的社会治疗有别于传统心理学领域中的精神分析、行为矫正、认知治疗以及人本主义的“患者中心疗法”。它认为对自我的深刻误解是造成当代社会中的人的孤独与痛苦的主要根源。实现快乐人生的方法是“自己解放自己”,走出自我,学会对人生的哲学思考,重创自身发展。  相似文献   

6.
从他人到“他者”——拉康与他人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有关他人的问题上,当代法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家、哲学家雅克·拉康(JacquesLaean,1901-1981),在批判“我思”哲学的基础上,结合精神分析独特的经验,并运用结构语言学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种既区别于现象学、又不同于存在论的主张绝对他性地位的“他者”理论。本文拟从自我与他人、主体与“他者”及无意识与“他者”等问题出发,探讨这一绝对的“他者”理论是如何形成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 1 980~ 1 998年间 6种“核心”心理学期刊所发表论文题目的关键词、参考文献引用杂志的分析 ,对认知心理学、行为主义、精神分析和神经科学四种心理学流派在中国的发展做了研究 ,得出以下结果 :(1 )认知心理学研究论文的数量快速增长 ,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略有增加 ;(2 )四学派在中国受重视的程度依次为认知心理学、神经科学研究、行为主义、精神分析 ;(3 )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的研究极少。  相似文献   

8.
自我宽恕是认知、行为和情绪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该文从进化心理学、精神分析、观察学习以及认知失调等不同理论角度对自我宽恕的本质、形成进行了深入分析。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回顾和总结。指出自我宽恕研究还存在的一些问题:自我宽恕的定义还存在争议;自我宽恕的研究方法还远远不够成熟和完善;自我宽恕的研究内容也不够全面,忽视了对受害者之自我宽恕的研究等等。  相似文献   

9.
两种自我(ego和self)的概念关系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益明  金瑜 《心理科学》2001,24(3):363-364
在英语中,“自我”主要有“self和“ego”两个对应词或概念。前者是作为意识对象或客体(object)的、具有反身意识性质的、与他人相对应的“自我”或“自身”,后者则是作为施事(agent)并在一定程度上涉及潜意识活动的“自我”。从学术渊源上看,后者可视为精神分析心理学意义上的“自我”,而前者则可视为非精神分析理论意义上的“自我”。然而,ego意义上的自我似乎一直未能引起我国科学心理学研究的注意,  相似文献   

10.
自我认识是多学科、多领域探索的主题;认识自我是心理学的根本命题,也是心理治疗过程中的焦点所在。对包括精神分析疗法、认知行为疗法及以人为中心疗法的传统心理治疗、后现代叙事疗法及正念疗法的自我观进行梳理,揭示出心理治疗自我观从传统心理治疗流派的实体自我到后现代叙事疗法的关系自我,再到正念疗法无常无我的演变轨迹,发现东方佛教与西方心理学自我观走向融合的趋势,心理治疗各流派的理论和技术也日趋走向整合。  相似文献   

11.
王波 《心理学探新》2005,25(4):17-20,25
尽管看起来精神分析和认知心理学似乎并不相关,但它们之间也有一些明显的通路,使得精神分析有助于认知心理学,反之亦然。通过对经典的意识建构论的回溯,清理了精神分析与认知心理学视界融合的短暂历史,然后提出一种新的可能范式——意识与潜意识的两套转换机制,试图超越信息加工学派遭遇的深重困境;同时运用非线性动力学观点比较了弗洛伊德学派与联结主义范式在心理模型建构上的同构关系;最后将之提升到哲学层次对传统的科学与非科学的二元分裂式结构进行了解构主义的批判。  相似文献   

12.
60年代末期,行为主人已陷入困境,怀有敌意的批评家和许多异常的研究成果,使它从各个方面受到了冲击。正如1966年言语行为讨论会的与会者所感觉到的,改革是渺茫的。科学的改革需要有一个可采用的范例,以便科学家围绕着它重新进行尝试。采用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和社会心理中的常识心理学,都不适合实验心理学。语言的研究,如Geozge Millez在1962年所说,似乎要求更新心理的研究。于是,在60年代,作为一门实验心理学的认知心理学已初见端倪,不同于行为主义的是,它试图提出看不见的心理实体,来解释人的行为。而且,这些新的实体不是中介的r—s联系,而是一系列不同  相似文献   

13.
王才康   《心理科学进展》1992,10(2):67-70
有关心理旋转内部过程的探讨始于Shepard和Metzler1971年发表于美国《科学》杂志上的著名论文《三维物体的心理旋转》,这使刚刚兴起不久的认知心理学研究又多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因此意义十分重大。第一,认知心理学强调通过客观的途径探讨人的内部世界,有关心理旋转的实验研究无疑是这方面研究的最精彩篇章,因此它是从认知心理学战胜行为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一个重要标志(张述祖,1987)。第二,有关心理旋转问题的研究揭示了一种完全不同于命题表征的新的表征系统,即表象表征系统(Mart,1982),它不是用概  相似文献   

14.
儿童心理时间之旅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在心理上把自我投射到过去以重新经历过去事件以及把自我投射到未来以预先经历未来事件的能力被称为心理时间之旅。心理时间之旅是认知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进化心理学、比较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多个学科共同关注的研究领域。目前有关个体心理时间之旅的发展研究表明,心理时间之旅大约出现在儿童3~5岁时。未来有关个体心理时间之旅的发展性研究应从研究范式、研究技术、认知机制、文化差异等方面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15.
文章第一部分从心理学中的情绪情感理论出发分析文学上的离愁,认为离愁与婴儿时期的依恋有关,离愁的本质是恐惧和痛苦,其主观体验与表现形式都是以悲伤为主。第二部分讨论文学上的一种现象:"诗穷而后工",说明"诗穷而后工"这种文学理念有其深刻的心理基础和生理基础:(1)个体在进行信息加工时存在着心境一致性现象,它是指个体倾向于记忆与当前的心情具有一致性的信息;(2)人类的负性情绪和认知功能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负性情绪需要启用更多的认知资源。  相似文献   

16.
张浩军 《现代哲学》2022,(1):92-100
“移情”是精神分析学、移情美学、移情心理学、移情伦理学和移情现象学的一个核心概念,但它是一个典型的“同名异义词”。精神分析学的“移情”特指弗洛伊德提出的“übertragung”概念,而后四种理论的“移情”指的是“Einfühlung”,本质上是“共情”或“同感”。在精神分析学内部,移情与投射、反移情、共情等概念紧密相关,而不同流派对这些概念的理解不仅不同甚至完全对立。在精神分析学外部,移情美学、移情心理学和移情伦理学虽然与精神分析学共享了投射或“移置”意义上的“移情”概念,但二者的用法存在本质差异。胡塞尔的现象学反对在投射或移置的意义上理解移情,把移情看作自我以第一人称方式对他人精神生活的深入感受、对异己主体及其体验行为的经验。现象学的移情概念既有助于澄清“移情”(übertragung)与“同感”(Einfühlung)的混用所造成的误解,也有助于理解二者间的关联和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7.
同口头表达一样,书面语也是人类语言行为的重要方面。尽管书面语在时间、空间维度以及感、知觉特性方面不同于口头言语,但它同样是从思想到语言形式转化的结果。在认知心理学及心理语言学研究中,口头及书面言语材料理应具有同等重要的研究价值。目前,我国的有关研究着重于口语材料及分析,且已取得相当的进展;但对于书面语材料的研究则有所忽略。因此,本文拟介绍国外关于书面语输出的心理学研究,以就教于同行,并期待引起有关讨论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城乡小学生移情发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吴晓红 《心理科学》1993,16(1):53-56
一、引言移情是指个体由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引起的并与之一致性的情绪、情感体验,是一种替代性情绪、情感反应能力。它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因素,而情感因素又有两个方面:同情感,与利他的助人行为有关;自我感受,与自利的助人行为有关。本研究旨在从移情的情感因素入手,了解小学生移情情感方面的发展趋势及其结构变化,并考察是否存在男女差异及城镇乡的地区差异,以便为探索我国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积累资料,为有的放矢地对儿童进行品德教育提供心理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认知科学”与“第二代认知科学”刍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其维 《心理学报》2008,40(12):1306-1327
以计算隐喻为核心假设的传统认知心理学以及联结主义心理学均不能克服离身心智(disembodied mind)的根本缺陷,当代认知心理学正面临着新的范型转换。以具身性和情境性为重要特征的第二代认知科学将日受重视,并促使认知神经科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作者认为在身心关系上应该坚持生理只是心理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的立场,克服生理还原论的危险;应该重新审视基于二元论的生理机制这种说法;心理学传统中的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有可能在第二代认知科学强调认知情境性的基础上达成某种融合;第一代认知科学对意识的研究是不成功的,因为对知觉、注意、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研究不能代替意识的研究,同时还应避免以意识内容的研究取代心理学研究的倾向。第二代认知科学中的动力系统理论关于变量(因素)之间的偶合(coupling)关系完全不同于变差分析中的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关系”,其动力系统模式可能更有助于破解意识的产生(涌现)之谜,并引发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的变革新潮。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兴起将启发人们对身心关系、生理还原论、意识研究在心理学中的地位、人工智能对心智完全模拟的可能性等重大问题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20.
自我(Self)心理学对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我(Self)心理学对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李晓文(华东师范大学公共教育学科教研室)1科赫特与Self心理学以科赫特(HeinzKohut,1913—1981)为代表的Self心理学派七十年代起在美国精神分析领域产生了颇大的影响。self心理学不研究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