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儿童语言获得之认知发展机制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母语的习得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即概念信息,由此儿童可以对经验过的对象、关系和事件做出区分并加以归类。这为以后儿童语言的获得奠定了基础。因此,儿童首先建立的是对事物的概念性表征,然后再以语言的形式表达之,即获得了语言性表征。但是,当儿童获得了语言表征之后,原先的概念表征还是继续发挥着它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儿童语言获得有普遍性,但也存在某些差异。经分析,影响和决定儿童语言获得普遍性和差异的是同样的四个因素:第一个因素是语言本身有普遍性,但不同语言也存在一些差异;第二个因素是人脑和言语器官有普遍性,但发育水平有差异;第三个因素,儿童的认知发展有普遍性,但存在的某些差异能促进或限制语言获得;第四个因素是儿童与成人的语言交际、成人的语言教援和儿童相应的模仿学习。以及儿童本身的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总之,儿童的语言获得是在人脑和语言器官发育和认知发展的基础上,在与成人和其他儿童的交际过程中,经过成人的言语教授(示范、强化、扩展和激励)和儿童有选择的模仿学习,并经概括而成的。因此,我们不能否认人脑和语言器官、认知发展的作用;同样,我们也不能否认成人言语教授和儿童模仿学习的作用,以及儿童本身在语言获得过程中表现在选择和概括两个方面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4.
儿童语言和认知(思维)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对幼儿从出生到3岁语言发展追踪研究和有关实验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比较、分析儿童语言和认知(思维)发展的各阶段及起作用的因素,探讨语言发展和认知发展的关系,提出以下几点看法:(1)儿童在1岁前(前语言期)的具体思维阶段有认知(有感知、记忆、表象和思维),但还没有真正的语言。这说明语言不是先于思维,也不是所有的思维都与语言相联系。但是,人类特有的抽象思维却与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2)认知(思维)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础。(3)认知(思维)发展和语言发展的关系是双向的,辩证的,是复杂地交互作用的。(4)应以辩证的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语言和认知(思维)的产生。人类所以有语言,有高度抽象概括的思维,都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5.
为探明汉语儿童语言和心理理论的发展, 追踪二者的动态关系及相互作用的方向, 本研究以80名4、5岁儿童为研究对象, 纵向探查了前后相隔6个月的儿童的一般语言能力和心理理论的发展状况, 并运用交叉-滞后组相关分析初步探查了二者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及可能的作用方向。结果表明:4~5岁是汉语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重要时期, 语言在这一阶段也得到快速发展。交叉-滞后组相关分析发现了4岁儿童语言和心理理论因果关系的证据,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 语言对心理理论的前提基础作用有所减弱, 5岁儿童没有表现出这种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6.
大量的研究表明心理理论和语言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但具体关系如何,一直存在争议。文章介绍了心理理论和语言关系的新近研究,着重阐述了目前关于二者关系的两种观点: (1)心理理论和语言发展之间不仅是早期揭示的一般相关关系,而是可能存在着因果关系——或以语言为因,或以心理理论为因;(2)心理理论和语言都受第三种因素影响,如执行功能和生长环境,但这些因素是究竟如何影响心理理论和语言发展的,还需深入探讨。文章最后对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见解和思路,包括对不同语言能力间的比较研究,对二者关系的跨文化研究和毕生取向研究等 相似文献
7.
自闭症儿童语言认知发展理论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关于语言障碍和认知障碍是自闭症的核心症候,这一点在国际上已无异议,但究其发展障碍的本质如何,则各种见解仍处于分歧之中。本文主要是从认知心理学和发展语言心理学的角度,对自闭症儿童的语言认知障碍及其特征进行分析,旨在为中国儿童自闭症的研究和治疗提供一些参考观点。 相似文献
8.
依据葛本仪先生主编的《语言学概论》(修订版),语言要素的发展演变一般包括临时性变化和历史性演变两种,而临时性变化又有个别性临时变化和普遍性临时变化之分。一般来说。语言的普遍性临时变化和语言的历史变化同作为一种发生在社会大群体中、受到社会普遍承认接受的语言演变,两者问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是一前一后、一高一低的关系。历史变化是固定了的普遍临时变化,而普遍临时变化是潜在的历史变化。通过对关于两者关系、界限传统看法的分析、论证和辨析,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有关概念,更好地掌握语言发展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浮现理论及其对第二语言获得年龄效应的新解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来自认知行为实验、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结果对第二语言获的关键期假设提出了质疑。浮现理论对第二语言获得的年龄效应提出了新的解释,该理论认为在第二语言获得中并不存在先天决定的关键期,第二语言的获得年龄效应是由双语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决定的,即第一语言的防守和第二语言同第一语言间的竞争两种机制决定着第二语言的获得的程度。 相似文献
13.
研究着重探讨汉语儿童从前语言到语言交往阶段语用交流行为发展,通过质和量两种方式搜集14-32月儿童与母亲互动交往语料,采用汉化的CHILDES模式转录并用CLAN系统进行分析。研究发现3岁前汉语儿童语用交流行为清晰度的快速增长,语用交往行为类型的明显扩展和语用交流行为核心类型的运作倾向,是该阶段具有标志性的语用发展阶段特征。研究同时发现汉语儿童语用交流行为与母亲的语用交流行为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儿童性别角色发展有关理论述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性别角色发展是儿童自我意识和社会化发展的主要表现之一。本文简要叙述国外关于性别角色发展的主要理论 ,重点介绍社会认知理论对性别角色发展的解释 ,并对此作出简要评价。 相似文献
15.
16.
中国英汉双语环境下一个中国儿童的语言发展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一个中国儿童在中国的英汉双语环境下零至6岁的语言发展情况及特点.在中国英汉双语环境下,该儿童的语言发展可分为8个阶段;她的汉语发展与汉语单语儿童相同,她的英语发展与英语单语儿童不同,既慢又特殊;她的听力发展英汉同步,口语发展汉语优于英语,思维发展英汉混合汉语为主;她的英语与汉语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干扰. 相似文献
17.
18.
19.
语言转向是西方哲学自我批判的产物,对西方心理学摆脱"康德式难题"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西方哲学语言转向的内在逻辑为理论背景,分析了由此引发的西方心理学研究主题、线索和路径变迁。分析哲学、解释学和结构主义是语言转向的三种方式,共同实现了20世纪的语言转向,影响心理学理论和研究的变迁,推动心理学关注语言建构和文本陈述,激发新的心理学理论和研究。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