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联片羽     
《佛教文化》从第一期到这96年的第三期,我几乎是每期必看,此第三期中的《杨度三叹记》,《毛泽东的佛缘》书评,让我看得爱不释手。另有《僧在深山,人在车站》,其中“人在车站”已写绝了,相信作者的感受,不是可以写出来的,而是从心中流出来的。《禅者与理发师》等也是非看不可的文章。我想,《佛教文化》如能间隔地登若干小有争议的作品,那么,会更活跃,更有吸引力。学僧:释本性和南1996车8月15日于期里兰卡为增设新栏目,我提出两点建议:一是读者问答,因为订阅这本刊物的人,既有研究佛学的,也有学佛的居士(在居士中有新老…  相似文献   

2.
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曾说过:"喜欢孤独的人不是野兽就是神灵。"我们大都是生活在人世间普普通通的凡人,所以,都迫切渴望有与人友好沟通与交流,拥有一个良好融洽的人际关系。那么怎样才能在交往中被人认可或欢迎呢? 塑造良好的性格特征心理学家曾做过这么一个实验:让两组被试者向同一位女士打电话,事  相似文献   

3.
爱的底色     
笔者于近期读了2012年11月《读者》中的一篇题为"爱心是最美的底色"的文章,文中主要以两位爱心人物——"最美的生命索道"吴文权、"最美孕妇"彭伟平为例,论述:虽为凡人却因其拥有善良、朴实之心,在关键时刻就能迸发出入性的光辉,凡人的身上所体现出的真善美,令人感悟到爱的真谛.文章读毕,两位爱心人士的事迹令我感动,也激起我对基督徒爱心的一些反思.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哲学史有两个基本主题:一个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一个是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这两个基本主题合起来,就是中国哲学现代化。冯友兰对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的尝试和努力,体现于抗日战争时期所著六书:《新理学》(1938年),《新事论》(1939年),《新世训》(1940年),《新原人》(1942年),《新原道》(1944年),  相似文献   

5.
《天风》1998,(3)
作为当代人,基督徒也处身一个多变、复杂、纷纭的世界,在我们的周围,正发生着许多我们应当关心、了解的事,需要我们加以思索、探讨,从而使我们的工作更加出色,更有功效。为此,本刊从本期起,特辟《文摘与博览》栏目,所载文章多从报刊中选摘,文章观点并不代表本刊,仅供参考。请大家一同来关心这一新的栏目。  相似文献   

6.
正书的腰封写着:"大师的‘吃货哲学’。"我并不认同这句话。叶灵凤算不得大师,他写的文章若冠之以哲学,也是过于超拔了的。他是小文人,但小未必就不好,自有其佳妙处。这本《荔枝蝉》收录了他58篇饮食散文,大多千字左右,最长亦不过两三千字。文章是小的,格局、气象也是小的,就如翻开  相似文献   

7.
靖玖玮 《天风》1994,(4):41-41
在《天风》里看到“随感录”这个栏目,觉得很好,认为也有必要写点什么,于是提起笔,随想随写,由感而发。 去年二月份,丁主教、罗冠宗秘书长来云南视察工作。作为教会的一分子,自然免不了有一些接触。当谈了许多问题以后,罗秘书长建议我读一读《云南日报》的一篇杂文《论宽容》。文章中这样写道: 有资料说,宽容是健身之道。又说。  相似文献   

8.
“形式逻辑首先也是探寻新结果的方法,由已知进到未知的方法。”(《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第132页)形式逻辑能从已知进到未知,这是恩格斯肯定了的。那么形式逻辑中的演绎推理,能否获得新知识,由已知进到未知? 有人认为,“凡人皆有死,张三是人,故张三亦有死。这里凡人皆有死的前提既已逻辑地包含张三亦有死的结论,请问这论式……对张三究竟增加了什么说明或解释?答曰:没有增加丝毫。”(《形式逻辑与辩证法》第55页)还有人说,上面的那个三段论,不过是把前提中所说的东西,在结论中“缩小范围再讲一遍,毫无新意”。我不想  相似文献   

9.
左东煜 《天风》2022,(6):23-23
看着书柜里的几本《天风》,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自己和《天风》之间的几个小故事. 我原来并不知道《天风》这本杂志.信主后,我心中常有感动,就会写一些小诗,聊以自娱.有一天,我无意中在教会的书报架上看到一本1998年5月的《天风》.我下意识地把它拿起来翻了翻,看到里面有《禾场艺歌》栏目,刊登的是原创的赞美诗.我能不能也给《天风》投稿呢?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我用平信的方式把自己的小诗《主啊!我算什么》投递了出去.不久,我就淡忘了这件事.  相似文献   

10.
人们大都认为扁鹊(秦越人)擅长于诊脉、发明了脉学,后世的一些脉学著作包括淳于意学医用的教材也大都冠以扁鹊之名。然而,仔细研读《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以下简称《扁鹊传》),却发现这是个误解,扁鹊本人并不是靠脉学诊断疾病的。  相似文献   

11.
清源 《佛教文化》1994,(2):26-28
主持寄语 收到这份从某个著名的海滨城市寄来的稿件——《第一次受供养》,我颇费踌躇:一方面,觉得是真和尚写真实的心路历程,既可为天下几多新戒比丘比丘尼鉴戒,亦能为俗家人真正了解和尊重佛门弟子提供一种沟通之桥,应当刊布;另一方面,又感为难:主角毕竟只是新戒青年比丘,似乎远不够“法门龙象”的标准,放到这个栏目合适吗?  相似文献   

12.
一字立骨法写文章讲究炼意、立骨。意不炼,不能深刻感人;骨不立,不能紧凑挺拔,炼意又立骨,则意深而文俊。文章的立骨之法很多,清人概括出的“一字立骨法”,就是其中之一。这种方法要求:通过一、两个字,把文章的“主心骨”树立起来,使文章的叙事、说理、描写、议论都有所遵循;文章的左曲右折,千变万化,都是为了把那个立骨之字写深写透。立骨之字写透了,文章也就成功了。据《史记》记载,年轻的张良在桥上遇一老者。老  相似文献   

13.
《写山水诀》是黄公望的一篇论述山水画画法的著述,是其绘画经验和艺术思想的总结。《写山水诀》中主要论述了画面的结构布置、笔墨设色、画法画理等内容,较全面地记载了其对前人山水画的风格技法的阐述及自身创作过程中的经验,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元代绘画理论的基本方向和实践状况,从文章的具体内容可以看出《写山水诀》中黄公望的山水画绘画观的传承与转变。  相似文献   

14.
读者来信     
读者付洪清同志最近给编辑部写来一封信,推荐台北建国中学施寄青、陈烨两位老师写的《上帝也算命》系列丛书。为此,编辑部将这封信编辑发表,其意义有二:一是了解台湾对相术、风水、占星、算命等封建迷信活动的批判;二是告诫大陆读者,希望写这类文章的作者,摆脱枯燥说教的文章风格,多从事实出发,提供令人信服的论据,使其“伪”、“虚”、“假”暴露无遗,以此达到辨伪和预防上当受骗之苦。  相似文献   

15.
路平 《天风》1998,(10)
近月,在《天风》编辑部,我听到从福建基督教两会妇女事工组的一次交流会上,传来一个消息:尤木花姊妹在村民直接选举中,以绝对多数票当选为村长。 我十分高兴听到这个消息,并感到:这不是一条“小新闻。”从一滴水可以看见太阳。这反映了当前农村在经济建设和民主建设方面的发展。在基  相似文献   

16.
卷首语     
年初写了一篇开场白,年底就算收场白了。提笔就跳出两个字:惭愧!惭愧什么呢?惭愧之一是零星听到过几句好话。好话出于什么呢?可能出于比较吧。和以前的《佛教文化》相比,如今印张多了,彩图多了,设计上也用心多了。如此而已。《佛教文化》原本已经站在一个台阶上了,那是从十几年前的台阶上一步步走过来的,只要一抬腿就能再上一个台阶。但不是所有人都希望我们再上这个台阶,年  相似文献   

17.
主张有所谓“扩充三段论”的人说, 凡人都能制造生产工具, 猿不是人, 所以,猿不能制造生产工具。是有效的“扩充三段论”,其理由无非是:一、大前提是区别命题;二、大项在大前提中周延。这两条理由是完全站不住脚的。“凡人都能制造生产工具”的形式是“所有M是P”,而不是“只有M才是P(即:凡P是M)”。也不是“所有M是所有P(即:凡M是P并且凡P是M)”。“所有M是P”的谓项不周延是绝无例外的。  相似文献   

18.
转化范畴在唯物辩证法中究竟处于什么地位?按照过去流行的讲法,它隶属于矛盾同一性,是矛盾同一性的一个含义。《哲学研究》1983年第4期发表了荣开明、赖传祥两位同志写的《转化是相对独立的总体范畴》(以下简称荣文),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文章认为转化过程本身不是矛盾同一性的一个含义,但转化的趋势和可能是矛盾同一性的一个含义。同时,文章把辩证法的所有范畴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认为矛盾转化与联系、发展是处于第一层  相似文献   

19.
李平心同志于一九五九年在《学术月刊》第六期发表了《论生产力的性质》一文,以后又继续在《学术月刊》、《新建设》、《光明日报》、《文汇报》等报刊上发表了一系列论著,到一九六一年止,他围绕生产力性质问题就写了约十七万字十五篇文章。他在这些文章中提出了一些值得研究和讨论的学术问题,在当时就引起了理论界的关注,并开展了一场规模颇大的讨论。当时的讨论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问题:一、生产力有  相似文献   

20.
一九八四年的高考作文,是给出两段话,让考生针对这两段话所反映的情况,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条件和要求是这样的: 有的同学说:“每逢作文,自己常常感到无话可说,只好东拼西凑,说一些空话套话,甚至编造一些材料。”有的老师说:“每次学生作文,我都辛辛苦苦地批改、讲评,但是学生往往只看分数,不注意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所以提高不快。”请针对上面两段话所反映的情况,联系自己和周围同学的现状,以对中学生作文的看法为中心,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题目自定。要求做到观点明确,有所分析,有真情实感。题目: 这样的作文,内容是写考生亲历的事,也是感受比较深的事,应该是不会感到困难的。但有些考生却望题兴叹,无从下笔。这些考生的根本问题是平常学习只知死记硬背,没有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怎样才能写好这类文章呢?下面我们从考卷中选了两篇比较好的作文,并请阅卷老师写了评析,以供初学写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