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婴孩乃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道教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意象.婴孩在道教中的含义丰富且深刻,概略言之,有无名、无欲、无为、守一、自然等意蕴.事实上,道教关乎长生久视的修行很大程度上是以重返“婴孩”之质来考量的,如:追求婴孩“精”之充足,追求婴孩“气”之冲虚,追求婴孩“神”之自然,等等.“婴孩”之简单寡欲、率真与自然等品性对于当代社会同样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历代帝王之中,宋徽宗可以称得上是一位技艺精湛的艺术家,他的书画修为极高,特别是他所独创的"瘦金体",已为众人所接受,成为绝世佳品。同时宋徽宗又是一位非常痴迷于道教的皇帝,道家所追求的充分自由超脱的主体精神,"无心"的审美态度,"淡而无为"的道教文艺观,以及对生命灵性的尽情抒发和追求,都影响了他的书法艺术及其内在精神,在他的书法作品中我们可以品味到道教所特有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3.
正成语身怀六甲包含着极为丰富的道教文化意蕴,表现出道教融汇中外文明的开放文化精神,却为人们日用而不知。身怀六甲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指称女子怀孕的成语。这个成语频繁地出现在明清以来的杂剧小说中,如《东周列国志》、《镜花缘》等等,可见在当时就已经成为市井的俗语。从字面上看,六甲似应是胎儿的代称,可为什么以六甲指代胎儿,人们却不甚明了。  相似文献   

4.
神仙道化剧是元杂剧的重要形式,也是道教文学、戏曲的重要体裁,其内容主要是演述道教修炼成仙、教化度人的故事.神仙道化剧的发端当在宋代之前.宋代洪迈《夷坚志·优伶箴戏》记载当时流行的杂剧内容,就常常可见儒释道各称诵其教的言论,可见儒释道都曾利用杂剧来弘扬自身的思想.据陶宗仪《南村辍耕录院本名目》的记载,金代流行的院本戏剧...  相似文献   

5.
黄勇 《中国道教》2005,(2):30-32
神仙思想是道教的核心信仰,追求长生成仙是道教徒的终极目标。在道教产生之前,神仙思想就已经非常流行。道教产生后,这种追求“自度”的神仙思想发展成为一种更为精致的、对成仙充满自信的“自力本愿”的神仙思想。作为一种旨在济世救民的宗教,为扩大宗教影响,于是,“他力本愿”,度人成仙的神仙思想开始流行起来。①六朝时期,宣扬“仙道贵生,无量度人”思想的灵宝派兴起后,度人成仙思想在道教传播中的影响日益扩大。针对只重视个人修炼成仙思想的局限性,灵宝派指出:“圣人传授经教,教于世人,使未闻者闻,未知者知,欲以此法桥,普度一切人也。…  相似文献   

6.
~~道教意蕴画选@刘波$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创作院~~  相似文献   

7.
神仙信仰是道教的核心所在,神仙居游的处所--洞天福地,自然成为道教信仰中必不可少的配套部件.洞天福地是道教各级仙真仙居、游憩之乐园,也是道门士众奉道、弘道、修道及通灵接真之圣地.  相似文献   

8.
顾恺之《洛神赋图》中的道教神仙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道教的信仰核心就是得道成仙,道教文化孕育出“神仙情结”,并构筑了一个完整的神仙谱系,即天神、地祗、人鬼和仙真的总汇。顾恺之《洛神赋图》中的洛神就是其中的一员。神仙世界是一个逍遥的世界,《庄子》书中记有“真人”、“至人”、“神人”和他们“不食五谷,吸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考察历史上道教的经典文献及教团活动,认为以往学界有关道教核心信仰的认识并不全面,即比较强调修炼者自己获得解脱的一面,而忽视了在此过程中帮助他人获得解脱的一面。事实上,"度己"与"度人"(度他)在道教中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乃是"成仙"信仰的一体两面;"度人"(度他)不仅是"成仙"信仰最终实现的必要条件,而且是推动道教教团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道教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紧密关联,道家、道教的科技成果是多方面的,其中养生方面的贡献尤为突出.道教养生技术及其相关理论是个颇值得研究的学术课题.在众多的道教养生术中,学术界对外丹术、内丹术、房中术、导引术关注较多,而有道教特色的服食术却鲜有学者深入探析.  相似文献   

11.
正道教舞蹈源自道教的斋醮科仪,融会了民间舞蹈元素,以道法自然的审美意趣,艺术化地呈现了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强调客观与主观、自然与人、身与心的统一。一道教舞蹈是伴随着各类道教斋醮法事活动而发展、形成的舞蹈艺术形式。上古的巫祝祭祀活动是道教斋醮科仪的最早渊源,早在夏代就有巫史之官。巫,就是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说文解字》)因此,这也可以说是道教舞蹈的最早渊源。北魏高道寇谦之作《云中音诵新科之城》,  相似文献   

12.
“承负”思想是《太平经》教义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发展和补充了“善恶报应”的伦理观,成为太平道立教的理论依据,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民众心理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就《太平经》“承负”说的内涵及源流、伦理意义与对现代社会的启示进行一个初步的探讨。一、承负说的内涵及源流对“承负”思想较为系统的阐述最早见于《太平经》。所谓承负,《太平经合校》卷三十九解释说:“为前,负者为后,承者,乃谓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失之,不自承者知,用日积久,相聚为多,今后生人反无辜蒙其过谪,连传被其灾,故前为承,后为负也。负者,流灾亦不由一人…  相似文献   

13.
道教内丹学是独具中华文化特色的生命超越理论和修道方式,经过千百年来道教内丹家们的不断探索,在与儒佛的抗争与交融中,道教内丹学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完整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工夫的“道教仙学”,它的主旨被概括为“顺凡逆仙”的“返本还源”之道。对道教内丹学中的“顺逆”问题的研究,就是对内丹学修道成仙的本体论基础的研究,它有助于了解内丹学成仙的可能性和它蕴含的对宇宙生命奥秘的洞见。本文详细论证了道教内丹学中“顺逆”问题的理论层级和丰富意蕴,从现代角度检讨了这一问题的理论效果,揭示内丹学本体论所可能蕴含的哲理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别概述了佛教和道教的神灵世界体系,并对两者的宗教意蕴展开了详细的阐释。以三界诸天、十方净土,洞天福地、三十六天等佛、道教空间概念为研究对象,对两者神灵世界体系的宗教义理和修行观念进行了比较,进而探讨了此研究对当代中国宗教文化建设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考察历史上道教的经典文献及教团活动,认为以往学界有关道教核心信仰的认识并不全面,即比较强调修炼者自己获得解脱的一面,而忽视了在此过程中帮助他人获得解脱的一面。事实上,"度己"与"度人"(度他)在道教中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乃是"成仙"信仰的一体两面;"度人"(度他)不仅是"成仙"信仰最终实现的必要条件,而且是推动道教教团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谢清果在2008年第1期《宗教学研究》上发表文章《试论文化道教》。文章指出,"文化道教"是在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对话交融的思想背景下,酝酿产生的一种文化理念。它  相似文献   

17.
道教“鬼律”是道教的律法,是对为祸人间的鬼怪进行处罚的律文。在早期正一派的《女青鬼律》、《玄都律文》等经典中,“鬼律”就已经出现,但均已亡佚,所以在今本的《女青鬼律》和《玄都律文》中都未见“鬼律”。“鬼律”主要用于正一派的驱邪法术,当正一道士在驱邪时,以“鬼律”作为他们处罚各种为害人间的鬼怪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铁瓦仙,本名团苍观仙,位于江西省罗霄山脉中断,紧邻革命圣地井冈山和国家森林公园桃园洞,海拔1784米。相传湘赣粤三省界有一条龙脉,龙首在鹿原陂炎帝陵,龙尾在广东南华寺,龙的腹心便是“铁瓦仙”。关于铁瓦仙的传说有几个版本,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是:炎陵有“五子”(即神农天子、罗浮孝子、铁头太子、孟姜女子、钟馗才子),铁瓦仙就是铁头太子的修道之处。铁头太子乃一绿林好汉,杀富济贫,深得民心。后率农民起义失败,便抽身隐逸,在这绿水青山、翠碧丹崖中修道养性、放情山水。整日穿布衣,着草屐,枕顽石,卧藤床,不问尘事。仙逝后,人们为了纪念…  相似文献   

19.
道,是道教徒的最高信仰,道教哲学的最高范畴。从南北朝起,道教效仿佛教佛、法、僧三宝的名目,立道、经、师三宝,作为道教徒归依的对象,三宝以道为首为本。道教诸派的教旨不无歧异,但莫不以道为最高信仰和最高哲学范畴;道教教义随历史的进展而发展演变,但以道为最高信仰、最高哲学范畴,则始终未变。这大概是源流各异、名号不同的诸多教派所以能被统称为“道教”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中国宗教》2022,(11):93-93
道教医药学是在道教文化中发展起来的医药学。这不仅是因为道士以医术弘道,促进了它的发展,而且是由于这类医术和药物本身就含有道教修行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