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哲学应对人类进步有更大贡献--访蒙培元研究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问:您的<情感与理性>一书最近已经面世,书中您注重在与西方哲学的比较中阐发中国哲学的特质.但一段时间以来,哲学界对中西哲学之间能不能比、如何比等问题似乎还颇有争议,近来又有"回到中国哲学自身"之类的主张,对此您怎么看?  相似文献   

2.
在精神哲学意义上,现代中国伦理道德发展遭遇三大问题:道德僭越伦理,理性僭越精神,道德理性僭越伦理精神;相应存在三大病症:无伦理,没精神,道德理性泛滥;必须进行三大回归:伦理回归,精神回归,伦理精神回归。三大回归必须探讨三个前沿性课题:在人的精神发展和精神世界中,到底伦理优先还是道德优先?伦理道德到底期待理性还是期待精神?中国伦理道德的精神哲学形态到底是"道德理性"形态还是"伦理精神"形态?伦理是人类的家园和"安宅",精神是回归家园的达道。伦理与精神既是中国基因和中国传统,也是中国话语,"走向伦理精神"是现代中国伦理道德发展的精神哲学之路,它期待两个哲学觉悟或哲学革命:由"应当如何生活"的道德问题意识向"我们如何在一起"的伦理问题意识的革命;由只是作为社会存在反映的"意识论"向主体建构的"精神论"的革命;简言之,"伦理"革命,"精神"革命。现代中国伦理道德的精神哲学形态是"伦理精神形态"。"伦理精神形态"是植根中国传统、针对现代问题、追求伦理理想和伦理信念的中国话语与中国形态,是伦理道德发展的现代中国精神哲学形态。  相似文献   

3.
蒙培元先生的儒学情感理性思想的核心是“情即理”,它既不是情感加理性,也不是符合理性的情感或情感与理性的混合体,而是情感本身自有理。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西方传统理性概念的理性思想,能够真正将中国哲学的理性思想与西方哲学的理性思想区别开来。蒙培元先生所首创的儒学情感理性思想是他对中国哲学和哲学最为重要和最为独特的贡献,这一思想从新的视角揭示了中国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的本质的精神特质,为中国哲学的现代化转化开辟了新的道路,树立了新的范例。  相似文献   

4.
当代著名哲学家、中国哲学史家蒙培元的情感哲学,学界称之为"情感儒学"。他提出了"人是情感的存在"、"情感是人的基本的存在方式"、"儒家哲学是情感哲学"等一系列重要命题。他的哲学思想有"主体""心灵""超越""境界"与"自然"这几个最重要的关键词,并由"情感"观念贯通起来。他有一个重要命题即"情感可以上下其说":往下说,情感与生理心理相联系,就是主体心灵的感性层面,即是一种形而下的自然经验;往上说,情感与实践理性相联系,乃是主体心灵的超越层面,即是一种形而上的超越体验。情感儒学实可谓两千年来儒家主流哲学之大翻转,即颠覆了以宋明儒学为代表的"性本情末""性体情用"的观念架构,回归孔孟的情感本源观念,由此引发了当代儒家哲学研究的"情感转向"。  相似文献   

5.
樊浩教授所提出的"西方四德的人性结构是‘理性+意志’;中国四德的人性结构是‘理性+情感’"的两命题,经讨论或许可以得出:西方四德智、义、勇、节的主体依序是"理智、意志、愤情、欲情",或"理性、理性欲望、2感性欲望"或"理性、3非理性"或"理性、3欲望",未必可归结为"理智/理性+意志"。关于中国四德(或儒家四德,或孟子四德),樊教授归结出"四德—四心之中,3/4的是情感,1/4的是理性,是一种‘理性+情感’的并以情感为主体的特殊人性结构",对孟子哲学来说大抵是合理的,唯儒学各家的说法细节不一,无法一概而论、一体适用。  相似文献   

6.
曾振宇 《周易研究》2001,3(2):63-72
"天人关系"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这一基本问题在<易传>中表现得比较典型.<易传>之"天"概念蕴涵自然、自然规律、义理、天帝、阳气等数重内涵,逻辑内涵混杂,外延不确定.中国哲学之"天"从未获得"纯粹的哲学形式",天不是一个纯粹哲学概念,只是一个前哲学概念.实际上,气、道、理等中国哲学主干概念具有同样的哲学性质.学术界有必要共同讨论一个问题中国有哲学概念如何可能?  相似文献   

7.
作者将《纯粹理性批判》视为康德哲学的“哲学全书”,认为它不仅是对“我能够知道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而且也是对理性关切的另外两个问题,即“我应该做什么?”与“我可以希望什么?”问题的回答;同时,康德对于“知识”与“希望”的探讨最终都是为道德服务的。康德通过先天综合不但解决了自然科学如何可能的问题,而且一举解决了道德及其基础———自由如何可能的问题,从而使哲学不但具有了超越时代与文化的自明的有效性,而且也展示出其道德———实践的优先性,这使得《纯粹理性批判》成为了自然科学时代具有“世界公民”性质的实践哲学。  相似文献   

8.
饶涛 《哲学动态》2005,(7):71-73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以人的实践活动为中介而对人与世界关系的理性思索.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深刻地体现了时代精神的变革与社会现实的发展.随着哲学界对自身理论反思的深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当代中国哲学家文库>(以下简称"文库"),本"文库"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当代中国的社会变革,对哲学界关注的重大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对于推进当代中国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观整个"文库",主要有如下三个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9.
阴-阳与心     
西方哲学把心智看作不掺杂情感的纯粹理性,东方思想家倾向于认为情感和理性从根本上不可分割,纯粹理性的和非情感性的心理机能不可能存在。因此,东方思想家更多用"心"而非"心智"思考人的心理状态。人的心理状态最好从"心"的角度来理解,因为在我们的功能性的心理状态中,情感无处不在,任何情感都具有一个基本的阴-阳结构,在没有情感参与、纯粹理性的基础上,心智不能正常地发挥作用。所以,我们的心理功能必然是一个整全的、兼具情感与理性的"心",从而最终是基于阴阳的。但是,从过去的数千年直到今天,亚洲的哲学家事实上都极少从哲学的角度运用阴阳概念,本文抛砖引玉,意在使亚洲哲学家意识到自身的哲学传统会使世界哲学的发展受益颇多,而阴-阳则可能为这种哲学上的启发性提供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契机。  相似文献   

10.
休谟的经验主义哲学观点与现代心理学中的实证主义有一脉相承的关系,他认为理性的作用必须通过情感这一中介,"理性和判断由于推动或指导一种情感的确成为一种德性的间接原因."[1]休谟的同情为理解人际交往中的情感变化提供了参照,本文试图用这种"情感传导"来说明心理治疗中的人格变化的实质,并发掘其对现存心理治疗缺陷的矫正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物理学?什么是法学?或者什么是政治学?这些问题可以有很明确的答案,因为这些学科的对象和界限很明确.但是,如果问"什么是哲学?"那么答案就不那么简单.在不同哲学家那里,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各不相同.在中国,通行的说法是"哲学是一种世界观".问题是,几乎所有科学都是一种世界观,至少是构成世界观的一部分.谁能否认物理学也是一种世界观?如果说哲学是一种世界观,那么,它恰恰是一种最可有可无的世界观.因为作为世界观的哲学完全依赖于其他学科.所以,把哲学视为一种世界观不仅无法使哲学与其他学科区别开来,而且将使哲学丧失掉作为一门学科存在的理由.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深入考察西田哲学,并结合作者自身的经历,探讨了"日本哲学的哲学性难题"和"在日本的哲学的可能性"问题.指出,西田哲学尤其是 "场所的逻辑" 是以"在希腊乃至西欧之外也可能存在哲学"、"不仅能动性有意义,情感即被动性也具有重要意义"、"'存在'和'有'不具有当然性" 等认识为前提、而且是在要澄清其中大部分问题的方向上进行的思索.在思考日本有没有哲学的问题时,西田哲学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禅宗思想是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儒道文化相融合后并以佛教思想为主旨的中国化佛教思想。禅宗在"见性成佛"中所达到的本我境界,实质上是一种审美境界。在这种境界中,作为意识主体得到的不是客观理性的深化认识,而是情感净化后满怀欣喜的感性认识的升华。禅宗思想对我国传统哲学、美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中国哲学关于理性的学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理性”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名词。但是,理性一词,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却属罕见,理性是一个来自西方的翻译名词。中国哲学中有没有与现在所谓理性相当的观念呢?回答是肯定的。我认为,《中庸》所谓“德性”,《易传》和《大学》所谓“明德”,就是指理性而言。而宋儒所谓“义理之性”就更与理性相似了。理性的意义、性质与作用,是哲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  相似文献   

15.
贺来 《哲学动态》2012,(9):30-35
一"中国现代哲学":一个需重新审视的课题中国有属于自己的"现代哲学"吗?这似乎是一个毋需追问而自明的问题。我们可以列举出中国进入现代以来在中国哲学舞台上活动过和活动着的形形色色的哲学流派、哲学思潮、哲学人物,可以用  相似文献   

16.
试图抛开"中国是否有哲学"的本根性追问与"中国哲学是否合法"的语境性设问,也暂时搁置"中国哲学如何建构"的宏大叙事理路,是因为我们必须回到我们依然"在场"的真实内心,必须面对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与问题",那就是"中国哲学意义维度为何"以及用何种方法使之恰切地呈现。当下的"中国哲学",有三种连续性的意义:一是奠基性的中国古代哲学(也许说"思想"更理想),其意义自在于经典文本与传统中,它的本真呈现应运用经典解释学方法;一是生成性的中国近代哲学,其意义他在于与西方哲学比较中,它的确当表达应运用哲学解释学方法;一是展示性的中国当代哲学,其意义自为于激越当下的生活世界中,它的理性提升应运用现象解释学方法。  相似文献   

17.
现代中国哲学形而上学建构经历了于中国哲学中寻找形而上学,认识到中国形而上学具有独特的形态和特别的文化意义,融会中西思想综合创新,反对中国形而上学观念等环节.现代中国哲学的"本体论"包含了两个有待进一步澄清的问题,一是中国思想中本有的道论是不是一种本体论?二是中国古代的本体论与西方哲学的本体论是什么关系?只有将中国本有的...  相似文献   

18.
关于中国哲学研究的几点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哲学事实上早已存在,只是没有"哲学"这种称谓而已.现时代的中国哲学是中国哲学传统在现时代的新开展,是一门能够指导现时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的学问.体现时代精神的中国哲学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有助于民主法制建设,有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由于全球性哲学问题的出现,中国哲学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哲学特别关注人生问题和价值问题,似乎更贴近现时代世界哲学的主题.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葆有中国特色、适应全球化大趋势的中国哲学将有光明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方旭东在其论文《道德情感是能力吗?──论牟宗三对康德"道德情感"概念的误读》中批评牟宗三对康德"道德情感"概念的误读。经我仔细检查方旭东的论点,发现牟宗三受限于英文译本或疏忽,的确有若干误译康德文本之处,但情节并不严重,基本上无碍于他对康德思想的正确把握。反倒是方旭东,由于他自己对康德哲学的隔阂,严重误读了康德的"道德情感"概念。  相似文献   

20.
生存与理性     
邹诗鹏 《学海》2001,(2):84-88
传统哲学与现代存在主义哲学都没有合理地理解人的生存与理性的内在关联传统哲学把理性与生存的关系看成是"纯粹理性"对"实存"的逻辑生成;而现代存在主义则把人的生存直接看成了非理性问题.非理性作为"能够自我意识到的本能",本是构成生存理性以及理性地阐释人生存的关键环节.理性对人生存的内在规定性具体体现在第一,理性理解人的生存,理性是人生存的具体的、历史性的表现,它本身就经历了从实存性向生存性的提升.第二,理性作为内蕴于人生存活动中的具有对象性功用的属性,又对人生存起着反省及评价的双重作用.第三,作为对生存性及生存意义的理解,理性必然从总体上引导着人的现实的生存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