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在当代家庭中,你可能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对话,妈妈说:“把手机放下,快去写作业。”孩子说:“不要,让我再玩一会。”父母便会陷入两难的境地,究竟是放任孩子继续玩,还是冒着争吵的风险夺走孩子手里的手机?在各式各样电子设备层出不穷的当下,我们随处可见青少年沉浸在网络世界中的现象。这些设备为他们提供了高效的学习、交流、获取信息的途径,却也在另一方面凭借其高度的娱乐性和成瘾性,成为了家长眼中的洪水猛兽。在他们看来,青少年玩手机会占用大量学习、  相似文献   

2.
观阶段农村初中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多数孩子出生后父母就外出打工,把教育抚养孩子的任务推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留守儿童”现象严重。这些年迈公婆的教育理念远远跟不上现代信息社会的需要,只一味地满足孩子的需求,导致学生产生“小皇帝”“小公主”思想,这就给学校教育特别是班主任工作带来新的压力。因此,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对300名6个月至3岁的儿童进行了抓物的实验。发现1岁以内儿童的左、右手率在50%上下,随年龄增长,右手率逐渐增加:1—1(1/2)岁为69.4%,1(1/2)—2岁为71.3%,2—2(1/2)岁为76.9%,2(1/2)—3岁为81.5%。男、女存在差异,男孩右手率较女孩高。实验中出现双手抓物现象,但1岁半后此现象迅速减少。父母双方或一方为左利者,其孩子的左手率比那些父母为右利者高。此外,孩子抓物时对不同颜色物品和玩具则呈现选择性倾向。  相似文献   

4.
隔代害     
由于没有父母在身边,孩子们自然少了一层顾忌,加上隔代家长的溺爱,许多孩子走上了一条与其父母预期不相符合的成长道路,从而形成“隔代害”现象。  相似文献   

5.
拒绝上学指学生不是由于家庭贫困或生病,而是由于某种心理、情绪、身体或社会的原因而不去学校的现象。欧美最早进行研究,日本进行了五十多年的研究。该文介绍日本此现象的称呼从“学校恐怖症”、“拒绝上学”到“不去上学”的演变;日本学者从家庭、学校、社会方面对此现象进行的归因;拒绝上学的行为机制,如分离焦虑、情绪障碍、家庭关系不良;还介绍了日本教育部使用的小泉英二的分类。最后提示该现象在我国发展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正>家庭中,相对于孩子,父母总是强势的一方。对于孩子身上暴露出来的“待人不礼貌”“不愿意与小朋友分享玩具”等等“小毛病”,父母总是倾向于把问题原因归结为“孩子天生性格如此”“自家孩子就是不如别人”等客观因素,很少从自身找原因。殊不知,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最重要的模仿对象,而模仿正是孩子习得技巧、获取行为规范的重要途径。毫不夸张地说,孩子身上的问题,基本上都能从父母身上找到影子;孩子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时下,家长们普遍关注子女智力开发和知识教育,认为孩子的聪明与否取决于智力发展水平,甚至于过份推崇智力测验,而把智力商数(IQ)看作是孩子是否成才的唯一条件,从而步入家庭教育的误区。“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家长们心急急情切切地希望孩子成绩一天一个样,于是乎,强迫孩子识汉字、背唐诗、学外语、做算术,有的甚至走入强迫孩子背词典,背平方立方数的极端;不惜重金追赶潮流让孩子练琴、学画、玩电脑者有之;人为地增加强度、难度,进行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施行各种教育计划或方案者有之。似乎这样填鸭式辅导、全方位“轰炸”就  相似文献   

8.
现在许多父母反映,孩子的语言听不懂了,什么“报告”是请吃饭:“bb”表示再见,原本孩子讲英文听不懂,连说的中文也听不懂了。随着e时代的来临,网络正悄悄地影响着两代人的关系。很多父母比较注重孩子身边交的朋友,可是隔了一层网络的薄纱,父母们似乎没了辙。另外,孩子和父母的共同语言也逐渐减少了。孩子在网络上查看资料或制作,父母总怀疑孩子在打游戏而采取“封网”措施。问他们吧,孩子们居然说:“说了你们也不懂!”显然,由于孩子自我意识的  相似文献   

9.
当今,道德失衡或道德滑坡是一个严峻的现实,成为社会刻不容缓的一个问题。那么,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何处?即道德失衡或道德滑坡的实质、成因是什么呢?如果我们将道德失衡或道德滑坡视为“精神现象”,那么,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存在决定意识”这一最基本的命题,笔者认为,当今社会的利益失衡是道德失衡或道德滑坡的主要成因。为什么?因为“义”和“利”是始终捆绑在一起的。谁都不会否定,作为道德范畴的“义”是一种“精神现象”;而“利”,则是一种“物质现象”,一种经济现象。所以我国社会自古以来就有“义利之辨”。“辨”之实…  相似文献   

10.
从孩子呱呱坠地起,父母就盼着孩子能快点长大,可随着孩子一年年地长大,却平添了许多烦心事。因为,进入青春期后,以前听话的“乖乖女”、“乖乖儿”不知怎么就变得像头牵着不走、打着倒退的犟驴了。教育处在青春期叛逆状态的孩子,是件很棘手的事:打骂不行,因为打骂只能增加孩子的对抗情绪和叛逆心理;说教又被孩子当作了“耳边风”;放任不管更是不行,因为孩子们那并不成熟的个性和主见,不约束的话,难保他们不会出现行为偏差甚至滑向歧途:“家有‘逆子’怎么办?”这成了困扰孩子开始步入青春期的父母们的难题。当父母们发现,许多传统的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佛、道、禅均为人们关注的研究热点,尤其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宗,由于其在中国思想史上独特的风采,引动了千万人之心,社会上兴起了阵阵“禅宗热”。然而,观览书市上种种谈禅之书,或“禅外说禅”,泛泛而论;或大量翻译日本学者的论禅之书,未触中土禅法特质。如何把禅宗作为一种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放到中外  相似文献   

12.
单亲家庭是指一些只有一位母亲或一位父亲所带领的家庭,其成因主要是离婚、分居、配偶一方死亡或出走.其次就是未婚妈妈或未婚爸爸独立养活儿女.今年来随着父母离异或其他因素,单亲孩子成了一种现象,教育也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这群孩子,要么由母亲或者父亲单方面照顾,要么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代为照顾,有的甚至寄放在亲戚、朋友家中,如何让这样的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是我们一直研究的问题.下面就笔者班上一个单亲孩子的案例来谈谈自己的想法、做法.  相似文献   

13.
<正>孩子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更是一个家庭的未来。每个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教育孩子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更是父母的责任。家庭教育本应该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在融洽的亲子关系基础上,父母用自己的学识、人格影响孩子,助力孩子的成长。可是当下教育孩子却变成了全民的焦虑:“起跑线”焦虑、择校焦虑、升学焦虑等等,“教育焦虑”变成了当下的热点话题。  相似文献   

14.
走向21世纪的健康新概念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耿文秀 《心理科学》1998,21(3):258-259
97年暑假后开学不久,浙江新闻界相继报道了本省一学生以较优成绩被外省一重点大学录取,但报到后仅一周便因为想象而回了家,其父只好为其办了退学手续。这一退学事件触动了很多家长,杭州一位母亲致电报社,谈及其正在重点高中就读的孩子要求:将来上大学时,需母亲“陪读”以照顾生活,并说:“我会告诉同学,你是我带来的保姆。”其实这并非是一偶然的、特殊的或罕见的事件。前两年中日青少年友好联合夏令营中,中国孩子表现出来的心理健康问题和心理素质很不理想就已经引起了有识之士的深深忧虑。上海《文汇报*教育园地”或“教卫新观…  相似文献   

15.
做家长的都企盼自己的孩子成名成家。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他们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有时却没有注意到自己对孩子的评价也直接影响着儿童的成长。有的家长看到孩子做错了一点事,便大发雷霆,指责孩子“笨蛋”、“没出息”;有的家长当着孩子的面向外人诉说孩子的种种缺点,为了不让孩  相似文献   

16.
从孩子呱呱坠地起,父母就盼着孩子能快点长大,可随着孩子一年年地长大,却平添了许多烦心事。因为,进入青春期后,以前听话的“乖乖女”“乖乖儿”不知怎么就变得像头牵着不走、打着倒退的犟驴了。教育处在青春期叛逆状态的孩子,是件很很棘手的事:打骂不行,因为打骂只能增加孩子的对抗情绪和叛逆心理;说教又被孩子当作了“耳边风”;放任不管更是不行,因为孩子们那并不成熟的个性和主见,不约束的话,难保他们不会出现行为偏差甚至滑向歧途。“家有‘逆子’怎么办?”这成了困扰孩子开始步入青春期的父母们的难题,当父母们发现,许多传统的教育方式已不能见效,这时,不妨换一种心态,变化一下方法,试试“另类”教育法。  相似文献   

17.
<正>一、家长来信:我家女儿小文去年因为抑郁和焦虑的原因休学了。当时是初二上学期,期末考试之前。那段时间,孩子的状态很不好,整天浑浑噩噩,早上起床困难,还说人生没有意义,想死。学校心理老师建议家长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心理医生给孩子做了测评,结果是“中度抑郁”“中度焦虑”,开始服药。因为孩子觉得状态特别不好,所以我们办理了休学手续。  相似文献   

18.
你知道这样一句话吗?——“要想对方成为怎样的人,就评价他是怎样的人。”这句话是有心理学方面的依据的。还是让我们引用下述两个实例来说明有关现象吧。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詹姆斯·温叙述说:一个大家都认为无可救药的孩子被带到他那儿去治疗。这个孩子刚到那儿时,似乎很不高兴,一句话也不说。但他从孩子父亲不经意地说出的一句话中找到了病因。孩子父亲对他说:“这个孩子没有任何优点,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糟糕的孩子。”于是,他努力去  相似文献   

19.
意雯 《天风》2017,(7):57-57
[中国经济网]最近,有媒体以“中产阶级”之名,报道了一种现象:在一个商场,有位小朋友找同伴玩耍,因为没有英文名被拒绝了。英文名意味着小朋友已经开始到补习班学习英语了,而没有英文名的孩子因此被瞧不起。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通过孩子的教育来定义自己的“身份”,在教育上的花费甚至变成了区分阶层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20.
孩子说谎,一般起于3—4岁,尽管五花八门,归纳起来不外乎“趋乐”和“避苦”两大类。 “十个孩子九好强”,为了博得赞扬而说谎,就是由“趋乐”心理导向的;而孩子更多的说谎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