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佛言祖语     
《法音》1988,(1)
复次佛子,如来智慧无处不至。何以故?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唐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丘一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  相似文献   

2.
欲望,指对事物的执着、贪爱而生起的一种无明思维.息心,指消除妄想执着.去欲息心,指的是消除外欲,内心清静无为,合乎自然之道. 首先,去欲的根本在于息心.《道德经》第1 2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试问人世间谁不愿意过五光十色、绚烂多姿的生活?世人总是想拥有再拥有,得到再得到,永远都无法满足内心无止境的欲望,但却不知道一味地追求和贪婪,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相似文献   

3.
正《论语》中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意思是遇事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那就可以避免他人的怨恨了。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不被他人怨恨呢?辛弃疾任镇江安抚使时,遭到金兵围困,按约定陈亮三天内引兵救援,与辛弃疾内外夹击金兵。到第五天,依然没有陈亮的消息,城内几近粮竭,第七天,陈亮才率兵前来,里应外合很快攻破金兵。大家以为辛弃疾会指责陈亮失信,没想到在听完陈亮  相似文献   

4.
各位居士发心来这里参加佛七,因缘很殊胜。我本人对各位的精进心、勇猛心、向道心感到非常敬佩。不少居士希望我能经常给大家讲讲佛法,但由于教务工作比较忙,所以各位这种愿望没有能够及时满足,很抱歉。今天已经是佛七第四天了。前几天,明哲法师等已经给各位开示了很多,而且有许多人经常在这里参加佛事活动,经常听各位法师讲法。我今天仅就念佛与修定应注意的问题,根据佛祖的言教,同各位谈一点体会。我们这次举行的是念佛七,严格地说,念佛也是禅定的一种。大家每天念的回向文中就有“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如入禅定”的话。念佛的人都希望得念佛三昧。三昧就是正定。念佛三昧也就是念佛的正定(或禅定)。念佛如果不能念到一心不乱,念佛就  相似文献   

5.
"颠倒说"一直占据着马克思与黑格尔关系的核心位置。阿尔都塞认为,"颠倒说"无法理解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变革的真实内涵,应该用"结构的改造"即从把黑格尔的"简单内在本原"改造为"多元决定"来看这种变革。这一点被拉克劳、墨菲等后马克思主义者继承。"颠倒说"应该被重新理解为一种"清算"或者是"重新退回",否则,将一种意识形态颠倒终究还是一种意识形态。由此带动了当代激进政治哲学对"回到政治事物本身"的积极倡导。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变革还蕴含着"矛盾的不平衡发展的法则",这一点被导向成为当代历史唯物主义空间转向的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6.
箴言     
"主啊!若我的弟兄得罪了我,我该宽恕他多少次?直到七次吗?"耶稣回答说:"我不对你说:直到七次,而是到七十个七次。"——《新约·玛窦福音》第18章21-22节  相似文献   

7.
佛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无有馀乘若二若三。三世十方诸佛,法亦如是,虽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词,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证得。过去诸佛皆以小乘引诱,然后令入究竟一乘。故往波罗奈国,转四谛法轮,度侨阮如等五人,渐渐诸处,乃至千万。亦为求缘觉者说十二因缘,亦为求大乘者说六波罗蜜。中间又为说甚深般若波罗蜜,淘汰如上声闻,进趣诸小菩萨。渐渐见其根熟,遂于灵鹫山开示如来知  相似文献   

8.
张如琳 《法音》2008,(4):53-53
2月28日至3月6日,应香港宝莲禅寺第七代住持智慧大和尚邀请,以扬州高旻禅寺德林退居老和尚为团长的法务团一行29人.赴香港宝莲禅寺主持了一年一度的"禅七"法会。香港宝莲禅寺已有百年历史,法系曹洞宗,脉承金山,有南天佛国之称,为香港四大禅林之首,每年正月二十二日至二十九日举行"禅七"法会。但皆因受女众不得进禅堂祖训的制约,"禅七"活动的人数少,规模小,难以满足信众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正"不二法门"在佛教理论及实践中是深达般若、了悟无生的了义义理。在学术研究上,"不二法门"是佛教哲学了义义理的核心,也是种破除对二元思维之执着的思辩方法,它不同于西方哲学上的线性二元逻辑思辩,而是一种"圆顿思辩"。"不二法门"破除了对二元见解的执着,但又不落入任何文字言语和思维的窠臼里,而能够依  相似文献   

10.
正《圣经》告诉我们,主耶稣受难时在十字架上说了七句话,耶稣为什么在十字架上只说了七句话呢?在圣经中"七"是个圆满的数字,比如:七件圣事、七罪宗、圣神七恩、一个星期七天……耶稣说了七句话。这七句话,好像一座房屋开了七个窗户,从窗户可以看到屋内的一切。同样,从耶稣在十字架上所说的七句话,我们就知道主在极度痛苦中,生  相似文献   

11.
憨山大师     
佛言:“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心即是佛。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夜睹明星而彻悟,即是洞见自心。他曾赞叹道:“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此后,佛说法四十九年,大小三百余会,即是让众生放下执着,洞见自心。故古德云:“吾佛大法,以识心达本为宗极,以忘情默契为入门。”那么,人们如何才能开悟呢?俗话说:“鸡寒上树,鸭寒下水”,因每人机缘不同,故其开悟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从本期始我们将简单介绍一些古德开悟的经历,冀发幽光于万一。  相似文献   

12.
佛法认为“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我们凡夫障深慧浅,无法直接证入无上菩提,必须假借一法来修行,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佛菩萨针对不同根性的众生而开讲的。佛教的一大特色,即寓教义于各种艺术形象,如寺庙、佛塔、雕塑、壁画、故事等,但不是现代学科体系那种意义上的艺术,而是佛理的形象显现,直接感化众生,开启众生之悟门,以达到普渡众生  相似文献   

13.
将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第六和第七卷中论述的实践推理形式排除在审思之外是不恰当的,事实上跟第三卷的所谓"手段-目的"样式一样,亚里士多德在第六和第七卷中所谓"规则-案例"样式同样在讨论审思的形式。第六、第七卷中亚里士多德将实践理性的审思称为关于实践行动的推理,但是它完全不同于理论三段论,称之为实践三段论有误导之嫌。区别于理论推理,实践推理的大前提都跟人的善好、规范性的"应当"、欲望有关。而人的善好和幸福这个领域并不是理论思考的范围。实践理性所关涉的,无论是理论还是对象,都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出现欲望和大前提冲突、大前提之间相互冲突的情况。一个真正有实践智慧的人,会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努斯觉察到具体的道德特征,从而把握到适用的大前提。  相似文献   

14.
山水画大师黄宾虹,是我国绘画史上的一位巨擘。他为中国画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创新出"五笔""七墨"法和"黑山水",而这些都源自于其"师古人之心,而不师古人之迹"的观念,自身的浪漫情怀,海纳百川的宽广胸襟,执着而达观的秉性,博学多识的国学修养,其丰富多彩的经历激发的对中国传统绘画的醒悟。而"七彩"墨法的问世,也成就了黄宾虹一世的英名,使其千古流芳,名垂青史!  相似文献   

15.
《坛经》中慧能关于"动"的讲法大致从两个层面上进行:在内与外的层面上慧能认为所言"动"者为妄想心动,而外在万法无有动与不动;在身与心的层面上慧能认为所谓"坐禅"不在于"身不动"而在于"性不动"。慧能此观点的理论基础是真如与念体一不二这种心的结构,故其强调在具体修行中要于动中达到不动,在念念不住的有动之心上保持性之不动而不染万境。慧能的"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不仅是禅学思想,其更重要的意义是对僧人在坐禅等修行方法中误区的提醒和破除。  相似文献   

16.
一只小蚂蚁要爬上一段高墙,它吃力地爬着。因为风,它掉了下来,这已经是第七次。然而,小蚂蚁轻蔑地看了看高墙,又从原处开始了第八次冲锋……每当读到这儿,我总要感到一些悲壮。可怜的小蚂蚁啊,既然已经是第七次跌倒,为何依然要从原地往上爬呢?小蚂蚁是执着的,但它执着  相似文献   

17.
宽恕之道     
“那时伯多禄前来对耶稣说:‘主,如果有弟兄得罪我,我该宽恕他多少次呢?直到七次吗?’耶稣回答说:‘我不对你说七次,而说七十个七次’。”(玛18:21-22)在这里我们必须明白,主耶稣所说的七十个七次,当然不能理解为四百九十次就可以了,而是要我们不断地宽恕别人。为什么要宽恕别人呢?因为主耶稣说:“如果你们不从内心宽恕你们的弟兄,我的在天之父也必将同样对待你们。”(玛18:35)为什么要不断宽恕别人呢?因为我们常常犯罪,也不断常常祈求天主宽恕我们。如果我们不遵照耶稣的教导,不断地宽恕别人的话,那么天…  相似文献   

18.
有人说,读懂了一些《维摩诘经》,心量不自觉的扩大了,不再局限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婆婆世界,也不会局限于向往的净土世界,而扩展到了无限的空间。执妄想是空,妄想即是般若。执般若是有,般若即是妄想。有几本书会影响到思维方式?有几本书能颠覆已有的思维方式?这本书需要细品,让读的人在微妙的改变只有一个词:亦正亦邪。只有一句话:哲学不是摆设,是处理事情的具体方法,而且甚是实用。  相似文献   

19.
妙华 《佛教文化》1994,(3):23-24
主持寄语 日前我去看望一位年过花甲的长者,进门吓了一跳:他在倚墙倒立!待他老人家将自己顺过来之后,问讯练的何功?老人哈哈一乐,擦擦脸说:什么功也不沾边,只不过坚持练此倒行、倒立之法有年,故尔红光满面、心气舒坦、精神头足!现在将这则趣事拿来,如果硬要比附本栏的“于颠倒中显精神”,恐读者有以为图解之嫌。但往深里想想,既然人之身体时常可以如此颠倒,其效甚佳(当然绝非人人都可去试),那么人的精神又为什么不应当“颠倒”一番——顺便建议您联系上期第25页的“人生颠倒是情痴”一块读,“颠倒”果有大乐、大悟在其中否?  相似文献   

20.
颠倒的世界     
进入不惑之年,想起孩提时奶奶说的:话颠倒。在现实生活中,往往由于一种或多种因素作用,时常把时空中的事情弄颠倒了,出现了颠倒现象,就是这些颠倒的现象,组成了颠倒的世界。世界上许许多多的颠倒,使人的需要变成失常,把希望变成泡影,把喜悦变成愤恨。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鸡蛋的,这是共认的颠倒。是非颠倒,黑白颠倒,真理变成了谬误,而谬误却变成了真理。以无序对有序,有序自然成了无序,在学校里,该讲课的去听课,而该听课的去讲课,用功者老不及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