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辟谷术是道教的一种养生方法。辟谷也称断谷、休粮、绝粒,指在修炼的某一阶段内不食五谷类食物,而身体仍可以维持“不饥”、“不饿”的状态。辟谷术起源于战国时期的神仙方士,庄周在《庄子·逍遥游》中就曾经绘声绘色地描述过这种能行辟谷之术的神人:“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秦汉时期,在方士中就已流行不食五谷的长生术,出现了一些辟谷之士。《史记·封禅书》谓:“是时李少君亦以祠灶、谷道、却老方见上,上尊之。”《史记·留侯世家》也有张良“乃学辟谷,导引…  相似文献   

2.
庄子与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向来以"老庄"并称。庄子对老子道的思想的继承和发扬,早在《史记》内就有记载。《庄子》一书从头到尾以道贯穿,每一篇都以道为纲。《老子》说道是万物的祖宗,上帝也不例外。《庄子》说道产生了鬼神和上帝。在鬼神问题上,庄子用事例告诫人们,真正的鬼神是在于人间人为的鬼神。庄子还举出小鼠知道在神坛下打洞可以避免烟薰和挖掘之祸,以此否定了神灵的存在。在神仙问题上,《庄子》一书内没有一处有神仙这个称谓。《庄子》所描写的至人、神人、真人、天人、圣人,是庄子用寓言手法比喻为他的理想化身,这些人是品格高尚的凡人,不是长生不老的神仙。在生死问题上,庄子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气是道所生,是物,排除了永生不死的灵魂的存在。庄子继承和发扬了老子的无神论思想,并展现了自己的无神论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3.
神在先秦主要有鬼神、神化、心神三个义项,作为心神之义的神是《庄子》所论之神的重点和特色。本文全面考察《庄子》中出现的约112处神字,并以鬼神、神人、神奇、神明、精神、神者、形神、心神、神气等关键词为线索对《庄子》之"神"展开论述,认为抱神、守神、全神是《庄子》养神修道的核心。而道的虚无性是心神的根本,人只有守神以静、虚无玄漠、纯素精一,才能全神,才能与道相合而全生。  相似文献   

4.
正《庄子·寓言》篇首言曰:"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由于《庄子》丰富的寓言文字,其中论及的许多历史人物往往也被视作"寓言"主人公或者"重言"的主体。有鉴于此,以往对于《庄子》人物形象的研究习惯于将重点放在个体形象的考证以及形象寓意的分析上。~1其中最具代表性、反复被论及的是《庄子》中的老子、孔子等形象:《庄子》中的老子形象虽然不免寓言色彩~2,但形象相对贯通,可以一言蔽之为  相似文献   

5.
正《庄子·内篇》包含着丰富的修真思想,包括把握修真环境,包括要"无己"等等。《庄子·内篇》修真方法的核心是"葆光"和闻"天籁",庄子对这一方法有较为详细的披露,并对应用这一修真方法达成的境界进行了说明。《庄子·内篇》的修真方法对于修道而言意义重大,下面就尝试勾勒  相似文献   

6.
神仙     
道士理想中的超凡出世,神通广大之长生不死者。又称神人或仙人。《释名·释长幼》称老而不死曰仙。因其有神通变化,故称神仙。神仙之说始于《庄子·逍遥游》,谓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汉代神仙之说广泛流行。  相似文献   

7.
经纶 《中国道教》2012,(4):38-40
有关《庄子·秋水》篇"谨守而勿失"命题的注解还有待商榷。"谨守而勿失"究竟"守"什么?笔者曾在《〈庄子〉"无以故灭命"之"故"释义考辨》(《中州学刊》,2009.05)和《"反其真":〈庄子·秋水〉篇主旨新论》(《船山学刊》,2012.01)两篇文章中论及到该命题的释义,但不够具体和详细,现做一专门讨论,以就正于方家。今人对"谨守而勿失"命题的释义,如陈鼓应的《庄子今注今译》、曹础基的《庄子浅注》、孙通海的《〈庄子〉译注》等,多将该命题释为类似如下的表达:谨守住前三句话道理而不失去,这就叫做回复到天真的本性,且多将此命题用句号与其前三个命题隔开。①  相似文献   

8.
正庄子思想把人的生命安放到广大的天地中去寻找意义,使人的精神与外界宇宙无限地、自由地相联系、相结合;将人的精神从现实世界中提升到一种高度的艺术境界。庄子作为老子哲学的继承者与发展者,延续了老子于天地万物中悟道的思维方式,并在自然山水中体悟到天地大美的境界。《庄子》一书中记载了庄子经常出没于山水之间:"庄子钓于濮水","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秋水》)"庄子游乎雕陵之樊","庄子行于山中"(《庄子·山木》)……庄子由衷地赞  相似文献   

9.
<正>《庄子·天下》篇提出了庄子后学黄老派积极人世、开拓进取的"内圣外王"概念,但在《庄子》书中仅此一见,且表述简单,内含模糊,故被淹没在《庄子》悲观出世、闲适旷达的整体风格之中,未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此后积极有为的秦汉大一统帝国时期,"内圣外王"与《庄子》书一起沉寂了数百年之久,直到东汉末年,帝国崩溃,儒学式微,玄学兴起,《庄子》作为"三玄"之一受到士人的追捧,在此背景下,"内圣外王"一语才重新受到人们的关注。而郭象注《庄》,以"内圣外王"标举庄子思想,并对其做了玄学化  相似文献   

10.
"逍遥"即自由自在、不受拘束的意思,多指自在的行为或心情.<庄子·逍遥游>把逍遥视做一种清静无为、个人精神达到自由的境界.庄子认为,真正的逍遥在于任其自然.庄子说:小鸠、大鹏以至列子御风而行都是有条件的,不是绝对的逍遥.因此他提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命题.他说只有凭借天地的正道.驾御六气的变化以邀游于无穷者,才是无所待的至人.至人能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理想人格,是真正逍遥的境界.  相似文献   

11.
正《庄子·天下》篇曰:"《易》以道阴阳。"阴阳确实是《周易》的核心观念。在《易经》中虽然没有明确使用阴阳的概念,但阴阳的流行与转化确实是《易经》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思想。阴阳概念至晚在西周时代已经出现并流行。《尚书·夏书·禹贡》有"至于岳阳""岷山之阳""南至于华阴"的说法。阳为山之南,阴为山之北。《尚书·周书·周官》更有"论道经邦,燮理阴阳"的说法。《诗经·大雅·公刘》曰:"既景乃岗,相其阴阳。"至西周末年,  相似文献   

12.
正若论中国古典艺术精神的当代价值,内容无疑是非常丰富的。一则是中国古典艺术作品及精神内涵无比丰富,二则是中国古典艺术精神在当代的运用非常广泛。从艺术理论视角来审视《庄子》,《庄子》一书蕴含了丰富的艺术精神,"物化"是《庄子》中的重要思想,立足于此,来探讨中国古典艺术精神的当代价值,就显得更有独特的价值与意义了。《庄子》的"物化"论《庄子》的物化论具有丰富的内涵。首先,"物化"指万物之变化;其次,人的生死变化也可以理解为"物化";再次,庄子提倡人实践"知天乐"的"物化"人生观。  相似文献   

13.
《中国哲学史》2013,(2):17-17
<正>《庄子心解》,涂光社著,学苑出版社,2013年。子藏工程的诸子研究丛书最近推出涂光社精心构结的专著《庄子心解》。此书由《庄子范畴心解》《庄子寓言心解》上、下两编合成,共七十万字。庄子这位大哲有非凡的理论建树和独特的表述方式,对传统哲学、美学和文学的影响极其深远。《庄子》全书十之九由"寓言"构成,以汪洋恣肆、波诡云谲的描述展示极其深刻睿智的哲学思考。首创的语汇和概念、范畴堪称古代之最,且大多为后世沿用。如《范畴心解·引论》所说:"‘游'的读解使你  相似文献   

14.
郁玉英 《中国道教》2007,(6):30-32,33-35
庄子哲学在先秦时期是不同于儒、墨、法等诸家政治哲学的。一部《庄子》,诙诡奇谲,洋洋洒洒,倾注的是庄子对生命深切的终极关怀———人的命运和精神自由。庄子笔下,各色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当中有逍遥游于天地,与造化相流行的神人,以己意出法令的人间帝王,欲致君尧舜的士人,恶于世的隐者,普通的匠  相似文献   

15.
"物化"这一概念深刻地揭示了《庄子》"一体流变"的宇宙观。"物化"即万物以一气之体,异形相禅,互相转化。《庄子》中所描述的庄周"梦化为蝶"、滑介叔"左肘生柳"、"真人"以及"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等诸种神人,其实不过是"物化"之人而已。一旦人实现了"物化",即"无所于忤"、"无所于逆",无所不适,而无所不游。"物化"可分为"死生气化"与"体道悟化",实现途径是物之自化。"物化"之于人的意义,是人能体察天道大化而"成纯助化"。  相似文献   

16.
正一、六经的知识类型中国最有权威的典籍是六经,中国古代的知识大量地保存在六经中。但六部经典各自性质不同,它们包含、承载的知识类型也不同。《庄子》说:"《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庄子·天下》)《礼记·经解》也说:"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净精微,《易》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诗》以赋、比、兴等形象思维,宣发人们的情感、意志,描述对劳动的歌颂、对爱情的憧憬,对  相似文献   

17.
《庄子·天下》篇是一份重要的学术史资料,历代对它讨论颇多,不少问题至今尚未达成共识,确有继续深入探究的必要.最近,李叔华同志在其所撰《〈庄子·天下篇〉的主旨和成书年代新探》(载于《哲学研究》)1995年第5期,以下简称《新探》)一文中,继承并进一步发展前人的某些观点,明确提出《庄子·天下》篇“其具体写作时代在西汉文、景之际”,还认为:“《天下篇》首开尊儒之风,并希望用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来统一思想.”综观《新探》全文,所可商榷之处甚多,现只就其关于《庄子·天下》篇成文年代的论述提出质疑,以申管见.  相似文献   

18.
正辟谷,又称"断谷""绝谷""绝粒""停厨"等。《庄子·逍遥游》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淮南子·人间训》载:"单豹倍世离俗,岩居谷饮,不衣丝麻,不食五谷,行年七十,犹有童子之颜色。"《史记·留侯世家》说,张良"乃学辟谷,道引轻身"。  相似文献   

19.
余乃忠 《哲学研究》2012,(11):84-88
<正>一、"天地一指"与"大写差异"德里达曾说:"今天在法国确实有学者引用非欧洲的系统中的东西,我自很久以来也是这样,即使我不懂中文。我一直着迷于最古老的中国传统,虽然我应该对她有更多的了解而未做到。"(德里达,2003年,第50页)那么,在"古老的中国传统"中,是什么东西拨动了德里达思想中后现代的琴弦?应该说是庄子思想的超越品格。后现代似乎偏重于异,而庄子则更强调同一。因为《庄子·齐物论》篇(下引《庄子》仅用篇  相似文献   

20.
《春江花月夜》是我国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这是现在很多唐诗爱好者所熟悉的.然而,从唐朝到明朝的一千年间,张若虚其人及他的《春江花月夜》却是默默无闻的.到了明嘉靖年间,著名文学家李攀龙选编的《古今诗删》才收录了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诗. 史书对于张若虚的记录,也仅是寥寥数语.清《全唐诗》第117卷仅有26个字的介绍:"张若虚,扬州人,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吴中四士,诗二首."在《旧唐书·艺文志·贺知章传》中,附带提了一下张若虚,6个字:"若虚,兖州兵曹."或许,正如庄子在《逍遥游》中所言:"名者,实之宾也",即名声也好,名气也罢,别人给的名誉等都只不过是附属物而已,谓之"虚"也,而最真实的是人自己,是自己真真切切的所知、所感、所悟.张若虚以其诗作《春江花月夜》,记录了他曾经来过这个世界,曾经认真地感受了生命的真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