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佛教的寺、僧依所属宗派不同,可分为不同的类型,自唐宋以来"禅"、"讲"、"律"三分天下寺院,乃为定式。所谓"禅",指禅寺、禅僧,由禅僧住持,代表禅僧宗尚虚寂;所谓"讲",指讲寺(是天台、华严、唯识、净土诸宗寺院之通称)、教僧,由教僧住持,代表教僧精研释典;所谓"律",指律寺、律僧,由律师住持,专门学习和弘扬戒律,代表律僧严行戒律,此  相似文献   

2.
义净是唐代著名高僧。他早年不畏艰险,西行求法,从印度带回佛经四百部、五十余万颂;晚年不惮苦劳,传译佛经,一生译经五十六部、二百二十九卷。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继玄奘之后最伟大的翻译家,被誉为是我国西行求法运动的殿军人物。  相似文献   

3.
<正>义净法师是著名的医僧,他翻译的众多佛经,如《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佛说疗痔病经》《金光明最胜王经》《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曼殊室利菩萨咒藏中一字咒王经》等,以及著述的《南海寄归内法传》中记述了很多佛教医学的内容,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医学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律宗是以研习和修持戒律为主的中国佛教宗派。其实际创始人是唐代高僧道宣。因道宣常住终南山,因而此宗又称南山律宗,或南山宗。又因此宗所依之律为五部律中的《四分律》,故亦称四分律宗。  相似文献   

5.
<正>纵观中国佛教史,在持续近千年的西行求法运动中最具影响的三位僧人当是晋代的法显、唐代的玄奘和义净。义净(635-713)仰法显之辟荒,慕玄奘之高名,在671年从广州出发,为求真经,他孤征南海、振锡西天、备历艰险,历25载周游30余国,最终携带所取梵本三藏近400部于695年归抵故土洛阳并受到空前隆重的欢迎。义净一生成就卓著、贡献巨大,唐中宗盛赞他为"梵宇之栋梁,法门之龙象",赞宁称誉他为"释门之象胥"。此外,近代  相似文献   

6.
"律分五部"是南朝初期出现的一种观点,反映了当时的僧人对早期戒律传承史的一种知识史建构。这种观点的出现受到西域佛教的影响,其目的是为了将当时传译的几种律藏纳入到一个合理的解释框架中。到隋唐之际,随着十八部论的兴起,义净"四种尼迦耶"的影响,五部说又被不断的重新建构,形成新的五部说。  相似文献   

7.
在敦煌文献中保存有多件六朝时期撰作的佛教律抄,作出年代从5世纪下半期到6世纪。这些律抄先有题作“三部律抄”的,主要抄撮《十诵律》《摩诃僧祇律》《四分律》三部律典而成,之后又纳入《五分律》和其他翻译的律论,扩充文本内容,发展成《四部律并论要用抄》,在僧团中广泛传播。律抄的出现,主要是因为5世纪上半期几部广律的先后传译,为了会通几种分属不同部派的律典。它标志着一种中国式佛教律仪实践的形成,对六朝之后中国佛教戒律的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8.
义净大师所著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与《南海寄归内法传》详细记录了唐初赴西域、南海、印度等地五十余僧人的事迹,并附义净自述,对西域、南海等地僧团制度、戒律规定,由吐蕃经尼婆罗入印度的通道,由南海往印度的交通情况等,皆有记载。  相似文献   

9.
《法音》1989,(1)
我国的译经事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传统。自初世纪佛经开始翻译以来,其时间之长和译作之多,是世界史上任何一个国家所没有的。据统计,翻译过来的经、律、论三藏共有1690多部,6420余卷。前后有译经大师一百三十多位。古德翻译佛经  相似文献   

10.
《法音》2016,(5)
正第二章南山律宗之教一、什么是南山律宗(一)释名南山律宗是由曾居终南山的唐朝道宣律师基于"四分律",融摄其他小乘律部和大乘教理而契合汉地机缘开显创立,以戒律作为主要诠解内容,以持戒作为主要修行方式,而兼行进修定慧六度以得解脱成佛的佛教宗派。"南山",是终南山(地处陕西省秦岭)的简称。因道宣律师在此撰写著作,研弘戒律,后人便尊称  相似文献   

11.
《法音》1992,(1)
据1991年11月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在著名学者张岱年、季羡林、巫白慧、黄心川、石峻等人的倡议下,位于河南省偃师县缑氏乡的唐代高僧玄奘故居开始修复,一期工程将于明年元月完工。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唐僧玄奘踏上万里孤游之途,经四年历百余国到达印度。他游历印度各寺,佛学造诣声隆当世,于公元645早携佛经657部返国,先后译经75部,并将《老子》一书译成梵文,传入印度。他所撰写的《大唐西域记》一书至今仍是中亚、  相似文献   

12.
律宗是以研持戒律为主的一个佛教宗派。所谓戒律,就是佛教徒必须遵守的“防非止恶”的条文。早在曹魏嘉平二年(252),中天竺僧人昙柯迦罗在洛阳白马寺译出《僧戒心》及《四分羯摩》两种戒本,是为戒律传入中国之始。相传,朱士行就是依照这一戒法而受的比丘戒,遂成为中国的第一个真正僧人。戒律分为正持门和作持门。正持门是“诸恶莫作”之义,谓禁恶防非的行为。作持门是“众善奉行”之义,谓应作的合法行为。但是,普通戒本,只有正持门,所以,要想作积极的修行,就得依靠广律。广律有四律五论,所谓四律,是指萨婆多部的《十诵律…  相似文献   

13.
李华(714-774)所撰《荆州南泉大云寺故兰若和尚碑》的碑主惠真是天台宗僧人,而且是天台宗玉泉寺系的主要弘扬者.年十三依止西京开业寺,事律僧满意为师.惠真曾经去天竺求取佛典,至海上遇义净三藏而归国,惠真学习了义净所带到中土的律本.此后,惠真成为天台弘景的高足.惠真是在两京认识弘景,并且在两京拜师且跟从弘景学习的.学成...  相似文献   

14.
王亚荣 《中国宗教》1995,(收录汇总):80-81
义净西行求法,圆满归来,学业冲博,精通梵学。回国后曾任国立译场译主,兢兢业业工作十余年,其翻译水平和成就得到后世认可。他终生学律、持律、传律,所译代表作品以律学经典为主,包括7部根本说一切有部的律学典籍,为佛教的中国化作出了不朽贡献。  相似文献   

15.
徐怀静 《法音》2021,(1):71-76
在卷帙浩繁的汉语佛教典籍中,《心经》被称为"佛经之心",是最为著名的传世佛典之一。在诸多汉译本中,玄奘所译《心经》流通最广。随着佛教的海外传播,《心经》被译成多种语言,其中影响最大者,当推爱德华·孔兹版的英译《心经》。关于译者的地位和作用,余光中曾经写道:"译者与伟大的心灵为伍,见贤思齐,当其意会笔到,每能超凡入圣,成为神之巫师,天才之代言人。此乃寂寞之译者独享之特权。"[1]因为卓越的译者能将佛经翻译为各种语言,起源于印度半岛的佛教,才能在全世界拥有今天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戒律之界说及其在佛教中之地位佛教三无漏学,首为戒学.《成实论》曰:"若无持戒,则无禅定." "戒能为定因."故持戒为禅定之基础.戒律梵名有三:一名尸罗,此云清凉.二名毗奈耶,旧译毗尼,此云调伏,善治;正译为律,律者法也.三名波罗提木叉,此云别解脱,亦云处处解脱,或云随处解脱,而中文之总名,便是戒律.《舍利弗问经》曰:"波罗提木叉,名最胜义,以何义故,名为最胜?诸善之本,以戒为根,众善得生,故言胜义.复次,戒有二种:一、出世,二、世间.此世间者,能与出世作因,故言最胜.复次,戒有二种,一者依身口,二者依心.由依身口戒,得依心戒,故名为胜."  相似文献   

17.
罗什寺位于陕西户县正南8里之罗什堡(堡因寺而名),创建年代不详。明成化二十年(1484)《重修罗什寺记》碑载:“地形雄丽,并于村端,纳圭峰之拱翠,映涝水之□兰。云□深处,有寺一区,题曰罗什寺者,乃鸠摩罗什游锡之所也,因建寺焉。”今考鸠摩罗什于后秦弘始三年(401)来到长安,秦主姚兴待以国师之礼,请入逍遥园(即今草堂寺)翻译佛经。来华时路经涝水之滨,有倾其履中土而生异木二株的传  相似文献   

18.
《中国宗教》2021,(2):92-95
一雷音寺地处河西走廊西端的丝绸之路重镇——甘肃省敦煌市,原址在莫高窟。据莫高窟洞窟题记及敦煌遗书记载,雷音寺前身为西晋"仙岩寺",隋唐时名"崇教寺",元代名"皇庆寺",清代恢复"雷音寺"至今。据唐代佛教典籍《法苑珠林》记载:"西方有八神,相貌狰狞,身被金甲,手持宝刀,名曰金刚,尝卫世尊说法于雷音寺",这是"雷音寺"一词最早的记载。1987年,莫高窟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后.  相似文献   

19.
正一在禅宗初步形成的中唐时期,当时的禅宗僧众大多住在律寺。随着禅宗的发展,参学的僧人日渐增多,在律寺中多有不便,因此开始建立禅宗丛林。在起始阶段,禅宗丛林并没有形成固定的制度、仪式,故此,百丈怀海禅师(720-814)"于大小乘中,博约折中,设规务归于善焉,乃创意不循律制,别立禅居"。(宋·赞宁:《宋高僧传·怀海传》)怀海折中大小乘戒律,因地制宜,制定禅院清规,设有法堂、僧堂、方丈等各种丛林制度,又规定僧人分别担任东序、寮元、堂主、化主等各种职务,这就是著名的"百丈清规"。(在宋代道原所撰的《景德传灯录》中题作《禅门规式》,世称"古清规"。)  相似文献   

20.
东塔宗是唐代佛教戒律三宗之一,但《宋高僧传》对其记载很少,以往的研究也对其关注不多。大中年间入唐求法的日本天台宗僧人圆珍的记载透露,在当时东南地区的福建、浙南等地,有东塔宗的活动。那里活跃着一些东塔宗的僧人,有很多东塔宗的疏钞流行,且这些疏钞基本都只见于圆珍的文字。尤其他提到的《开四分律宗记义镜钞》,目前在韩国松广寺尚有残本存世。借助圆珍的记载,我们既对当时东南地区的佛教戒律状况有新的认识,同时对唐代东塔宗的历史也有新的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