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社会认同论是理解群体及群体关系宏观社会心理过程的重要理论。宗教认同作为社会认同中的一种,既具有一般认同的基本特征,又有独特的运行机制。这样的独特性表现在宗教认同不仅体现为一种群体归属,还体现为一种神圣归属。宗教认同核心作为认同和信靠的根本对象,所具有的群体共性、神圣性和符号性,在强调血缘凝聚的少数民族群体中,即是以"祖灵"为认同与信靠的根本对象,信仰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表现为一种祖先—后裔的血脉关联和祖灵—后裔的庇佑关系,基于"血脉相连"的群体共性是区别于其他信仰群体的独特特征。而对同一血缘祖先之灵的根基性情感和认同就成为维系这一信仰共同体、同时也是族群共同体存在与发展的动力和根基,使得认同更加稳固。我们需要在复杂的社会认同中认识宗教认同独特的特性与作用机制,并观察它与其他社会认同的互动。  相似文献   

2.
《学海》2016,(6):102-107
现代民主应该具有双重面相,即"论辩"与"共识"。"论辩"主要基于自由主义理论描述和刻画的"参与"和"反对",表现为竞争者可以在公共议题、公共政策、政府当局等层面展开争论;"共识"指的是政治参与者(特别是政党)在竞争中必须坚决地持守对民族国家、民主体制和选举程序的认同,它是支撑"论辩"有效运作的前置性规则。"共识"的稳定性决定了民主政治整体的稳定性,这既取决于竞争主体(政党)的自愿认同,更需要运用强制的手段对之加以维护和保障。总之现代民主政治既需"论辩"的显性"争吵",更应有"共识"的隐性"和声"。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靖远县始终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以“党亲国好法大”教育实践活动为着力点,积极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宗教活动场所工作,引导宗教界人士与信教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一、抓宣传教育,凝聚共识增强认同一是广泛进行思想引导。  相似文献   

4.
2020年孟春伊始,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横添了一场严峻挑战。面对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迅速凝聚起全民抗疫、科学防疫、共同战"疫"的思想共识和行动共识。  相似文献   

5.
凝聚“共有价值理念”的特殊方法论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凝聚"共有价值理念",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任务,也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在要求,同时又是实现二者统一的中介和桥梁.方法论原则的探讨和建构,是形成"价值共识"的基本前提和根本基础.凝聚中华民族共有价值理念的特殊方法论原则,主要包括:"现实困境"与"理想超越"的否定统一原则;"民族使命"和"成员责任"的彼此关照原则;"传统"、"现代"、"未来"之间的相互协调原则.  相似文献   

6.
"宗教中国化"可谓一个弥久且常新的重要课题。关于这一课题,以往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大多侧重于历史考察,本文基于现有的研究成果,力图展开义理探讨。在笔者看来,"宗教中国化"主要内含三重义理,即真正融入"中华文化、中华民族和中国社会"。这里指出的"三重融入",其理论内涵就是国际学术界在全球化时代所深切关注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社会认同";就这"三个认同"的逻辑关系而论,"文化认同"又被视为"根本的认同"。因此,本文着眼于"宗教中国化"的三重义理,注重作为根本原则的"文化认同",致力于论证两个基本命题:"宗教中国化"既是符合世界宗教史的发展规律的,更是合乎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的。  相似文献   

7.
《天风》2020,(5)
正2020年孟春伊始,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横添了一场严峻挑战。面对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迅速凝聚起全民抗疫、科学防疫、共同战"疫"的思想共识和行动共识。经过艰苦努力,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积极向好的态势正在拓展。但是,当前疫情防控任务依然艰巨繁重,全面推动经  相似文献   

8.
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系统工程事关我国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事关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事关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必须按照"全面从严治党"总要求坚持"共产党员不准信教"原则,治理涉教乱象,为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提供坚实可靠的政治前提、顶层设计和体制保证;要注意向宗教界广泛宣传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的有机统一,强调自觉自愿的对于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对于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认同;要最大限度淡化狭隘排他的民族认同、宗教认同,杜绝涉族涉教类"特殊公民"及相关"按闹分配"现象,为凝聚成大一统的中华民族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9.
一定意义上,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熵"可以作为表征新世界观的哲学范畴。在个体意识和社会意识中存在着以"熵"为标志值的有序和无序状态,"熵"定律决定了在一个封闭系统中"熵"总是自发地趋向于大,因此个体意识和社会意识必须自为地通过认同和共识打破封闭性,从外界"摄取自由能量",使其中的"熵"由高向低转化。这种自为性以"生命的第一本能"形式体现出来,更以"人的类特性"形式体现出来。人文精神作为关于生命过程的社会意识积淀,在本质上就是对于自由的不断追求。体现人文精神时代特征的社会价值观念,只有通过认同和共识,以提高主体行为有序性和有效性的方式,才能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即便如此,社会价值观念融入个体意识和社会意识时,其"熵"值也应控制在一定的"度"之内。这就要求用人文精神时代特征作为"原则",对认同和共识进行批判,以调整个体意识和社会意识有序与无序之间的态势,把握个体意识和社会意识"熵"值中的"度"。  相似文献   

10.
伦理道德能为价值共识贡献什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核心价值观的哲学表达就是价值共识或根本价值共识。价值共识是精神世界的一种顶层设计,不同文化生态具有凝聚价值共识的不同路径,在西方是宗教,在中国是伦理道德。伦理道德能为价值共识贡献什么?我的观点是,贡献精神世界的顶层设计。这种顶层设计在逻辑、历史和现实三个层面展开。在伦理型的中国文化中,为何价值共识的顶层设计是伦理道德而不只是道德?现代文明和现代道德哲学凸显道德,故意冷落伦理,因而无论价值共识还是道德共识都因缺乏基础而难以生成。为什么?理由很简单,伦理是存在及其认同,道德  相似文献   

11.
宗教是一个古老复杂而又常新多变的社会现象,基于意识形态的视角,宗教既是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又具备意识形态的内容,并且具有意识形态的相关功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有必要、有可能借助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相关理论观点,对中国宗教问题进行理论探"本",全面、客观认清宗教的本质、现状以及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充分认识应对宗教问题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之要"位",进而从旗帜、根本、主流和关键四方面探究应对、解决我国宗教问题之战"术",攻坚克难、凝聚共识、团结力量,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2.
《原道》2015,(2)
对"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在不同人群中,实际上存在着一种动态变化的差序格局。具体到身份符号的选择上,一些人可能倾向选择已经将自己低层次认同完整"囊缩"在内的高层次认同符号来完成自己复合型民族身份的综合表述。而另一些人则可能更偏向选择已经紧密"嵌入"到高层次认同中的低层次认同符号来实现自己多层次认同体系的精细表达。构建一个符合中国现实的实体化的不断向高层次发展的"中华民族"认同的方式和途径,需要一种既能与国族认同的差序格局完整对应,又能动态反映民族不断交往融合进程的,包含了"囊缩式"与"嵌入式"两种国族身份符号的标识分类体系。  相似文献   

13.
作为慈善公益组织中的一名"老资格"成员,宗教慈善组织的主体身份认同的问题和宗教慈善组织的管理问题是始终是当代宗教慈善活动的"中国式困境"。笔者认为在宗教慈善组织主体身份认同方面,可以从宗教慈善的实践模式和文化模式角度来建构宗教性慈善组织的身份认同模式;而增强公信力,形成"玻璃口袋"效应是宗教慈善公益组织最具优势的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14.
《法音》2017,(4)
<正>最近,一部被称之为"史上最大尺度"反腐题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一路爆红。惊心动魄的剧情、考究精良的制作、现实主义的题材以及老戏骨们精湛的演技,赢得了超高的人气和极佳的口碑。该剧的上演,反映了"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反腐倡廉"的决心与自信。"人民"象征着正义、公平和公道,可以说,该剧以"人民"之名义凝聚了社会关于"反腐"的最为广泛的民意和共识。佛教,是关于宇宙、人生真相的圆满教育,是引导生命臻于至善的实践体系。佛教的贡献,在于揭  相似文献   

15.
随着公元9到12世纪呼罗珊与中亚地方政权的兴起,本地民众对于"地域"的认同不断凝聚,"地方意识"也逐渐加强。这也为该区域内史学的发展提供了绝佳的土壤,促进了本地区地方历史的繁荣与波斯语历史编纂学的兴盛。本文将以波斯语地方历史《布哈拉史》为例,全面梳理其创作背景,并引入同时期其他波斯语及阿拉伯语史料,深入探讨中古时期呼罗珊与中亚"地方意识"的发展是如何影响区域内历史书写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讨论了共同体与民主之间的复杂关系.作者认为,现代的民主国家要求人民形成关系密切的政治共同体,分享强烈的集体认同.但这种集体认同容易使人排斥那些不能或无法轻易融入这种认同的人.可是,排斥不仅在道德上值得谴责,也违背了人民主权的合法性观念.为了走出这一困境,人们往往对"政治认同"进行重新定义,民族主义、共和主义和自由主义给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作者分析了上述方案的不足,并提出,没有哪种方案可以替代营造"共享认同的空间"方案.这意味着,那些想要或必须生活在同一政体下的不同个人和群体,必须针对一个能共同接受的甚至是妥协性的政治认同进行协商、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17.
严锡禹 《天风》2016,(1):20-21
正基督教首次在中国传播的尝试始于唐朝,如何称呼这一新来的宗教,成为当时教内外的一个关键问题。初入中国,其被称为"波斯经教",因唐人以为,此宗教传自西域之波斯,因而有了"波斯僧"、"波斯寺"等称谓。天宝四年(745年)九月,唐玄宗认为必须给这一外来宗教正本清源,于是下诏,要求更名:"波斯经教,出自大秦,传习而来,  相似文献   

18.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广聚天下英才,努力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形成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近一段时间,湖北省民宗委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立足荆楚大地,讲好奋进故事,  相似文献   

19.
王光松 《现代哲学》2012,(6):117-121
在儒学史上,孔子"有德无位"是一富有张力的触及孔门存在根基的思想史事件,朱熹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在传统朱子学中一直未受到重视。本文研究表明,朱熹对孔子"有德无位"事件的解释主要是在其《中庸》学中完成的,有意义、性质与原因三个解释向度,这些解释为朱熹选择理想实现途径以及确立生存角色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做人"是一个基本的日常伦理观念。作为目标的"好人"和作为方法的"会做人"是"做人"的题中之义,在日常使用中显示出与现代公共生活不适应的问题。"做事"对"做人"的约束不等同于现代公共生活要求的客观性。即便如此,"做人"依然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观念,它越是接受符合时代共识的限制,越能焕发活力。"做人"观念起源于"家"这一独特的互动机制和关系网络,向家之外的语境扩展时不是推广某一种身份,不是推荐某一个品质,不是扩张某一类组织,具有开放的特点,这亦是它保持生命力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