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郑筱筠:在《世界宗教文化》2011年第2期,我们曾经专门邀请几位专家学者对话宗教与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问题。大家认为在当代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宗教慈善公益活动也开始适应社会的发展而在转型。但随着日益规范化、专业化和国际化,宗教在慈善公益事业中的社会定位问  相似文献   

2.
郑筱筠:慈善事业的兴起与宗教有着不解之缘,宗教是慈善事业中的常青藤,慈善是中国宗教的理念,慈善活动是宗教慈善理念的外显化和社会化,是宗教慈善理念的社会象征符号。佛教慈善在中国有悠久的传统。历史上,历朝各代的佛教都有兴办义学、开设义庄、造船义渡、修桥补路等多种领域的慈善福利事业。近年来,大陆佛教界相继成立佛教希望工程编委会、慈善功德会、慈善超市等慈善形式,而港台地区的台湾慈济功德会、佛光山和香港慈辉佛教基金会等也积极践行慈善事业。佛教如此,其他宗教也是如  相似文献   

3.
《关于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意见》是国家宗教局今年会同相关部门发布的一个重要政策性文件.作为该文件起草和发布的参与者,作者在本文中重点阐述制定和发布该文件的目的,文件制定过程中的体会,对文件若干主要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4.
宗教公益信托:宗教组织进入社会服务领域的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组织与信徒介入和举办各种类型的社会公益事业,被认为是当代中国宗教达致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目标之基本途径。但在现有政策框架下,宗教组织缺乏进入社会服务领域的渠道和途径。本文借鉴海外宗教公益信托的经验,拟对以公益信托方式支援我国宗教界进入社会服务领域的可行性与优势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中国宗教》2012,(2):13-17
国宗发〔2012〕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统战部、政府宗教局、发展改革委、民政厅(局)、财政厅(局)、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统战部、民宗局、发展改革委、民政局、财务局:为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  相似文献   

6.
王作安 《法音》2012,(10):4-7
(2012年9月17日)一、充分认识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必要性当前,我国仍处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同时也是深化改革开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加快发展公益慈善事业,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有利于倡导  相似文献   

7.
《中国宗教》2012,(10):30-33
国宗发〔2012〕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统战部、政府宗教局、发展改革委、民政厅(局)、财政厅(局)、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统战部、民宗局、发展改革委、民政局、财务局:为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相关规定,提出以下意见。一、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积极意义服务社会、利益人群是我国各宗教共同的传统。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宗教界  相似文献   

8.
《法音》2012,(3):4-7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统战部、政府宗教局、发展改革委、民政厅(局)、财政厅(局)、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统战部、民宗局、发展改革委、民政局、财务局:为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相关规定,提出以下意见。  相似文献   

9.
作为慈善公益组织中的一名"老资格"成员,宗教慈善组织的主体身份认同的问题和宗教慈善组织的管理问题是始终是当代宗教慈善活动的"中国式困境"。笔者认为在宗教慈善组织主体身份认同方面,可以从宗教慈善的实践模式和文化模式角度来建构宗教性慈善组织的身份认同模式;而增强公信力,形成"玻璃口袋"效应是宗教慈善公益组织最具优势的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10.
乐善好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及至现代社会,公益慈善更是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热门话题。5月17-18日,以“爱心善行——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公益慈善”为主题的2014灵山公益慈善促进大会在江苏无锡灵山召开。  相似文献   

11.
12.
13.
新华社北京2月11日电11日,全国性宗教团体联席会议第十二次会议以视频方式召开。会议的主题是进一步做好宗教领域疫情防控工作,把落实工作抓实抓细。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性宗教团体和各地宗教界迅速行动起来,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按照当地党委政府统一要求,暂停开放宗教活动场所,暂停一切集体宗教活动,宗教院校延迟开学。  相似文献   

14.
15.
This study assessed the effect of bottom‐up visual cues—the cues of being watched—from anthropomorphized (face‐like) everyday objects on religious people's prosocial behavior. As religious people are more likely than less‐religious people to perceive faces in everyday objects and as perception of face‐like objects promotes prosociality, it was expected that religious people would become more prosocial when they perceived face‐like objects. To test the hypothesis, the study replicated a past finding in a Japanese sample in which religious people tended to perceive a face in everyday objects. Next,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ecision to donate in religious people (compared to less‐religious people) was increased when a face‐like object was displayed with charitable appeals. This effect was not observed with a non‐face‐like object. The current study indicates that interaction with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otivating prosocial behavior among religious people.  相似文献   

16.
《中国宗教》:您对今年李克强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宗教工作要求有什么感想? 马英林:在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和汪洋主席所作的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中均提到了宗教工作,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宗教工作,一以贯之落实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特别在去年国内疫情防控和...  相似文献   

17.
作为国际非政府组织中的一员,国际宗教非政府组织长期为主流学界所忽视,但不论是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来看,它们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制度主义认为,组织的发展受到外部制度环境的形塑,国际宗教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也受到外在世俗性和内在宗教性因素的双重影响。前者涉及国际政治和文化等,后者包括宗教性质、神学思想和宗教运动等。而且在同一组织领域内,不同性质的非政府组织也相互影响。这使得国际宗教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与世俗类组织既有相似之处,也有相异之点。它们的发展经历一战前、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和二战后三个阶段,它们在国际非政府组织中的地位也经历了从中心到边缘,再到重要;从影响者到被影响者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The current study provides an innovative examination of how and why religious networking organizations work for social justice in their local community. Similar to a coalition or community coordinating council, religious networking organizations are formal organizations comprised of individuals from multiple religious congregations who consistently meet to organize around a common goal. Based on over a year and a half of ethnographic participation in two separate religious networking organizations focused on community betterment and social justice, this study reports on the purpose and structure of these organizations, how each used networking to create social capital, and how religion was integrated into the organizations' social justice work. Findings contribute to the growing literature on social capital, empowering community settings, and the unique role of religious settings in promoting social justice.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nd practice also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