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桑吉扎西 《法音》2013,(1):66-67
本刊讯2012年12月28日下午,台湾世界宗教博物馆宗教艺术文化展在北京首都博物馆举行。此次展览是对去年《智慧华严——北京首都博物馆佛教文物珍藏展》的回访展出。国家宗教事务局蒋坚永副局长,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交流局副局长曲萌,北京文物局副局长郝东晨,台湾世界宗教博物馆创办人、台湾灵鹫山开山主持心道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印顺法  相似文献   

2.
李霞 《中国宗教》2012,(2):51-53,88
2月5日,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简称海交馆)"泉州宗教石刻陈列馆"正式改陈开放。新开放的陈列馆在1991年展览基础上改造提升,分基督宗教、印度教和摩尼教三部分,与海交馆"泉州伊斯兰文化陈列馆"一起,可以让观展者充分领略泉州这个中古时期东方第一大港多元宗教相互交融、共生共存的美好画面。  相似文献   

3.
在千年的传承中,积淀丰厚而且具有鲜明特色的宗教文化,已成为苏州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的一部分。近年来,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宗教文化建设,统筹安排,加大投入,采取一系列有力举措推进宗教文化建设,取得了较好成效。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马克思关于"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理论"的论述,追述了宗教观念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总地位,宗教观念演变在人类思想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人类信仰宗教的总效果。宗教观念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古代社会的总理论,指导着国家和社会生活,同时也是人类思想的皮壳;宗教观念的演变就是人类思想皮壳的蜕变,反映了人类思想的进步;人类信仰宗教的历史表明,无论是原始宗教、国家宗教还是世界宗教,总体上并没有满足人类的需求也没有改变人类的总体状况,只有摆脱神祇思想的束缚,诉诸人类自身的创造力,人类才创造出了巨大的文明成果。  相似文献   

5.
6.
张书峰 《美与时代》2014,(10):97-97
自1972年发掘以来,郑州市大河村遗址因发现有丰富的仰韶文化彩陶和迄今为止国内保存最好的木骨泥墙连间式房屋建筑而文明于世。大河村遗址涵盖了仰韶文化产生、发展、消亡的整个过程,其中连续发展、传承有序的彩陶是大河村仰韶文化时期的人类留给后人最为珍贵的瑰宝之一。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普米族宗教文化为例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指出:"各美其美"是宗教和谐的前提条件,"美人之美"是宗教和谐的源泉动力,"美美与共"是宗教和谐的运作逻辑,"和而不同"是宗教和谐的终极目标。实际上,宗教文化自觉的历程就是宗教和谐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8.
恩格斯关于宗教本质的界定只适合于基督教、伊斯兰教这样的“神创论”宗教的界定,对于非“神创论”的佛教、道教、印度教是不适用的,应该用超验性的信仰文化实体这一概念作为宗教的界定是最为确当的,因为这一概念能把“神创论”宗教和非“神创论”宗教都包括进去.  相似文献   

9.
文章首先介绍了宗教社会支持的概念;然后着重阐述了宗教社会支持的内容与测量维度;同时提出了与宗教社会支持相关的影响因素;最后对国外以往研究的局限性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0.
张鹭 《中国宗教》2020,(3):74-75
探索礼俗音乐中的宗教文化,是对中国宗教的弥散性特点的一个阐释,它在音乐的层面说明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宗教通过各种礼俗形式对于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礼俗,泛指婚丧、嫁娶、祭祀、交往等的礼节,是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礼俗活动紧密结合的音乐,即称为礼俗音乐。  相似文献   

11.
12.
13.
本文由三部分构成:(1)历史回顾,简要回顾了相关的学术背景和笔者对宗教-文化观的探索过程;(2)学术反思,即通过反思流行的宗教观点,提出了值得反省的方法论问题;(3)理论尝试,即试用宗教—文化观来探讨一个重大现实问题——宗教因素对冷战后诸多国际热点问题和重大冲突的深层影响。这是"本文的重心",着重阐释了宗教因素及其影响的四个主要特性,即积淀性、弥漫性、渗透性和深层性,以期从基础理论上深化我们对于宗教现象的社会作用或文化功能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15.
宗教传播与文化交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从理论上论述了宗教传播与文化交流的关系,区分了迄今文化交流的两种范式。范式Ⅰ表现为同行专家的直接交流与对话;范式Ⅱ是历史上常见的,以战争、贸易、传教等为载体和中介。本文分别称之为范式Ⅱ-1,Ⅱ-2,Ⅱ-3。三者的共同点是:历史活动的主体是武士、商人、传教士,其过程表现为战争、贸易和传教,所追求的目标是战胜对手,赚钱赢利,弘扬所传之教。范式Ⅱ所起的文化交流的作用不是行为主体的动机和目的,往往是历史活动的客观后果。由于宗教本身是其文化的核心,在异质文化区传教必然引发两种文化深层上冲突或融合,因而传教士必须对异质文化有基本的研究,所以Ⅱ-3的文化含量远高于Ⅱ-2、Ⅱ-1。人文社科各学科,也必须不同程度地研究宗教和宗教传播。  相似文献   

16.
Most work on religious beliefs has used a fixed research method that only allows confirming or disconfirming a priori notions of religious beliefs. This study used a flexible, data-driven research method to derive an inductive theory concerning the content and function of religious beliefs. Data from interviews with 28 undergraduates were content analyzed, yielding 7 distinct belief domains: higher power, creation, soul, life after death, spiritual connection with others, fate, and supernatural occurrences. Function domains for each content domain, and for belief systems as a whole, were preliminarily identified.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nd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7.
略论宗教世俗化对其社会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尤其是经济生活的现代化发展不断改变着人们传统的宗教观念,导致宗教神圣性逐渐衰退,亦即世俗化.这使得传统的宗教价值体系正日益减弱,并进而对宗教的社会功能演化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8.
宗教的社会作用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一个重要理论观点,是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的关键点之一;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社会主义社会历史时期宗教社会作用两重性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关于宗教社会作用问题的丰富和发展,它与正确认识、对待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宗教问题和全面做好党的宗教工作息息相关;在宗教工作实践中,我们应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这一理论观点,为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建设小康和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仪征市牢固树立目标意识,以问题为导向,多措并举化解各种矛盾和问题,有力促进宗教领域的和谐稳定。一、民主化解平纷争。针对有的宗教活动场所出现的问题,仪征市积极探索,通过民主化解的方法达到解决矛盾、推进基层宗教场所民主管理的目的。一是民主沟通了解实情。  相似文献   

20.
《Theology & Sexuality》2013,19(3):285-307
Abstract

This paper considers sexual macrobiotic techniques of ancient China in their cultural and religious milieu, focusing on the text known as Secret Instructions of the Jade Bedchamber, which explains how the Spirit Mother of the West, originally an ordinary human being like anyone else, devoured the life force of numerous young boys by copulating with them, and thereby transformed herself into a famed goddess. Although many previous studies of Chinese sexuality have highlighted such methods (the noted historian R.H. van Gulik was the first to refer to them as ‘sexual vampirism’), it has rarely been asked why learned and intelligent people of the past took them seriously. The inquiry here, by considering some of the most common ancient criticisms of these practices, concludes that practitioners did not regard decay as an inescapable characteristic of matter; consequently it was widely believed that, if the cosmic processes were correctly understood, one could devise techniques that may forestall senectitude indefinite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