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白云黄鹤道人家,一琴一剑一杯茶,羽衣常带烟霞色,不染人间桃李花。常世人间笑哈哈,周游四海你为啥,苦终受尽修正道,不染人间桃李花。常世人间笑哈哈,争名夺利你为啥,不如回头悟大道,无忧无虑神仙家。清静无为是吾家,不染凡尘道根扎,访求名师修正道,蟠桃会上赴龙华。——南宋·白玉蟾《道情》道情戏,是一种中国民间传统戏剧,约于清中后期正式形成,主要分布在今山西、山东、河南和甘肃等地。其代表者,有  相似文献   

2.
《道教唱道情与中国民间文化研究》一书,是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张泽洪教授的新成果,由人民出版社2011年8月出版。张泽洪是当今国内外勤于学术创作的学者,他对道教斋醮科仪、道教史之道派关系、道教与西南少数民族宗教等领域的研究,以考证精审、思想锐利为学界所注意。道教唱道情与中国民间文化的研究,就是张泽洪学术创新的一个有益探索。该书所研究的主题是道教唱道情,道情从宋元时期开始流行于中国社会,作为一种宣扬道家思想的说唱形式,  相似文献   

3.
李文斌  陈鼎亮 《天风》2006,(18):34-36
延安市地处黄河中游,陕西高原南部,东隔黄河与山西相望,共辖1区1县,总人口193.88万。延安是华夏民族的发样地之一,也是著名的民族圣地和革命圣地。以延安、黄帝陵、黄河壶口瀑布、黄土风情文化为主体的旅游文化资源驰名中外。延安共有基督徒1.5万人。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有着极为丰富的古建筑文化。山西作为历史悠久的省份,有着独特的砖雕装饰文化内涵。山西砖雕的精雕细腻温和,有着极为舒适的视觉感受,是山西古建筑文化内涵的主要体现。文章主要结合山西古建筑文化中砖雕装饰的特点进行分析,并结合山西古建筑文化中艺术图形纹样研究来探究,希望能够给以后地域文化的研究工作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5.
山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早在远古时期这里就成为古人类的文化中心。传说古史中的尧、舜、禹时期当时被称为大夏的山西仍是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心。在这襟山带河、广袤丰饶的黄土地上,我们的先民筚路蓝缕,辛勤开拓,以惊人的韧性和包容精神,创造了灿烂的黄河文化,并以其丰异的风姿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邦国的分野和上古民风遗俗的延续,山西又出现了突出的区域特色文化“三晋文化”,它以开放的、发展的文化观为指导,极大地促进了中原文化与北方文化、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流融合,对中华文化的蓬勃旺盛作出了巨…  相似文献   

6.
陕北道情是陕北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地方小戏,它集音乐、舞蹈、美术、文学等要素于一身,是一个正在发展的小型戏曲剧种。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陕北道情以其特有的方式承载着地方民俗音乐文化风貌,记录了过去和现在的人民大众生活的样态和艺术情趣。  相似文献   

7.
一《道教唱道情与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是四川大学张泽洪教授的新成果,今年8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张泽洪教授是四川大学哲学宗教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学术带头人、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在此书之前,他已经撰写了《文化传播与仪式象征——中国西南  相似文献   

8.
古往今来,在繁花似锦的对联园地里,曾产生过许多妙趣横生的戏联。它或讴歌、或讽喻、或劝诫、或戏谑,构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  相似文献   

9.
张简 《美与时代》2024,(1):118-120
黄河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黄河文化国际认知度较低,影响力有限。在数字媒体不断发展的今天,文化传播出现了许多新渠道,黄河文化的出海也迎来了新的局面。基于数字媒体技术与黄河文化的新时代特点,提出黄河文化国际传播的可行性传播路径,为丰富文化软实力,提升我国文化竞争力,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支撑。  相似文献   

10.
“道情”考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道情”的源起与体制“道情”作为一种道教声腔说唱艺术,起源于何时,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道情”原为“道歌”,相传为东汉张道陵所创,用来宣传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宗教思想,南宋时,开始用渔鼓和简板伴奏,亦称渔鼓;有人认为道家的《步虚词》是“道情的先声”,《步虚词》由道家之徒所吟唱,未几便产生出了正式的“道情”;陈汝衡先生在其《说书史话》中引用《新唐书·礼乐志》“高宗调露二年命乐工作道调”的记载,欲从中寻绎出道情的起源①;郑振铎先生在其《中国俗文学史》中说:“道情之唱,由来甚久。元曲有仙佛科;元人散曲里复多闲适…  相似文献   

11.
山西在太行之西、黄河之东;南有首阳、砥柱,北有阴山、雁门;内地还有汾、浍、障、沁。表山里河,形势完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山青水秀、地灵人杰的形胜之地。早在一百数十万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生活繁衍在这里,用他们聪明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诸如丁村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等等。  相似文献   

12.
道情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情考论詹石窗一、道情的由来与体式作为曲艺的一个类别,道情当起源于仙歌道曲。仙歌道曲由来已久,到了唐朝更见勃兴。唐朝时期,由于皇帝的大力支持,道教宫观大大增多,从而道教活动也频繁地开展起来。适应了道教法事的需要,仙歌道曲广泛地制作着,尤其是唐玄宗在位...  相似文献   

13.
婴戏图在宋代瓷器装饰中十分流行.瓷器婴戏图的流行一方面受宋代婴戏题材绘画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当时政治、民俗心理和幼教观念的影响.婴戏图原本是绘画的表现内容,后来为制瓷匠师们借鉴用在瓷器装饰上,从而成为自宋而始的、独特的一种文化现象,反映了当时儿童日常生活及成长活动的方方面面,显示出了宋代育儿方式的多样性,同时也向我们展示出宋代儿童积极、活泼、向上的整体精神与生活面貌,充分体现了宋代对人性真善美的追求.宋代瓷绘婴戏图的画面简洁生动,十分注重意境的表达,也印证了宋人崇尚自然、注重意味的普遍审美风尚.  相似文献   

14.
审读中国5000年历史的文化长卷,诠释万里黄河具有的“文化主体”意义,深刻而具体地影响了包括汉字和书法艺术在内的诸多艺术门类发生与发展的全部过程。旨在重新认识“黄河文化”的基础上,以中国书法的生成为个案,辨析了黄河文化与中国书法的三要素汉字、审美趣味与书写者之间复杂而密切的关系,揭示“书法文化史”与“黄河水利史”互为表里历史演绎的内涵本质。  相似文献   

15.
佛教装饰图案既与佛教教义密切相关,又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佛教东传以来,无论其教义本身,还是外在的文化表现形式,都在一定程度上与东土文化进行了杂糅,经历了一个从冲突、相持到融合的发展过程.山西是研究北朝时期佛教文化的重要区域之一,而墓葬文化又是这一时期社会生活状况的真实反映,其中的佛教装饰图案从一个独特的...  相似文献   

16.
论道教的唱道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情流行于中国民间社会,作为一种宣扬道家思想的民间说唱艺术,是道教济世度人的教化方式和传播道教教义思想的通俗说唱。本文通过史籍道经中相关资料的详细考察,认为道情早在五代时期就已产生,道士唱道情旨在宣扬道教之“道”。道情艺术是道教民间化的产物,宋元明清道士和文士的道情创作,反映出道教对中国俗文学的影响,也显示在中国民间信仰体系中道教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7.
山西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山西文化在中华古文化总体中占有突出地位。人们常说"十年中国看深圳,百年中国看上海,千年中国看北京,三千年中国看陕西,五千年中国看山西。"可见山西地处中华文明腹心地带,有着浓郁的文化积淀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加上三晋人民几千年的勤劳与智慧,使山西文化具有无与伦比的完整性、先进性以及艺术性,使山西成为地方文化特色最浓厚的地区之一。这种影响不仅渗透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俗、习惯的形成中,还对华夏五千年文明史做出了巨大贡献。作为山西的文化特色,大院文化是一个较为突出的主题之一,根据其文化内涵繁衍的文化衍生品,可以更好地体现其中特有的山西文化,对文化创意产业链的拓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阎锡山故居是山西一代枭雄阎锡山的一座官家私邸,是一组规模宏大、格局变幻的近代建筑群。庞大的民国建筑群既有中国传统建筑模式又融合西方建筑艺术形式,既体现威严的官家气势又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其"三雕艺术"堪称精美绝伦。通过对阎锡山故居石雕的实地考察及文献研究,了解山西石雕的艺术特点及文化特质,弘扬山西建筑的石雕艺术,传承中华文明,古为今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宗教》2013,(2):78-79
吴忠市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九曲黄河穿城而过,造就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这座塞上古城是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河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北方游牧民族与汉族文化的交汇点。近年来,吴忠市民宗局围绕中心,勇于实践,开拓创新,全市宗教工作一年一个新台阶,年年都有新变化,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为维护全市、全区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稳定、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20.
<正>第四届海峡两岸"药师如来与人间佛教"论坛在山东烟台峆寺开幕10月22日,第四届福寿文化周暨海峡两岸"药师如来与人间佛教"论坛举行。论坛上,专家学者们就进一步研究与宣传药师如来文化,彰显佛教中的慈悲精神,体现爱国爱教、"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优良传统等主题展开讨论。"回族伊斯兰文化与黄河文明"学术研讨会召开1 1月5日,第八届"黄河学"高层论坛暨"回族伊斯兰文化与黄河文明"学术研讨会在河南大学举行。研讨会围绕黄河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对话以及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