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大运河常州段文化遗产是中国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其传承和保护应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因此,从大运河常州段承载的历史文化内容入手,分析了大运河常州段文化遗产传承的意义,指出目前大运河常州段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最后阐明保护的对策,以促进运河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相似文献   

2.
大运河作为天津历史意义上的"母亲河",孕育了丰厚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津因大运河而生、依大运河而兴,天津城市的形成、演变,与大运河的发展息息相关。随着京杭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如何挖掘保护、传承创新运河及其"非遗"文化,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水平艺术设计人才梯队和体系建设,将会成为实现运河文化复兴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相似文献   

3.
正明清时期形成的中国伊斯兰文化,是大运河文化的组成部分。传承和保护大运河文化,不但包括对大运河两岸的古清真寺、重要遗址的保护,同时也在于对伊斯兰教坚持中国化传统的传承。一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的人工运河,是中国古代人民创造的最伟大奇迹之一。大运河不仅是一条运输通道,也是一条文化之河。正如2014年大运河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概括说:"它代表了人类的迁徙和流  相似文献   

4.
蒋亚伦 《美与时代》2023,(12):125-127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是文化遗产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活动最频繁、文化积淀最深厚的地区。加强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凸显文化遗产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独特视角和重要力量。基于大运河江苏段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与传承视角,分析大运河江苏段名镇名村保护现状,从而提出名镇名村保护传承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让文化遗产、让文物活起来,讲好中国故事,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研究、阐发、弘扬和传承、"四个讲清楚"等系列讲话精神及对文物工作做出系列指示、批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山东省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中,将"齐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工程区的建设"纳入党的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报告。近些年来,考古发现与考古学研究成果突飞猛进,在满足当代社会的文化需求、研究历史文化传统、树立文化自信中,做出了诸多贡献,考古学  相似文献   

6.
文化遗产是古都开封的历史记忆,也是文化开封的基因传承,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扩大开封古都文化影响力、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国共产党开封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明确了开封定位,即建设"两城"打造"两都一支点",要"以开放为引领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打造生态宜居魅力古都"。这对"美丽开封"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文章拟通过梳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在"美丽开封"建设中的探索实践,总结经验,寻求对策,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开封实际、具有开封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之路。  相似文献   

7.
许宏  张进 《管子学刊》2013,(2):65-68
齐鲁宗教文化资源丰富,特色鲜明,为建设文化强省提供了有力的历史支撑。我们要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做好文化的嫁接和传承,加强齐鲁宗教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利用,让这一人类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和经济价值延续和发展,增强山东文化软实力和文化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正宗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尊重其宗教特性。二是要积极拓展传承的方法。三是要提升宗教界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留下的宝贵财富,是中华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的表现。宗教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其中占有颇重的比例:在已经公布的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与宗  相似文献   

9.
张樊 《中国宗教》2023,(6):48-49
<正>宗教建筑遗产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传承着丰富的宗教历史文化信息。保护好宗教建筑遗产,有助于宗教建筑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据统计,在国务院已公布的八批505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宗教名胜古迹就有近千处,如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湖北武当山金殿、广州怀圣寺光塔、上海徐家汇天主堂、北京基督教中华圣公会教堂、  相似文献   

10.
马锡钰 《美与时代》2023,(2):126-128
大运河体系包括在用河道、水工设施、城镇及周边环境景观等,其中水工设施支撑着运河航运等基础功能的延续。随着对运河文化逐步深入的研究,水工设施也具有了更多的文化内涵。梳理了大运河功能的演进,从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角度出发,探寻大运河扬州段水工设施的价值及保护传承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印证与记录,在我国现有的100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与宗教文化相关的项目,占有颇重的比例。大致而言,包括以下几类:一是传承于宗教团体内部的非遗项目,其传承主体和传承内容以宗教文化为主,主要在宗教活动场所内部传承,这是最为典型的宗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相似文献   

12.
王多 《中国宗教》2021,(3):70-71
明清时期南北地区宗教音乐的交流融合,对不同地区宗教音乐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贯通南北的大运河是其中的重要因素。考察这一段历史,不但对于研究中国宗教音乐史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推进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也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一历史上的京杭大运河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南北地区音乐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而明清时期是交流最为频繁的时期。  相似文献   

13.
在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讨论中,如何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体系一直是研究和探索的重点。从人文保护与科学传承两个方面对于我国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保护进行探析。从人文角度出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想要为其创造可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就必须以人为核心,从传承主体、传承方式、传承途径三个层面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文传承进行全面考虑;从科学角度来看,我们要对"非遗"文化进行科学化综合保护,利用现有的科学技术促进文化和科技的融合;从数字档案存储与传播平台技术升级等方面,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4.
正江西宗教资源丰富,历史源远流长。一直以来,江西立足省情,把握各宗教特色,深入挖掘和引导宗教祖庭文化这一独特的文化资源,积极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以省级平台为主体支撑,优化宗教文化传承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5.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有助于增强国家和社会的凝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要对历史文化遗产加以重视和保护,建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并不断改进完善,最大化地实现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文章以海南的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为案例进行分析,从当下海南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必要性出发,分析海南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现状,对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体系进行建构,让这颗南海上的明珠绽放璀璨的光彩。  相似文献   

16.
王峰  路航 《中国宗教》2022,(1):76-77
庙会起源于古代的宗庙祭祀制度。宗教文化是庙会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通常包含"祭神""祈福"活动。随着历史发展,庙会活动逐渐融入世俗元素,成为人们世俗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庙会,需要得到积极地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17.
<正>2017年11月9-1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国宗教学会与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编辑部、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青城山道教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室承办的第二届"中国宗教学高峰论坛"在四川大学成功举行。本届论坛以"宗教研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主题,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学理论研究,中国宗教与优秀文化传承研究,道教的宗派历史、文化传承与教义思想新探,佛教的中国化、现代化及经典研究,儒道释耶四教会通与传统文化关系考论,少数民族宗教文献、民间信仰与文化传承研究,区域道教的历史、仪式与传播研究等七个议题进行阐发。本次论坛共收到论文和专家发言提纲33篇,来自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18.
2014年,我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大运河作为国家工程,跨越上千年,纵贯数千里,孕育产生的运河文化博大精深,是展示中华文明的金名片和传承中华文脉的重要标志,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都产生了巨大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正>道教文化包罗万象,其中的文化遗产不胜枚举。要解决当前保护面临的问题,需要多方力量引起重视,以更加科学的方法加以保护。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其信仰来源可追溯到上古时期,自东汉年间产生教团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时间,其历史的悠久、绵延不断的传承使得道教文化遗产丰富,种类繁多。  相似文献   

20.
遗产廊道是一种历史文化保护方法,也是指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景观。实现大运河常州段遗产廊道保护与利用,首先要判定遗产廊道构成。文章梳理大运河常州段的历史演变,分析大运河常州段遗产廊道构成并提出保护策略,以期促进遗产地的资源保护、游憩开发与区域振兴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