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明清时期大运河沿岸清真寺建筑的中国化特色,可以说是当时伊斯兰教思想中国化的外在体现。这些清真寺建筑遗存为后人研究这一段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同时对于当前的伊斯兰教中国化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明清时期,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全线贯通,运河流经区域在经济、文化上迅速发展。当时的大运河沿线城市成为穆斯林商人分布的重要区域,在运河沿岸修建了很多清真寺。明清时期大运河沿岸清真寺,与唐宋时期创建的广州怀圣寺和泉州清净寺等有所不同,基本上都采用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体现了中国化特色。  相似文献   

2.
正明清时期形成的中国伊斯兰文化,是大运河文化的组成部分。传承和保护大运河文化,不但包括对大运河两岸的古清真寺、重要遗址的保护,同时也在于对伊斯兰教坚持中国化传统的传承。一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的人工运河,是中国古代人民创造的最伟大奇迹之一。大运河不仅是一条运输通道,也是一条文化之河。正如2014年大运河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概括说:"它代表了人类的迁徙和流  相似文献   

3.
伊斯兰教具有宗教、法律、伦理三位一体的特点,伊斯兰教法不仅约束着穆斯林的内心世界,也约束这他们的外部行为。伊斯兰教法包括宗教功课、民事法律和刑事法律三方面内容,随着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开始了伊斯兰教法律文化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必经之路,明清时代回族学者汉文译著对这一过程产生了较大影响。本文依据文献资料研究了汉文译著活动与教法的传布诸问题,试图从一个方面揭示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历程。  相似文献   

4.
<正>明清时期,大运河是宗教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入华传教士不仅在运河沿岸展开了丰富的宗教文化交流活动,而且留下了详实的文字记录,陆续传播至西方。故此,大运河不仅促进了西方宗教文化传入中国,而且也推动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5.
四川伊斯兰教具有悠久的历史 ,四川回族是积极向上的民族。在21世纪来临之际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 ,这给四川回族穆斯林带来了新的机遇。四川穆斯林素以重视文化著称 ,在西部大开发的时代洪流中 ,其伊斯兰文化精神值得汲取。为此 ,探讨四川穆斯林的文化传统 ,就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文学文秩名人辈出四川穆斯林经历元明清时期的迁徙定居 ,已逐渐形成独树一帜的巴蜀伊斯兰文化 ,在传统的巴蜀儒释道文化圈内 ,增加了新的民族宗教文化内容。进入近现代时期 ,四川穆斯林文化名人辈出 ,伊斯兰教文化亦出现兴盛局面。在近现代倡导西学的潮…  相似文献   

6.
正"伊儒会通"是历史上伊斯兰教中国化的重要过程和文明成果~((1))。明清时期,以王岱舆、马注、刘智、马复初为代表的中国穆斯林学者,在吸收、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用汉文翻译、撰写、诠释伊斯兰教经典与著作,掀起了意义深远的汉文译著活动,推动了伊斯兰教与儒家文化的进一步融合,开创了伊斯兰教中国化的新篇章~((2))。学界一般认为,  相似文献   

7.
徐蕾 《中国宗教》2023,(4):74-75
<正>自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以来,在不同历史阶段,中国穆斯林学者对伊斯兰教的教义、哲学、教法、教制、历史、文化等作了不同程度的探讨。最突出的当然是明清之际中国穆斯林学者用宋明理学阐释伊斯兰教经籍的活动,通常称为“以儒诠经”。  相似文献   

8.
<正>伊斯兰教自唐初传入中国,到了明代,中国穆斯林从语言、服饰、宗教建筑等方面开启中国化进程,其文化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化变迁的历史积淀发展到明清两代,遂出现“经堂教育”和“伊儒会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衍生出“清真女寺”这一伊斯兰教中国化的独特现象,这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与本土文化交融的产物,也是我国伊斯兰文化的一大创新。  相似文献   

9.
<正>明清伊斯兰文化中有丰富而深厚的“崇俭戒奢”传统。明清时期的伊斯兰教文献中关于“崇俭戒奢”的论述、记载,从心性、礼俗、人格等多层面阐释了伊斯兰教的“崇俭戒奢”思想。明清穆斯林学者将“崇俭戒奢”视为穆斯林心性修养的重要途径,也是穆斯林礼俗生活的重要原则,更是穆斯林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一个多样性宗教与多元文化共存的国家。中国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多元共存的文化理念是中国各民族宗教文化交往的基本原则。伊斯兰教自进入中国,其本土化历程一直伴随着伊斯兰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中国穆斯林学者以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对儒家思想的学习与吸收,将伊斯兰教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交融会通,建构中国伊斯兰教宗教理论,使中国伊斯兰教变成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取得重要成就。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的创建和发展是伊斯兰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融汇的成功路径选择表,其宗教思想、文化特色与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中国伊斯兰教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伊斯兰教的学理传承和经典诠释史,除去唐、宋有限范围内的口耳相传外,明清时期特别是以回族为代表的穆斯林对伊斯兰教经典的诠释,很大程度上构建了中国伊斯兰教经典诠释的汉语话语体系,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由明清汉文译著家倡导而践行的"以儒诠经"。  相似文献   

12.
宁夏传统伊斯兰教建筑普遍采用中国化的院落布局,使用中国化的建筑元素,吸纳中国化的装饰艺术,不仅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更是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彼此融合的历史见证。宁夏伊斯兰教的建筑独具特色。通过对宁夏传统风格的清真寺的历史文化背景、空间布局、庭院设计和装饰艺术等方面的对比分析,可以更充分认识伊斯兰教建筑之美,深刻体察以回族群众为代表的中国穆斯林的宗教信仰、社会生活和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伊斯兰教是伊斯兰教学者阐发的伊斯兰教,属于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教。中国穆斯林学者基于中国文化并根据伊斯兰教义而阐发了诸如认主独一、知主公道、相信圣人、信仰唯一、命人行善、止人做恶、远奸、近贤等八项伊斯兰教基本原则,构成了中国伊斯兰教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明清时代涌现出一大批对中国伊斯兰教影响巨大的经师、学者,如胡登洲、王岱舆、张中、常志美、马注、刘智等。  相似文献   

14.
伊斯兰教自唐代传入中国,不断本土化,中国穆斯林的节庆文化也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穆斯林与其他兄弟民族过春节的习俗,既有大同,也有小异,体现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5.
清真女学又称女子经学,是对穆斯林妇女进行伊斯兰教教育的学校,专门为穆斯林妇女设立的学习宗教知识的场所。在中国,以清真女学、女阿訇为代表的女性宗教文化是伊斯兰教本土化过程中较为独特的文化现象之一。元代穆斯林遍布中国,中原是穆斯林较多的地区,伊斯兰经堂教育最先在中原建立、发展,先后形成陕西、山东学派,其影响范围遍及全国所有穆斯林聚居区。  相似文献   

16.
正伊斯兰教自唐代传入中国,不断本土化,中国穆斯林的节庆文化也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穆斯林与其他兄弟民族过春节的习俗,既有大同,也有小异,体现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7.
王岱舆是明清时期系统阐释中国伊斯兰教信仰体系的著名学者,他对伊斯兰教思想的阐释过程中,不仅借用了中国社会普遍熟悉的儒学和佛教、道教的概念,还在诸信仰之间进行比较,实难能可贵。在一个多元文化共存的社会,这样做既能使伊斯兰教为更多教外人所了解,也能使穆斯林更好地坚持信仰,谨守正教。  相似文献   

18.
王多 《中国宗教》2021,(3):70-71
明清时期南北地区宗教音乐的交流融合,对不同地区宗教音乐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贯通南北的大运河是其中的重要因素。考察这一段历史,不但对于研究中国宗教音乐史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推进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也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一历史上的京杭大运河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南北地区音乐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而明清时期是交流最为频繁的时期。  相似文献   

19.
<正>一、中国伊斯兰教的本土经验伊斯兰教在中国经过1300多年的本土化、民族化的发展历程,中国穆斯林成功协调伊斯兰文化与中国社会及文化间的关系,伊斯兰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尽管伊斯兰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诸多差异,尤其穆斯林的生活习俗(包括饮食、婚姻、丧葬等)与中国传统有很大差异,但是在政府的引导下,中国穆斯林在强调伊斯兰教  相似文献   

20.
<正>客观认识和充分挖掘伊斯兰文化中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积极因素,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伊斯兰教教务工作,对于进一步增强穆斯林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整合力,提升伊斯兰教与其他宗教的亲和力,引导中国穆斯林坚定不移地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道路,坚持伊斯兰教中国化方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