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雅安茶是新时期雅安时代精神和文化的象征,在历史与现实的碰撞中建构了集皇茶、贡茶、仙茶、禅茶、边茶等为一体的茶文化体系。因其"五朝贡茶"、中国"十大名茶""千年之茶""生命之茶"等身份,彰显了一种尊崇而神秘的符号之美;其"仙茶故里""禅茶一味"的身份,暗合了传统道家、佛家"天人合一"、自然本真的审美人生境界;其绿色、健康、生态、精细的卓越品质和传统工艺,紧紧抓住了大众消费的审美文化心理;其甘醇鲜爽的独特风味和作为团结茶、友谊茶的身份,体现了中国传统"优美""中和""仁爱""包容"的深厚审美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2.
茶道与禅道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与中国人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茶禅的结合,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道奇特的景观。"吃茶去"、"茶禅一味","和敬清寂"等等,已经成为禅茶文化的经典话语。一杯茶中,禅意盎然,有人生的三昧、有佛学的感悟、有茶人的心情与品味。在现代语境中,禅茶真谛正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3.
艾茶 《佛教文化》1995,(6):37-39
中国的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民间对茶与佛教之间的因缘亦多有传说。茶与佛教的关系中当属与禅宗的关系为密切,笔者从中日两国历史的一些文献记载中撷出几片小叶来,浅谈一下中日两国的茶文化与禅之关联。  相似文献   

4.
《法音》2019,(8)
正本刊讯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弘扬佛教爱国主义优良传统、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中国佛教协会、中国禅茶学会联合主办,中国佛教书画艺术交流基地承办的"中国佛教文化书画展"于2019年7月25日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展  相似文献   

5.
依原始佛教以及中国佛教禅宗的思想,职业不仅作为一种谋生方式,具有"个人义务"和"社会义务",而且更具有佛道上修行的宗教意义,所以佛教的职业伦理体现了职业的必要性、谋利和终极意义。必须建构与弘扬"佛教知足经济学",以应对当今世界流行的贪欲经济学。"知足经济学"的节俭、知足、布施以及财富分配具体方法等,体现出佛教在财富问题上的智慧及其特有的宗教意义。  相似文献   

6.
茶在唐代贬谪诗人与佛教的交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唐代贬谪诗人提升着佛教茶文化的品味。唐代贬谪诗人对佛教茶文化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作为政治人物与文化名流,他们对佛教茶文化的参与行为本身就是对佛教茶文化品味与影响力的最佳品牌宣扬;其次,他们对消费高端与基层的茶文化内容进行相互的传播;第三,他们的诗文给佛教茶文化蓄积了持久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相似文献   

7.
在印度部派佛教中,说一切有部毗婆沙师、经量部等反对将"缘起"列为"无为法",而他们理解的"无为法"并不具有本体论的意义;而大众部等则依据《杂阿含经》中的《缘经》,认为"缘起"与"涅槃"并属为"无为法",且"无为法"是"有为法"构成的经验世界之基础。这也使得"法性""如"等与"缘起"有关的概念,及"实际"等与"涅槃"有关的概念,逐渐具有了本体论的意义。《小品般若经》中"缘起"被重新理解为"空性",但只是消极意义的"无自性";而由《小品般若经》扩充而来的《大品般若经》中则出现了与大众部等相似的"无为法"之分类,相应地,代表"空性"的"如""法性""实际"等概念在《大智度论》里被看作"实相"。后来,这些概念逐渐发展为大乘佛教中的本体论范畴。  相似文献   

8.
张燕 《中国宗教》2021,(2):56-57
中唐以后,随着中国化的佛教宗派——禅宗的影响逐渐扩大,"悦禅之风"不但在佛教僧人中广为盛行,在文人士大夫阶层也流传甚广。到了宋代,禅宗和净土宗更是成为当时佛教的主流宗派。在此阶段,佛教与中国传统的儒家、道教文化进一步融合,极大推进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2007年10月18日,武夷山市政府在武夷山市举行首届武夷山国际禅茶(大红袍)文化论坛,来自国内的佛教界人士和学者,以及茶文化研究的专家近40人参加了会议。专家学者在大红袍茶的发  相似文献   

10.
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是对人与世界关系进行哲学说明与构建。世界的现实形态建基于人所作之"事",人自身也在参与多样之"事"的过程中认识自己并获得现实的规定,前者表现为认识世界和成就世界的过程,后者则以认识自我和成就自我为内容。以人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为视域,中国哲学中具有综合意义的"事",较之单一的"物""心""言",呈现出更为本源的性质;以"事"观之,也意味着从更为本源的层面理解世界和成就世界,理解人自身和成就人自身。较之狭义"实践"的认识论意蕴与"行"的伦理学内涵,"事"既展开于化本然世界为现实世界的过程,从而关乎本体论之域;又兼涉认识活动和道德行为,从而渗入了认识论与伦理学意义。作为广义的人之所"作",中国特有的"事"哲学体现了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的交融。  相似文献   

11.
在冯友兰的中国哲学视域中,中国佛教哲学特色鲜明,义理深刻。在梳理中国佛教"格义""教门""宗门"三个发展阶段的基础上,他重点分析了印度佛教与中国佛教在哲学思想上的根本差异。在他看来,印度主流佛教及其传入中国后衍化而成的三论宗、唯识宗乃至神秀禅宗,其哲学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而具有鲜明中国化特征且为中国佛教发展主流的佛教宗派——天台宗、华严宗、慧能禅宗等,其哲学思想则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中国化佛教宗派的哲学思想之核心,几乎都奠基于《大乘起信论》之"众生心"即"宇宙的心"概念及其思辨结构。这一"宇宙的心"的哲学思想及其展开对后来宋代理学的兴起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太虚大师是近代中国著名的高僧,是佛教改革派的领袖,被誉为佛教界的马丁·路德。他提出了"教理、教制、教产"三大革命,提出了人间佛教思想,推动了中国近代佛教的转型。创办世界佛学苑是太虚大师进行世界佛教运动的重要实践之一,旨在将佛教传播到世界各地,通过佛教改造人类的思想,从而促进世界和平。成立"世界佛教联合会",是太虚大师创办世界佛学苑的远因;太虚环游欧美各国,使"创办世界佛学苑"从设想转化为实践;世界佛学苑的分支机构———世界佛学苑图书馆成立;太虚提出中国佛学者应成为世界佛学苑的倡导人以及太虚与印度摩诃菩提会等佛教团体的交流合作;最后总结了世界佛学苑失败的原因和它对后世汉传佛教发展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三个维度来对"人间佛教"进行观照,试图由此而切入关于"人间佛教"之概念及其意义与价值的理解。(1)从历史维度来看,"人间佛教"是对佛教中国化进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根本精神的继承,是针对中国佛教之衰落形态的一种具有现代意义的改革运动,体现为中国化佛教发展的一个新阶段;(2)从现实维度来看,"人间佛教"是在现代生活场域之中,以"契机"为方便而实现的关于佛陀教义的化仪更新,体现为佛教的一种新实践;(3)从理论维度来看,"人间佛教"是对佛教之根本义理及其价值的重新拣择,基于化仪更新而实现了佛教价值之实现境域的转移,而体现为中国佛教发展的一种新形态。  相似文献   

14.
光泉 《法音》2014,(12)
正今年3月2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并特别强调:"中国人根据中华文化发展了佛教思想,形成了独特的佛教理论,而且使佛教从中国传播到了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中韩日三国同属汉传佛教文化圈,据载,中国前秦苻坚遣使派僧到高句丽,是为佛教输入韩国之始。至中国唐代,佛教  相似文献   

15.
"空"的观念是佛学的基本内容。佛教将音乐作为佛事对众生进行"音教",禅宗音乐包含着深厚的佛性,音乐乃"教体",蕴含着教理和教义,本身体现了佛性,在音乐中体现了禅意。禅宗审美是通过"悟"把握"空",从梵呗的审美视角而言,则是通过声音的直接观照去感受"空"的妙谛,一悟之后万法皆空,一草一木皆能显示虚空之美。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中,佛教之"空"转向了审美的存在。"空灵"意境的出现赋予了"空"诗性美学特质,中国艺术中的音乐、绘画、唐诗宋词等都体现了主体的"空灵"意境,这成为中国美学的核心词汇,并酝酿出中唐以后中国美学的核心范畴——"意境",成为中国美学独特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采茶戏是从茶文化这一主体文化派生的文化现象,是茶乡茶文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其融歌舞、戏曲、曲艺、民间音乐、民间美术、民间手工艺于一体,与茶的区域分布、风土人情、历史文化息息相关,是劳动生活的生动写照和思想感情的真实表达。它印证了茶文化的久远历史,见证了茶乡茶文化深厚的底蕴,也是茶文化的鲜活载体。针对采茶戏市场不断"萎缩"、受众老龄化严重等现状,我们应该不断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微信、微博等平台积极宣传采茶音乐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知识,在茶文化旅游区及茶叶展销会上结合茶产品进行宣传推广,并采取"老带新"模式,为老一辈民间艺术家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在保留原有茶文化艺术精髓的同时,吸收与之相符合的潮流元素,探究采茶戏的共性联系和当代价值,以促进采茶戏的发展,也为研究台州民间文化提供一定的历史佐证。  相似文献   

17.
贾汝臻 《法音》2010,(5):59-59
<正>本刊讯4月24日至25日,第五届中国宁波国际茶文化节暨第五届世界禅茶文化交流会在浙江宁波市召开,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胡启立,省人大常委会  相似文献   

18.
"六祖革命"是佛教中国化的象征,而海上丝绸之路对于"六祖革命"具有重要的双重性的文化地理学之意义。这表现在六祖革命的起源是佛教自海上而来的东传,其流向也以东亚海上传播为主。由此,世界佛教的传播构成了以岭南为中心的文化交融的地理闭环,这一闭环可以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自然延伸。以"六祖革命"为起点,佛教沿海上丝绸之路传播,所形成的跨文化共同体意识,可以为今天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提供文化交融与对话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佛教发源于印度而盛行于东土,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华夏大地形成了汉语系、藏语系、巴利语系佛教流派,即中华佛教三大语系。三大语系佛教徒坚信三宝,和谐融合,弘扬佛法,利益众生,写下了千年光辉史册。我们同心祈祷,我佛保佑中华佛教三大语系与世界各地佛教光芒万丈,以佛法雨露滋润和谐世界、培育世界和平、造福世界人民。  相似文献   

20.
鲍永玲 《世界哲学》2012,(3):118-128
在"人居领地"时代,反映实在整体之大全结构秩序的概念随着人类宇宙意识的孕育而萌生,而人类世界视野的扩展进一步催生了对人类此世和内在秩序的观照。在此背景下,汉语概念"世界"既脱胎于本土"宇宙"之时空相融的内涵结构,又借机印度佛教传入中土而成为一个颇为新鲜且具佛教渊源的词语。在公元二、三世纪的佛经翻译里,它与"世"、"世间"、"世上"等一起,对译于梵语和巴利语的loka、loka-dhātu和laukika等印度小乘和大乘佛教的术语。"世界"在汉语概念史上的缘起、滥觞和流变,深刻反映着古代中国人是如何借助古印度佛教文化的冲击而更加深入地认识自我和宇宙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