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16世纪末,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等一些西方天主教传教士带着西学典籍进入中国,刺激了晚明中国会通中西学术思潮的产生和中西学者大量独撰、或合作的著、译作品的产生。汉语天主教文献的激增促使对其进行整理和编目的工作产生,直至今天,这些工作都还未停止。对汉语天主教文献目录编纂史的梳理和研究,将会有助于中国历史文献学、古代史和宗教文化史的研究。本文以纵向的自晚明至今、横向的综合目录和专题目录两种类型的书目为立体纲目,考察了这些书目对天主教文献的著录情况。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编纂汉语天主教文献总目录面临的一些困难及思考。  相似文献   

2.
一、导论在五·四以前的十多世纪里,中国传统文化和基督教曾有过四次的正面接触①,但中国的士大夫除了对利玛窦的尊儒敬孔的传教方式给予认同和略有好感以外,天主教均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儒家思想的排斥、敌对,且以失败而告终。我们说神学是教会在思考。值得我们应该深思的是:每当天主教和儒家文化相遇时,我们不时发觉有异体排斥的反应,或是正面冲撞。许多学者认为儒家文化是以人本思想为主,而天主教则是神本思想,二者不可相通相融。我们承认天主教与中国文化在枝节上确有歧异之处,但我们同样可以肯定其根本精神是一致的。因为儒家重仁义,天主教则以爱播爱,天主是爱。况且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家庭为本位的社会,一切以孝为根本,天主教在论伦理关系的第一条诫命“孝敬父母……”。本文试从儒家文化之“仁”和天主教核心之“爱”作比较,以求二者间有所沟通。  相似文献   

3.
17—18世纪,在华的天主教传教士围绕中国礼仪问题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论。在华耶稣会传教士内部分裂产生了两个派别。一派追随利玛窦的观点。利玛窦,意大利人,耶稣会传教士。明朝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利玛窦来华传教,为了能够在中国打开传教局面,利玛窦以传播科学知识为媒介,以天主教教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明末来华的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借助伦理哲学和自然科学传教的方式深受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代精神的影响,利玛窦首先在非基督教文明中找到中西方共同的人文价值,以此为传播天主教打下基础。利玛窦及其后继者通过交友和理性论辩等途径,使一部分中国士大夫皈依了天主教。在利玛窦的传教方式中,手段与目的之间达到统一与和谐。  相似文献   

5.
西方天主教初传中国,利玛窦奉行“补儒易佛”的策略。所谓“补儒”,就是要把儒学基督教化(本文所谓“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以及后来分化出的“新教”);所谓“易佛”,就是要排斥中国本土的佛、道等宗教。这一过程因天主教内部的“礼仪之争”而中断,遂给中西文化交流铸成历史的遗憾。“礼仪之争”不仅发生在天主教的不同传教会(耶稣会与多明我会、方济各会)之间,而且发生在利玛窦所在的耶稣会内部(利玛窦与龙华民之间);更可注意者,它在利玛窦本人的传教著作中也潜存着。“礼仪之争”实质上反映了中国儒家文化与西方基督教文化之间的分歧,这种分…  相似文献   

6.
正16世纪,天主教自唐、元两代之后,再度传入中国。自明中叶起,耶稣会、方济各会和多明我会的传教士相继来到中国。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耶稣会会士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到达北京,他主张要适应中国国情,以天主教教义与儒家伦理观念相融合为传教策略。利玛窦自称"西儒",秉持儒家作风,引用儒家经典论证、诠释天主教教义,将天主教崇奉的"天主"(Deus)解释为儒家经  相似文献   

7.
正历史上,江西在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方面就作出了积极贡献。佛教"农禅并重"发源于江西,禅宗史上著名的"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发生在江西,禅宗一花开五叶,三叶在江西。天主教传教士利玛窦在南昌传教期间形成"南昌传教模式""利玛窦规矩",是天主教中国化的历史见证。2016年以来,江西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新思想新要求,以及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在推进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工作方面进行了积极  相似文献   

8.
<正>游文辉(1575-1630),字含朴,他是中国最早的天主教修士之一,宗教画家。据利玛窦的回忆录记载,游文辉出生在澳门一个天主教信徒的家庭。1593年,游文辉到耶稣会在日本设立的学校里接受绘画方面的训练。1594年,为促进中国本地教会的发展,耶稣会视察员范礼安神父在澳门设立专门培养中国青年的天主教学院,游文辉也在该学院受训。1598年,利玛窦欲去北京传教,需要同行者,在他的要求下,范礼安神父派遣游文辉来内地协助利玛窦。1598年,游文辉抵达南昌。同年9月,  相似文献   

9.
明清之际出现了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为代表的儒家天主教徒,还有其他入教或与天主教有一定联系的儒者,他们面对晚明思想转型,受到传教士“合儒、益儒、补儒和超儒”的影响,在中西文化会通的基础上以求“同”的意识重新审视和反思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和历史演变,批判道、佛和宋明理学,回归儒家早期传统,重建上帝信仰。他们在坚守中国文化主体性前提下吸纳西方科学技术及宗教神学,试图用天主教教义和教理来会通、改造、补充甚至超越儒学,化解儒学面临的危机,以天主教精神重建中国人的信仰体系,探索儒学发展的方向和道路,从信仰维度更新发展儒学。  相似文献   

10.
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16世纪末来华传教,他对中国道教的态度与认识囿于他采取的合儒、补儒而排斥佛教、道教的策略。利玛窦论及道教渊源、道教经籍、道教义理、道教斋醮科仪、道教修炼方术、道教音乐、儒释道三教关系等方面,视道教为"迷信""伪教",将道教归入偶像崇拜之列予以贬斥。利玛窦对中国道教的认知以天主教为本位,服务于传播天主教的目的,不过,从利玛窦对中国道教的粗略记述,可以看出他对中国道教已有一些了解,但其认识还是初步的,其中不乏偏见。  相似文献   

11.
由中国天主教爱国会和中国天主教主教团组织编写的《中国天主教独立自主自办教会教育教材》与读者见面了,本书由中国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这本长达22万字的教材,分为十章三十二节,内容涵盖了天主教自明朝传入我国以后的整个发展历程,即从利玛窦身穿儒服,尊重中国传统文化,至礼仪之争爆发,使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百年受挫;随着鸦片战争,天主教再次  相似文献   

12.
《中国宗教》2018,(9):34-36
历史上,江西在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方面就作出了积极贡献。佛教“农禅并重”发源于江西,禅宗史上著名的“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发生在江西,禅宗一花开五叶,三叶在江西。天主教传教士利玛窦在南昌传教期间形成“南昌传教模式”“利玛窦规矩”,是天主教中国化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13.
《天主教要》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主教要》是明清间来华传教士的一篇重要文献,是来华耶稣会士用中文所写的第一个经本。但长期以来关于它的作者没有统一的认识,而且由于它深藏于梵蒂冈图书馆和耶稣会档案馆之中,学术界从未介绍过它的具体内容。因而大多数涉及它的文章都是泛泛而论。本文依据梵蒂冈图书馆和耶稣会档案馆的原始藏本,对《天主教要》的出版时间、地点、作者做了逐一的考证,并具体论证了现有的两个版本的差别。结论是:《天主教要》为来华耶稣会士用中文写的第一本经书,初期经罗明坚翻译,后由利玛窦翻译、修定,并于1605年重新出版。梵蒂冈档案馆所藏的《天主教要》更接近利玛窦1605年的版本,这个本子是目前保留下来的利玛窦最早的本子之一。因此,此书应收入利玛窦全集之中。  相似文献   

14.
利玛窦(MatteoRicci,1552年10月6日-1610年5月11日),意大利的耶稣会传教士,学者。明朝万历年间来到中国居住。其原名中文直译为玛提欧&#183;利奇,利玛窦是他的中文名字,号西泰,又号清泰、西江。在中国颇受士大夫的敬重,尊称为“泰西儒士”。他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开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他除传播天主教教义外,还广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他的著述对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儒学和天主教在明清的接触和会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学和天主教在明清的接触和会通龚道运一中国文化以儒、释、道为代表。如果说由先秦以迄宋明,中国思想文化的演变历程只为一大事因缘,即新儒学的产生和它的传衍,①那么,明清以降,中国思想文化的进程则以懦学和基督教的会通为主导。因为儒学发展到宋明,固已汇合释、...  相似文献   

16.
<正>利玛窦(1552-1610),耶稣会在华传教士。在西画东渐过程中,利玛窦推动西方画作在中国的传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身体力行地把西方宗教美术作品带到中国。1582年8月利玛窦抵达澳门,据日人泽村专太郎称,"他随身带有铜版画,大都是意大利著名的油画彩色刻印图片"。万历年间顾起元在《客座赘语》卷六"利玛窦"条中说利氏携来的天主教绘画"以铜版为帧,而  相似文献   

17.
明清之际耶稣会士在中国传教时所推行的适应政策,大致经历了曲折发展和逐步深化的三个阶段,即从起初利玛窦时期以孔子和先秦儒学的"四书"为主的文化适应,到利玛窦去世后耶稣会士对中国语言、地理、历史、儒学的广泛层面的文化适应,再到最后白晋聚焦于中国文化源头活水的《易经》以论证中国文化与天主教同源性的文化适应。每个阶段的推动都与当时政治、社会、文化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每个阶段也都催生出了一批重要的思想成果。文化适应政策虽然最终受挫,但其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积极影响却不应低估。  相似文献   

18.
利玛窦是明末来华传教的耶稣会士中最著名的人物,他只活了57岁,而其中的后28年是在中国度过的,并且死在中国,埋在中国。利玛窦在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和将西方的“实学”传播到中国两个方面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因此今天他成为举世公认的中西文化交流的伟大使者。一个天主教的传教士获得如此美誉,当然是教会的光荣。利氏在华传教28年  相似文献   

19.
天主教第二次入华与利玛窦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天主教的入华时间,《利玛窦中国札记》的作者声称:“是圣多默本人把基督教传入中国的,他确实在这个国家修建了教堂”。“中国人和埃塞俄比亚人是由圣多默感化而皈依真理的”。这仅是外国传教士的  相似文献   

20.
天主教的传华史是从耶稣会士在华的宣教事业开始的。早期来华的耶稣会士主要代表有罗明坚(MicheRuggieri)、利玛窦(MatteoRicci)、汤若望(Adamsxhll)、南怀仁(Ferdinand Verbiest0等。明末清初,中国社会正处在动荡、多难之际,但儒家文化仍居主导地位,儒学理念在士大夫和百姓心灵中根深蒂固。耶稣会士为了在中国内地立足并开展传教事业,不得不研习儒家传统,趋同和认可儒学理念,并在不违背天主教教义的前提下加以适当的解构与重建,这方面,利玛窦的贡献最大。 第一,生活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