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继愈先生创立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倡导科学无神论,并非出于"纯学术"的动机,背后乃有他社会关照的思想。中国有极为悠久的封建主义历史,加之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性,这导致当代中国社会仍背负着沉重的封建主义包袱,它甚至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最大敌人,这是任先生的重要论断。封建主义的基本载体就是宗教神学,封建社会虽然崩塌,但以宗教神学为载体的专制思维仍挥之不去。在中国,宗教神学主要以儒教的形式存在,并持续影响至今。任先生准确地抓住了这一关键点,区分儒教与儒家,重点批判作为信仰主义的儒教。所以说,要认识任先生关于批判宗教神学、倡导科学无神论的思想,必须先要理解任先生努力对抗封建主义、忧心社会进步的良苦用心。  相似文献   

2.
<正>一代学术宗师任继愈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哲学、宗教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是我国著名哲学家、宗教学家、历史学家。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他主持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宗教研究机构,开创了中国宗教学学科体系;他提出"儒教是宗教"的论断,学界为之震动,引发了历时数十年的学术讨论;他在宗教研究方面的杰出成  相似文献   

3.
任继愈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思想,完成了对中国哲学史的系统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成果。他从"认识史"和"斗争史"的角度理解中国哲学史,从唯物辩证法角度揭示了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规律。任继愈将宗教史视野引入中国哲学史研究,提出了"儒学是宗教"的观点,在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道教》日译本序任继愈世界有三大宗教(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影响着世界广大地区的群众。中国也有三大宗教,即儒教、佛教、道教,这三大宗教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它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家庭生活。佛教、道教、儒教在隋唐...  相似文献   

5.
在儒教论争的视域下,董仲舒对于理解儒教(儒学)的基本性质、存在形态与历史发展,具有重要的地位。任继愈的“儒教是教说”、李申的中国儒教史研究,以及反对者提出的质疑与论辩,均对董仲舒进行了重点研究。各方关于董仲舒思想体系的宗教属性,争议不大,甚至可以说存在一种共识。同时,儒教论争中亦广泛存在着对于宗教神学的批判精神以及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思想意蕴,这对于儒教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儒教研究是传统文化研究的重要问题,也是一般宗教研究的重要问题。为了把这一研究引向深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于2001年2月24-25日在国家图书馆召开了儒教问题讨论会。到会的有:世界宗教研究所名誉所长、国家图书馆馆长、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儒教是教说提出者任继愈先生,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卓新平,党委书记兼副所长吴云贵,副所长张新鹰、曹中建。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方克立、陈来、周桂钿。传统文化及宗教学研究领域著名学者:张立文、蒙培元、赖永海、郑万耕、徐远和、蔡德贵、王中江、任延黎、方广锠、金正耀等,以及一…  相似文献   

7.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于2001年2月24—25日在国家图书馆召开了儒教问题讨论会,对儒教是不是宗教的问题进行讨论。 1978年底任继愈先生提出的“儒教宗教说”,在学术界引起了激烈而广泛的争论。20多年间,争论双方都发表了不少论文。其中的代表之作,已结集为《儒教问题争论集》出版。最近,李申先生又出版了系统阐述儒教问题的《中国儒教史》,这次讨论,就是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 儒教是不是宗教持反对意见的学者认为,历史上的儒家具有宗教性,曾发挥过类宗教的作用,可以说儒教是一种广义的宗教,但不能认…  相似文献   

8.
正任继愈先生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奠基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创建者和第一任所长,他的学术领域涉及宗教和无神论、中国哲学史、佛教、道教、儒教、史学、社会文化,以及图书馆学等不同学科领域。探讨他的学术思想,尤其是研究他关于宗教与无神论的学术思想极其重要,也完全必要。这里,我想谈三点看法。其一,从任先生的学术生涯中认识他的学术思想的本质。1949年新中国建立时,任先生34岁,已经过了"三十而立"的年龄。他在《任继愈学术论著自选集》"自传"中说:  相似文献   

9.
由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在中国思想史和哲学史上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如何分析儒家思想的发展及其历史作用,是哲学史界普遍关心的问题。近年来,对儒家思想在发展的过程中是不是演变为儒教(宗教)的问题,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任继愈同志在《论儒教的形成》(《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1期)和《儒教的再评价》(《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2期)等文中认为,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是直接继承殷周奴隶制时期的天命神学和祖宗崇拜的宗教思想发展而来的,本身就具有进一步发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中,对象、范围的“纯化”和“泛化”问题一直存在。其原因在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大部分内容是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形成的,受“等级的阶级”(《列宁全集》第6卷,第93页)关系的制约,基本上没有从包罗万象的统一的社会意识形态中分化出来,和宗教神学、伦理政治之间的区别界限不够清楚明朗。封建社会中的所谓“义理之学”的包容性是非常大的。中国传统哲学的这个特点给中国哲学史的研究者带  相似文献   

11.
正任继愈先生是20世纪我国著名哲学家、宗教学家、历史学家,是我国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学术研究的优秀代表,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任继愈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哲学、宗教学研究,学术著作等身,学术成就享誉海内外,为中国宗教学、我国图书馆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任继愈先生是我们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第一任所长,是中国宗教学会的创始人和第一任会长,也是中国无神论学会的会长。在此我谨代表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对各  相似文献   

12.
对于“儒教(或儒学)是否宗教”的问题,尽管参加争论的学者并不很多,但它确是二十年来中国学术界最具挑战性,也是一个颇有争议并使众多中国学者甚感困惑的问题。然而,争论的文章发表在不同的书刊和专著中,查寻起来颇费周折。为使关注这一问题的广大学者较为便利而又全面地了解争论的情况及其发展脉络,也为了进一步推动有关研究的深入发展,宗教文化出版社独具慧眼,特邀“儒教是教”说的提出者──著名学者任继愈先生做主编,选编儒教问题不同观点的典型文章,于世纪交替之际(2000年11月)出版了《儒教问题争论集》。《儒教问题争论…  相似文献   

13.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从历史上看,宗教孕育了哲学。宗教提供了哲学所依据的思想资料;反过来,哲学在一定条件下,又为宗教的发展提供了思想依据。同时,哲学和宗教有着共同的研究内容和对象,对人生和世界都有自己的观点,都是比较完整的世界观。任何宗教都要探索人类与世界,人生与自然界,以及社会的各种关系,反映这种理性思考的便是宗教哲学。宗教哲学是在其基本信仰的支配下展开的一种研究宇宙和人生的哲学。  相似文献   

14.
<正>纪念任继愈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在京召开4月1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在京组织召开了"纪念任继愈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任继愈是我国著名哲学家、佛学家、历史学家、国家图书馆馆长、名誉馆长。1964年,负责筹建国家第一个宗教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世界宗教研究所,并任所长。  相似文献   

15.
儒教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继愈同志所撰《论儒教的形成》(载《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1期。以下凡引该文,只注页码),是一篇系统论述儒家演化成儒教(宗教)的文章。该文提出的问题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我们经过初步研究认为,这篇文章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宗教的经典论述,宗教有四种历史形态:原始宗教、国家宗教、民间宗教和世界宗教。儒教属于国家宗教。国家宗教又分奴隶制国家宗教和封建制国家宗教。儒教属于封建制国家宗教。大多数封建制国家宗教是由从民间宗教发展而来的世界宗教充当的,儒教却是由商周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推动中国近代哲学史的研究,《哲学研究》编辑部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史研究室于4月8日联合召开座谈会,邀请在京的中国哲学史专家、学者,讨论中国近代哲学的形态和特点问题。与会的有: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世界宗教研究所、历史研究所等单位的专业工作者张岱年、石峻、任继愈等20多人,西北大学张岂之提交了书面发言。讨论会围绕中心议题,广泛涉及了中国近代哲学史研究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儒教问题座谈会1997年4月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室召开关于儒教问题的第二次座谈会。参加者有“儒教是教”说的首倡者任继愈先生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章绍武先生,有宗教所领导戴康生、卓新平先生以及该所部分研究员和副研究员,他们是:李富...  相似文献   

19.
唯物史观的政治哲学阐释是在与实证化、决定论解释的争论中形成的。虽然这种阐释路向对于克服第二国际以来出现的经济决定论的解释路向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存在着越界阐释的倾向。为此,我们有必要从唯物史观所实现的双重转变中找到政治哲学阐释的合理限度。从历史的认识模式来看,唯物史观实现了由自然主义认识模式向历史主义认识模式的转变。这一转变不仅深刻揭示了政治哲学中规范性概念得以可能的前提条件,而且有利于冲破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迷雾,为政治哲学的阐释限定了理论视域。从历史的研究方法来看,唯物史观实现了从思辨方法到"自然科学的精确性研究"的转变。这一转变明确了自然科学的精确性研究方法和总体性的历史解释原则之间的理论关联,为政治哲学的阐释划清了理论限度。  相似文献   

20.
任继愈先生是我的老师,我曾在他的指导下进修中国哲学。1979年,我作为武汉大学哲学系的青年,被安排到刚刚恢复的中国哲学史教研室,为了培养青年能尽快从事中国哲学史教学,萧蓬父先生与任继愈先生联系,让我到世界宗教研究所进修。从1979年初,到1980年底,我在世界宗教研究所进修近两年。那时,任先生正在主持编撰多卷本《中国哲学史》和《中国佛教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