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我想在尽量简短的篇幅里谈谈我对尼采哲学的几点主要看法。一、尼采哲学的主题:生命的意义提起尼采,人们往往立刻想到“权力意志”和“超人”,在多数情况下,“权力意志”又被等同于强权政治,“超人”被等同于法西斯。通过这样的简单联想,就给尼采哲学定了性。我想,耍弄清尼采哲学若干重要范畴的含义,不能望文生义,而应把它们放到尼采哲学  相似文献   

2.
永恒轮回与强力意志是尼采哲学中的两个主导性学说。本文认为在这两种学说之间存在一种紧张的悖论式关系。本文将首先阐明永恒轮回、强力意志的含义,并进一步阐释永恒轮回与强力意志之间的这种悖论式关系,并最终将这种阐释与对西方形而上学的批判联系起来。本文认为,我们只有站在存在之真理被遮蔽的角度上、站在形而上学终结的角度上,才能理解永恒轮回与强力意志之间的悖论式关系。尼采以永恒轮回与强力意志思考了古希腊哲学开端中的生成与存在,触及了形而上学史上的赫拉克利特主义和巴门尼德主义。但这种思考方式是非希腊式的,是极端现代式的。尼采以永恒轮回与强力意志彻底耗尽了形而上学的一切可能性,彻底遮蔽了存在之真理的声音,以生命之强力为标准来解释一切,从而使现代人不得不直面虚无主义的问题,直面西方哲学的危机。  相似文献   

3.
在传统形而上学中,同一性本原主导着人们对本原问题的看法。尼采在现代思想的视野中对本原问题进行了全新的发掘。在尼采看来,本原的本意就是指生成的根据,它要回答的是生成何以可能的问题,他用"生成意志"来指称这一本原。尼采持有一种差异本原观:差异因素及其关系被当成决定存在物本性的关键因素。生成意志作为一种发自于生命体之内的生命冲动,表达了由内而外发出的一种趋向;生成意志不可能单独存在,它必定要在与其它生成意志的关系中才能存在;这种关系即为抗争。抗争关系中所呈现出来的差异除了生成意志的"量"以外,还有它的"质"。并不存在一个外在的目的作为生成意志及其关系的根据,抗争是对生成意志之间差异的肯定。生成意志通过生成一系列的意义而实现对存在物的世界的规定。  相似文献   

4.
尼采哲学同胡塞尔、海德格尔和梅勒-庞蒂等为代表的现象学有着很多共识。首先,尼采哲学同现象学一样抛弃了现象与本体或"物自身"的形而上学的二元对立,肯定了现象是唯一的实在,并认为现象就是权力意志;其次,尼采认为权力意志是具有赋予和创造意义的"意向性"特征;最后,尼采还承认权力意志的意义赋予或创造具有时间性的视角特征。从这些共识来说,尼采哲学可以被看成是一种现象学。但是,尼采哲学不只有现象学的一面,还包含了谱系学的一面。作为一个谱系学家,他否定了现象学的"明见性"原则以及对于"起源"的追求,而是认为任何"起源"都是历史性的,都是权力意志的偶然产物。从这一点来说,尼采哲学同时包含了超出现象学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5.
“权力意志”、“积聚权力意志”以及尼采对生活的原动力和终极意义所下的不同定义,可以用历史上无数的事实作依据。然而,有一个问题还没有解决:承认以上事实,是否就必须接受尼采关于生活原动力和终极意义的解释?某些人对尼采著作的解释实际上同历史事实是相冲突的,这种冲突就表现为大规模的排犹。使用武力在历史进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而人们不能不承认使用武力是历史的组成部分。既然如此,我们是否就应该赞成尼采的信念,说“社会主义者关于善、美、真理和  相似文献   

6.
一、尼采及其美学思想尼采(1844—1900)是继叔本华之后的另一个德国唯意志主义的哲学家和美学家。他虽然在大学里前后任教十年,但他不是学院式的美学家。他的美学缺乏严密的理论体系,实际上是他哲学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即使这样,他的美学思想还是十分丰富,其中有不少创见。在美学史上,尼采的美学思想具有革新的意义,对二十世纪的西方现代美学和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要了解尼采美学,首先要了解尼采的哲学。尼采在哲学上深受叔本华的影响,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这是一种非理性的冲动;世界和人生是令人痛…  相似文献   

7.
一对唯意志论(Volunlarism)或意志主义,通常有两种解释。狭义的解释以苏联大百科全书的观点为代表,它指把意志看成是存在的最高原则的一种唯心主义哲学流派。这种解释通常把唯意志论规定为叔本华、哈特曼、尼采那样典型形态的哲学。解放后我国哲学界一般也  相似文献   

8.
虚无主义是尼采对西方文化的诊断.尼采认为,要摆脱虚无主义就必须进行价值重估,重申权力意志的创造性力量.虽然海德格尔与德鲁兹对尼采的评价大不相同,但在对权力意志的创造性特征的理解上,他们具有相似性.鲍德里亚认为,这种创造性的思想仍然是一种现代性的思想,它以"真实"为条件,创造就是将真实呈现出来.这种创造性的理念仍然是合乎资本逻辑的意识形态.在"超真实"时代,虚无主义遵循的是一种消失的逻辑.只有这种逻辑,才能摆脱现代意识形态的效应,并以此为基础来探索现代文化的替代模式.  相似文献   

9.
一笛卡尔与康德不同:康德把知识与自由意志区分开,认为自由意志超越了人的理解能力。这是康德哲学的最杰出的思想,也是他超出笛卡尔哲学的最关键之处。笛卡尔则并没有像康德那样在思想内部清晰地划定理解与自由意志之间的界限,更没有从自由意志方面来理解康德所说的“自在之物”。后一个思路引出了叔本华和尼采,乃至现当代的欧洲大陆哲学。  相似文献   

10.
一、超越:共同的课题尼采哲学是人生超越哲学,这不仅是由其哲学中的酒神精神、强力意志、超人等几个主要的命题、环节所决定的,也是由其在西方哲学史上所实现的转向所决定的。一方面,从西方哲学史的发展进程来看,柏拉图奠定了形上学的基础,洛克开了知识论的先河,而尼采则首创生命哲学。(详见陈效应著《悲剧哲学家尼采》第146~第157页,三联书店1987年版)他揭示生命的感受,探讨人生的意义及其实现,引起了现代心灵无尽的共鸣。另一方面,尼采哲学是按着叔本华的意志哲学讲的。叔本华认为意志是世界的自在之物,一切现象包括个体的…  相似文献   

11.
谈谈尼采的权力意志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权力意志是尼采晚期著作和八十年代遗稿中的重要概念。《权力意志一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是一部被尼采计划写作但没有得到执行的著作;一部用这个标题出版的著作是不可信的,这部著作是由尼采妹妹伊丽莎白·福尔斯特一尼采所做的一个编排。”①(一)《权力意志》思考尼采何时构思了权力意志(WilezurMacht)的思想,对此很难确切地回答。人们只知道这个思想后来发展为他全部创造的核心,直到他生命中有创造力的最后一天他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在尼采创作的第一阶段(从《悲剧的诞生》(DieGeburtderTragodie)到《朝霞》(Morgenr6te)…  相似文献   

12.
黑格尔与尼采关于主体性的论断,无疑成为人们判定传统、现代与后现代关系的节点。如果仅将二者的主体性思想聚焦于形式上的对抗,而不进行哲学史的梳理,则既有可能重蹈历史虚无主义的覆辙,还会使二者否定之否定的思想脉络断裂为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据理抗争的渊薮。但是,倘若将其置于现代性自我确证的语境之下,以现代形而上学主体性的理性范式转换为视角,便不难发现,首先,正是经由尼采基于体现生命主体性的酒神精神及其强力意志的形上赋义,而使这种主体性精神逐渐超越了历史主义、浪漫主义、悲观主义、经验主义等各种(后)现代主义的主体性原则,进而清晰地再现了二者之间的思想运动轨迹。其次,正是蕴涵于尼采生命形上学中的主体性精神及其身体理性范式,不但表征着现代形而上学主体性原则及其理性范式的转换与完成,而且在身体现象学对于意识现象学的反思与超越中,表征着现象学与方法论的转换与完成。最后,正是尼采这种基于现代形而上学主体性的身体理性范式的身体现象学,既整合了西方哲学史上经验、理性与信仰的偏执与独断,又整合了传统、现代及后现代的分野与断裂,进而彰显了其消弭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张力的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叔本华和尼采的生命哲学不仅在中国近现代的社会思潮方面,而且至今还在一些个人的精神生活中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有鉴于此,本文通过概括分析“敬畏生命”伦理学创立者施韦泽的叔本华和尼采研究:“作家”哲学家时代的来临、叔本华要灭绝生命意志、尼采致力于深刻的肯定世界和生命,为我国学术界深入研究叔本华和尼采的伦理思想,以及相关读者在从中获取有益教养的同时,自觉地避免其消极因素,提供一些资料和看法.  相似文献   

14.
尼采(1844-1900)是继叔本华之后的另一位德国唯意志主义的哲学家和美学家.他的美学思想对20世纪西方现代美学和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他提倡审美的人生态度,主张用美学解决人生的根本问题.故而研究尼采美学,同时也有着对人生意义的探讨.也正因为此,尼采的美学思想影响了大批艺术家的人生观和他们作品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15.
与我们通常把现代民主运动看成是历史进步,认为民主是一种普世价值的观点截然相反,尼采对我们的时代做了一个不合时宜的评判,认为包括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在内的现代民主运动,实际上都是对基督教的"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继承和世俗化而已。基督教的价值在尼采看来是反自然和敌视实在的,这种价值起源于奴隶对高贵的人的怨恨起义,现代民主运动向往一个更加理想的社会,同样也是为了用一个"彼岸"世界来贬低我们生存的"此岸"世界。于是从基督教开始到现在的整个民主运动就被尼采评判为一场贬低生命的虚无主义运动。通过这场运动,大多数人占据了统治地位,生命本能的自我肯定和提高越来越得不到认同并受到压制。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简述了形而上学史,探讨了康德对旧形而上学的批判.接着概述和批判了尼采的形而上学批判.海德格尔认为,尼采的错误在于把存在解说为价值,在于在追问存在者的存在根据时遗忘了存在本身.在尼采以强力意志为根据的价值之思中,主体性形而上学忽略与遮蔽了存在.形而上学的秘密是根据律.形而上学通过根据律主宰了现代人的命运.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的克服与超出就是把作为存在者原则的根据律拆解为作为存在原则的存在与根据相互归属的根据律.德里达认为,在阐述此在的存在机制与存在意义的基础存在论中,海德格尔区分了本源与非本源.他把本源理解为本真本己性.在德里达看来,这种理解还是带有传统形而上学亦即在场形而上学的烙印.德里达对亚里士多德时间观的再解读表达了他对形而上学的深刻批判和解构.德里达对海德格尔的批判表明了他自己看到了比作为在场之存在还要古老或晚到的"事情".这种"事情"乃是对在场—不在场的绝对超出,就是德里达以踪迹之名所思考的东西.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图在海德格尔和后现代主义哲学家的看法之外,对尼采的后期哲学给出一种新的解释。海德格尔批评尼采的后期哲学是一种主体性的形而上学,而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则认为尼采完全消解了主体性的问题。本文则认为,尼采哲学是一种全新的主体性哲学,即一种"没有主体的主体性哲学"。在他的哲学中,主体性并不依赖于一种理性的意识、我思、自我或主体,而是意味着一种前反思性的生命本能或权力意志。换言之,真正的主体性意味着生命本能或权力意志的主动性(Aktivit?t)或自发性(Spontaneit?t),也就是权力意志向外和向上的自发性的释放与扩张。与此相对,传统形而上学所理解的主体性一方面是从权力意志的主动、自发和原初的主体性中抽象和派生出来的,另一方面也是对于这种主体性的否定和压制。  相似文献   

18.
尼采的整个唯意志论哲学思想体系主要是通过对悲剧的解释来体现的,因此有人认为,尼采悲剧思想是构成他整个哲学思想体系的基础。尼采的悲剧思想主要集中在《悲剧的诞生》一书中,在此书中,尼采在批判地考察前人悲剧思想的基础上,第一次把阿波罗(Apollo,日神)和狄奥尼索斯(Dionysus,酒神)这两个概念引入悲剧思想领域。前者代表造型艺术,后  相似文献   

19.
叔本华通过确立意志将人从传统基督教和柏拉图主义的所谓理想世界中唤醒过来,开始独立地面对世界和人生。然而,意志的局限性又使人陷入存在的暧昧和自我的分裂、矛盾状态,使人因丧失目的而迷失和寻求自己。叔本华意志哲学的人学意义在于率先提出人的价值和意义问题,促使尼采等现代哲学家继续对此进行深入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尼采的审美人生观作为主体性、创造性的审美态度是克服虚无主义"顽疾"的"良方"。通过阐明虚无主义的内涵和范围能厘清尼采对西方文明"顽疾"的诊断结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他所开的"药方",我们将发现尼采是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处呼唤生命意志的回归的,以企让权力意志的创造返归主人的位置重新书写生命的美丽。尼采的人生观的意义在于渲染生命的激情来实现此在主体的审美创造性生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