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汉传因明的研究成果为基础,论证法称因明的演绎逻辑体系与陈那因明的非演绎逻辑体系有根本的差别。本文以玄奘的“唯识比量”作为标尺,论述法称因明在认识论、逻辑和辩论术三方面全面改造了陈那因明。论述了法称建立因后二相的思路与陈那有根本差别,是导致体系差别的根本原因。通过分析近似于“所闻性”因的实例,指出陈那的不共不定因在法称因明中不复存在。这是法称对陈那因明作体系性变革的重要特征。从法称《滴论》和法上疏找到根据,批评百年以来流行的归纳说。本文还找到了藏传研究者误用法称因三相来解读陈那因三相的原因。简明扼要地阐明不可得因在逻辑上没有独立性。设立此因主要为方便建立论式。文章最后解释了法称因明异法式独自成立的逻辑依据。要之,本文对当今国内因明研究中的诸多重要问题作出了自己的回应。  相似文献   

2.
佛教逻辑有别于西方形式逻辑的一项重要特征,在于对论证前提为真的强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因三相"理论。论证前提的真,在陈那著作中又被理解为辩论主体将该前提确定为真。这种"确定"体现为文献中对"极成"(prasiddha)、"成"(siddha)、"决定"(ni?cita)、"见"(d???a)、"已知"(vidita)的强调。这些表达辩论者认知状态的词汇,皆可概括为佛教逻辑中的"认知算子"(epistemic operator)。本文通过研究东亚因明与法称两个传统对陈那《正理门论》中"决定同许"的理论设定的不同解释,说明因明传统在陈那奠定的方向上,进一步采取了"论辩解释"(dialectic interpretation),将"确定为真"解释为在辩论的情境中为辩论的双方承认为真(共许、同许)。法称《释量论自注》对陈那"决定同许"的解释,则表明由他开启的传统在陈那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了"认知解释"(epistemic interpretation),将"确定为真"解释为在认识论的意义上得到确定(ni?cita/ni?caya,决定),即为有效认知的手段(量)所证成。这是因明传统与法称传统的一项根本差异。因明传统对辩论术的关注,极有可能反映了法称以前印度学界对陈那思想的诠释路径。  相似文献   

3.
唐代文轨所撰《因明入正理论疏》又名《因明入论庄严疏》、《因明入正理论庄严疏》和《庄严疏》。本疏写作于玄奘译出《理门论》之后,具体年代不详。《因明入正理论》(简称《入论》)的旧疏最初有神泰、靖迈、明党三家,后来又有文备、文轨、璧公诸作,被窥基的《因明入正理论疏》称为“古疏”。在窥基《大疏》问世之前,古疏以庄严寺僧文轨之疏最为流行。 《入论》古疏除《庄严疏》和净眼的《入论》疏、抄(见敦煌遗珍)外均散失不存。《庄严疏》原为三卷。其中第三卷是依据陈那的《因明正理门论》(简称《理门论》)十四过类的内容来疏…  相似文献   

4.
因明是印度的古典逻辑,它主要研究推理的法式和规则,以及推理中可能出现的种种谬误。 因明学萌芽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印度(天竺),略早于我国的墨辩(公元前五世纪)和希腊的逻辑(公元前四世纪)。从因明学的发展来看,可分古、新两大阶段。公元五(或六)世纪陈那以前的因明学属古因明系统,陈那以后的因明学属新因明系统。  相似文献   

5.
(1)陈那因明学说是在古因明学说归纳推理的基础上形成的。陈那对古因明的改革不彻底,从古因明学说中继承了一些归纳成分,这是陈那因明学说中归纳成分的来源。陈那学说中,三支的同喻依,因三相的第二相,九句因的第五句因都是归纳成分。(2)《因明正理门论》(以下简称《理门论》)推理理论的各部分都有归纳成分,使《理门论》的论式不是纯演绎推理,一个三支论式前提真,结论必然真,并且能举出同喻依,才满足“因明推理规则”。只有把《理门论》解释成根据“因明推理规则”进行推理,才符合《理门论》关于九句因、因三相和三支的论述。  相似文献   

6.
沈剑英 《法音》2007,(5):43-43
因明是一门古老而艰深的学问,它是佛家吸取“外道”的论法而发展起来的一个逻辑系统,尤其是印度中古逻辑之父陈那所缔造的新因明,更是后来居上,独领风骚。唐三藏法师玄奘取经东归,传译了新因明,开汉传因明之滥觞。其时奘门弟子研习因明蔚为风气,诸大德更竞造文疏,盛于一时。然而好景不长,因明即随着慈恩宗的衰落而式微,犹如“山僧独在山  相似文献   

7.
张忠义  刘纯 《世界哲学》2009,(3):124-132
由具体的因明谱系即各人物关系为导线,厘清弥勒、无著、世亲到陈那的论式的发展,并由此从指引指号和非对称包涵等现代逻辑的角度来阐释十支、五支再到三支论式的必然性的发展脉络。最后对陈那的“一切言皆妄”与其弟子商羯罗主的“我母是石女”加以比较,并看因明思想传承的另一种情况。  相似文献   

8.
正佛教逻辑源自古印度,但传入中国后,中国成了它的第二故乡,因为中国是大乘瑜伽行宗和陈那新因明的主要传承国,唯识学派和新因明的理论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地诠释和研究。新罗国(古朝鲜)和日本古代都曾派遣学问僧来华师从唐玄奘及奘门大德,并将唯识论和因明论传回新罗和日本,陈那的新因明由此在新罗和日本得到传承。一、古朝鲜的法相宗与因明传承因明最早是由中国传入朝鲜的。如圆测(613-696,圆测文雅)、神昉(诏命入驻玄奘译场的十二位证义大德之一)、知仁(智仁)、玄范、胜  相似文献   

9.
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的伟大哲学家和逻辑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概括出了相当完整和科学的逻辑学体系,成为形式逻辑(即传统逻辑)的奠基者。亚里士多德的主要功绩是提出了三段论,亚氏详尽地研究了三段论法,三段论在他的逻辑学说中占有显著的地位,也是传统逻辑中最系统的部分。在古印变,研究有关推理,论证方法的学说是因明。因明是梵文heru-vidya(醯都费陀)的意译。“因”含有理由、原因的意思,指推理的依据“明”即通常所说的“学”。世亲以前的因明称之为古因明,以五支论式为其代表论式。到公元六世纪时,陈那以其独创的见解,完善和纯化了古因明,将五支论式改为三支论式,创立了新因明,陈那的因明思想是古代印度逻辑的一个高峰。亚氏三段论和陈那三支论式在推进逻辑的发展上各自都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作为工具学  相似文献   

10.
陈帅 《哲学研究》2023,(4):71-80
近年新发现四种明清《因明入正理论》注释,这些文献既证实明清因明著述的丰富程度远超以往认知,又极大扩充了相关研究的文献基础。本文依据四种新见文献及《卍续藏》旧有的四种注释,考察明清时期对因三相这一关键理论的诠释,进而从各家诠释的展开轨迹及相互关联,探究明清因明的构建及传衍。在传承中断的情况下,明清注释者凭借理论与文献层面的努力对因三相进行重构诠释。研习因明是明清佛教重振义学的一个具体体现。虽然明清注释难免与原典有所乖离,但此种误读更应被视作一种具有明显“本土化”特质的诠释,其学术价值体现在更广阔的哲学史等维度。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文轨在因明学方面的研究做了梳理,指出文轨在《因明入正理论疏》方面的贡献有:一、深刻地揭示了因明的功用与性质。二、理清了新、古两种因三相的同异。三、揭示了同法“正取因同、兼取宗同”的逻辑观点。四、正确阐发了量智与量果的统一关系。文中还对《文轨疏》的在朝鲜和日本流传的情况做了考述,最后对《文轨疏》做了复原工作。  相似文献   

12.
九句因随着印度因明在唐代的传播而成为汉传因明的主要内容之一。有关九句因的汉译文献,包括玄奘译本以及近代以降吕澂、法尊等人的新译本。"九句因"这一术语源于玄奘《门论》译本,由窥基始创。汉传因明文本显示,九句因被置放到不同的标识体系中,主要包括《门论》译本中的标目、《庄严疏》中的标数,以及近代以降新译本中的表格。陈那构建九句因的出发点,既包括发现五支作法的缺陷,亦涉及立足概念间的外延关系对证宗路径重新探索。陈那对九句因进行了两次大的分类:基于九句因自身体系的形式分类,以及论辩语境下的分类。九句因既回应了"唯宗法是因"的古因明师主张,又为因三相说提供了合理性辩护。  相似文献   

13.
百年因明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西方逻辑的研究方法。其间所取得的成果及困境,加深了人们对因明学的认识。因明是一种集逻辑、论辩和认识论一身的学问。因此,研究时,如果不先加以粗略的区分,而盲目地以某一领域、学科来比拟、研究则有失偏颇。百年西方逻辑研究因明所遇到的挫折便是最好的说明。将三支作法与三段论作比较研究,其本质就是将论辩与逻辑作比较,因为三支作法是因明的论辩形式,属于论辩范畴;三段论是典型的推理形式,属于逻辑范畴。将两类不同范畴作比较研究,除了不易看清问题的本质以外,还将产生一些伪问题。  相似文献   

14.
高艾华 《宗教学研究》2008,32(1):203-205
因明是世界上三大逻辑起源之一,源于印度,传于中国和东亚.就其逻辑论式而言,主要有古因明的五支式和新因明的三支式,"宗"、"因"、"喻"是其主要组成部分.本文就论式中的"喻"做以下分析一、"喻"在古因明到新因明论式演变中的变化及作用.二、"喻依"的去留与三支论式的性质.三、"喻"的称谓问题.对"喻"的研究有利于科学地认识和评价因明论式的逻辑价值.挖掘其中所蕴含的瑰宝,使因明这一优秀的世界文化遗产得到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郑伟宏 《法音》2009,(11):42-50
窥基(632—682)的《因明人正理论疏》被后世尊称为《因明大疏》、《大疏》。《大疏》是集唐疏大成之作。它代表了唐代因明研究的最高成就.在慈恩宗内被奉为圭臬。  相似文献   

16.
郑伟宏 《法音》2000,(3):11-16
《因明正理门论述记》(以下简称《述记》)是唐初高僧神泰所撰。本书是对玄丰奘评讲陈那《因明正理门论》所作的记录和阐述。《述记》在唐以后长期失传,日本保存有残本三卷,清末随其它佛典回归中土。1923年由南京支那内学院印行,文字上作了校勘。 《述记》残本三卷包括“引言”和“本论”两部分。引言部分解释“因明”、“正理门论”和“因”的涵义。本论部分解释《理门论》的主要内容“能立”和“似能立”,解释到“似能立”中的“似喻”部分,只提到“倒合”、“倒离”两种似喻,以下内容便缺失。 一、《述记》是汉传因明的重要著…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玄奘翻译的印度陈那的《因明正理门论》文本,应用现代的逻辑分析方法阐明了陈那新因明体系的逻辑性质是"初步的演绎论证+类比论证",进一步揭示出郑伟宏先生的"除外说或最大类比说"的问题所在。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勾勒摄类学发展脉络的基础上,着重检视和反思近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藏语学界发起摄类学复兴之路和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取得的成果,尤其改革开放后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照下全新提炼摄类学中富有唯物辩证思想创见。这对摄类学的学科定位、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合作交流,特别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视域下重新评估摄类学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因明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价值和作用方面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9.
张晓翔 《哲学动态》2012,(11):108-110
20世纪初,随着西方逻辑思想的不断传入和《因明大疏》的回传,在杨文会、宋恕、太虚和欧阳竟无等先生的努力下,一度湮没的因明开始在中国复苏,并涌现出一批因明专家和学术论著。为了缅怀因明前辈的历史贡献,研究因明著名专家的学术思想。由中国逻辑学会因明专业委员会主办,贵州大学  相似文献   

20.
西方逻辑学传播和从日本输入因明后的直接影响是在民国时期出现佛教逻辑研究,最明显的表现是大多研究者形成因明的三支论式与亚里士多德三段论的一致性的观念,即新因明结构宗、因、喻分别对应三段论结论、小前提、大前提。吕澂则从历时性角度,站在法称量论理论框架下,研究因明的内容,认为因明等同于量论,包含论证结构及其规则、论证的认识论基础和论证在佛学中运用三部分内容,这就是佛家逻辑。吕澂的研究是因明创新研究的一个范例,是对窥基因明研究的一种逻辑转向,助益于当今佛教逻辑学科建设,但是,基于包含佛教逻辑在内的逻辑边界,吕澂并没有清晰的回答,使得在佛学论证中各持己说,这是吕澂给我们留下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