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印度的医学体系包括阿育吠陀(Ayurveda,又称生命吠陀)医学和悉达(Siddha)医学。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医学体系之一。五千多年来,它一直印度传统家庭中保存与使用着。据说,阿育吠陀传统医学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的吠陀时代。根据印度神话的记载,阿育吠陀起源于印度教三大神祗之一的大梵天(Blahma)。大梵天先把阿育吠陀传授给医学之神孪生的双马童(Aswins),他们又再传给专司雷雨的天神因陀罗(Indra)。因陀罗再传授给在人间修行的仙人,仙人于是再传授给他们的后代和弟子。双马童就是观音的原型。  相似文献   

2.
吠陀与梵书时代的宗教哲学思想 吠陀文献是古印度上古典籍的汇集,是婆罗门教的根本经典,是印度正统派哲学的思想渊源,千百年来,对印度人民的精神生活与社会习俗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在此对吠陀文献略作介绍。  相似文献   

3.
印度宗教在世界宗教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古代也对中国文化有过较大影响。印度宗教最初发源于印度河文明,但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是吠陀与奥义书时期的宗教形态。在印度历史上,影响较大的宗教派别是婆罗门教及主要由其演化出来的印度教。佛教、耆那教、伊斯兰教、锡克教等宗教在印度历史上也起了重要作用。印度近现代的政治冲突与此地区的宗教对立及民族矛盾有着直接的关系。当代中国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借鉴印度宗教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经验与教训,为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印度古代哲学中的神的观念进行了专门研究.作者对印度最早的宗教历史文献--吠陀中的神的观念的主要形态进行了描述,对印度社会中影响最大的婆罗门教(印度教)的神的观念进行了探讨,并对神在印度宗教哲学中的地位进行了分析.认为印度的宗教在东方文化中占有显要的地位,而古代印度人的神的观念又是其宗教理论中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5.
佛教与婆罗门教是古代印度的两个主要宗教派别。它们的善恶观念是各自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两教的此类观念虽然有明显不同,但都与古代印度圣典吠陀和奥义书有渊源关系。佛教和婆罗门教各自的善恶观念都有不同层次的划分。在后来的发展中,两教的善恶观念有很大的趋同性,它们相互影响,彼此吸收对方思想。两教中的一些基本层次的善恶观念的内容有大量是相同的,较高层次的善恶观念虽有不同,但同样强调智慧解脱。这方面的思想对古代印度系统宗教哲学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梁虹 《中国宗教》2022,(8):70-71
<正>仪式音乐是佛教仪式中极其重要的要素,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佛教的仪式音乐作为一种文化,其实质是作为信仰主体的人对佛教义理进行诠释的一种特殊表达形式,即佛法的外化,其根本目的在“礼佛”“供佛”“诵佛”。从历史发展来看,中国传统的佛教仪轨音乐来源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印度婆罗门教时期的吠陀经典。《土观宗派源流》认为:“吠陀经典是印度最早的经典,为印度宗教、哲学和文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当代印度教     
当代印度教江亦丽印度教是产生于印度次大陆的古老宗教,其前身婆罗门教是远古时代雅利安人定居印度河流域后形成的宗教信仰。它以吠陀为根本经典,崇拜多神,注重祭祀。公元8世纪,商羯罗(约788一820)对印度教进行改革,促进了印度教的发展和繁荣。伊斯兰教入侵...  相似文献   

8.
试论佛教音乐及其东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小荣 《法音》2001,(2):22-28
一、佛教音乐之性质  印度是一个宗教之国,其艺术的发生发展无不与宗教有关,S·夏尔玛指出:“印度艺术的生存就在于宗教。”[1]于此,音乐也不例外。举凡印度教、佛教、耆那教皆是它重要的源泉。甚至到近前,印度古典音乐还是敬神的,对宗教的虔诚与赞颂,是印度音乐经久不衰的主题。  印度的佛教音乐穷源溯流则可远溯到西元前二千年至一千五百年左右的“四吠陀”,其中记述《梨俱吠陀》(Rgveda)歌咏方法之“娑摩吠陀”(Smeveda)即为其肇始。它奠定了声明与梵呗的基础,佛教承此而产生了伽陀(gatha),即合乐的诗颂。不过在…  相似文献   

9.
<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印度思想文化的研究又上了一个台阶,徐梵澄先生、巫白慧先生、黄心川先生在这一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或从事印度教圣典的翻译,或从事印度教哲学的研究,都取得了不凡的成绩。其中,徐先生选译了印度教的重要文献奥义书,巫先生译释了吠陀神曲,黄先生以他的《印度哲学史》、《印度近现代哲学》、《世界十大宗教》(主编,其中有黄先生撰写的"婆罗门教"和"印度教")等著作全面展示了印度教  相似文献   

10.
印度伦理学     
Ⅰ人、神、人生的四个目的我所谓的印度伦理学,是指在哲学、宗教和文化的整个印度传统中所阐明的伦理观点;这个传统代表着《吠陀》、《奥义书》、《薄伽梵歌》,并包括耆那教和佛教在内的古典印度哲学流派。本文打算既从实践上又从理论上来考察印度伦理学的、可称之为“精神功利主义”的基本价值;同时,还将当代印度伦理思想作为传统印度伦理学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梳理卡尔·马克思对印度教和印度教社会的论述,以"东方学家"的学术研究和对印度的误读为参照,从宗教社会学的角度分析马克思及其学派的研究方法和特色,尝试提出自己的学术认识。本文认为,马克思的"人类社会"与东方学家的"欧洲中心论",在研究目的和学术态度上形成鲜明对比;马克思对于印度宗教实践、印度教社会的种姓制度和村社制度与英国殖民的关系的论述,提出了传统宗教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的命题,为宗教社会学的学术建构做出了重大贡献;马克思关于"社会中的宗教"的研究路径和相关论述,对于研究印度宗教文化和理解当代印度,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商羯罗(Sankara,约700—750)是印度影响最大的正统派哲学家,属吠檀多不二一元论派,他的哲学是对印度婆罗门教圣典吠陀和奥义书的继承和发展。“吠檀多”本身的含义就是“吠陀的终结”或“吠陀圣典的究极意味”,因此,研究商羯罗的解脱观必须追根溯源,从其源头吠陀说起。一、吠陀  相似文献   

13.
古印度哲学中有一种对人和自然现象的趋同性分析的传统。这一传统从吠陀奥义书开始,被后来出现的许多思想流派所继承和发展。吠陀中的原人说、奥义书中的梵我同一理论及诸元素生事物的理论是这种分析的思想源头。佛教中的缘起观、吠檀多派中的不二一元论、数论派中的转变说是在继承和发展吠陀奥义书中相关思想之后提出的重要理论。对古代印度文化主要特色的形成起了极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随着全球环境保护运动和环境保护主义的兴起,人们把目光投向世界各大宗教,试图从中挖掘和借鉴丰富的生态思想与实践资源。在这一过程中,印度三大传统宗教耆那教、佛教和印度教作为东方思想传统的代表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人们从中发  相似文献   

15.
印度传统宗教主要有三个,即婆罗门教(今之印度教)、耆那教和佛教。佛教到中世纪,由于教内和教外的种种原因,逐渐衰退,以至最后从印度本土消亡。幸好它的教法和经典传播到亚洲其它地区和国家,并在那里保存下来。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印中两国佛教译师将贝叶梵文佛典译成汉语佛经五千余卷。这些佛经告诉我们,印度不仅有传统的宗教,而且还有为数众多的哲学流派,其中著名的、有影响的是所谓六派哲学———数论、瑜伽论、正理论、胜论、弥曼差论和吠檀多论。六派都有本宗的理论典籍。佛教译师可能出于宗教偏见,蔑视非佛教的宗教或学…  相似文献   

16.
在印度的印度教徒与穆斯林之间的关系问题上,穆斯林一方的角色和行为非常值得探讨。穆斯林携带着独特的文化传统经验来到印度,这种文化传统与印度教文化迥异,因而印度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分别形成了具有排他性的集团,这可以说是印穆之间矛盾和冲突的最根本症结。印度穆斯林群体构成十分复杂,穆斯林上层的行为主导了穆斯林在印穆关系中的表现。他们多为外来穆斯林,基于伊斯兰教传统,拥有强烈的宗教使命感和政治行动力,以及对传统"乌玛"社会的强烈向往。而印度教低种姓者和贱民改宗者构成了处于次等公民地位的"新穆斯林",改宗也为他们带来了与印度教传统迥然有别的世界观和心理文化取向。这些共同成为印度穆斯林群体"排他性"的根源。鉴于此,印度穆斯林"联合而治"的政治参与机会以及公民意识和心态的逐渐养成或许是实现印穆关系良性发展的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17.
我国对于印度教的学术研究,历来较为薄弱,虽然前有季羡林、金克木、徐梵澄等大家,后有巫白慧、黄心川、黄宝生、蒋忠新、段晴、葛维钧、朱明忠、尚会鹏等教授的著译与贡献,但是正如邱永辉所说:"从信众人数的角度来说,拥有约9亿的信仰者的印度教,是现今世界上仅次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第三大宗教.长期以来,中国人对印度教十分陌生,中国宗教学者对印度教所做的介绍和研究,亦嫌不够."(《印度教概论》,第2页,以下引此书只注页码).一个国家的主要宗教是影响其国民心态的重要力量.作为主导心灵的宗教思想,更是了解一国社会经济、政治政策、文化产业、道德习俗等不可或缺的同心圆.关于印度教研究的重要性,于此可窥一斑.纵观全书,历史文献考证与实证的人类田野调查相结合,较为全面地论述了印度教的强大生命力与影响力.虽述及异邦的古老传统宗教,然而读来生动而亲切.  相似文献   

18.
梵语是古代印度的标准书面语。原是西北印度上流知识阶级的语言,相对于一般民间所使用的俗语(Prakrit)而言,又称为雅语。我国及日本依此语为梵天(印度教的主神之一)所造的传说,而称其为梵语。其名称本为sanskrit,源自samskrta,字面意思为"完全整理好的",也即整理完好的语言。 广义而言,梵语包括三种:吠陀梵语,史诗梵语和古典梵语,而狭义的梵语只指古典梵语。在世界上所有古代语言中,梵语文献的数量仅次于汉语,远远超过希腊语和拉丁语,内容异常丰富。广义的梵语文献包括:印度古代婆罗门教的圣典--四吠陀:《梨俱吠陀》、《娑摩吠陀》、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中国的佛教源自印度。因此,不少中国人便以为印度真像《西游记》中所描述的佛界净土一样,是一个佛教国家。其实不然。印度是个宗教国家不假,但其宗教种类繁多,佛教只是其中之一,而且占的比例相当小。根据2003年的《印度年鉴》,印度99.57%以上的人口信仰宗教,其中印度教徒占82.41%,穆斯林11.67%,基督教徒2.32%,锡克教徒1.99%,佛教徒0.77%,耆那教徒0.41%,另有少部分人信仰祅教、犹太教等。由于锡克教、佛教、耆那教等与印度教有着某种程度上的渊源关系,不少人把它们看作印度教大家庭中的成员,与印度教一起构成印度文化的基石和主体。…  相似文献   

20.
泰国的宗教文化在南传佛教的表层下有深厚的印度教底层,印度教对泰国宗教文化的影响表现在多个方面。泰国是印度教在东南亚的古代传播和现代发展的缩影。文章介绍了印度教文化在泰国的主要存在形式,分析了印度教在泰国影响广泛的原因,以期进一步充实国内的东南亚宗教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