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宗教传播的历史业已证明,经典翻译对外来宗教的传布至为重要。圣经汉译与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同步,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但《圣经》成为基督教汉译经典书名却不足百年,其间经历了从“经”“圣经”“遗诏书、圣书”“《旧约全书》《新约全书》”到《圣经》的演变。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基督教在中国如何实现关联化、本色化的过程。不同时期译名的选择,反映了译者的此种考虑。众多不同名称的汉语《圣经》译本的存在,既丰富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内容,也构成中国版本史上一道绚丽的风景。此诚可视为基督教传华对中国文化的一种实质性贡献。  相似文献   

2.
基督教是个讲和好的宗教,所宣扬的信息是和平的福音,《圣经》教导人怎样与神和好,同时也指示人怎样走向和谐。神人和好是整本《圣经》的主线,也是基督教最基本的神学教理之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基督教的和好、和谐、和睦之精神与时代的主旋律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对中国基督徒来说,传和好的信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唐科 《宗教学研究》2017,(3):193-199
18世纪初,英国神学家约瑟夫·巴特勒在反击自然神论者对《圣经》启示的质疑时,指出如果把自然神论者质疑《圣经》的方式用到对自然宗教的考察中,会发现自然宗教同样是令人怀疑的.因此,应当把《圣经》和自然界一起作为上帝的作品加以维护.一个世纪后,约翰·纽曼借用了巴特勒的论证方法,他在捍卫基督教传统时,指出如果把新教神学质疑基督教传统的方式引入对《圣经》的考察,就会发现《圣经》同样是可疑的,因此应当把传统和《圣经》都视为基督教权威的来源.巴特勒和纽曼不但在论证路径上极为相似,其后果也相似.二者的本意都是维护基督教信仰,但其结果却是,二者都被怀疑主义者所利用,成为他们攻击基督教的武器.这种耐人寻味的重演体现了近代基督教演变过程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4.
2000年12月,江泽民主席明确指出:“我们倡导的我国宗教应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二是宗教活动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与民族的整体利益,宗教界人士要努力挖掘和发扬宗教中的积极因素,为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发展多作贡献。”根据江主席所阐述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含义,基督教界人士寻找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和基督教经典《圣经》的结合点和交汇点,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建设,努力共创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是我们基督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5.
中国和西方都有着各自源远流长的经典解释与理解的传统,中国文化以儒家为代表,其正统的学问就是经学,而构成西方主流文化的基督宗教,其正统的学术是《圣经》诠释.当基督教传入中国,它面临的是一个“多元宗教经典”的世界,一方面要处理和其它宗教典籍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要发展出合乎本土处境的圣经解释,这决定了汉语语境的《圣经》诠释要对其他的经文诠释传统做出回应.本文选取吴雷川(1870-1944),民国时期较具影响力、但还没有被充分研究的中国基督教神学家,通过对其作品的深入解读,发现其创造性之处在于自发地引入儒家的诠释传统解释《圣经》,概括而言,他运用孟子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法以及“人格会通”、“设身处地”等经学方法,在儒经和基督教经“广引经文,串联互通”,试图解决两大经典相遇所产生的释义学冲突.本文将详细分析儒家经典解释的思想旨趣、致思路向和诠释意图等,是如何影响其对《圣经》文本的理解,并形成一种中国本土化的诠释策略——粗糙的“跨文化”、甚至是“跨文本”的圣经解释学.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的学习,离不开对经典原著中深刻精神的理解。恩格斯《布鲁诺·鲍威尔和原始基督教》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深刻揭示了青年黑格尔派代表人物布鲁诺·鲍威尔的唯心主义局限性、用唯物主义观念阐释了原始基督教的发展规律,其中最为深刻的是以基督教为例将宗教的来源指向社会存在。恩格斯对原始基督教的批判不仅能指导中国基督教的中国化,其中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同时为正确引导宗教、处理宗教关系提出了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7.
一、对宗教的新理解———真挚的宇宙宗教感情对宗教的理解与运用角度的不同 ,直接影响到对宗教与科学关系的把握。在宗教与科学关系的争论中 ,无论哲学家、神学家还是自然科学家 ,他们大都以基督教来代表整个宗教 ,以基督教对《圣经》的解释来展开宗教与科学之间的对立或分离的论证。对立论者罗素、分离论者蒂利希、相关论者霍顿无一例外。与他们不同的是 ,爱因斯坦对宗教却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 ,他从一种真挚的宇宙宗教感情出发 ,从而把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建立在一种崭新的宗教理解上。爱因斯坦对宗教的理解是通过对宗教发展历程的考察来展开…  相似文献   

8.
宗教作为一门学问进行客观科学的观察研究,就是我们所讲的"宗教学",基督教也理应置于"宗教学"的视域。构成基督宗教的元素至少有四个:一圣经,二上帝,三教会,四神学。对前两个元素的学术性的研究,从18世纪的西方就开始了,有关著作数不胜数,翻译成中文的也有一些,比如《基督教的基础》、《耶稣传》、《耶稣是何许人也》等。中国人以赞赏目光写的有《圣经鉴赏》等;本文则是从批评视角来阅读圣经的,全文有7万多字,此处作摘要发表,以供"宗教学"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9.
《科学与无神论》2012,(3):66-F0004
该书与作者的《为什么我从牧师变为无神论者》、《基督教幻相及其消逝》构成三部曲,以令人惊异的强大力量批判了基督教信仰、宣告了基督教的终结。主要论述了基督教基本信条的荒谬性、剖析了圣经形成中近东神话的作用、揭示了上帝形象只是人的需要发展的反映,批判了基督教赎罪观等基本观点,指出科学与宗教不相容,科学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  相似文献   

10.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督教研究中心主办的“基督宗教与公民社会”学术研讨会于 2004 年 12 月 9日至 12 日在北京渔阳饭店举行,来自全国各地近百位学者出席或旁听了会议,发表论文 60 篇,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卓新平研究员到会讲话并主持了部分小组讨论。会议主要就基督宗教与公民社会的基本理论、全球视野、生存空间、神学及圣经信仰背景,基督宗教与中国社会等几个专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并回顾和反思了 20 多年来我国的基督宗教研究状况,并对本学科研究的意义和亟待提高的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看法。 基督宗教与公民社会的关系长久以…  相似文献   

11.
基督教生态和谐十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狄明  詹兆雄 《天风》2007,(3):38-41
当今世界的生态危机,实质上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必须从价值观上确立人与自然的新型关系。吸收基督教文化,特别是圣经中的重要思想资源,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从基督教的经典中挖掘其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积极因素,发展基督教生态神学,对于重建人与自然的新型关系是不无裨益的。本文将近年来学术界对基督教生态思想研究的成果整理概括为“十观”:创世观、平衡观、位序观、回归观、眷顾观、监督观、惩罚观、平等观、一体观、生态观。  相似文献   

12.
钟力 《福建宗教》2001,(2):42-42
基督教,英文为Christianity,公元一世纪源于巴勒斯坦,包括天主教、正教、新教及一些小的教派。《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早期的《圣经》包括《圣经旧约》、《圣经后典》和《圣经新约》。1520年后,基督教分为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新教的《圣经》只包括《圣经旧约》和《新约》,天主教《圣经》除此之外,还包括《后典》。《圣经》的前一部分为希伯来文,后一部分为希腊文。及至公元5世纪才有了统一的拉丁文译本。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前后,《圣经》在欧洲逐渐被译成各国文字。  相似文献   

13.
文摘     
《圣经》与中国文化李向平在《天风》2004年第10期撰写文章,认为在中西文明的交流当中,《圣经》产生过重要影响。在近现代中国文学领域,《圣经》的翻译和流传对“五四”以来的白话文运动具有深远的影响。社会发展变化至今,以《圣经》为代表的西方文明体系,与中国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和高度。《圣经》的汉译及其汉语基督教的形成历程,实际上就是凝结了基督教在中国发展的历史。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交流,是我他之间的沟通、协调,彼此吸收、双方融合的过程。基督教灵性启示的传递,同时亦可以从中国文化精神中获得…  相似文献   

14.
宗教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意识,它是与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相适应的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现象。基督教是西方文化的核心,西方绘画艺术必然受到基督教思想的影响。《圣经》中的神话故事、传说成为西方艺术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表现题材。在基督教文明近两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不同时期、不同  相似文献   

15.
包兆会 《天风》2017,(9):54-55
米星如(1900-?),安徽人,中国儿童文学的光驱者之一,民国时期西方文学和宗教翻译的积极推动者,他撰写基督教社论和教会讽刺小说,并根据圣经创作过多篇小说。他是中国儿童文学的先驱者之一;是民国时期西方文学和宗教翻译的积极推动者;也是一名基督徒,撰写基督教社论,创作教会讽刺小说,其改编的旧约圣经小说《长征》成为基督教文学的名作。  相似文献   

16.
乡村社会出现越来越多基督徒与基督徒的姻亲结合,我们通过基督教经典<圣经>投射的神与基督徒、基督徒家庭结构、婚姻行为、婚姻观念的统计,结合婚礼发挥的姻亲结合认同、基督徒群体团结的功能分析,探析基督徒姻亲结合表达的宗教及社会需求所在:乡村基督徒姻亲结合,是信徒构建神圣与世俗秩序的宗教需求,同时,宗教关系的血亲化、家族化,满足了作为基督徒的村民对熟人社会再造的社会需求.  相似文献   

17.
基督教《圣经》的苦修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列民  何光沪 《学海》2005,4(2):67-75
国人都熟知韦伯对新教苦修主义的分析阐述,而这种理论的经典性依据就是基督教《圣经》。《圣经》被认为是上帝默示的经典,也是基督教各教派苦修主义的根本性依据。从传统的“历史—文法释经法”视角来看,无论是《旧约》的各类书卷,还是《新约》中耶稣和使徒的各种教诲,都有大量涉及或清晰地指向苦修主义的经文。它们包括从完全的禁欲、独身,直至普通的斋戒、圣洁、施舍等十余种形式。《旧约》苦修主义以禁食和圣洁为主,意在使当事人或场所更加洁净,从而获得上帝的恩典或者赦免;《新约》则以基督道成肉身,拯救世人的福音进一步倡导奉献服侍的信仰生活,蕴含着隐修和非隐修的苦修主义思想和制度雏形。《圣经》苦修主义是理解基督宗教的基本纬度之一  相似文献   

18.
孟子与基督教人性/道德论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本善还是本恶,孔子没有明言。孟子则明确地举起“人性本善”的旗帜。在孟子那里,人性其实就是指人的德性。基督教的《圣经》中也没有明确提到人性本善还是本恶,但从圣经和神学家们的论述中,我们仍可得到基督教对于人性的大致看法,即人性实质上就是人的罪性。对人性是德性或罪性的不同看法,导致了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伦理和基督教神  相似文献   

19.
通过宗教对话达到构建和谐宗教进而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是当前我国宗教界面临的新课题。如何处理好社会主义社会时期的宗教问题,其中包括如何从基督教的信仰及其神学立场出发认识  相似文献   

20.
创建"和谐教堂"是《圣经》的要求,是教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基督教会在创建和谐社会中应有的时代见证。本文主要通过当代著名神学家史丹利·葛伦斯(Stanley J.Grenz)所提倡的团契神学的角度来分析,创建"和谐教堂"具有充分的圣经基础和神学依据,创建和谐教堂是教会发展的自身需要和时代的召唤,是坚持三自爱国原则办好教会的体现,也是深化神学思想建设的具体体现。实践《圣经》中的团契教导,对于促进教会和谐,保证教会健康有序地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现实意义,这无疑对提高教会的社会形象也具有重要的影响,这也是推动中国基督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积极参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宗教和睦、社会和谐的具体体现和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