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性学习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初锐  胡瑜 《心理科学》2003,26(1):180-181
研究性学习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极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教育部已于 2 0 0 1年 4月发布《“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 (试行 )》 ,首先要求在中学创造性地开展研究性学习。为了帮助广大教育者更为有效地开发和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 ,本文从教育心理学角度 ,就研究性学习观的发展轨迹作一简要介绍。历史地看 ,教育心理学对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经验学习论阶段 ( 2 0世纪 1 0 - 5 0年代 ) ;二、发现学习论阶段 ( 2 0世纪 6 0 - 70年代 ) ;三、问题解决学习论阶段 ( 2 0世纪 70年代至今 ) ;四、建构主义学习论阶段 ( 2 0世纪80…  相似文献   

2.
谷莉  白学军  王芹 《心理学报》2015,47(1):39-49
采用停止信号任务探讨奖惩条件对行为抑制和程序阶段中自主生理反应的影响。结果显示:(1)奖惩组的反应时显著高于控制组, 抑制失败率则显著低于控制组; (2)奖励组与其它两组相比表现出心率显著增加和皮肤电活动显著降低; (3)各生理指标在准备、工作和奖惩阶段中的奖惩差异性显著(4)奖惩条件下皮肤电活动呈现出一致性程序阶段变化。结果表明:奖惩条件均对行为具有抑制作用, 但在自主生理反应上则有显著差异; 各生理指标在准备、工作和奖惩阶段的情绪效价显著; 皮肤电活动的程序阶段变化显著, 但其奖惩效价较为稳定, 很少接受程序阶段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自柯尔伯格(Kohlberg,1958)建立了他的道德发展“六阶段模型”之后,很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干预研究.早期,图里尔(Turiel,1966)的一项实验表明,短期训练对改变儿童的道德倾向有一定的效果,即,接触高一个阶段的儿童比接触高两个阶段或低一个阶段的儿童会更多地同化上一阶段的判断.后来,布兰特(Blatt,1969)对此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错觉,目前心理学有一个基本统一的解释,即是指人们对外界事物的不正确的知觉。然而,人类对世界客观事物的认识,一般分两个阶段:即感性阶段(包括感知阶段)和理性阶段,并遵行这个顺序过程去认识事物。感知(感觉和知觉)是感性阶段认识过程的第一步。思维是理性阶段的认识过程。感性阶段(知觉)存在错觉,理性阶段(思维)也同样存在错觉。所以,在整个认识过程中,不正确的认识都可以造成或产生错觉。由此,错觉可以分为感知错觉和思维错觉两种类型。对于感知方面的错觉,许多专  相似文献   

5.
大致说来,法国20世纪哲学有四个主要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布伦茨威格(L.Brunschvicg,1869~1944)的新观念论和柏格森(H.Bergson,1859~1941)的生命哲学相互竞争的时代(自20世纪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第二阶段是以萨特(J-P.Sartre,1905~1980)和梅洛-庞蒂(M.Merleau-Ponty,1908~1961)为代表的现象学-存在主义占据主导地位的3H时代(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至60年代初);第三阶段是以列维-斯特劳斯(C.Levi-Strauss,1908~)为代表的结构主义和以福柯(M.Foucault,1925~1984)、德里达(J.Derrida,1930~1994)等人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起支配作用的3M时代(自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第四阶段是由后结构主义的延续(德里达、福柯等)、后现代主义的兴盛(利奥塔[J-F.Lyotard,1924~1998]、布尔迪厄[P.Bourdieu,1930~2002]等)与现象学的复兴(列维纳斯[E. Levinas,1906~1995]、利科[P.Ricouer,1913~]、亨利[M.Henry,1922~2002]、马里翁[J-L Marion,1946~]等)共同构成的多元共生的综合时代(自80年代初以来).  相似文献   

6.
在婴儿掌握语言之前,有一个较长的言语发生的准备阶段,称为“前言语阶段”(pre-speech stage)。在这一阶段里,婴儿的言语知觉能力、发音能力及对语言的理解能力逐步发生发展起来,出现了“咿呀学语”(6-10个月)和非语言性声音与姿势交流现象等。  相似文献   

7.
基于35项实证研究, 遵循诊断准确性研究的质量评估(QUADAS-2)的循证程序对自闭症谱系早期预警特征筛查工具开展质量评估, 包括婴儿阶段(10个筛查工具, 159388人)、幼儿阶段(14项筛查工具, 11712人), 旨在为自闭症谱系风险的早期识别提供全面的理解。结果表明:幼儿阶段的筛查工具的分类准确性要高于婴儿阶段, 在婴儿阶段达到良好水平的筛查工具有M-CHAT-R/F、PDQ-1; 在幼儿阶段达到优秀水平的筛查工具有OERA、TIDOS。其中, “改良的幼儿自闭症检查表-有修订的后续随访” (M-CHAT-R/F)是目前最具潜力的自闭症谱系风险筛查工具之一。最后, 我们探讨了应用QUADAS-2评估研究质量的局限性, 强调需要规范工具的质量评估标准与进一步验证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道德判断发展及其与家庭亲密度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根据吉伯斯等人(Gibbs,etal,1992)发展的社会道德反应测验(SRM-SF)对我国青少年的道德判断发展水平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道德判断水平处于二、三转折阶段,以第二阶段为主,未达到成熟水平;中学生处于第三阶段;大学生处于三、四转折阶段,已有相当程度的第四阶段倾向,大多数大、中学生已达成熟水平。本研究还考察了大学生的道德判断水平与其家庭亲密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重复的画面布局能够促进观察者对目标项的搜索 (情境提示效应)。本研究采用双任务范式,分别在视觉搜索任务的学习阶段 (实验2a) 和测验阶段 (实验2b) 加入空间工作记忆任务, 并与单任务基线 (实验1)进行比较, 考察空间工作记忆负载对真实场景搜索中情境线索学习和情境提示效应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 空间负载会增大学习阶段的情境提示效应量, 同时削弱测验阶段的情境提示效应量, 而不影响情境线索的外显提取。由此可见, 真实场景中情境线索的学习和提示效应的表达均会受到有限的工作记忆资源的影响, 但情境线索提取的外显性不变。  相似文献   

10.
实验采用类比推理的经典四项比例式"A:B::C:D",选择两种有难度差异的类推题目(同形、反义)作为实验任务,用情绪图片诱发情绪,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s)技术,探究欲求(高动机强度)、愉悦(低动机强度)和中性情绪影响类比推理的差异及脑机制。结果发现:(1)图式生成阶段:N400、P300和LNC被诱发,情绪在LNC上的主效应不显著;(2)类比映射阶段:N400和LNC成分被诱发,情绪在LNC上的主效应显著。LNC幅值:欲求情绪(高动机强度)愉悦情绪(低动机强度)中性情绪。结果表明情绪对类比推理的影响主要发生在类比映射阶段。不同趋近动机强度的积极情绪均会降低推理质量,延长推理的反应时,部分支持情绪的动机维度模型。  相似文献   

11.
试论创新的双向心理过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崔立中 《心理科学》2003,26(2):379-379,367
有关创新活动过程的研究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英国心理学家华莱士 (G .Wallas)所提出的创造过程四阶段论和美国心理学家艾曼贝尔 (T .Amabile)所提出的创造过程五阶段论。华莱士认为任何创造过程都包括准备阶段、酝酿阶段、明朗阶段和验证阶段四个阶段。艾曼贝尔则从信息论的角度出发 ,认为创造活动过程由提出问题或任务、准备、产生反应、验证反应、结果五个阶段组成 ,并且可以循环运转。华莱士和艾曼贝尔都把着眼点放在外化创造过程的分析上 ,而没有论及创新活动过程的另一半内化创新。其实 ,创新是内化创新与外化创新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数字空间联结一直是认知心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探索数字空间联结的一个重要指标为空间-数字反应联合编码(spatial-numerical association of response codes, SNARC)效应(左/右手对小/大数反应更快更准确)。以往研究已验证SNARC效应的普遍性及其在方向上的灵活性, 并提出多种理论解释。此外, SNARC效应在加工阶段上也具有灵活性, 其原因可能有:(1)加因素法则的理解偏差; (2)观察的角度单一; (3)观察效标的差异; (4)使用任务的差异。结合以上因素, 提出双阶段(数量信息的空间表征、空间表征到反应选择)加工模型, 不同的操控因素分别作用于两个阶段可能是引起SNARC效应灵活变化的核心原因。未来研究可从对比任务差异、引入不同干扰因素等方面进一步验证双阶段加工模型, 并结合认知神经科学技术揭示数字空间联结灵活性的内在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13.
采用眼动记录法,探讨了语境因素对阅读过程中眼动的影响。实验为2(工作记忆容量:高、低)×2(语境:高预期性、控制性)×2(靶词:一致性、不一致性)混合因素设计。以首次注视时间、凝视时间、第二次加工时间以及向右跳的潜伏时间为因变量指标。结果发现:(1)在初步表征阶段,读者的眼动受低水平的视觉因素所控制;但在文章的整合阶段,眼动却由高水平的语义因素所控制;(2)工作记忆容量的高低影响读者整合阶段中的眼动。  相似文献   

14.
以自我参照加工任务为范式,实验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探讨了自我参照加工中符合判断和不符合判断加工的时间进程和大脑神经机制。结果发现,自我参照加工在时间上可以概括分为三个阶段:注意分配阶段N1(80~150 ms)波幅出现自我参照结果的差异;语义整合阶段N2(250~450 ms)波幅和潜伏期出现自我参照结果的差异;评价判断阶段P3(450~700 ms)波幅和潜伏期出现自我参照结果的差异。从我们选择的大脑兴趣区激活水平上分析发现,自我信息在大脑中的激活似乎是一个由右及左,由后及前再及后的动态变化过程。研究结果丰富了自我参照加工的已有结果,并且对未来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了考察在合作任务中,个体对任务结果的比较阶段及分配阶段的脑电变化,本研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考察三个任务变量:情境(贡献、责任)、比较(大、小)、分配(贡献原则、平均原则)对合作结果评价的影响。结果发现,责任比贡献诱发更大的FRN和更小的P3;贡献大小诱发的FRN和P3无差异,但责任大比责任小诱发更大的FRN和更小的P3。分配评价阶段,罚金反馈比奖金反馈诱发更大的FRN,基于贡献(责任)分配比基于平均分配的方案诱发出更大的P3。这表明合作背景中仅在责任比较中表现出自我服务偏向,在分配评价阶段未显示自我服务偏向。  相似文献   

16.
依据墨家学说主旨、队伍组织、从事工作,特别是社会作用的不同,可将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发展分为兴盛(公元前444年至公元前381年)、衰败(公元前381年至公元前311年)、转型(公元前311年至公元前250年)、重兴(公元前250年至公元前221年)四个阶段.兴盛阶段,墨家着力游说诸侯、传播学说、制止攻战、助弱国守城;衰败阶段,墨家学派分化内斗,三派弟子活动转型;转型阶段,“谈辩派”后学热衷于空言思辨,“说书派”后学被视为与儒家同类,“从事派”后学对“任侠之风”产生重大影响;重兴阶段,墨家学派声势复盛,“说书派”后学的宣传,“从事派”后学对墨家精神的继承,“谈辩派”后学与儒家、法家的尖锐争辩,都产生了重大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7.
陈天勇  韩布新  罗琳 《心理科学》2001,24(4):490-491
再认失败(recognition failure,RF)是Tulving(1973)等人在实验中发现的一种关于情景记忆提取的有趣现象,即人们能够回忆(指线索回忆,下同)起一个先前学过的词,但却不能够再认它。再认失败范式(RFP)包括三个基本步骤:词表学习阶段(给被试呈现一张含若干线索一目标词对的词表,如ground-COLD,要求他们记忆大写的目标词,但同时也要注意线索词及其与目标词的关系)、再认测试阶段、线索回忆阶段。  相似文献   

18.
人工语法对抗逻辑范式不能排除相似性和辨别力,导致自动反应不纯粹甚至虚假或无法检测到。本研究创立反向对抗逻辑范式,采用单因素(相容/对抗条件)被试间设计:内隐学习阶段将肯定标签与语法A绑定,否定标签与语法B绑定;测量阶段相容条件组对语法A和B做与学习阶段一致的判断,对抗条件组对语法B做与学习阶段对抗的肯定判断。实验证明:(1)外显否定标签可与语法B绑定学习而获得自动化特征,产生内隐联结自动化。(2)内隐否定知识比肯定知识更自动,知识从肯定转为否定易,从否定转为肯定难。(3)反向对抗逻辑范式能有效检测到自动反应,不受语法间形式相似性和辨别力影响。(4)首次析出高概率判断偏向效应,得到纯粹受控反应。  相似文献   

19.
以22篇纵向社会网络分析研究文献(30项独立样本研究,27746个被试)为对象,使用元分析技术探讨青少年偏差行为的同伴选择和同伴影响效应假设。结果发现:(1)同伴选择和同伴影响效应都显著,但同伴影响效应显著大于同伴选择效应;(2)青少年发展阶段在同伴选择和同伴影响过程中存在显著的调节效应。在同伴选择过程中,青少年早期阶段不显著,而中、晚期阶段显著;在同伴影响过程中,青少年早、中期显著,晚期阶段不显著。(3)偏差行为类型在同伴选择和同伴影响效应中的调节效应不显著。(4)网络数量在同伴影响过程中存在显著的调节效应,随着网络数量增加同伴影响效应越可能成立。结论,中晚期青少年会基于偏差行为相似性选择朋友,早中期青少年会受朋友的影响而产生偏差行为。  相似文献   

20.
儿童思惟的发展共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对于这个问题,一般认为(如皮亚杰):儿童思惟发展经历了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这样四个阶段。形式运算思惟已接近成人的水平,是儿童思惟发展的最高阶段。而我们认为,形式思惟作为一种抽象思惟,的确是儿童思惟发展的较高级阶段。但是,人的抽象逻辑思惟并不都是处在同一层次上的,又有形式逻辑思惟为辩证逻辑思惟之分。因此,儿童思惟并非象皮亚杰所认为的那样仅停留在形式运算阶段。在儿童思惟发展中,还存在着第五个阶段——辩证思惟阶段,这才是儿童思惟发展的最高阶段。关于把抽象思惟区分为不同阶段的提法,早已有之。远在古希腊罗马时期,柏拉图就曾把认识的理性阶段划分为许多等级,探索了理性认识的层次和阶段性问题。亚里士多德也曾主张把理性分为被动理性和能动理性两个阶段,企图在思惟中区分出某些具有质的不同的阶段。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康德和黑格尔都曾明确主张把理性认识分为悟性(或知性)和理性两个阶段,这里的悟性(或知性)和理性就是指形式思惟和辩证思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