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都县是中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该地旅游资源丰富,民族文化深厚,充满了神秘、浓郁的水族文化特点,是民族文化旅游胜地之一。分析三都旅游发展的特点、现状,可以为三都旅游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2.
水族卯节     
《贵州民族宗教》2009,(1):I0002-I0003
卯节,以阴历十月的第一个卯天来计算。是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洲三都、荔波两县毗邻地区的水族人民的年节,是水族同胞以对歌娱乐为内容的一项传统节日活动。三都是我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是卯节最为典型的地区。  相似文献   

3.
三都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历来被人们誉为“象凤凰羽毛一样美丽的地方”。三都水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黔南州东南部,都柳江和龙江上游,地处月亮山、雷公山腹地,全县土地总面积2380平方公里,总人口31.5万人,少数民族占96.3%,其中水族占64%,全国有一半以上的水族在这里聚居。这里喀斯特岩溶地貌发育充分,山青水秀,溶洞遍及县境,  相似文献   

4.
三都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全县总面积2380平方公里,全县21个乡镇270个村(含4个居委会),总人口299798人,其中少数民族占96.8%,水族占总人口的63.8%。全县农业户6.24万户,农业人口28.9万,占96.3%。  相似文献   

5.
三都水族自治县地处“月亮山、雷公山”腹地,全县总面积2400平方公里,辖10镇11乡270个行政村2143个村民小组。总人32.2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30.9万人,占总人口的96%。水族人口20.6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64.5%。水族人口占全国水族总人口的60%以上,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自治县建县50年来,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法规和民族政策,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统领民族工作,按照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总体要求,全县各项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水族是勤劳、智慧、勇敢的一个民族,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是全国惟一的水族自治县,位于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东南部,素有“凤凰羽毛一样美丽的地方的美誉”。总人口31.4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30.4万人,占总人口的96.8%;水族人口20.22万人,占总人口的64.47%,占全国水族总人口50%以上。  相似文献   

7.
三都水族自治县委、县政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立足服务“三农”,做好基层干部培养,采取有效措施,着力培养农村“三类”急需人才,为加大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8.
水族总人口为406902人,分布在贯州境内的有369723人,占水族总人口的90.86%。其主体群落在秦汉时期就定居在苗岭山脉以南珠江水系的都柳江和龙盘江上游一带。水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能歌善舞的水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歌舞,展现了水族独有的民族魅力,具有相当高的审美价值和科学价值,是水族传统文化中较为重要而不可缺少的部分,他们对于民族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着深远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民族经济和文明的发展程度。  相似文献   

9.
三都水族服饰视觉符号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是水族主要聚居地。水族服饰,尤其是女性盛装最具民族特色。调查发现,水族服饰中的艺术、审美因子发生于服饰的功能需要和结构,刺绣(绣片)、绲边、纹样既有实用功能和审美属性,又是文化的视觉表现。而马尾绣这一特殊工艺,只流行于部分地区。任何民族文化、民族艺术研究、传承与发展都是系统的,也是工程性的。以艺术代替文化或以审美统摄艺术不仅错误,而且危险。  相似文献   

10.
位于贵州省南部,有30万人口的三都县,水族人口占63%,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据《水族简史》记载,产于该县九阡镇地区的水族窖酒,已有千余年历史。窖酒是用当地产的摘糯、红糯等优质糯米为原料,用土制曲药发酵,采用传统的混蒸混烧工艺酿造而成。而且酿造出来的酒,必须用土制的坛子密封窖藏起来,  相似文献   

11.
《中国宗教》2017,(1):86-87
2016年12月27日至29日,山东省宗教局组织山东省基督教两会、山东省佛教协会等有关负责人赴三都进行扶贫考察。通过深入实地考察了解,考察组表示:一是深切感受到了三都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优美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2.
西部地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我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和众多的自治州、县也大都分布在这一地区,从民族发展的角度来讲,西部大开发就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10个少数民族,除回族部分散居全国其它地方外,也大都聚居在西部地区。新疆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塔尔族、塔吉克族;东乡族、保安族聚居于甘肃;撒拉族聚居于青海;全国近千万回族的百分之六十以上也聚居在西北。因此,西部大开发对我国穆斯林民族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历史契机。借助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使中国穆斯林民族从根本上摆脱目前发展滞后的局面,走向文明富裕,其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相似文献   

13.
旅游产品是指旅游经营者依赖相关的旅游景点、旅游产品、旅游设施以及旅游服务等,为游客提供满意的旅游产品。土家个性旅游产品开发是基于土家民族文化将非遗民族文化资源开发转化到具体的旅游产品之中或以民族文化带动个性旅游行业发展,从而达到民族文化传承、发展与旅游经济双赢态势。文章旨在旅游学、艺术学、经济学等的角度对土家民族文化在个性旅游产品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作出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了开发民族文化与产品创新、服务、旅游体验的新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4.
《法音》2017,(3)
<正>本刊讯2月22日,国家宗教事务局办公室副主任黄志辉、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政协主席陈木林、县委副书记李云华、副县长王生才一行13人来访我会,受到演觉副会长、刘威秘书长热情接待。三都县领导班子此次来访主要为感谢中国佛教协会过去一年来对三都县扶贫工作的大力支持,同时汇报了我会援助的重点工程项目进展  相似文献   

15.
支媛  汪萍 《美与时代》2013,(7):49-51
水族人的祭石习俗由来已久并代代相传,它是水族先民原始思维外在形态的显现,作为水族族群集体无意识的具象表现形式,其与本民族文化特征的形成紧密相关。一水族人对石头的崇拜由来已久,如今可见之水族祭石习俗便是这种石崇拜心理最集中的表现。水族人十分崇拜石头,他们把石头看作是族群的保护神。水族的祭石习俗形式多样,有重大的祭"霞石"仪式,还有"拜谬"、"立邑"、"拜善"等等。"拜谬"即水语的"拜岩菩萨","立邑"即"拜山神","拜善"  相似文献   

16.
《中国宗教》2020,(3):48-49
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也是中央统战部的定点扶贫县。从2017年以来,中国天主教"一会一团"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的要求,在中央统战部的正确领导及驻三都干部的协助下,带领全国教会,发挥基层专业慈善组织的作用,全力配合中央统战部的扶贫工作,在三都有序、深入地开展了一系列扶贫工作,为当地政府和社会及乡亲做了些实事。  相似文献   

17.
水语称le^13sui^33,音译“泐睢”,“泐(le^13)”即文字和书籍的通称,“睢(sui^33)”是水族的族内自称。水族文字字形独特古朴,水书内容博大精深。水书是历代水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水族的史书和“百科全书”,是中华古文字的“活化石”,支撑着水族几千年来的文字史和文明史。  相似文献   

18.
阳和山水     
《贵州民族宗教》2007,(3):I0002
都匀市阳和水族乡,总面积55平方公里,境内居住有水、苗、布依等民族,辖4个行政村,44个村民组,3106户、12456人,其中水族占总人口的84%,苗族、布依族占总人口的13.5%,几年来,该乡从实际出发,以突出地方特色为切入点,积极探索创新工作思路,全面推进民族团结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保护历史文化村寨必须用好旅游这把双刃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说一位资深国际旅游学家认为,“世界上还没有一例开发旅游不破坏民族文化的,假若有,那简直是个奇迹。”大概基于这种认识,由众多权威人土共同提出的《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在论及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时写道:“以民族村寨为代表的文化遗产正遭遇不可挽回的破坏和面临消亡的危险,除非采取保护它门的行动。”如此尖锐地提出问题,的确令人深思,应当引以为戒,力避在旅游开发中损坏民族文化。不过,采取有效措施,在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发展旅游业,并通过开展文化旅游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使两者协调发展、相得益彰的成功实例,在贵州是真实存在的,那便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郎德上寨。  相似文献   

20.
在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背带马尾绣进入市场给水家人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也为水乡旅游业的发展增添光彩,促进了地方民族经济的发展。以民间传统手工艺绣制的水族婴儿背带——马尾绣背带,是水族历史上最名的手工艺品,可谓别具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